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鉴定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细菌基因组的提取:1 快速微量提取法A.取1.5ml菌体培养物于一灭菌Ep管中,12000rpm离心1min, 丢去上清夜,收集菌体。
B.加入400ul裂解液(40mM Tris-醋酸,20mM醋酸钠,1mM EDTA,1%SDS,pH7.8)混匀,置于37℃水浴1hr。
C.然后加入200ul 5mol/L的氯化钠溶液,混匀后于13000rpm离心15min。
D.取上清液,用苯酚抽提2次,氯仿抽提1次。
E.加两倍体积无水乙醇,1/10体积醋酸钾(3M ,pH8.0),-20度保存1小时后,13000rpm离心15min,弃上清液,沉淀用70%乙醇洗2次;置于室温干燥后,溶于50ul TE溶液中,置4℃保存备用。
2 蛋白酶/SDS法制备先用10ml含适当抗生素的GBM过夜培养Delftia sp.,第二天4000rpm离心10min收集菌体,用Washing TE (50mmol/LTris-HCl pH8.0,10mmol/LEDTA pH8.0)洗菌体2次,之后将菌体充分悬浮在5ml 1×TE缓冲液中,先后加入0.5ml 5mg/L的蛋白酶、0.5ml 10% SDS,轻轻混匀后50℃放置3h~5h,接着用等体积的Tris饱和苯酚抽提2次,苯酚/氯仿/异戊醇抽提一次,氯仿抽提一次后,乙醇沉淀DNA,用自动移液器吸管头将絮状DNA沉淀块吸附到Ep 管中,70%乙醇洗2次,干燥后溶于适当1×TE或ddH2O中。
3(1) 细菌培养:细菌接种于5ml液体培养基中,37℃摇床(300rpm)培养过液。
(2) 细菌收集:取1ml培养物于1.5ml EP管中,室温8000rpm离心5min,弃上清,沉淀重新悬浮于1ml TE(pH8.0)中(用ddH2O也行)。
(3) 菌体裂解:加入6μl 50mg/ml的溶菌酶,37℃作用2h。
再加2mol/LNaCl50μl,10%SDS 110μl,20mg/ml的蛋白酶K 3μl,50℃作用3h或37℃过夜。
菌种鉴定⽅法及⼿段真菌细菌检测菌种鉴定⽅法及⼿段真菌检测/细菌检测菌种鉴定⼀般就只要提取基因组DNA,然后PCR扩增16srDNA⽚段,上GeneBank 或者Eztaxon对⽐即可。
⼀般序列相似度在97%以上就可以认为是同种细菌。
常规鉴定常规鉴定内容有形态特征和理化特性。
形态特征包括显微形态和培养特征;理化特性包括营养类型、碳氮源利⽤能⼒、各种代谢反应、酶反应和⾎清学反应等。
⾃动鉴定BIOLOG鉴定系统以微⽣物对不同碳源的利⽤情况为基础,检测微⽣物的特征指纹图谱,建⽴与微⽣物种类相对应的数据库。
通过软件将待测微⽣物与数据库参⽐,得出鉴定结果。
该系统已获美国FDA认可,已逐步应⽤于⾷品和饮品企业、环保、海洋⽣物/⽔产品、制药、农业微⽣物、⽣物治理、化妆品、临床等领域的微⽣物鉴定试验中。
拥有国内最全的BIOLOG数据库,涉及⾰兰⽒阴性菌、⾰兰⽒阳性菌、厌氧菌、酵母、丝状真菌在内近2000种微⽣物。
分⼦⽣物学鉴定应⽤分⼦⽣物学⽅法从遗传进化⾓度阐明微⽣物种群之间的分类学关系,是微⽣物分类学研究普遍采⽤的鉴定⽅法。
科标⽣物检测中⼼拥有微⽣物菌种分类鉴定的分⼦⽣物学实验室,配有PCR仪、⾼速冷冻离⼼机、电泳仪、HPLC、凝胶成像系统、紫外控温分析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以及DNAMAN、BIOEDIT、CLUSTALX、TREEVIEW等序列分析软件。
可采⽤核酸序列分析法分析细菌16S rDNA/16S-23S rDNA区间序列、酵母18S rDNA/26S rDNA(D1/D2)序列及丝状真菌的18S rDNA/ITS1-5.8S-ITS2序列,提供科学的鉴定结果。
API细菌鉴定API鉴定系统涵盖15个鉴定系列,约有1000种⽣化反应,已可鉴定超过600种的细菌。
鉴定过程中,可根据细菌所属类群选择适当的⽣理⽣化鉴定系列,通过软件将待测细菌与数据库参⽐,得出鉴定结果。
可应⽤API50CH系列、API20E系列、API Staph系列对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sp.)和相关细菌、芽孢杆菌(Bacillus s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微球菌属(Micrococcus sp.)和库克菌属(Locuria sp.)进⾏鉴定。
1.菌落来源:菌落来自2013年8月6号气雾剂二车间水点206
2.菌落形态描述:菌落呈金黄色,圆形凸起,边缘整齐有光泽,菌落直径约3毫米
3.革兰染色、镜检描述:菌落染成红色即革兰氏阴性菌,短杆状
4.氧化酶实验:呈红色(阳性)则为假单胞菌;无色则为肠杆菌
5.API试剂盒的选择:假单胞菌选择API 20NE;肠杆菌选择API 20E
