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
- 格式:doc
- 大小:75.20 KB
- 文档页数:16
第一单元语文素养测评
(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
一、联系上下文,根据拼音写词语。(8分)
1.一声巨响,shà shí( )天空中出现了千万朵美丽的火花,yóu rú( )万颗星点洒落。
2.看,zhuānɡ jiɑ( )地里一片片金黄的稻谷,果园里一串串紫盈盈的pú tɑo( ),好一派丰收的景象!
二、多音字组词。(6分)
háo( ) zǎi( ) mó( )
hào( ) zài( ) mú( )
三、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8分)
( )声( )语 窃窃( )( ) ( )( )鼎沸 锣鼓( )( ) ( )无( )息 鸦雀( )( ) ( )( )欲聋 响彻( )( )
四、选词填空。(6分) 号 载 模
寂静 平静 安静
1.钱塘江渐渐恢复了( ),江堤上的人群也慢慢(
)下来。
2.一颗闪光的流星划破(
)的夜空。
五、按要求写句子。(6分)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用加点的词写比喻句)
2.哦,阿妈,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改为陈述句)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6分)
1.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 , 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
,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 。
2.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 ,流着 。
七、古诗词填空。(4分)
1.站在山脚,看不到一个人影,只隐约听见有人在说话,真是“ ,
”啊!
2.“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这景象不禁让我想起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诗句:“ , 。”
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的人说话没礼貌,请你帮他们修改下面的话。(6分)
1.喂,把水龙头关上。
2.去去去,把你扔的垃圾捡起来。
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0分)
松树的风格
我对松树怀有敬仰之情不自今日始。自古以来,多少人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品质的象征。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还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
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你看,松树是用途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它用自己的树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荫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1.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6分)
2.第2自然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5分)
3.文章通过介绍松树 的特点,赞美了松树
的高尚风格,表达了作者
之情。(9分)
十、作文。(30分)
题目:这儿真美
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做到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第一单元语文素养测评
一、1.霎时 犹如 2.庄稼 葡萄
二、号叫 记号 记载 装载 模糊 模样
三、低 细 私语 人声 喧天
悄 声 无声 震耳 云霄
四、1.平静 安静 2.寂静
五、1.示例:她犹如一只可爱的小兔子,蹦蹦跳跳地朝我们走了过来。
2.哦,阿妈,这就是我们家的地。
六、1.移来 逐渐 翻滚 水墙 2.香味 月光
七、1.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2.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八、示例:1.请把水龙头关上,好吗?
2.请把你扔的垃圾捡起来,好吗?
九、1.排比 拟人 2.表示解释说明
3.具有生命力强和自我牺牲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
对松树的敬仰
第八单元语文素养测评
一、1.竞赛 唯一 决赛
2.歹徒 面如土色 求饶
二、示例:刚 刚好 诸 诸如 媳 媳妇
硬 坚硬 胆 大胆 淹 淹没
三、示例:1.自由自在 实话实说 忙里忙外
2.慈眉善目 白发苍苍 明眸皓齿
3.提心吊胆 胆战心惊 怒不可遏
四、1.即使……也…… 2.虽然……但……
五、1.扁鹊去拜见蔡桓侯。 2.纪昌成了能手。
六、1.对于小病和小的缺点、错误,要防微杜渐,及时医治、改正
2.持之以恒,练好基本功 3.诸儿竞走 唯戎
七、请上坐 茶 敬茶
示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八、售货员的意思是,那个妇女的儿子在回家的途中把果酱吃了一些,儿子的体重会有所增加。
九、1.(1)考察 (2)臆造
2.因为他浮于表面,没有深入下去。
3.因为他们都曾去过海底,知道大海的深度,他们听了木偶的观感后觉得非常可笑。
4.要获得真知就要深入下去,浮在表面上什么也得不到。
附赠材料:
考试做题技巧
会学习,还要会考试
