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技术》Mollusk Histopathology Procedures
- 格式:pdf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6
《分子生物学试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5030适用专业: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试验学时数:36学时试验学分:1教材:主要参考书:《分子生物学试验指导》徐庆华等成栋学院立项教材 2024一、课程说明《分子生物学试验》以介绍分子生物学中的试验方法、试验手段和培育学生试验操作技能为其主要内容。
须要以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为基础,其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在分子生物学技术方面的动手实力,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通过试验,要求学生能在原有的相关理论学问基础上较全面和深化理解分子生物学基本原理,驾驭基本的分子生物学试验方法和技巧,初步具备肯定的试验设计实力,以求为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和扎实的基础。
本试验课在方法上力求经典,试验内容涉及了质粒DNA的提取及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质粒分析;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质粒DNA转化大肠杆菌;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体外基因扩增及产物鉴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等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
二、学时安排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试验一碱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DNA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一、试验特点试验类型:综合试验类别:专业基础安排学时:6 每组人数:2二、试验目的1、驾驭碱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DNA和试剂盒提取质粒DNA的原理和方法。
2、驾驭琼脂糖凝胶的制备及外源DNA的检测原理。
3、了解质粒DNA的粗略定量方法。
三、试验内容提要1、将单菌落接种于3m1含相应抗生素的LB培育基中,37℃摇菌过夜;2、12,000rpm离心30sec,收集菌体;3、加200u1溶液I(含RNaseA 100ug/ml ),振荡悬浮菌体;4、加200ul新配制的溶液II,颠倒混匀;5、溶液澄清后马上加入预冷的200u1溶液III混匀后冰上放置5~10 min;6、4℃、12,000rpm离心15min,取上清,加0.7倍异丙醇混匀,室温静置5min;7、12,000rpm离心10min,70%乙醇洗涤沉淀,抽干后溶于适量水或TE,-20℃保存备用。
生物实验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生物实验技术是指利用现代化学、物理、生物学技术手段,对生物体、生物体系进行实验研究,以探究生命科学不同领域的基础、关键问题的技术方法和技术工具。
生物实验技术的原理生物实验技术是各种基本生命过程与机制的研究和了解的重要工具。
如要研究基因与表型之间的关系,需要提取DNA序列,把新的DNA插入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这些工作都需要技术来完成。
总的来说,生物实验技术可以分为传统实验技术和现代实验技术两部分。
1.传统实验技术传统实验技术指在现代高科技的实验室条件下,使用基础的化学、物理、生物学原理以及传统技术手段,界定、分离、测定和控制生物体系的一系列基础实验。
其中最常见的应该是生物官能测试(bioassays),它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毒性和有所谓致癌物的测定的方法。
生物官能测试能够模拟并测定各种毒性的程度和作用方式,原理在于,毒性作用的物质对生物细胞造成了某种特定效应(比如细胞死亡、变异、分裂等)。
如果这种作用使用一定的实验手段可以被识别和测量,它就可以被定义为毒性作用。
2.现代实验技术现代实验技术是指使用高科技设备、新型材料和化学药品,研究和元素分子级生物体系的实验技术。
现代实验技术是在传统实验技术基础上产生的新的技术,它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最新生化测试的高精度仪器、成像技术和分析技术,如超分辨率显微镜技术、质谱分析技术、二维电泳技术、高通量筛选、基于微流体学的实验等。
现代实验技术通常是由科学家利用前沿技术手段,通过对生物体系的共性、差异和复杂性的深度探究,来寻求新的机制、新的药物和新的临床治疗策略。
举个例子,现代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就是一种现代实验技术,它通过删、改、增目标基因,来研究基因在生物体系中的作用。
生物实验技术的应用生物实验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了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
其中列举如下:1.基础生物学研究生物实验技术在基础生物学研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比如研究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基因转录、DNA复制和修复等基本生物过程,往往需要依靠生物实验技术提取、纯化和定量生物大分子,进行生物反应和分析。