1.菌落来源:菌落来自2013年8月6号气雾剂二车间水点206
2.菌落形态描述:菌落呈橙红色,圆形凸起,边缘整齐有光泽,菌落直径约1毫米
(注:圈住的金黄色菌落是为了对比直径)
3.革兰染色、镜检描述:菌落染成红色即革兰氏阴性菌,长杆状
4.氧化酶实验:呈红色则为假单胞菌;无色则为肠杆菌
5.API试剂盒的选择:假单胞菌选择API 20NE;肠杆菌选择API 20E
若镜检为紫色,球形,则做触媒实验,触媒实验为阴性(不产生气泡),API试剂盒选用API Staph;触媒实验为阴性则判断非葡萄球菌。
若镜检为紫色,芽孢状
,API 试剂盒则选用API CHB/E
若镜检为较大形态的球状
,API 试剂盒则选择API C AUX。
菌种鉴定的依据
菌种鉴定是微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作之一,其依据主要包括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特征等。
首先,菌种鉴定的形态学特征是指菌落形态、颜色、大小、形状等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特征,以及细胞形态、大小、结构和染色性质等。
其次,生理生化特性是指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特点、代谢产物、耐受性、产酶特性等。
第三,分子生物学特征是指菌株的基因组、16S rRNA序列、DNA指纹图谱等分子水平上的特征。
最后,生态学特征是指菌株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生态角色等特征。
这些特征都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综合分析各种特征可以确定菌株的分类和鉴定。
- 1 -。
菌种鉴定方法及步骤菌种鉴定是指通过对菌株样本进行系统学、形态学、生理学和生化学等各方面的观察与检测,以确定其属、种分类地位的过程。
菌种鉴定方法及步骤如下:2.制备纯培养物:分离并得到纯培养菌株,避免混杂的现象。
3.形态学观察:观察菌株的形态特征,包括菌落形态、菌落颜色、菌丝生长特征等。
4.微观形态学观察:观察菌株的细胞形态、孢子形态、菌丝形态等。
5.分类地位确定:通过对菌株的形态特征进行比对和研究,确定其属、种分类的地位。
1.生长条件观察:观察菌株在不同的生理因素(如温度、pH值、氧气含量等)下的生长情况。
2.营养需求观察:观察菌株在不同营养物质(如碳源、氮源等)的利用情况,以及对不同抗生素和化学物质的敏感性。
3.生化特征检测:进行生化试验,如氧化酶试验、氧化发酵试验、内酯酶试验等,以检测菌株的生化特征。
4.产物检测:检测菌株的代谢产物,如抗生素、酶等,以判断其代谢途径和功能。
1.提取菌株基因组DNA:通过细菌培养物提取菌株的基因组DNA。
2.PCR扩增:使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选择适当的靶基因进行扩增。
3.DNA测序及分析:对扩增的DNA产物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和比对。
4.基因序列比对:将测序结果与数据库中已知菌种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以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
四、传统鉴定方法的优缺点1.优点:传统鉴定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不需要复杂设备,适用于一般实验室进行菌株鉴定。
2.缺点:传统鉴定方法对菌株鉴定仅限于形态学、生理学和生化学等方面的观察,鉴定结果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到鉴定结果。
五、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的优势1.高精确性: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通过对菌株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可得到较高的精确性,减少了主观性和局限性。
2.快速性: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在提取DNA和PCR扩增等步骤后,可以迅速得到鉴定结果,节省了时间。
3.可靠性: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有助于解决传统鉴定方法在分类地位判断方面的困难。
