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港口协会信息数据系统编制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7
附件三“中国港口协会信息数据系统”编制方案(讨论稿)港口作为交通运送旳枢纽和对外交流旳窗口,在增进国际贸易和地区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旳作用。
在改革开放旳推进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旳国家,我国港口旳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中国港口协会自成立以来,致力于服务行业、服务会员,十分重视对我国港口行业发展变化旳信息数据旳搜集、记录、分析和宣传,积极推进港口行业旳健康发展。
为了加强港口行业旳信息交流,协会于1986年开办了《中国港口》杂志;从1999年起,每年编辑出版《中国港口年鉴》;随互联网旳兴起和发展,协会于2023年创立了门户网站。
为了全景式地记录我国港口业界改革发展旳前进步伐,扩大我国港口在国内、国际旳影响,协会编辑出版了《中国港口概论》、《中国港口大全》、《中国港口改革开放二十年》等书刊,从2023年起每年编制年度《中国港口发展汇报》,还编撰出版了英文版旳《中国港口汇报》。
目前,我国港口正面临转型升级旳发展阶段,正在努力实现从世界大港向世界强港旳跨越。
为了更好地服务港口行业、服务会员单位,深入加强港口行业内信息数据旳记录和交流,积极推进行业转型与科学发展,并为国家港口主管部门制定行业政策提供决策参照,中国港口协会拟在原有信息数据记录交流工作旳基础上进行整合和调整,丰富协会信息记录工作旳内容、扩大信息记录范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为此,特制定《中国港口协会信息数据系统》编制方案。
一、中港协信息数据系统内容(一)采集内容1、港口企业生产状况记录(月度)(1)内容总吞吐量、外贸货品吞吐量、分货种吞吐量,包括集装箱、煤炭及制品、原油、成品油、液化气/天然气、金属矿石、钢铁、水泥、木材、非金属矿石、粮食、机械/设备/电器、化工原料及制品。
(2)信息采集单位,如下表格所示沿海港口记录单位列表长江港口记录单位列表(3)信息采集方式在港口企业会员单位范围内建立信息员队伍,开展港口企业生产状况记录工作,每月15日前完毕数据采集工作。
智慧港航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案智慧港⼝信息化平台建设⽅案智慧港航信息化建设⽅案智慧港⼝信息化管理平台解决⽅案⽬录1.总体⽅案设计 (1)1.1设计⽬标 (1)1.2设计思路 (3)1.3设计原则 (3)1.4平台整体架构 (6)2.各业务⼦系统设计 (8)2.1⼀张图(即GIS地理信息服务平台) (8)2.1.1概述 (8)2.1.1.1⼀张图建设需求 (8)2.1.1.2建设⽬标 (13)2.1.2系统设计原则 (14)2.1.2.1科学性原则 (14)2.1.2.2可靠性原则 (15)2.1.2.3合理性原则 (15)2.1.2.4可扩展性原则 (16)2.1.2.5易⽤性原则 (16)2.1.2.6安全性原则 (16)2.1.2.7功能性原则 (17)2.1.3建设⽅案 (17)2.1.3.1建设思路 (17)2.1.3.2技术路线 (17)2.1.3.3总体结构设计 (18)2.1.3.4数据结构设计 (20)2.1.3.5电⼦地图设计 (25)2.1.3.6系统解决⽅案设计 (30)2.1.4功能设计 (33)2.1.4.1空间数据采集、转换、⼊库 (33) 2.1.4.2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的关联 (36) 2.1.4.3基础功能 (37)2.1.4.4基础数据图层展⽰ (49)2.1.4.5业务数据图层展⽰ (56)2.1.4.6动态感知数据图层展⽰ (66) 2.1.4.7统计数据图层展⽰ (68)2.1.4.8系统管理模块 (68)2.2现场执法监管系统 (71)2.2.1概述 (71)2.2.2系统设计原则 (72)2.2.2.1科学性原则 (72)2.2.2.2可靠性原则 (73)2.2.2.3合理性原则 (73)2.2.2.4可扩展性原则 (74)2.2.2.5易⽤性原则 (74)2.2.2.6安全性原则 (75)2.2.2.7功能性原则 (76)2.2.3建设⽅案 (76)2.2.4功能设计 (77)2.2.4.1执法⼈员管理 (77)2.2.4.2执法基地管理 (79)2.2.4.3锚地监控管理 (80)2.2.4.4码头监控管理 (81)2.2.4.5预警通告 (82)2.2.4.6⾏政执法管理 (82)2.2.4.7法规管理 (84)2.2.4.8统计分析 (84)2.2.4.9移动式现场执法监管系统 (85) 2.3运⾏监测和辅助决策系统 (88)2.3.1概述 (88)2.3.2.1科学性原则 (90)2.3.2.2可靠性原则 (91)2.3.2.3合理性原则 (91)2.3.2.4可扩展性原则 (91)2.3.2.5易⽤性原则 (92)2.3.2.6安全性原则 (92)2.3.2.7功能性原则 (92)2.3.3建设⽅案 (93)2.3.4功能设计 (94)2.3.4.1⽇常监测和决策辅助 (94)2.3.4.2重点主题的监测分析功能 (95) 2.4综合指挥调度系统 (98)2.4.1系统设计原则 (98)2.4.1.1科学性原则 (98)2.4.1.2稳定性原则 (99)2.4.1.3合理性原则 (99)2.4.1.4前瞻性原则 (100)2.4.1.5易⽤性原则 (100)2.4.1.6安全性原则 (101)2.4.1.7功能性原则 (101)2.4.1.8易维护性原则 (101)2.4.1.9系统设计⽬标 (102)2.4.2综合指挥调度系统总体设计 (103) 2.4.3综合指挥调度系统接⼊功能 (104) 2.4.3.1语⾳接⼊功能 (104)2.4.3.2视频监控接⼊功能 (106)2.4.3.3单兵终端接⼊管理功能 (107) 2.4.3.4数据业务接⼊说明 (108)2.4.4业务功能介绍 (108)2.4.4.2语⾳会议功能模块 (111)2.4.4.3回⾳消除功能 (113)2.4.4.4多业务的融合功能 (113)2.4.4.5通讯录管理模块 (114)2.4.4.6数字录⾳模块 (115)2.4.4.7视频上墙功能 (115)2.4.4.8短信调度模块 (116)2.4.4.9多业务联动功能 (117)2.4.4.10视频调度模块 (118)2.4.4.11⼿机可视对讲调度模块 (119)1.总体⽅案设计1.1设计⽬标在现有省、市港⼝信息化系统进⾏有效整合基础上,借鉴新⼀代的感知-传输-应⽤技术体系,实现对码头、船舶、货物、重⼤危险源、危险货物装卸过程、航管航运等管理要素的全⾯感知、有效传输和按需定制服务,为⾏政管理⼈员和相关单位及⼈员提供⾼效的管理辅助,并为公众提供便捷、实时的⽔运信息服务。
智慧港口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港口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架构设计:根据港口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一个合理的系统架构。
考虑到港口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交互环境,系统架构应具备高可靠性、高可扩展性和高安全性。
2.数据采集和处理:港口信息化平台需要收集各种港口相关的数据,包括船舶数据、货物数据、人员数据等。
设计合适的数据采集方法和设备,并建立数据处理和存储机制,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数据共享和交互:港口信息化平台需要与其他相关系统进行数据共享和交互,如海关系统、港口管理系统等。
设计合适的接口和协议,以便实现数据的互通互联。
4.智能化应用:利用先进的技术,如物联网、等,开发智能化应用,提升港口的运营效率和安全性。
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港口设备的实时监控和远程控制,利用技术预测货物的到港时间和优化船舶进出港的计划等。
5.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建立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港口相关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供决策者所需的信息和报告,帮助他们做出更准确、更科学的决策。
6.安全保障:建立完善的安全机制,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设备安全等,确保港口信息化平台的稳定运行和数据的安全性。
7.培训和支持:为港口工作人员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使其能够熟练操作和维护港口信息化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以上是智慧港口信息化平台建设的主要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可以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每个方面的内容。
