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9《再别康桥》3 北师大版必修1
- 格式:ppt
- 大小:5.75 MB
- 文档页数:87
《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的第九课。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知识与能力目标】1、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诵读为主。
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2、联想法。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2、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徐志摩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中国现代文学的诗坛上,诞生了这样一位诗人,他出身巨商名门,才情横溢光耀,思想率真复杂,他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又汲取了欧美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的精髓,以他短暂而毁誉参半的35个春秋,像一颗划过天边的美丽的流星,在中国新诗史上创造了迷人的艺术奇观,他就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 让我们一起走进康桥,走进诗人的世界。
二、作者介绍:徐志摩(1897/1/15—1931/11/19),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1第三单元《9再别康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高一学生对中国现代诗歌已经有较多的接触与积累。
在初中阶段,他们已经学过好几个诗歌单元,加之从古代诗词中获取阅读鉴赏的方法,从流行歌中感受歌词的意蕴,因此,他们对诗歌的阅读、鉴赏已经比较熟悉了。
但由于意象的朦胧和对创作动机缺乏应有的了解,因而学生对《再别康桥》意蕴和情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是学生学习这首诗时的基本情况。
3重点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1.“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现代派诗人。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理想的主义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林语堂评价他是“奇才”与“情才”。
他的新诗有着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可堪千古绝唱。
他的行为和品格同样收到同仁、朋友、学生的赞赏和爱戴,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的确是一语中的。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
《黯然销魂是离别——<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课标要求: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理解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根据课标要求,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展示分享的机会。
二、预习培训:1.学生诵读《再别康桥》,老师帮忙纠正错误读音(易错字:长篙gāo),保证读音准确。
2.向学生介绍闻一多的“三美”诗论。
“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能够形成一个独立存有的画面。
“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3.划分诗句内部的节奏,并注明韵脚。
老师以《再别康桥》第一节为例说明如何做,剩余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
4.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中的音乐美、建筑美。
5.阅读导学案上的资料,了解徐志摩的身世经历、“康桥情节”及写作背景,为探究诗人感情做准备。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人情感;观看诵读视频,改进自己的朗读。
三、课前培训:课前诗词吟诵培训:1.选3-5名学生参加,自愿报名。
2.每一位参与的学生自选一首离别诗,准备朗诵。
要求:脱稿;感情到位。
3.最后齐唱歌曲《送别》,不会的相互教唱。
4.向学生说明要求,学生自主准备,鼓励学生创新形式,上课前老师审核一遍。
展示点评培训:1.选择7个擅长画画的学生,准备课上将诗歌内容以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参与的学生商量决定相互间的分工。
2.展示快速高效,先画整体轮廓,再打磨细节。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
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明确: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
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专题辅导: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赏析|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专题辅导: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原文《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
<<再别康桥>>意象解读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意象是指凝结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事物凝聚一体的艺术形象。
它可以存在于诗文字里行间,也可以浮现于言外之意,抑或两者兼而有之,教学《再别康桥》一诗时,引导学生从解读意象的角度去品味诗歌,就可以收到纲举目张,融会贯通的效果。
(一)、形神兼备,以形传神。
诗歌的第二节把金柳比作新娘,形似神肖,别致新巧。
河畔垂柳,冰清玉洁,柔曼飘拂、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多像一位长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
她的玉树临风、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怎能不心动神摇呢?爱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深情痴迷,徐志摩在这里决不仅仅是绘形摹态,他是传情达意,表达一份对康桥风光,对失落情意的眷恋、追恋。
他爱康桥,更爱遗失在这里的情真意切的美梦!(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诗歌的第三节描绘了一个意象“青荇”,是对第二节的补充和深化。
在作者的心目中,康河的这些水草油光翠嫩,浓绿欲滴,充满着蓬勃向上的生机,它们似乎挥动着绿油油的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热情致意,又似乎在向人们炫耀它们生长环境的美好。
表达着抑制不住的幸福感和喜悦感。
它们能与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久厮守,难怪诗人流连沉醉,心甘情愿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
物我一体,水乳交融,物即我情,我情即物,诗人简直就是一条会思想、有情意的水草!这种描写类似于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情景,给人一种情真意切,不能自已的兴奋和喜悦,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虚实结合,以实衬虚。
诗歌第三四节写“青潭”,先实后虚,虚实相生,青荇浮藻之间,荡漾着绚丽多彩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如梦似幻,亦实亦虚,怎能不让人心向神往,如醉如痴!于是诗人乘兴撑篙荡舟,披星戴月,漫溯康河,去追寻遗失的美梦,去重温夕日的欢乐。
再别康桥(2课时)教学目标:1.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恰当方式。
3.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理解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不过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仅仅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很多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二、康桥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一第三单元第9课《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优美秀丽的风光,品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感受《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
2、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乐趣。
3、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创设情形,激发爱好1 、有如此一个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如此一座桥,它空灵动人,风景秀丽;有如此一首诗,它意境专门,情感细腻。
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那个人、看看这座桥、品一品这首诗!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徐志摩那个人。
2 、学生课堂展现自己收集的资料,并配以画外音。
如:“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那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观赏这座桥,走进那个人,感受这首诗吗?”(让学生收集资料,展现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爱好,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学习成功的机会。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摸索题。
(1 )学生自己介绍徐志摩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剑桥确实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要紧人物。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一辈子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的作品确实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表达。
再别康桥教案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再别康桥教案的写作思路。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