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创新教学初探
- 格式:docx
- 大小:18.18 KB
- 文档页数:3
中学化学课堂实验创新初探摘要:中学化学实验贯穿了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部分化学实验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需要进行必要的创新。
本文介绍了中学化学课堂实验创新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并介绍了具体的实例。
关键词:中学化学课堂实验创新设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学科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化学的基础和灵魂,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大多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
所以,在我们的化学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实验,其中化学演示实验大概有194个。
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就兴高采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的观察、思维、创新能力会得到充分展。
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虽然大部分演示实验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但是,部分实验却存在以下不足:(1)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无书中所描述的实验现象);(2)实验操作复杂;(3)实验环保性较差;(4)实验安全性差;(5)教科书中实验无法满足课堂需要等。
所以,有些老师对于这部分实验采取让学生看实验、自己讲实验,这样显然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针对以上情况,我进行了如下的探究:一、创新实验,提高可见度在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些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无书中所描述的实验现象),不利于学生的观察认知。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项任务。
例如:在乙酸乙酯水解的试验中,只能根据气味变化来判断乙酸乙酯的水解程度,显然让人难以置信。
学生觉得第一支试管和第二支试管气味差不多,因为嗅觉对信息的辨别率低,易受干扰,实验的可信度差。
另外,该方法也难以面对全体学生。
针对该实验的不足,我采取了以下措施:(1)增大乙酸乙酯的用量(1.5ml),改嗅觉实验为视觉实验,通过在nacl 溶液、稀硫酸、naoh溶液中乙酸乙酯层高度的变化来判断乙酸乙酯的水解程度,现象明显,学生能看清楚3支试管各界面高低情况。
(2)采用连续振荡的方法代替加热,不仅能增加乙酸乙酯与水的接触时间,而且避免了乙酸乙酯受热挥发的可能。
们会有很多话想说。
教师可以用相机或手机拍摄学生平时埋头作业,无暇顾及娱乐和爱好的情景,也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青少年跟父母、老师之间因学习和玩乐的矛盾而引发的一些不愉快故事,还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再现心中的困惑,拍成MV等。
这样会迅速吸引学生眼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参与意识,主动配合老师,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
Getthestudentsinter ested,使智慧之花在课堂上萌动!2.科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初中英语教学面临新改革,具体要求的提出让老师们重新审视日常的教学方式,主张结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展开教学,锻炼他们的语言技能,让他们的语言运用水平稳步提高,从而达成英语生活化的目标。
科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初中英语教学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们感受到十足的乐趣。
比如在学习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Wheredidyougoonvacation?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积极的搜集法国各地名胜古迹,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埃菲尔铁塔、阿尔卑斯山、香榭丽舍街等,搭配着契合的音乐和动态的文字,营造出优雅的氛围,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动听的旋律中激发学生们想去异国他乡渡假而探索异国风情。
在课下,也可以为学生们布置作业,让他们合理的利用上网时间搜集本课时相关信息,再上课的时候让他们展示探索成果。
这样的教学设计会让学生们感受到亲切感,同时也能在日常生活中了解英语的存在,从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学习和生活。
3.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单词记忆能力。
英语单词作为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基石”,直接决定着学生们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英语语言表达水平。
在初中英语单词教学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给学生们作以引导,通过给学生们展示出与单词有关的动态图片或者学习视频,激发学生们的单词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们的单词记忆效果。
初中新课标化学实验教学初探当前我们正处在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创新人才,基础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课程改革是势在必行,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标准》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化学教学中实验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进行实验探究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终生学习潜能具有独特作用,组织好实验教学对全面落实《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具有启蒙性、基础性,教学中的实验探究是学生获得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必经途径,下面,我对实施新课标以来的实验教学谈谈我的一些见解。
1.重视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观察能力1.1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在教学中,转变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趣的实验现象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观察兴趣。
因此在进行实验演示的选择时,应选取现象较为明显,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实验。
在实验演示中,学生由于知识基础有一定限制,因而在观察现象时,很易放过一些细节或抓不住重点。
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观察进行指导,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
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明确观察目的。
例如,演示镁燃烧的实验讨论质量守恒定律时,向学生强调注意观察镁燃烧后的产物颜色、状态而不要因燃烧放出的耀眼强光而分散注意力。
第二,观察计划要周密,避免自觉的偶然性。
第三,观察要全面。
1.2观察与思维相互渗透《标准》中指出,化学课程的学习,要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中应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
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初探摘要: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并指出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化学这门学科来说,“实验探究性教学”已成为诸多教学模式中最具有鲜明时代感和旺盛生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科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教学模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为重要,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化学实验课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
”因此设计一些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验教学模式,无疑是当前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1.新课标下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几种基本模式在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课题,从设计方法上给予一定的指导,或由学生提出课题,自行设计方案,通过实验、分析、讨论等多种活动,“发现”化学规律,完成教学任务。
基于上述目的,我认为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有两种。
1.1模式一:实验直接引发探究“实验直接引发探究模式”是指学生在实验的引发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自己设计方案、依托实验探索进行一定层面的分析和思考,探求未知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实验直接引发探究模式”的一般流程(见图1):图1实验直接引发探究模式其中④和⑤之间可能需要反复进行,当学生的探究分析遇到瓶颈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
这是实验探究性教学的一般模型。
案例1:盐类的水解实验情景:在3只试管里分别盛有浓度均为0.1mol/l的nacl、ch■coona、nh■cl三种溶液,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 试纸上,观察试纸的颜色的变化,然后和标准比色卡进行对照,得到实验事实:滴有nacl、溶液的试纸显黄色,说明溶液是显中性的。
滴有ch■coona溶液试纸显蓝色,说明溶液是显碱性的。
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研究与实践初探摘要: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探讨了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教育的影响,包括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学资源的应用。
新课改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倡导跨学科融合和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
因此,教育界积极探索探究式学习、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多媒体教材和实验资源的开发。