港口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港口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 (5)一、xxx港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5)二、xxx港市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 (6)三、xxx港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6)第二章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8)一、指导思想 (8)二、总体目标 (9)第三章发展战略 (10)一、政府带动、有序推进战略 (10)二、应用先导、产业培育战略 (11)三、多元投资、市场运作战略 (12)第四章推进xxx港市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3)一、培育壮大信息产业 (14)1.信息产品制造业 (14)2.信息服务业和软件产业 (15)二、电子政务 (15)1.电子政务建设目标 (16)2.电子政务的建设原则 (16)3.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内容 (16)(1)政务应用平台 (16)(2)核心政务系统 (17)(3)xxx港市政府门户网站 (17)(4)政务信息资源库 (18)(5)电子档案工程 (18)(6)网上行政审批系统 (19)(7)政府决策支持系统 (19)4、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19)三、“数字xxx港” (20)1.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21)2.专业应用系统建设 (22)3.城市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23)4.建设与运行模式 (24)四、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平台 (24)1.全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25)2.建立中小企业公共应用服务平台 (27)3.建立xxx港市电子商务平台 (28)五、港口物流平台 (29)1.物流平台的建设目标 (29)2.物流平台的基本框架 (29)六、社区信息化 (32)1.社区政务信息化管理 (32)2.社区网络化公众服务 (32)3.社区智能化系统 (33)4.社区事务受理中心 (33)5.市民服务呼叫中心 (34)七、教育信息化 (34)1.积极开发教育信息资源 (35)2.推荐使用优秀教育软件 (35)3.积极发展远程教育 (36)4.具体措施 (36)八、医疗卫生信息化 (37)1.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 (37)2.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37)九、社会保障系统 (38)1.社保卡信息交换平台和基础信息共享数据库 (39)2.各业务分系统的建设 (39)十、社会信用体系 (41)1.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 (41)2.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 (42)第五章信息化的保障措施 (43)一、加强对全市信息化的组织领导 (43)二、规范技术标准和项目建设 (44)三、培养信息化人才,提高信息化意识, (45)四、拓宽资金渠道,增加信息化投入 (46)五、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垄断与封锁 (47)六、加强信息基础管线管理 (47)七、推广技术外包制度,提高信息系统服务支持能力 (48)第一章规划背景进入21世纪,信息化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附件三
“中国港口协会信息数据系统”编制方案
(讨论稿)