菌种鉴定常见问题解答1.菌种鉴定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菌种鉴定一般就只要提取基因组DNA,然后PCR扩增16srDNA片段,上GeneBank或者Eztaxon对比即可。
一般序列相似度在97%以上就可以认为是同种细菌(当然也有例外,DNA序列仅仅是一个参考指标)。
-----消息来源:百度问答.2. 微生物的菌种鉴定可以鉴定到“株”一级吗?如果你的菌株是自然界中分离得到,就只能鉴定到种,不能鉴定到株,因为多多少少和其他株系的细菌有区别,即便你做了一些特征的鉴定,发现和某一株细菌一模一样,你也没有理由说你的细菌就是那一株细菌,因为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特征都做完,株和株之间的关系就相当于不同的人之间的关系,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除非你知道你的细菌本来就是某一株细菌扩增出来的(而且要保证没有变异,否则就是一个新株),可是这样就没必要鉴定了。
-----消息来源:百度问答3.为什么鉴定出来的菌种跟我想象的相差太大?答:我们菌种鉴定使用PCR直接扩增的方法,即以客户提供的菌株为模版直接进行PCR扩增,中间不经过传代培养,因此不会引入新的污染,如果出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一般有以下原因导致:1、您提供的样品未经过三次分离纯化,含有其他杂菌;2、您提供样品的真实情况确认如此。
建议您提供三次纯化的菌株重新进行鉴定。
4.为什么有时会出现PCR扩增不出的现象;答:扩增不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您提供的菌种从严格意义上讲不是细菌或者真菌,或者是信息有误;2、您提供的菌种为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较厚,采用常规方法不能有效地破壁;3、培养基或菌体中表达产物含有抑制PCR产物的组份。
对于第二种或第三种情况需要提供基因组DNA。
5.PCR扩增直接测序为什么会出现套峰的现象;答:1、测序结果个别碱基出现N,是由细菌rDNA多态性造成,对菌种鉴定没有无影响;2、所有测序反应均出现大面积套峰,是由于您提供的样品模版不纯造成的。
环境微生物菌种鉴定微生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生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和环境中无处不在。
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这些微生物资源,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鉴定和分类。
本文将介绍环境微生物菌种鉴定的基本方法和应用领域。
一、微生物菌种鉴定的基本方法1、形态学鉴定形态学鉴定是根据微生物的形态、大小、颜色、生长速度等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的一种方法。
通过观察菌落的形状、大小、质地、颜色、边缘特征等,可以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2、生理生化鉴定生理生化鉴定是通过测试微生物对各种底物的发酵反应和代谢产物的性质,判断其生理生化特性,从而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生理生化试验包括糖发酵试验、柠檬酸盐试验、吲哚试验等。
3、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是基于微生物基因组序列差异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提取微生物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然后进行序列比对,判断微生物的种类和亲缘关系。
二、环境微生物菌种鉴定的应用领域1、环境保护环境微生物菌种鉴定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污水处理中,通过鉴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以优化污水处理工艺,提高处理效率。
在土壤污染治理中,通过鉴定能够降解特定污染物的微生物种类,可以针对性地设计生物治理方案。