时间分配法: 决定考场胜利的重要因素
科学分配答题时间,是决定考场能否胜利的重要因素。有了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同学们紧张的心情就可以得到舒缓与放松,考试水平也就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发挥。下面,我们为同学们介绍一个应对的好办法时间分配法。
第一,考前分配好时间。从发试卷到正式开考前有几分钟的阅卷时间拿到试卷并填好卷头以后,要浏览整张试卷,查看试卷的容量、试题的难易程度。然后,根据题目、题量、分值和难易程度分配做题时间,易题和少分题少用时间,难题和多分题多用时间。
比如数学,按分值分配,选择题大约应安排在50~55分钟左右完成,非选择题大约安排90~95分钟左右完成为宜。同学们平时做题时,可以先测试自己每一部分题目的做题时间,定下一个标准,然后考试时根据试卷题目情况,在原来的基础上调整。看到哪一部分有较难的题目,可适当多匀一点时间。
第二,每个题目有一个时间标准。如果遇到一道题目,思考了3~5分钟仍然理不清解题的思路时,应视为难题可暂时放弃,等到后面有了思路或答完卷之后再回头来做。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不能控制时间而影响答后面题目
况。同时,要注意虽然每个题目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但也不要每题都看否则会弄得自己很紧张
第三,考试最后的15分钟。不管还有多少题目没有完成,考试的最后15分钟一定要先将答题卡涂好,避免答题无效。
答题六注意:规范答题不丢分
提高考分的另一个有效方法是减少或避免不规范答题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具体来说考场答题要注意以下六点:
第一,考前做好准备工作。做题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认真检查答题卡页数和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与本人的姓名、准考证上的号是否相符等。此外,还要准确填写答题卡的相关信息,正确粘贴条形码,注意不能超出框外。
第二,使用规定的笔作答。答选择题时,考生必须用2B型铅笔在答题卡上的“选择题答题区”内将对应
题目的选项字母点涂黑
第三,答题不要超出规定范围。考生必须在答题卡各题目规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包括画表及作辅助线)。在各题目指定答题区域外的地方,或超越试卷上标出的边界作答,或者自己编题号,其答案都是无效的。
第四,若题中有图,答题前应规划好“布局”,合理安排空间。例如几何题,图形多在左边。这种情况下建议大家从图下方开始写起,书写规范字迹清晰,避免“箭头”“地图”等出现。
第五,答题卡千万别折叠。考生答题时,要注意保持答题卡的清洁,不能折叠、弄皱和损坏答题卡,以免影响计算机扫描
第六,书写要整洁。有的学生的答案“布局”很乱,还用箭头标注下一句的位置,加上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等情况,阅卷老师很难辨认,甚至对考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知识基础产生怀疑,由此分数也将大受
影响
成功攻克文言文
初中生往往对文言文感觉很头疼,其实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学习起来就不会感觉特别吃力了.
高效学习经验——学习文言文要多读多问
语文学习,首先要做到上课专注和认真,抓住每一分每一秒,记知识要点和重点内容。最关键的是,要多读多问。”中考状元XX在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时这样说道
就拿文言文来说吧,它是中考的重点,我们更要多读多问,熟练地掌握每一篇课文。例如,在预习《桃花源记》的过程中,我将课文读了五六遍后,我对‘渔人甚异之’中‘异’的解释产生了疑问,我问班中个优秀的同学,她说这个字的意思是‘感到奇怪’。上课时,老师说这个字的意思是“以…为异,认为……是奇怪的”。我觉得这两种解释都有合理处,但也有不同,于是我就去问老师,老师说这个词是意动用法,翻译整个句子时可以用那个同学的解释,但单字解释时则需要用老师的解释。
初中生普遍感觉文言文很难,很多优等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和方法。某同学也是中考的佼佼者。
他认为中考文言文阅读无非是对课本内文言文知识的考查。他在文言文学习中,采取了“一读二看三迁移”的方法,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所谓“一读”,就是整体阅读所考查的文言文语段,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由于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是有情节有人物的文言文,可以说是降低了一定的难度。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会联系书本知识,如“扬州有珠,甚大,天晦多见”,我们就可以进行联想,句子中的“甚”在课本中也出现过,如“可爱者甚蕃”;又如“晦”在“晦明变化者,山间之四时也”出现过,通过这样的联想,就能了解了文章的意思。
“二看”就是看题目,在题目中寻找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信息。三迁移”是指在做题中,运用课内知识来解决课外题目。某同学认为,能否做好文言文试题,关键在于能否了解文章的内容。只要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中考文言文阅读就不再让人望而却步。高/效/锦/囊学习文言文要举一反三
考语文题中文言文阅读多是考察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字词的分析、语段阅读赏析及古文翻译。复习中可用知识辐射法,以本为本,以本为纲。如掌握某篇文章中的某一词语时可回顾相关课文中该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