“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优秀8篇一次函数篇一11.2 一次函数§11.2.1正比例函数教学目标1.认识正比例函数的意义。
2.掌握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特点。
3.理解正比例函数图象性质及特点。
4.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正比例函数意义及解析式特点。
2.掌握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特点。
3.能根据要求完成转化,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正比例函数图象性质特点的掌握。
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一九九六年,鸟类研究者在芬兰给一只燕鸥(候鸟)套上标志环。
4个月零1周后人们在2.56万千米外的澳大利亚发现了它。
1.这只百余克重的小鸟大约平均每天飞行多少千米(精确到10千米)?2.这只燕鸥的行程y(千米)与飞行时间x(天)之间有什么关系?3.这只燕鸥飞行1个半月的行程大约是多少千米?我们来共同分析:一个月按30天计算,这只燕鸥平均每天飞行的路程不少于:25600÷(30某4+7)≈200(km)若设这只燕鸥每天飞行的路程为200km,那么它的行程y(千米)就是飞行时间x(天)的函数。
函数解析式为:y=200x(0≤x≤127)这只燕鸥飞行1个半月的行程,大约是x=45时函数y=200x的值。
即y=200某45=9000(km)以上我们用y=200x对燕鸥在4个月零1周的飞行路程问题进行了刻画。
尽管这只是近似的,但它可以作为反映燕鸥的行程与时间的对应规律的一个模型。
类似于y=200x这种形式的函数在现实世界中还有很多。
它们都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
ⅱ.导入新课首先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看看变量之间的对应规律可用怎样的函数来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1.圆的周长l随半径r的大小变化而变化。
3.铁块的质量m(g)随它的体积v(cm3)的大小变化而变化。
.一些练习本摞在一些的总厚度h(cm)随这些练习本的本数n的变化而变化。
4.冷冻一个0℃的物体,使它每分钟下降2℃.物体的温度t(℃)随冷冻时间t(分)的变化而变化。
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学生在学习了函数概念、一次函数表达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一次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的性质、一次函数的应用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函数概念、一次函数表达式,对于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一次函数的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对于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深入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学会如何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深入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的PPT;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一次函数表达式,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绘制一次函数的图象,进一步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加深学生对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的理解。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案设计第一章:一次函数的定义与表达式1.1 引入一次函数的概念解释一次函数的定义:形式为y = kx + b的函数,其中k是斜率,b是截距。
强调一次函数中x的最高次数为1。
1.2 理解斜率和截距的含义解释斜率k的意义:表示函数图象的倾斜程度。
解释截距b的意义:表示函数图象与y轴的交点。
1.3 学会写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引导学生根据图象特征确定斜率和截距。
练习写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解释其意义。
第二章:一次函数的图象特征2.1 绘制一次函数的图象利用描点法或直线方程绘制一次函数的图象。
观察图象的形状和位置,理解斜率和截距对图象的影响。
2.2 分析一次函数的图象特征解释直线平行和重合的判断条件。
探讨斜率和截距对直线位置和倾斜程度的影响。
2.3 练习绘制和分析一次函数的图象提供一些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让学生绘制其图象并分析其特征。
第三章:一次函数的性质3.1 探讨一次函数的增减性质解释斜率k的正负对函数图象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象理解增减性质。
3.2 理解一次函数的截距性质解释截距b的正负对函数图象与y轴的交点位置。
探讨截距b对函数图象的影响。
3.3 练习应用一次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一次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第四章:一次函数的应用4.1 引入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场景举例说明一次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成本计算、收入与利润关系等。
4.2 学会建立一次函数模型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特点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
练习建立一次函数模型,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4.3 练习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一次函数模型解决问题,并解释答案的可行性。
第五章:总结与复习5.1 回顾一次函数的定义、表达式和图象特征总结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强调一次函数的图象特征与斜率和截距的关系。
5.2 复习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应用回顾一次函数的增减性质和截距性质。
举例说明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数学教案
标题: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能够通过解析式画出一次函数的图像,并了解其性质。
3. 学生能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一次函数的定义
2.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与图像
3. 一次函数的性质
4. 一次函数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一次函数的概念,如商品的价格与销售量的关系等。
2. 新课讲解:
a) 一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kx+b(k≠0)的函数称为一次函数,其中k是斜率,b是截距。
b)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与图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坐标系绘制一次函数的图像,并通过观察图像总结一次函数的性质。
c) 一次函数的性质: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决定了一次函数的增长速度,截距决定了函数图像与y轴的交点位置。