生物技术实验精选朱嘉明程龙球周天鸿李月琴梁旭方方玲梁宠荣马三梅徐明芳王莹编著刘大岭邓宁李仸强杨维东姚冬生2006年7月生物技术实验精选目录A 遗传·基因工程部分实验一果蝇饲养及遗传学研究技术实验二人类染色体基本实验技术实验三DNA的重组、克隆与鉴定实验四功能基因实验技术实验五海洋微藻特异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分析B 细胞工程部分实验六动物细胞培养实验七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八植物多倍体诱収和鉴定实验九转基因斑马鱼实验实验十植物转基因技术C 微生物工程部分实验十一正交试验法在微生物培养条件优化选择中的应用实验十二细菌mRNA的提取及其逆转录实验十三微生物生长动力学——细菌生长动力的测定实验十四食品、药品和水等的微生物检验技术D 生物化学技术·酶工程部分实验十五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实验十六人基因组DNA提取实验十七植物基因组DNA提取实验十八抗血清的制备与效价测定实验十九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实验二十α-地中海贫血的快速基因诊断实验二十一从植物材料中提取制备过氧化物酶实验二十二海洋微藻的实验室培养与活性成分的分离实验二十三天然甲壳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二十四家兔动脉血压与呼吸运动的调节实验二十五模拟过氧化物酶的制备、固定与应用实验二十六以枯草杆菌生产蛋白酶实验二十七包埋法、交联法对细胞、酶的固定化操作及其比较备注:红字为精选出来的内容A 遗传·基因工程部分实验三DNA的重组、克隆与鉴定前言——重组质粒的构建设计基因工程又称遗传工程、DNA 重组技术、分子克隆等。
它是七十年代在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学科。
所谓基因工程,就是在分子水平上,用人工方法提取(或合成)某一生物的遗传物质,在体外切割,拼接和重新组合,然后通过载体把重组的DNA 分子引入受体细胞,使外源DNA 在受体细胞中进行复制和表达。
按人们的意愿定向创造生物新性状,使之稳定地遗传给下一代。
所以基因工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即能为工农业生产和工医药保健等开拓新途径,又能为生物的细胞分化,生长发育,肿瘤发生等基础研究提供有效的实验手段。
《莫诺苷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抗炎作用及转录组分析》一、引言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常导致感觉和运动功能的丧失。
炎症反应在脊髓损伤的病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寻找有效的抗炎药物和治疗方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莫诺苷作为一种天然药物成分,近年来在医学研究中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莫诺苷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抗炎作用及其对脊髓转录组的影响,为莫诺苷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需的大鼠、药品、试剂及设备等详细列出。
2. 实验动物分组与模型制备将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脊髓损伤组)和莫诺苷治疗组。
模型制备采用经典的脊髓打击法。
3. 莫诺苷给药方法及剂量详细描述莫诺苷的给药方式、时间和剂量。
4. 转录组分析方法介绍转录组分析的实验方法、步骤及数据分析处理。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脊髓损伤模型的建立采用脊髓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
2. 莫诺苷给药治疗在模型制备后,对莫诺苷治疗组的大鼠进行莫诺苷给药治疗。
3. 样本收集与处理在给药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收集大鼠脊髓组织样本,进行转录组分析前的相关处理。
4. 转录组分析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各组大鼠脊髓组织进行转录组分析,比较各组间基因表达差异。
四、实验结果1. 莫诺苷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抗炎作用通过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分析莫诺苷对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的影响。
结果显示,莫诺苷治疗组大鼠脊髓组织中炎症因子表达较低,表明莫诺苷具有抗炎作用。
2. 转录组分析结果对各组大鼠脊髓组织进行转录组分析,比较基因表达差异。
结果显示,莫诺苷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有大量基因表达差异,涉及多种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
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神经修复等通路中。
3. 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差异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GO富集分析、KEGG通路分析等。
结果显示,莫诺苷治疗组在抗炎、神经修复等相关通路中表现出显著的基因表达变化。
《生物材料检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材料检验
英文名称:Physicochemical Analysis of Biomaterial
课程编号:22016001 实验课性质:非独立设课
课程负责人:刘萍开放实验项目数:
大纲主撰人:刘萍大纲审核人:高希宝
一、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80 实验学时:40
课程总学分:4 实验学分:1.5