港口作为交通运输的枢纽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在促进国际贸易和地区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我国港口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中国港口协会自成立以来,致力于服务行业、服务会员,十分重视对我国港口行业发展变化的信息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和宣传,积极推进港口行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加强港口行业的信息交流,协会于1986年创办了《中国港口》杂志;从1999年起,每年编辑出版《中国港口年鉴》;随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协会于2005年创立了门户网站。
为了全景式地记录我国港口业界改革发展的前进步伐,扩大我国港口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协会编辑出版了《中国港口概论》、《中国港口大全》、《中国港口改革开放二十年》等书刊,从2007年起每年编制年度《中国港口发展报告》,还编撰出版了英文版的《中国港口报告》。
当前,我国港口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正在努力实现从世界大港向世界强港的跨越。
为了更好地服务港口行业、服务会员单位,进一步加强港口行业内信息数据的统计和交流,积极推动行业转型与科学发展,并为国家港口主管部门制定行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中国港口协会拟在原有信息数据统计交流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调整,丰富协会信息统计工作的内容、扩大信息统计范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为此,特制订《中国港口协会信息数据系统》编制方案。
一、中港协信息数据系统内容
(一)采集内容
1、港口企业生产情况统计(月度)
(1)内容
总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分货种吞吐量,包括集装箱、煤炭及制品、原油、成品油、液化气/天然气、金属矿石、钢铁、水泥、木材、非金属矿石、粮食、机械/设备/电器、化工原料及制品。
(2)信息采集单位,如下表格所示
沿海港口统计单位列表
长江港口统计单位列表
(3)信息采集方式
在港口企业会员单位范围内建立信息员队伍,开展港口企业生产情况统计工作,每月15日前完成数据采集工作。
(4)发布方式、时间、对象
1)发布方式
总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每月在《中国港口》杂志上出版发布;煤炭及制品、原油、成品油、液化气/天然气、金属矿石、钢铁、水泥、木材、非金属矿石、粮食、机械/设备/电器、化工原料及制品等分货种吞吐量在协会内部采集,并通过《港口视点与研究》在提供数据的会员单位内发布交流,并报送交通运输部水运局。
2)发布时间
《中国港口》杂志上的数据每月25日出版发行;分货种吞吐量在20日发布数据。
3)发布对象
提供统计数据的会员单位。
(5)由《中国港口》杂志社负责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
2、港口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半年度)
(1)内容
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港口装卸及堆存收入、净利润、总资产、资产负债率、在册职工人数。
(2)信息采集单位,采集单位基本与上述表格所示相同。
(3)信息采集方式
每年2月、8月向各单位信息员发放统计表进行统计。
(4)发布方式、时间、对象
5月份完成全年经济指标数据统计,10月份完成上半年经济指标数据统计。
整理后,通过《港口视点与研究》在提供统计数据的会员单位内交流,并报送交通运输部水运局。
(5)由港口研究中心负责统计及发布。
3、协会分支机构信息数据统计
(1)内容
1)集装箱分会
目前上报的月报数据:内贸集装箱量、外贸集装箱量、海铁联运集装箱量、水水中转集装箱量、国际中转集装箱量;年度数据:中国港口主要集装箱码头概况表(包括企业性质、码头长度等)。
拟增加数据:
月报:进口集装箱量,进口重箱、出口集装箱量,出口重箱、主要航线集装箱吞吐量(箱量)、主要航线集装箱吞吐量(重量)、内外贸集装箱装卸费、堆存费及其它收费
年报:集装箱码头设备设施统计,包括码头岸线长度、码头前沿水深、泊位数、最大靠泊能力、年通过能力、堆场面积、生产用装卸机械数量(含岸桥、场桥、门机、其他起重机械、输送机械、装卸搬运机械、专用机械)、装卸效率指标(船时装卸量、桥时装卸量、月度船舶到港数量、月度平均船舶在港时间、闸口通过率、火车装卡效率等等、在场箱停留时间、外拖车停留时间)等。