2、生物多样性研究环境微生物菌种鉴定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可以揭示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3、生物技术应用环境微生物菌种鉴定在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生物制药中,通过鉴定微生物的种类和代谢产物,可以发现新的药物资源和开发新的药物。
在农业微生物肥料开发中,通过鉴定微生物的种类和生理生化特性,可以研制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肥料。
三、总结环境微生物菌种鉴定是微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手段。
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和鉴定,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这些资源。
1. 菌落形态观察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隆起度、边缘、表面性状、颜色与透明度、质地和干湿度。
2. 革兰氏染色按照革兰氏染色方法进行制片、初染、媒染、脱色、复染、干燥、镜检;干燥后,用油镜观察。
3. 鞭毛染色挑取18~30 h新鲜平板培养物制备菌悬液,制片,室温自然干燥。
滴加硝酸银染色A液覆盖3~5 min,用蒸馏水充分洗去A液,再滴加B液染色约1 min,当涂面出现明显褐色时,立即用蒸馏水冲洗。
自然干燥后用油镜观察。
菌体呈深褐色,鞭毛显褐色。
4. 糖类分解试验将被检菌接种于糖发酵培养基中,37℃培养2-3天。
如果培养基变黄,说明产酸;如变黄的同时,还有气泡,说明既产酸又产气。
培养基仍呈蓝色,说明未产酸。
选取木糖、葡萄糖、半乳糖和蔗糖。
5. 吲哚(靛基质)试验将待检菌种接种于邓享氏蛋白质的胨溶液中,37℃培养1-2天。
于培养液中加入戊醇或二甲苯2-3ml,摇匀,静置片刻后,沿管壁加入试剂2ml,如出现红色沉淀,表示为阳性。
6. 淀粉水解试验将LB琼脂加热融化,使冷到50℃,加入淀粉溶液,混匀后,倾注平板。
将细菌划线接种于平板上,37℃培养24小时,生长后取出,在菌落处滴加革兰氏碘液少许,培养基呈深蓝色,能水许解淀粉的细菌菌落周围有透明环。
9. V-P试验将被检菌接种于试验培养基中(葡萄糖、K2 HPO4、蛋白胨各5g,溶于1 000ml 水中,分装于试管中,0.075MPa灭菌10分钟),培养2-7天后,于培养物中加入1ml 10%的NaOH,混匀,再加入3-4滴2%氯化铁溶液。
数小时后,培养基表面的下层出现红色者,为阳性。
10.甲基红(M.R)试验接种细菌,于37℃培养2-7天后,于培养物中加入几滴甲基红酒精溶液(0.1g 甲基经溶于300ml 95%乙醇中,加蒸馏水至500 ml),如呈红色,表示阳性。
11. 柠檬酸盐利用试验将被检菌接种到Simmons固体柠檬酸盐培养基上,37℃下培养2-4天,能利用柠檬酸盐的细菌表现为有细菌生长,培养基变为蓝色,不能利用柠檬酸盐的细菌不生长,培养基不变色。
食用菌菌种的鉴定报告
尊敬的鉴定专家,
此次食用菌菌种鉴定报告旨在鉴定所提供的菌种样品。
经过详细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对该样品进行了以下描述和鉴定结果:
1. 外部形态特征:
样品为菌盖呈圆形的食用菌,直径约为5-8厘米。
菌盖颜色
为深棕色,表面呈现有小鳞片的结构。
菌褶呈白色,较厚且密集。
菌柄高度约为8-10厘米,基部稍粗。
2. 内部结构特征:
我们切开样品,发现菌肉为均匀白色,质地较韧。
菌盖和菌
柄的内部均未发现异味。
3. 真菌的显微观察:
经过显微镜下的观察,我们鉴定这是一种菌丝菌。
菌丝细长,无色透明,囊泡和分生孢子形成端部。
4. 鉴定结果:
综上所述,根据外部形态特征、内部结构特征和真菌的显微
观察,我们可以初步确定该样品的菌种为某某蘑菇属(学名),但无法确切识别到具体的物种级别,因为还需要进一步的分子鉴定和比较分析。
请注意,本鉴定报告提供的结果仅供参考,进一步的实验和分析可以提供更准确的鉴定结果。
我们建议您咨询更专业的菌种
鉴定机构,以获得更确切的结果和建议。
希望这份报告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对我们的工作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谢谢。
此致,
XXX(您的姓名)
鉴定报告编写人。
菌种鉴定方法及手段真菌细菌检测菌种鉴定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手段,对样品中存在的真菌和细菌进行鉴定和分类的过程。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菌种鉴定方法及手段。