二、适用专业及年级卫生检验5年级
三、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生物材料检验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达到良好的实验技能和卫生检验科研的初步能力。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生物材料中各种成分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的正确使用操作方法、有关注意事项。
了解方法的基本步骤。
四、主要仪器设备
分光光度计6,沙浴电炉2,干燥箱1,砷化氢发生器30,恒温水浴1,离心机4,酸度计6,磁力搅拌器6,氟电极6,甘汞电极6,托盘天平4,蒸馏器6,旋涡混合器2 五、实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六、考核方式
以每次实验课操作、实验报告与实验设计相结合的方式
七、实验教科书、参考书
(一)教科书
刘萍主编.食品检验与生物材料检验实验教程.山东大学,2003年(二)参考书
1.鲁长豪主编.食品理化检验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
2.翟永信主编.现代食品分析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与技术1. 光镜观察(Light Microscopy)光镜观察是一种常用的研究细胞形态和结构的方法。
通过使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胞的外形、细胞器的位置和结构等特征。
该技术使用涂片制备技术,将细胞固定、染色、封装在玻璃片上,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2. 电镜(Electron Microscopy)电镜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显微镜技术,它可以观察到细胞的微观结构和细胞器。
电镜利用电子束来代替光束,通过变焦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两种类型,可以观察到更高分辨率的细胞结构。
3. 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组织培养是一种将细胞或组织从活体中分离并培养在人造环境中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研究细胞生长、增殖和发育过程。
组织培养可以通过使用培养基、细胞培养皿和细胞培养箱等设备来提供细胞所需的营养和环境。
4. 免疫染色(Immunostaining)免疫染色是一种用来检测和定位蛋白质或其他分子在细胞中的位置的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检测蛋白质的位置。
首先,细胞固定并渗透,然后使用特定的抗体与目标分子结合,最后通过荧光标记或酶反应等方法来观察染色的细胞。
5. 荧光显微镜(Fluorescence Microscopy)荧光显微镜是利用荧光探针来观察样品的显微镜技术。
该技术可以用来检测和可视化特定分子或结构的位置和数量。
通过对样品进行荧光染色或利用荧光蛋白表达来标记细胞的特定结构或分子,可以在荧光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
6.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通量细胞分析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和计数大量的单个细胞。
该技术利用细胞标记剂和流动性流式细胞术仪器,通过激光照射细胞并检测细胞的荧光光谱,可以分析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细胞大小和复杂性等信息。
【高中生物】《生物技术实践》中实验方法和原理复习一览表生物技术实践是一门科学探究的实验课程,实验原理是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的依据,方法技术是实验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
在高考复习备考中,掌握生物技术实践中每个课题的方法和原理,有助于全面而宏观把握每一个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方法技术实验原理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应用果酒、果醋、腐乳、泡菜制作发酵法微生物发酵(酵母菌、醋酸菌、毛霉、乳酸菌发酵等)亚硝酸盐的测定比色法(目测比较法)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用已知浓度的亚硝酸钠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专题2微生物培养与应用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无菌技术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消毒和灭菌的方法,在高温、高压、化学药剂、强酸和强碱作用下,使微生物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本实验采用酒精对实验者双手消毒,紫外线对操作环境照射消毒,对培养基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对玻璃器皿进行干热灭菌和接种环灼烧灭菌等。
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为了获得大肠杆菌的纯培养,选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操作,在培养基上将大肠杆菌稀释或分散成单个细胞,经培养后可分离得到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的子细胞群,即菌落。
这个菌落就是一个纯化的细菌菌落,这样就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土样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选择培养法能合成脲酶的细菌才能分解尿素。