d) 一次函数的应用: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学会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以检验他们对一次函数的理解程度。
4. 总结回顾: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一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
四、作业布置
为学生布置一些一次函数的题目,让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化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反思
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等,以便于改进今后的教学。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一次函数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与正比例函数的意义。
2、能写出实际问题中正比例关系与关系的解析式。
3、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于与正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条件求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方法:结构教学法、以学生“再创造”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函数的相关知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本章结构并让学生说出前三节的内容)2、引入新课就象以前我们学习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容时一样,我们在学习了函数这个概念以后,要学习一些具体的函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
顾名思义,谁能根据这个名字,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能举出一些的例子?(学生完全具备这种类比的能力,所以要快、不要耽误太多时间叫几个同学回答就可以了。
教师将学生的正确的例子写在黑板上)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呢?(注意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引导,看能否归纳出一般结果。
)不难看出函数都是用自变量的一次式表示的,可以写成()的形式。
一般地,如果(是常数,)(括号内用红字强调)那么y叫做x的。
特别地,当b=0时,就成为(是常数,)3、例题讲解例1、某油管因地震破裂,导致每分钟漏出原油30公升(1)如果x 分钟共漏出y 公升,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破裂3.5小時后,共漏出原油多少公升分析:y与x成正比例解:(1)(2)(升)第1 2 页一次函数篇二课题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内容:知识与技能:巩固所学的一次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
能够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根据解析式中待定字母的取值研究函数图象在坐标系中的位置,要进行讨论,要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优秀5篇一次函数的图象教案篇一一、学生起点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在七年级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利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已有所认识,并能从图象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对函数与图象的联系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突破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
二、教学任务分析《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六章《一次函数》的第三节。
本节内容安排了2个课时,第1课时是让学生了解函数与对象的对应关系和作函数图象的步骤和方法,明确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熟练地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第2课时是通过对一次函数图象的比较与归类,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简单性质。
本课时是第一课时,教材注重学生在探索过程的体验,注重对函数与图象对应关系的认识。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熟练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2.经历函数图象的作图过程,初步了解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3.已知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作函数的图象,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4.理解一次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重点是:初步了解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教学难点是:理解一次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第二环节:画一次函数的图象;第三环节:动手操作,深化探索;第四环节:巩固练习,深化理解;第五环节:课时小结;第六环节:拓展探究;第七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内容: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去上学,请问小明离家的距离S(米)与小明出发的时间t(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怎样的?它是一次函数吗?它是正比例函数吗?S=80t(t≥0)下面的图象能表示上面问题中的S与t的关系吗?我们说,上面的图象是函数S=80t(t≥0)的图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殊情况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案设计第一章:一次函数的定义与表达式1.1 引入一次函数的概念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直线与变量之间的关系讲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形式为y = kx + b(k、b为常数,k≠0)1.2 分析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解释k、b的含义:k为斜率,表示函数图象的倾斜程度;b为截距,表示函数图象与y轴的交点举例说明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如何确定第二章:一次函数的图象2.1 绘制一次函数的图象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绘制不同k、b值的一次函数图象讲解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和特点:直线、斜率、截距等2.2 分析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讲解一次函数图象的斜率与截距的关系探讨一次函数图象的单调性、增减性等性质第三章:一次函数的斜率3.1 理解斜率的含义解释斜率的概念:表示函数图象在x轴方向上的变化量与y轴方向上的变化量的比值讲解斜率的正负性、大于0、小于0、等于0的情况3.2 计算一次函数的斜率讲解斜率的计算方法:利用两点式或一般式求斜率举例说明斜率的计算过程第四章:一次函数的截距4.1 理解截距的含义解释截距的概念:表示函数图象与y轴的交点讲解截距的正负性、大于0、小于0、等于0的情况4.2 