1.形态学鉴定:形态学鉴定是根据菌落形态、菌丝形态和孢子形态等特征来鉴定菌种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包括裸眼观察、显微镜观察、染色观察等。
裸眼观察主要通过观察菌落的颜色、形状、质地等特征,结合菌丝形态进行初步判断。
显微镜观察可以观察到菌丝的形态、孢子的形状、颜色等细节特征,通过比对菌种鉴定手册等资料进行鉴定。
2.生理代谢鉴定:生理代谢鉴定是通过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理代谢特点来鉴定菌种的方法。
常见的生理代谢鉴定方法包括生理生化鉴定、生长温度范围鉴定、碳源利用鉴定、氮源利用鉴定等。
通过测定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产酶能力、酸碱度变化、利用不同碳源和氮源等特征,判断菌株所属的种属。
3.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是通过检测菌株的DNA序列来鉴定菌种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包括PCR技术、基因测序、DNA指纹图谱鉴定等。
通过提取菌株的DNA,选择合适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再通过基因测序获得菌株的DNA序列,通过比对菌株的DNA序列与数据库中已知的菌种进行比对,确定菌株所属的种属。
4.免疫学鉴定:免疫学鉴定是通过检测菌株与特定抗原的反应关系来鉴定菌种的方法。
常见的免疫鉴定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印迹等。
通过与特定抗原结合,通过特异性抗体的反应来进行菌种的鉴定。
5.生化鉴定:生化鉴定是通过检测菌株的生化活性来鉴定菌种的方法。
常见的生化鉴定方法包括生化试剂盒、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
通过检测菌株在不同生化试剂上的产物或反应物的变化,进行菌种的鉴定。
综上所述,菌种鉴定方法及手段包括形态学鉴定、生理代谢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免疫学鉴定和生化鉴定等多种方法和手段。
不同的鉴定方法可以互相补充,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菌种鉴定报告(一)菌种鉴定报告•什么是菌种鉴定报告?•菌种鉴定报告有什么用处?•如何读懂菌种鉴定报告?什么是菌种鉴定报告?菌种鉴定报告是一份科学实验结果的记录,主要包括菌株鉴定结果、生化鉴定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通常由专业的实验室完成,每个菌株的鉴定需要进行多次实验才能得出准确结果。
菌种鉴定报告有什么用处?菌种鉴定报告可以帮助医生和科研人员做出正确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比如,感染性疾病需要对菌株进行鉴定,才能对症下药,提高治疗效果;另外,部分疾病会出现病原体耐药性的情况,药敏试验结果可以指导抗生素的使用。
如何读懂菌种鉴定报告?菌种鉴定报告一般会包括以下内容:1.菌株鉴定结果:菌种属名、种名、小种名等信息。
2.生化鉴定结果:通过菌株生化特性的检测进行鉴定,如产酶活性、酸碱度、氧需求量等。
3.药敏试验结果:对常用抗菌药物进行检测,确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4.图表说明:通常是为了更直观地呈现实验结果,如菌株的生化反应图、药敏试验图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读取菌种鉴定报告时,一定要仔细核对整个报告,了解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尽可能地了解不同检测方法在不同环境下的误差范围,以避免产生误判。
5.实验说明:对实验流程、使用的仪器和试剂等进行详细说明,方便其他科研人员进行该实验的复现。
6.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说明,重点说明该菌株的特点和应用前景等。
7.参考文献:列出该实验所参考的文献,以便读者查阅。
在读取菌种鉴定报告时,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术语和内容。
比如,菌种命名方法,包括拉丁名、小写字母缩略写法等;药敏试验结果的解读,包括对每种药物的敏感度和抗性等级的判断和分类;生化鉴定结果的判断,需要注重实验条件和方法的标准化。
综上所述,菌种鉴定报告是对菌株进行鉴定的重要实验成果,具有重要的医学和科研应用价值。
在读取菌种鉴定报告时,需要细心、认真、客观地分析每个部分的实验结果和结论,以便理解和应用。