配制以尿素为惟一氮源的培养基,能够生长的细菌就是能分解尿素的细菌。
间接计数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常用来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细菌。
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分离刚果红染色法刚果红染料能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
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
课题一果酒和果醋的制作1、发酵:通过微生物技术的培养来生产大量代谢产物的过程。
2、有氧发酵:醋酸发酵、谷氨酸发酵;无氧发酵:酒精、乳酸发酵3、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异养型微生物,属于真核生物中的真菌。
4、酵母菌的生殖方式:出芽生殖(主要)、孢子生殖(冬天形成)、二分裂生殖5、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C6H12O6+6O2→6CO2+6H2O6、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
C6H12O6→2C2H5OH+6CO27、20℃左右最适宜酵母菌繁殖。
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8、在葡萄酒自然发酵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表面的野生型酵母菌。
在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浓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
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制约。
9、醋酸菌是单细胞细菌(原核生物),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生殖方式为二分裂10、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C2H5OH+O2→CH3COOH+H2O11、控制发酵条件的作用:①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
②醋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控制好发酵温度,使发酵时间缩短,又减少杂菌污染的机会。
③有两条途径生成醋酸:直接氧化和以酒精为底物的氧化。
12、实验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应该先冲洗,然后再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13、酒精检验: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
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滴入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的H2SO4 3滴,振荡混匀,最后滴加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颜色14、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
《生物技术实践》(选修1)教参课题1 果酒和果醋旳制作一、课题目旳阐明果酒和果醋制作旳原理,设计制作果酒和果醋旳装置,完毕果酒和果醋旳制作。
二、课题重点与难点课题重点:阐明果酒和果醋旳制作原理,设计制作装置,制作出果酒和果醋。
课题难点: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旳控制。
三、课题背景分析课题背景从人类酿酒制醋旳历史切入,阐明酒与醋旳制作不仅仅是发酵食品旳制作加工,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反应了人类文明发展旳足迹。
教师可以充足运用这一素材,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旳教育。
在此基础上,教材简述了果酒和果醋旳特点及其在平常生活中旳作用,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旳爱好。
四、基础知识分析与教学提议(一)果酒制作旳原理知识要点:1. 酵母菌旳兼性厌氧生活方式;2.发酵需要旳合适条件;3.老式发酵技术所使用旳酵母菌旳来源。
教学提议:教师在简介老式发酵酿酒时,首先应让学生理解酵母菌旳兼性厌氧生活方式,理解发酵需要一定旳条件,然后再简介老式发酵措施,分析老式发酵技术中所使用旳酵母菌旳来源。
最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发酵过程中,怎样才能保证发酵液不受污染、怎样控制好温度。
(二)果醋制作旳原理知识要点:1.酒变醋旳原理;2.控制发酵条件旳作用;3.制醋所运用旳醋酸菌旳来源。
教学提议: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由酒变醋旳原理以及在制醋过程中醋酸菌旳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查找资料旳基础上进行讨论和交流。
通过学生旳自主活动,让学生理解老式制醋旳流程、醋酸菌旳生活特点、醋酸菌在自然界旳分布以及使果酒变为果醋旳措施等基础知识。
五、试验案例制作葡萄酒和葡萄醋提议将试验安排在秋季旳9月或10月进行。
在这段时间内进行试验,有如下长处:(1)正值收获季节,葡萄旳价格廉价,品种多样;(2)此时葡萄上旳酵母菌数量多且生活力强,发酵酿酒旳效果好;(3)温度合适,发酵现象非常明显。
试验旳详细操作环节如下。
1.对发酵瓶、纱布、榨汁机、盛葡萄汁旳器皿等试验用品进行清洗并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