这些创新丰富了化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然而,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育也面临挑战,需要教育者和研究者不断努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新课改;初中化学;教学研究;实践引言本文旨在探讨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分析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的影响。
同时,我们将探讨教育界如何应对新的教学挑战,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初中化学教育作为培养未来科学家和公民的基础,其发展与创新至关重要,对于构建更加科学、开放和创新的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研究与实践初探(一)新课改对初中化学教育的影响新课改(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初中化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倡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育的目标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思辨能力。
这种转变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因此,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师需要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与合作,采用更灵活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
(二)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的调整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调整是新课改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初中化学教育中,新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学内容的结构和重点,强调了跨学科融合和实际应用。
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逐渐被问题解决和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所替代。
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改革初探摘要:在实验教学中,化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以实验探索的途径和手段进行的,课堂教学也要求尽可能用边讲边实验来展开,使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化学实验改革是一项动手、动脑的创作性活动,化学实验改革应注重把实验的改进创新与培养学生进取创新精神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确实验改进的必要性,学会改进的方法技术,体验改进成功的喜悦。
科学态度是人脑对物质世界及其联系作出适当反应的内部心态,它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教师精彩的示范并指导学生成功地完成规定的实验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验证性结构体系成功率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观察到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从而了解大量物质变化的事实,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动脑、动手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因此,实验在整个化学课的学习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但纵观我国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形势不容乐观:一、重理论,轻实验大多数学校往往片面追求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或忽视化学实验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由于对化学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使得实验教学水平总体不高。
一方面,化学实验开设率低;另一面,化学实验成功率低。
这样,实验教学中出现了“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怪现象。
二、重验证,轻探索目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先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制法和定律,之后由学生通过实验检验。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是“照葫芦画瓢”,没有目的,只是进行简单机械的重复,更有甚者,许多学生根本不动手,只是旁观,却把实验报告内容写的好象做过实验一样。
这种实验模式缺乏对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那么,该如何改变这种不良现状呢?1、建立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最基本的特征。
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探[摘要]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针对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营造民主、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学生体验学习化学的成就感创设实验条件,训练学习求异思维能力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化学教学实验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2-0057-01化学实验对于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训练实验技能、提高动手能力以及养成正确的科学方法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往往都是老师动脑,老师动口,机械地按照课本中的实验操作步骤来获得与课本相同的实验现象,而学生只是在课堂上一味地接受知识灌输。
该模式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如何使化学实验真正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摆在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营造民主、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而言, 只有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成为实验的主动参与者,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化学实验过程中来,也才能保证化学教育目标的有效实施和落实。
对教师而言,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的实际和发展作为出发点。
教学中教师应充当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实验过程中去;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保持情绪高涨、积极思维的状态。
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这样的学习环境将有利于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为学生体验学习化学的成就感创设实验条件实验教学中教师除了发展学生的感知兴趣、操作兴趣之外,还应注重对学生探索兴趣进行培养。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在学生在遇到疑问时能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那么实验中他们会体验到自己动手的快乐,当最后实验获得成功时后,他们会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成就感。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初探【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实验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文主要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相关方法进行了探讨,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动手实验结合,进行分组实验以及安排生活小实验等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给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加深对化学现象的认识,为学好初中化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字】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初中化学初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要学科,其主要的学习方法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获取化学知识。
因为可知,实验在初中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实验可以将书本的抽象问题转化为有感知的具体问题,同时也可以起到巩固课本知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作用。
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对于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给出了几点建议。
一、重视演示实验,严格规范操作初中化学的演示实验是一种最为有效直观的教学方法。
但对演示教学的过程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老师要熟悉教材,知道此次演示主要目的,指导学生观察什么、如何进行观察等。
在进行演示实验之前,老师要事先做一两次实验,以保证在课堂演示时一次成功。
对于在课堂演示中需要用到的药品要列出清单,在进入课堂前,进行逐个检测,以免遗漏,造成实验不能完成,影响实验结果或者耽误课堂时间。
在进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老师进行实验的过程一定要严格操作的程序,因为老师的动作对学生有着很大的示范作用。
所以老师在进行实验的时候要尽力做到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每做一道程序,要重复性地告知全班学生。
演示台要摆放与本次实验有关的物品,与实验无关的物品不宜放在演示台,以免影响学生判断。
对于实验过程中试剂的取量要适量,要能在试验中产生明显的现象,以便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观察。
化学反应一般都有一定的危险性,特别是强酸强碱,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实验数据的第一手数据,同时对于化学知识以及化学概念的理解也会进一步加深。
化学实验创新教学初探
概要:在新高考改革背境下,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落实立德树人,这是高考改革新的导向。
化学实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下面具体谈一谈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设计趣味实验、以疑促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生动活泼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兴趣。
如,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几种重要的金属》的新课引入时,可做如下设计:
师:我们都知道水能灭火,哪么水能生火吗?