菌种质量鉴定的标准
菌种质量鉴定的标准是根据相关规定和标准来评估菌种的纯度、活力、稳定性以及一致性。
以下是一般菌种质量鉴定的标准:
1. 纯度:菌种应为单一菌株,不含其他菌株、杂质和异种菌。
纯度可通过传统的细菌培养和观察、鉴别试验、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指标等方法进行评估。
2. 活力:菌种应具有良好的生长和繁殖能力,保持一定的活力和稳定性。
活力可通过菌种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情况、生长速度、菌体形态等进行评估。
3. 稳定性:菌种应在传代培养过程中保持稳定性,即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和生理特性,并且不易发生突变。
稳定性可通过连续传代培养、基因测序、酶活性测定等方法进行评估。
4. 一致性:同一批次的菌种应具有一致的性状和功能特性。
一致性可通过对同一批次菌种进行多次培养和鉴定,观察其生长情况、形态特征、代谢产物等进行评估。
综上所述,菌种质量鉴定的标准主要包括纯度、活力、稳定性和一致性等方面的评估。
这些标准有助于确保菌种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其在科研、生产和应用中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怎样鉴定菌种的质量菌种生产是食用菌栽培的重要一环,没有优良菌种,就得不到优质高产。
因此,菌种在扩大培养或实际使用时,必须做好菌种鉴定工作。
菌种鉴定概括为两方面:一是鉴定所持菌种是否所需要的菌种,二是鉴定菌种的质量。
鉴别是否所需要的菌种就要检查菌种的标签,向供应单位查询清楚才可确认。
菌种质量鉴定要从菌种的纯度、长势、菌龄、色泽、均匀度、出菇快慢、菇的质量、产量等方面进行。
从外观观察,要求菌丝体生长健壮、均匀、菌丝体从菌种块发出,渐向瓶底伸展,直至长满整瓶。
菌丝体颜色正常,不同种类食用菌的颜色有差异,有光感,有些品种长到菌种成熟时会出现小菇体或扭结,未见杂菌污染。
如果瓶底或壁部菌丝生势弱,或菌丝体生长不到瓶底部,可能是水分过多、或制种时拌料不均匀所至。
若位于瓶颈的菌丝体特别旺盛,呈棉絮状,颜色不正常,这可能是鬼伞或根霉菌污染。
看到瓶底或其他部位有黄、绿色斑点,可能是青霉、曲霉污染。
菌丝体收缩,离瓶壁,菌丝体颜色加深,有时看到“菌珠”或底部出现褐色粘状物,应是菌种老化。
菌丝体不能向瓶底方向伸展、培养料松散,应是水分不足造成的。
当打开菌种瓶观察,应闻到各种食用菌特有的香味,棉塞干爽无异物。
剔去菌种面层的菌皮,内部的培养物松软结块状为良好菌种。
如果不见异物,也估计不是水分的影响,但菌种不能发生发展,则应检查培养料的酸碱度是否合适。
如果原菌种块已萌发,但伸展不开,且有异味,挑开培养料,面层有粘胶状感觉,多是细菌感染。
菌种的质量更要求检验其产生子实体的能力,因此要做好出菇试验,观察播种后菌丝萌发时间、培养料的结块时间,小菇体或扭结出现时间,菌丝体分布情况等;记录第一批收菇时间、产量、质量等;第一批与第二批菇相隔时间,第一批菇占总产量的比率等,都是评价菌种质量的参数。
菌种的分类鉴定:4.1形态特征(麦芽汁琼脂)编号形态特征Y1菌落由白色到奶油色,无光泽,软而平滑或部分有皱纹。
边缘呈波纹,凸起,色黄,中心凹,奶油色,室温放一月后,培养物由奶油色变浅褐色。
细胞呈圆卵圆椭圆,大小不等。
单个,成双,偶尔成短链,多边芽殖。
(意大利酵母)Y2菌落呈浅奶油色,菌落平滑或部分有皱纹,无光泽,边缘呈黄色,大波纹状。
细胞圆形卵形椭圆形,大小不等,多边芽殖。
地生酵母)Y328℃3d后,细胞圆形椭圆形,单个或成双,两端芽殖,培养物奶油状,奶油色到浅褐色,平滑,稍平坦,光亮,边缘偶尔波纹,无真菌丝。
(酿酒酵母二菌种的分类鉴定:4.1形态特征(麦芽汁琼脂)编号形态特征Y1菌落由白色到奶油色,无光泽,软而平滑或部分有皱纹。
边缘呈波纹,凸起,色黄,中心凹,奶油色,室温放一月后,培养物由奶油色变浅褐色。
细胞呈圆卵椭圆,大小不等。
单个,成双,偶尔成短链,多边芽殖。
(意大利酵母)Y2菌落呈浅奶油色,菌落平滑或部分有皱纹,无光泽,边缘呈黄色,大波纹状。
细胞圆形卵形椭圆形,大小不等,多边芽殖。
(地生酵母)Y3 28℃3d后,细胞圆形椭圆形,单个或成双,两端芽殖,培养物奶油状,奶油色到浅褐色,平滑,稍平坦,光亮,无真菌丝。
4.菌种的分类鉴定4.1形态特征(麦芽汁琼脂)编形态特征Y1菌落由白色到奶油色,无光泽,软而平滑或部分有皱纹。
边缘呈波纹,凸起,色黄,中心凹,奶油色,室温放一月后,培养物由奶油色变浅褐色。
细胞呈圆卵椭圆,大小不等。
单个,成双,偶尔成短链,多边芽殖。
(意大利酵母)y2菌落呈浅奶油色,菌落平滑或部分有皱纹,无光泽,边缘呈黄色,大波纹状。