2)汽车滚装码头分会
目前上报月报数据:内贸进口汽车数量、内贸出口汽车数量、外贸进口汽车数量、外贸出口汽车数量
拟增加数据:
月报:滚装汽车相关收费、质损率
年报:汽车滚装码头规模数据,包括码头岸线长度、码头前沿水深、泊位数、
最大靠泊能力、年通过能力、堆场面积、生产用装卸机械数量(含起重机械、输送机械、装卸搬运机械、专用机械)、装卸效率等。
3)邮轮码头分会
目前上报月报数据:出入境客流量
拟增加数据:
月报:靠泊邮轮数量、靠泊母港邮轮数量、邮轮码头相关收费
年报:邮轮码头规模数据,包括码头岸线长度、码头前沿水深、泊位数、泊位长度、最大靠泊能力、年通过能力、陆域面积、候船楼面积等、主要邮轮规模(客位数量、吃水等)、主要邮轮航线
4)港口铁道分会
目前上报月报数据:机车拖运量、铁路运输集装箱箱量;年报:铁路里程、道岔数量、信号机数量、轨道衡数量
拟增加数据:月报:港口铁路相关收费
5)水路运输服务分会
目前上报月报数据:船舶代理艘次、船舶代理货吨
拟增加数据:月报:分货种代理数量、内贸船舶代理相关收费
6)港口矿石运输分会
目前上报月报数据:铁矿石吞吐量、外贸进口铁矿石接卸量
拟增加数据:
月报:铁矿石库存量、其他矿石吞吐量、铁矿石装卸费、堆存费及其他收费年报:矿石码头规模数据,包括码头岸线长度、码头前沿水深、泊位数、泊位长度、最大靠泊能力、年通过能力、堆场面积、生产用装卸机械数量(含起重机械、输送机械(包括台数、长度)、装卸搬运机械、专用机械)、装卸效率等。
7)轮驳分会
拟增加数据:
月报:拖带船舶数量、拖轮费及其它收费
年报:企业拖轮规模,包括拖轮数量、拖轮马力、拖轮配员、拖轮马力小时等
8)油港分会
拟增加数据:
月报:成品油吞吐量、原油吞吐量、天然气及制品吞吐量、相关收费
年报:码头规模数据,包括码头岸线长度、码头前沿水深、泊位数、泊位长度、最大靠泊能力、年通过能力、输油管道情况(长度及线路)、装卸效率等9)长江港口分会
目前提供数据:港口企业货物吞吐量、外贸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
拟增加数据:
月度:分货种吞吐量及外贸吞吐量,包括煤炭及制品、原油、成品油、液化气/天然气、金属矿石、钢铁、水泥、木材、非金属矿石、粮食、机械/设备/电器、化工原料及制品。
年报:码头设备设施统计,包括码头岸线长度、码头前沿水深、泊位数、最大靠泊能力、年通过能力、堆场面积、生产用装卸机械数量(含起重机械、输送机械、装卸搬运机械、专用机械)、装卸效率等。
10)筒仓与散粮运输分会
拟增加数据:
季度:主要粮食货种进出仓量情况
年报:码头设备设施统计,包括码头岸线长度、码头前沿水深、泊位数、最大靠泊能力、年通过能力、筒仓数量、总仓容积等。
(2)信息采集单位
各分支机构会员单位。
(3)信息采集方式
由集装箱分会、汽车滚装码头分会、邮轮码头分会、港口铁道分会、水路运输服务分会、港口矿石运输分会、轮驳分会、油港分会、长江港口分会负责各分支机构的数据统计工作。
(4)发布方式、时间、对象
每月15日完成信息采集,各分支机构向各自会员单位发放交流。
此外,各分支机构20日前报送协会,由协会汇总编制《中国港口协会各专业分会月度工作交流》,并以《港口视点与研究》形式发送到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单位,并报送交通运输部水运局。
(5)由港口研究中心负责汇总及发布。
4、行业动态信息
(1)内容
企业关注的重点、热点或企业重大事项,由企业自行报送,或由协会采集,以《港口试点与研究》不定期发送。
(2)由协会行业发展部负责收集企业报送的行业动态信息,进行分类,通过协会网站、微信平台等媒体进行发布。
二、时间安排
1、4-5月份,准备阶段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草拟方案,征求意见,报备方案。
2、5-6月份,工作阶段
方案报部水运局;修订、完善方案;确定方案后正式行文。
3、7月份,实施阶段
组织动员,进行宣传,开展培训,组织编报。
三、工作要求
1、秘书处各部室、各分支机构和各有关会员单位,必须高度重视“中国港口协会信息数据系统”的编制工作,要有整体观、大局观、历史观、责任观和诚信观,协同配合,努力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2、编制工作,应循序渐进,一方面要保证原有信息数据的接继发布,同时做好新增信息数据与现有信息数据的融合,不可偏废。
3、所有信息数据的发布分享,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不适宜公开发布的,应按规定的范围进行内部发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