师:让我们来做这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实验】在蘸有Na2O2的面巾紙上滴水,能到什么现象?
师:这个实验能否违背人们的常规观念呢?这种淡黄色的物质是什么性质?这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
通过问题情境创设,趣味实验的引入,教师的引导,把学生的兴趣一下子给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被激化,有效的从创设问题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使学生迫切想知道为什么,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设计实验情境、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探索能力
心理学家根据实验把课堂教学按认知水平划分为记忆、理解、思考三种不同类型,其中第三种是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由知识传授者这一单一角色成为学生学习者、促进者和合作伙伴。
这样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笔者先给学生创设实验,
并把问题和结论交给学生,然后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得出结论和解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如,学习卤素单质性质时,给学生提供氯水、溴水、碘水、氯化钠、溴化钠、氯化钾溶液等药品,让学生大胆实验,最后能得出氯、溴、碘三种单质的非金属性强弱关系。
再如,在学习苯酚的性质时,笔者把课本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为了更深入让学生探究苯酚钠溶液与CO2反应的现象和生成的产物,笔者设计了在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再加入Na2CO3溶液的学生实验。
根据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后产生什么现象?
2.苯酚与Na2CO3溶液能否反应?
3.根据实验你能否推出苯酚钠溶液与CO2反应生成的盐是Na2CO3还是NaHCO3?写出反应方程式。
4.比较H2CO3、C6H5OH、CH3CH2OH的酸性的强弱。
通过学生实验,得出苯酚的性质,再通过对实验情景深入的探究、问题的设置、创设思维的情境,在老师引导下,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与交流,得出苯酚钠与CO2反应生成的盐是NaHCO3而不是Na2CO3 的结论。
这种对实验情景的探索研究形式,能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较好地培养学生推理能力,使学生创造性地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改进或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主题。
应试教育如何应付考试为目的,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材。
创新精神激活了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孕育着创新实践。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在这一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如讲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尾气回收时,教学过程可作如下设计。
【多媒体投影】
【思考题】实验室制取氨气,为防止空气污染,某生按上图 a 装置来吸收尾气。
【问图a】该装置是否正确?为什么?
生甲:不正确,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有可能出现液体倒吸的现象。
师:(指着如图a的装置)若把导管换成小漏斗,按图b装置吸收尾气是否正确?
生乙抢答:可以,因为用小型漏斗代替导管,增加氨气与水接触面积,既使氨气能充分吸收,又能防止液体倒吸。
师:已知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且与水不互溶,氨气又不溶于四氯化碳中,现只有上面图a所示的吸收装置和四氯化碳液体,请你画出吸收的装置图(要标出液体的名称)?
(教师巡视,取有代表性的设计图直接投影之)
【投影】
师:同学们,以上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
(生集体回答)
师:图4所示的设计之所以合理,同学们所说的理由是对的。
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在下层,导气管下端插入该层时,因NH3不溶于CCl4,NH3逸到两层液体的交界面,因为接触面积比较大,能被水充分吸收,故液体不会倒吸。
通过对图a 和图b 的对比,让学生掌握到用小型漏斗代替导管,增加氨气与水接触面积,既使氨气能充分吸收,又能防止液体倒吸。
再对图a所示的吸收装置进行改进,让学生画出吸收的装置图,然后教师巡视,取有代表性的设计图直接投影之,并进行评价和点评,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新高考改革背境下,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落实立德树人,这是高考改革新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