计算一次函数的截距讲解截距的计算方法:令x=0求y值举例说明截距的计算过程第五章: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综合应用5.1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一次函数图象和性质举例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一次函数图象和性质,如直线递增或递减、截距的正负性等引导学生运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5.2 练习题设计一些有关一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练习题,提高解题能力第六章:一次函数的单调性6.1 理解单调性的概念解释单调性的概念:函数图象在一定区间内上升或下降讲解单调递增和单调递减的定义及特点6.2 分析一次函数的单调性讲解一次函数单调性的判断方法举例说明一次函数的单调性如何判断和应用第七章:一次函数的增减性7.1 理解增减性的概念解释增减性的概念:函数值随自变量增加或减少的变化趋势讲解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如何判断:斜率的正负性7.2 分析一次函数的增减性举例说明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如何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增减性解决实际问题第八章:一次函数的图象与实际问题8.1 分析一次函数图象与实际问题的关系讲解一次函数图象如何反映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举例说明一次函数图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8.2 解决问题实例设计一些结合实际问题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一次函数图象和性质解决问题分析解答过程,总结解题方法第九章:一次函数的应用拓展9.1 探索一次函数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介绍一次函数在几何、物理、化学等领域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一次函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可能性9.2 创意应用实例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一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创新应用实例分享学生们的创意应用实例,进行交流和讨论第十章:总结与复习10.1 总结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回顾一次函数的定义、表达式、图象、斜率、截距、单调性、增减性等内容强调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10.2 复习练习设计一些有关一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复习练习题鼓励学生自主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解答练习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一次函数的定义与表达式需要重点关注的概念:一次函数的定义、斜率、截距的含义和表达式补充说明: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直线与变量之间的关系,讲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和表达式,强调k、b的含义和作用。
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一次函数y=kx+b(k≠0)的性质.2.能利用一次函数的有关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索一次函数图象性质的过程,感受一次函数中k与b的值对函数性质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意识。
2.观察图象,体会一次函数k、b的取值和直线位置的关系,提高学生数形结合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数学实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增强团队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一次函数y=kx+b(k≠0)的性质. 利用一次函数的有关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由一次函数的图像实验归纳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对性质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数形结合发、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是。
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是。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有什么关系?3,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什么形状?怎样简洁的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它的图像有什么样的性质?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二)画一画1,回顾画函数图像的步骤:(1)列表(2)描点(3)连线2,在准备好的坐标系上画出函数y = 2x – 1 的图像。
(三)观察与思考(1)观察图像可得:一次函数 y=2x -1 的图象是它与X轴和与Y轴的交点分别是猜想: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疑问:是否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如此呢?验证: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y=2x, y=2x+1,y=2x-3的图象。
(导学案上画)发现:发现:这几个函数的图象形状都是一条直线,并且倾斜程度__相同。
函数y=2x的图象经过原点,函数y=2x+1的图象与y轴交于点____ ,即它可以看作由直线y=2x向 __ 平移个单位长度而得到。
函数y=2x-3的图象与y轴交于点_ __,即它可以看作由直线y=2x向平移 ____ 个单位长度而得到.结论:因为函数y=2x, y=2x+4,和y=2x-3的图象可以相互平移得到,所以它们的图像形状相同,都是一条直线。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能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 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一次函数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探究新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 案例分析: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
4. 巩固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能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 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一次函数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探究新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 案例分析: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
4. 巩固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能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案设计第一章:一次函数的定义与表达式1.1 引入一次函数的概念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某商品的售价与购买数量之间的关系”,引出一次函数的概念。