细胞圆形卵形椭圆形,大地生酵母)Y328℃3d后,细胞圆形椭圆形,单个或成双,两端芽殖,培养物奶油状,奶油色到浅褐色,平滑,稍平坦,光亮,边缘偶尔波纹,无真菌丝(酿酒酵母。
未知菌种鉴定实验报告引言未知菌种鉴定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实验方法可以确定未知标本中的菌种分类及特征,从而对其进行合理的鉴定和命名。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步骤和技术手段,对未知菌进行鉴定和分类。
实验步骤实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 培养未知菌。
2. 制备菌液。
3. 进行菌种鉴定实验。
1. 培养未知菌将未知菌接种在琼脂平板上,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孵育。
通过观察菌落的形态、颜色和菌液的澄清度等特征,预估未知菌的分类。
2. 制备菌液从琼脂平板上挑取一颗菌落,转移到含有无菌培养基的试管中,摇匀后放到恒温摇床中进行培养。
培养一段时间后,取出试管中的菌液,经过离心洗涤后,将沉淀重悬于生理盐水中,制备成菌液备用。
3. 进行菌种鉴定实验根据实验要求,我们采用了以下常用的鉴定方法:可疑菌种筛选将制备好的菌液分别接种在不同培养基上,如培养有葡萄糖和氯化铵的平板、育苗液、大肠杆菌育种液等,观察不同培养基上菌落的颜色、形态、菌液澄清度以及生长速度等特征,初步判断未知菌的分类。
生化特性测试根据初步判断的菌种分类,选择相应的生化试剂进行生化特性测试。
我们进行了氧化酶试验、卟吩青霉素酶试验、亚硝酸盐还原试验等。
通过观察试管中试剂受菌情况的颜色和反应产物的生成情况,进一步缩小菌种分类范围。
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PCR扩增未知菌的16S rRNA基因,并进行测序分析。
借助数据库比对,与已知的菌种进行比对,找出最相关的菌种。
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步骤所述的方法,我们对未知菌进行了鉴定。
通过观察菌落形态、颜色和菌液澄清度等特征,初步判断未知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
在可疑菌种筛选中,我们选择了葡萄糖和氯化铵平板进行进一步培养,发现菌落呈现出圆形、平整、光滑且透明的特点,判断未知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
在生化特性测试中,我们进行了酶试验和盐酸糖试验。
结合实验结果,我们最终判断未知菌为大肠杆菌。
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我们对未知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了测序,并与数据库中的已知菌种进行比对。
菌种鉴定的方法
菌种鉴定是确定微生物种类的过程,通常涉及形态学、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菌种鉴定方法:
1. 形态学鉴定: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颜色、形状等特征来初步鉴定菌种。
这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进行。
2.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分析微生物的代谢产物、酶活性、生长条件等生理生化特性,以确定其种类。
这可以通过培养、生化试验等方法进行。
3. 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DNA 测序、PCR、Southern blotting 等,分析微生物的基因组成,以确定其种类。
这是目前最准确的菌种鉴定方法之一。
4. 免疫学鉴定:利用抗体与微生物表面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来鉴定菌种。
这可以通过免疫荧光、ELISA 等方法进行。
5. 光谱学鉴定:利用光谱学技术,如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分析微生物的化学成分,以辅助菌种鉴定。
以上方法通常需要结合使用,以提高菌种鉴定的准确性。
在进行菌种鉴定时,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并遵循相关的操作规程和标准。
∙(1)常规鉴定
常规鉴定内容有形态特征和理化特性。
形态特征包括显微形态和培养特征;理化特性包括营养类型、碳氮源利用能力、各种代谢反应、酶反应和血清学反应等。
