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城东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83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12.26 MB
- 文档页数:83
08年东区发展旅游实施方案
一、总体发展思路
为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目标,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区本着打造旅游东区、历史东区、人文东区的思路。
着重从加强领导、理顺机制、整体规划、形成品牌四个方面着手,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加快旅游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旅游产业的规模和素质。
在东区打造一批亮点工程,长远工程,使东区的旅游事业成为带动整个东区经济发展的起点和动力。
二、具体实施方案
具体实施方案可分为前期筹划准备(4月份)、中期实施(5-8月份)、中期调整(9月份)、二期实施(10月份)、后期总结(11-12月份)、次年规划(12月份)6个部分。
按照月份对08年具体实施方案划分为:
4月份
5月份
6月份
9月份
10月份
11月份
12月份
城东区旅游局
2008年3月22日
08年城东区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
城东区旅游局
2008年3月20日。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市旅游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15.12.28施行日期2015.12.28文号宁政办〔2015〕236号主题类别机关工作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正文:----------------------------------------------------------------------------------------------------------------------------------------------------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市旅游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宁政办〔2015〕236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全市旅游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5年12月28日全市旅游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分工方案11月14日,市政府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会议印发了市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宁政〔2015〕199号)文件,张晓容市长作了重要讲话,对当前和“十三五”期间全市旅游工作做了全面部署。
会议提出“把西宁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旅游名城、建设中国西部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和青藏高原特色旅游服务基地”的发展定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切实将张晓容市长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全面完成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现结合《全省第六次旅游发展大会任务分工方案》和各地区、各部门工作职责,将全市旅游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分工如下:一、重点任务(一)着力提升城市特色风貌1.挖掘和塑造城市特色。
加大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将城市特色风貌区、标志性建筑、城市亮化美化、城市特色塑造纳入城市规划管理范畴,打造独具特色城市精品景观和城区到景区的景观带。
牵头单位:市城乡规划和建设局责任单位:市城市管理局、市文广局、各区县政府完成时限:2020年12月2.积极发展夜市和文化娱乐街区。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宁市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工作责任分工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4.11.25•【字号】宁政办〔2014〕208号•【施行日期】2014.11.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宁市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工作责任分工的通知宁政办〔2014〕208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西宁市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工作责任分工》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4年11月25日西宁市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工作责任分工为扎实推进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根据《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地区工作标准》和《西宁市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现将各区县、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分工如下:市创标办:1.牵头组织、协调和推进创建工作,负责起草相关文件,制定相关工作制度;2.研究制定全市创建工作扶持奖励措施;3.组织召开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定期研究创建工作,安排落实阶段性工作任务;4.加强与市创城、创森、创模、建卫、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办公室的沟通联系,做好联动联创工作;5.督导开展创建工作,落实创建进度,及时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反映创建进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6.负责创建工作资料收集整理,做好迎接国家和省旅游局相关检查的准备工作。
市委宣传部:1.制定并组织实施创建工作宣传方案;2.督促新闻单位在各自媒体上开辟专题专栏,做好旅游标准化创建的新闻宣传及文明旅游公益宣传。
市旅游局:1.编制《西宁市旅游标准化发展总体规划(2015—2020年)》、《西宁市旅游业标准体系表》,制定《西宁市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2.开展城市旅游公共服务“温馨便捷”、景区“提档升级”、旅行社“转型提质”、区域旅游营销“合作共赢”行动。
加快西宁旅游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二、主要对策(一)强化旅游产业意识,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现代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它已发展成由直接旅游企业、间接旅游企业、旅游支持系统共同组成的社会“大旅游”产业体系。
中国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接待服务体系,已跻身于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
作为起步晚、基础差、总量规模相对小的西宁旅游业,一要上上下下充分认识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切实把旅游业放在应有的位置。
在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关心支持旅游业发展,要广泛发动、通力协作,形成“百业助一业、一业带百业”的发展氛围,实现我市旅游业的新跨越;二要以省委、省政府“着眼全局、当好全省的龙头”和建设高原旅游名省为工作总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旅游工作方针和《西宁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要求,全面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思想观念,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业的“龙头”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培育特色经济、扩大对外开放、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植开发,使其快速成为全市的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促进相关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三要实施政府主导、适度超前、集约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旅游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行业界限,加快开发步伐,实施区域联合、客源互用、资源共享的“双赢”发展模式;五要加强部门协调,统一思想认识,转变各部门、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传统认识,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以产业化、市场化的经营运作理念,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二)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区域联合,做好旅游业发展的各项管理和协作工作加快西宁旅游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吴梅英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810003西宁旅游业以2001年西宁市旅游局成立为标记。