解释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 kx + b,其中k 是斜率,b 是截距。
1.2 理解斜率和截距的含义解释斜率k 表示函数图象的倾斜程度,斜率为正表示图象向上倾斜,斜率为负表示图象向下倾斜。
解释截距b 表示函数图象与y 轴的交点。
1.3 例题解析提供几个一次函数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应用一次函数的定义与表达式。
1.4 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一次函数的定义与表达式的理解。
第二章:一次函数的图象2.1 绘制一次函数的图象解释一次函数图象是一条直线,并且讨论斜率和截距对直线位置的影响。
利用图形计算器或在线绘图工具,让学生绘制一次函数的图象。
2.2 分析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讨论一次函数图象的斜率和截距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解释一次函数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2.3 例题解析提供几个关于一次函数图象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应用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
2.4 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一次函数图象的理解。
第三章:一次函数的性质3.1 斜率的性质解释斜率的正负与函数图象的倾斜方向的关系。
讨论斜率的绝对值与函数图象的陡峭程度的关系。
3.2 截距的性质解释截距的正负与函数图象与y 轴的交点位置的关系。
讨论截距的绝对值与函数图象与y 轴的距离的关系。
3.3 例题解析提供几个关于一次函数性质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应用一次函数的性质。
3.4 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一次函数性质的理解。
第四章:一次函数的应用4.1 线性方程的解法解释如何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解决线性方程的问题。
提供一些线性方程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应用解法。
4.2 实际问题应用提供几个实际问题,如“某商品的售价与购买数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应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4.3 例题解析提供几个关于一次函数应用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应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学习了用“两点法”画一次函数的图象。
在学习上述这些知识的同时,教材其实已经为这节课作了铺垫。
根据课程标准和我校八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的特点,能熟练地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并结合一次函数的图象探究出一次函数的主要性质;(2)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合作交流、展示、评价及观察能力,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向学生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3)通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特点及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教学难点是由图象探究其性质。
因此,由图象去探究、分析函数的性质时,对于现在我们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尤其是探索y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时,学生是感受不到其变化的“双向性”的,这也就是本堂课学生学习的难点;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将这一部分作为讲解的重点。
为了最大限度地解决困难,我在本节课教学上采取了“预习交流,学练展评”的课堂教学模式。
其主要分四个步骤:预习—练习—展示—评价。
整个课堂是以学生的预习为出发点,以导学案中设计的三个图象问题为主线,在此基础上教师做到“精讲多练”,并通过展示部分学生的练习由大家互相评价,相互学习。
具体方法为:
第一步:
根据分类的思想,先研究k>0的情况。
让学生先观察导学案第一题,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图象,同时完成4个问题,小组内合作交流、讨论,最后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回答本小组归纳的结果:a都经过(0,0)点;因此,做图象时只要描除(0,0)外的一个点就行,可以说把“两点法”降低到“一点法”,对学生来说是降低了难度,但实质是一样的“两点法”;图象经过一、三象限;b与x轴正方向所成的锐角大小不同;c因变量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或有的小组以生活中的语言来描述:直线一直是“上升”趋势等。
这类看法我都将给予肯定。
我在教学的关键时,一直很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而对y随x的增大而增大的得出教师给予板演讲解,达到化解难点的目的。
第二步:
接下来让学生大胆地猜想k<0时的性质,估计学生很快会猜出结果。
此时,教师给予纠正的同时,并给予积极鼓励,板演y=kx的图象性质。
第三步:
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将引导学生完成导学案第二题,估计学生很快就能画出图象,并观察图象找出不同点和相同点。
不同点:坐标系内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没有经过(0,0);相同点:图象“走势一样”——y随x的增大而增大或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发现一次函数y=kx+b与正比例函数y=kx的性质相同。
并板演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的性质。
这时,我们已经达到了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目的了。
第四步:
让学生完成导学案第三题达标练习,仍然采用同学间互答、互评的方式来完成。
第五步:
为进一步的拓展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师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补标练习(1)(2),同时也为下节课的内容提供预习提纲。
而要想使学生对一次函数有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这就需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地做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第六步: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由我提问,学生总结y=kx,y=kx+b各有哪些性质。
在小组内学生小结本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到此,学生心目中复杂的函数已经大大降低了难度。
这就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
最后,布置课堂作业和下节课的预习提纲,使学生做到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以上是我对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和构思。
我认为这种设计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作者单位青海省湟中县西堡镇西堡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