∙(2)BIOLOG碳源自动分析鉴定
BIOLOG鉴定系统以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为基础,检测微生物的特征指纹图谱,建立与微生物种类相对应的数据库。
通过软件将待测微生物与数据库参比,得出鉴定结果。
该系统已获美国FDA认可,已逐步应用于食品和饮品企业、环保、海洋生物/水产品、制药、农业微生物、生物治理、化妆品、临床等领域的微生物鉴定试验中。
CICC拥有国内最全的BIOLOG数据库,涉及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酵母、丝状真菌在内近2000种微生物。
∙(3)分子生物学鉴定
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从遗传进化角度阐明微生物种群之间的分类学关系,是目前微生物分类学研究普遍采用的鉴定方法。
CICC拥有微生物菌种分类鉴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配有PCR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电泳仪、HPLC、凝胶成像系统、紫外控温分析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以及DNAMAN、
BIOEDIT、CLUSTALX、TREEVIEW等序列分析软件。
目前CICC可采用核酸序列分析法分析细菌16S rDNA/16S-23S rDNA区间序列、酵母18S
rDNA/26S rDNA(D1/D2)序列及丝状真菌的18S rDNA/ ITS1-5.8S-ITS2序列,提供科学的鉴定结果。
∙(4)API细菌数值鉴定系统
API鉴定系统涵盖15个鉴定系列,约有1000种生化反应,目前已可鉴定超过600种的细菌。
鉴定过程中,可根据细菌所属类群选择适当的生理生化鉴定系列,通过软件将待测细菌与数据库参比,得出鉴定结果。
CICC目前可应用API 50CH系列、API 20 E系列、API Staph系列对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sp.)和相关细菌、芽孢杆菌(Bacillus s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微球菌属(Micrococcus sp.)和库克菌属(Locuria sp.)进行鉴定。
∙(5)功能性分析及功能基因
CICC不断致力于工业微生物资源的功能及其功能基因研究,目前通过木聚糖酶、纤维素酶、葡萄糖异构酶、β-甘露聚糖酶等功能基因的克隆进行菌种产酶的功能性分析。
应用gyrA、atpD及pheS等看家基因于微生物菌种鉴定,在某些种、亚种、株间有较好的分辨效果。
∙(6)RAPD、SSCP技术
随着微生物菌种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在食品安全管理、生物产品出口认证、知识产权保护等行业需求日益增加,微生物菌种株水平的鉴别技术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CICC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RAPD)技术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技术对微生物菌株进行鉴别。
如采用RAPD技术能够对同一菌种原始菌株与诱变菌株进行鉴别,对诱变菌株知识产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采用SSCP技术进行工业酒精酵母菌株的鉴别,此技术结合菌株发酵特性,在酒类生产的质量控制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7)TLC薄层层析
CICC将TLC薄层层析技术应用于微生物菌种鉴定,进行细菌、放线菌细胞壁化学组分分析(氨基酸、糖),作为划分属特征的重要鉴定技术手段,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8)全细胞脂肪酸分析鉴定系统
采用Sherlock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通过对不同菌株的脂肪酸图谱进行分析,并与标准数据库进行比对,来鉴定细菌及酵母。
该技术是细菌或酵母种水平鉴定的有效手段之一。
∙(9)(G+C)mol%及DNA/DNA杂交
CICC通过采用DU800核酸蛋白分析仪测定Tm值,从而得到微生物菌株的(G+C)mol%,并与模式菌株进行DNA/DNA同源性分析,该鉴定技术手段是多相鉴定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