据统计2001年西宁的各类住宿场所不到200家,星级饭店只有10几家。
旅行社70多家,接待境内外游客不足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3.8%。
西宁市湟源县:全域旅游引领发展新方向这里有丝路上非去不可的丹噶尔古城,这里有丝绸辅道的美丽驿站日月山,这里有神秘的藏王寺院赞普林卡,这里有山水灵动大黑沟森林公园,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交融,这里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
五年来,湟源县文化旅游体育工作以打造“文化旅游名县”为目标,按照“提品质、促营销、聚人气、见效益”的思路,以丰富群众文体生活,繁荣文艺创作,加强文化遗产开发保护,推进产业发展为重点,深化改革,创新思路,开拓进取,不断加大景区开发力度,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宣传推介,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推进特色文化与现代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文化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旅游业经济持续增长,文化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乡村文化旅游蓬勃发展,湟源旅游正昂首阔步迈向全域全季全业态。
文化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丹噶尔古城二期总体开发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完成评审,签订房屋征收协议623户,涉及院落295个,已腾空的院落245个,完成了9处院落的修缮和东西城壕两条道路的改造工作;日月山景区完成唐蕃古道博物馆、文成公主纪念馆、游步道等项目;投资建设的小高陵停车场、游步道、观景平台等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宗喀文化产业园完成了宗喀源白塔、综合楼新建项目;总投资3463万元的青海丹噶尔高原自行车训练基地建设项目经过3年建设将于年底竣工,2017年正式运营;结合全国旅游标准化城市创建工作,更新完善了全县旅游公厕、人行和车辆标识标牌、导览系统等旅游配套设施。
同时,狠抓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引进青海宝牛文化旅游产品有限公司、青海星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青海宗喀源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青海王母圣地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湟源旅游市场,有效促进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经济持续增长2016年,全年完成旅游接待23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亿元,分别比同期增长14.8%和26.9%。
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宁市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11.25•【字号】宁政〔2014〕212号•【施行日期】2014.11.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宁市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宁政〔2014〕212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西宁市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西宁市人民政府2014年11月25日西宁市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是国务院为加快发展旅游业实施的一项战略性工程,是旅游行业管理的重大创新和主要手段,对提高行业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今年8月,西宁市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第三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之一。
为扎实开展西宁市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根据《全国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2009-2015年)》、《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实施细则》的要求,结合西宁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旅游观为指导,按照国家旅游局关于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要求,以培育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方向,深入开展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完善旅游标准化运行机制,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提升,全面推进国际知名的高原山水花园旅游名城和青藏高原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建设。
二、总体目标通过标准化创建工作,加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实施力度、实施范围和影响力,建立具有西宁特色的地方旅游标准化体系,促进旅游服务设施的升级和完善,规范旅游服务行为,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引导涉旅企业向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旅游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
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
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
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第一章规划总论一、规划期限为使本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旅游局十五规划相对接,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并保持一定程度的弹性,将规划期限的时段选定为2O01——2020年,分期年限如下:☆近期(2OO1—2O05年),基础开发建设期☆中期(2006—2O1O年),重点建设发展期☆远期(2Oll—2O20年),系统建设完善期二、规划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及其旅游经济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五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契机,实施“旅游兴青富民战略”和“旅游带动发展战略”,实施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注重速度效益型和质量效益型的双重结合,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城市为依托、产品为核心、效益为中心;科学引导,合理布局,突出重点,讲究特色,深度开发,严格管理;突出政府主导,强化市场运作,推动全社会办旅游,促进旅游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坚持发展大旅游、形成大市场、培育大产业、实现大发展,使旅游业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实施两个超前:一超前于青海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二超前于全国旅游业平均发展速度。
三、规划原则(一)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保护第一,以发展促保护”的总体思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适度开发。
保护好高原自然生态环境和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特色。
严格遵循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有关法规,做到先评价后开发,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达到最优化和持续化。
(二)突出特色与名牌开发原则青海省要以优势资源为基础,积极创新,突出特色,塑造名牌。
第一要突出青海人与自然、鸟与自然和谐的特色,突出纯真自然的原汁原味,突出江河源头、青海湖及鸟岛、鸟兽乐土、高原野生动物乐园等,充分展示青海高旷博大、雄险纯真的自然景观和粗犷、淳朴的高原风光特色;第二要突出文化旅游特色,突出青海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底蕴和宗教文化,尤其是突出昆仑文化、塔尔寺、柳湾彩陶、热贡艺术、古遗址、丝绸之路中线南道等文化渊源;第三要突出民族旅游特色,突出展示藏族、土族撒拉族、回族、蒙古族等多民族风情。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公示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亲爱的市民朋友: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
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