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优课】2017历史一轮对点训练:23-1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5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A 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B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C 民族资产阶级和满洲贵族的矛盾D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2、1924-1927年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A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B 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C 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D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大会宣言3、“现在是当一个强大敌人深入国土、抗日战争已打了两年之后,难道还想抄袭欧美资产阶级已经过时了的老章程吗?”毛泽东的这句话出自(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新民主主义论》C.《论人民民主专政》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4、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庆典上,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原音响彻天空。
这句经典话语应该是在哪次会议上讲的(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大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三大5、《辞海》是我国唯一的极具权威的大型综合性辞典,它的每一次编修,都忠实记录了历史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脚步。
第六版《辞海》就收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条目。
如果我们在第六版《辞海》中查阅“三个代表”,不会看到()A.它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B.它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C.它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上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D.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6、《中共党史的“黄金时代”:延安13年改革开放30年》一文指出:延安13年与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
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
这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的主要表现,分别是()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B.全面抗战路线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C.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日益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D.确定“和平”“民主”的方针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7、下列关于孙中山民权主义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推翻封建帝制②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③政治革命的根本④建立民主共和国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8、以下对三民主义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B.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C.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D.在它的指导下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9、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
【大高考】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23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模拟创新题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2016·某某某某二检)孙某某说:“民国十三年来革命不能成功,就是由于平等自由的思想,冲破了政治团体。
”“欧美为平等自由去战争,争得了之后,常常被平等自由引入歧路。
”“各人都扩充自己的自由,于是由于自由太过,便发生许多流弊……我们从新革命,便不可再蹈他们的覆辙。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孙某某对某某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B.欧美革命误入歧路,证明中国“政治革命”之必要C.孙某某对平等自由的解释是受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的影响D.孙某某这种思想是因为对平等、自由的真正含义存在曲解解析旧某某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是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国内外敌人的联合破坏,故A 项错误;孙某某认为欧美革命是成功的,成功之后的建设当中出现了问题,而不是革命误入歧途,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信息表明是共产党影响了孙某某的解释,而且当时孙某某与中共合作主要是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X,故C项错误;孙某某之所以认为革命不成功的原因是平等自由思想,是把现实当中政治团体的组织松散、纪律散漫等现象产生的原因错误地归结于自由平等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 D2.(2016·某某某某一模)“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
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
”孙某某此话表明,阻碍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关键因素是( )A.外国势力的干涉B.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军阀之间的混战D.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存在解析依据题中材料“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说明阻碍中国和平统一的关键因素是外国势力的干涉,故A项正确;题中材料没有涉及各地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得知,阻碍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关键因素是外国势力而不是军阀混战,故C项错误;题中没有涉及不平等条约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课时跟踪训练(二十八)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选择题1.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
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
”这段话评论的是( )A.民族主义B.民生主义C.民权主义D.民主主义[解析]从材料中的“最具前瞻性”可排除A、C两项,由“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可知B项正确,D项不正确。
[答案] B2.三民主义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所起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①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②推动了中华民国的建立③指导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制定④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A.①② B.①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③④[解析]注意题目的要求是“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所起的推动作用”,国民大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排除④,其余三项都是推动作用的表现。
[答案] C3.(2015·江苏调研)1924年,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这里的“办法”是指( )A.“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B.发达资本,振兴实业C.构建福利国家,实现共同富裕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解析]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故A项错误;振兴实业反映了实业救国思想,故B项错误;福利国家是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践,不是孙中山提出的,故C项错误;1924年,孙中山重新阐发三民主义,材料符合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故D项正确。
[答案] D4.(2015·福建泉州质检)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中说,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而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下面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B.“创立民国”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天下为公”[解析]结合孙中山的主张及措施可知,在旧三民主义时期孙中山都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分析问题,不具有维护平民利益的特点,而新三民主义受中共以及共产国际的影响,则具有维护平民利益的措施,尤其是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中的节制资本,充分体现了维护平民利益的特点,所以准确答案为A项。
第1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知识点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基点盘查]1.形成(1)过程:①提出:1905年,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②阐发:在《民报·发刊词》上,纲领被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2)内容:①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②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3)评价:①进步性: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②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4)实践:①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②《临时约法》:1912年,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捍卫共和:孙中山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2.发展(1)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内容:①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3)评价:①进步性: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②局限性: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轻巧识记]孙中山三民主义[重点理解]1.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者之间的关系(1)民族主义是前提。
【大高考】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23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AB卷新人教版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2014·课标全国Ⅱ,29)见专题十一A卷T22.(2012·课标全国,31)见专题十一A卷T3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2015·某某文综,19)从X邦“非X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某某“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专制与某某构成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B.某某某某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解析X邦代表的是封建君主,奉行的是君主专制;孙某某代表的是近代资产阶级,主X 的是某某某某;某某某某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故选B。
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排除A;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排除C;D项说法正确,但不能说明题干材料的历史变迁,排除D。
答案 B2.(2015·文综,18)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目录二十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二十三新某某主义的理论三十A.五四大潮的洗礼B.长征C.上井冈山D.某某谈判解析根据目录内容判断该历史人物应为。
依据重大革命活动和撰写的理论文章可知目录空缺部分发生的时间界定在1940年(发表《新某某主义论》)到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之间,符合这一时序的内容只有1945年8月到10月的某某谈判符合题意,故选D项。
答案 D3.(2015·某某文综,8)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
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
”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解析材料主旨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获赞誉,但也有违反中央精神和思想的批评,说明当时“左”倾思想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思想亟待解放,故B项正确;说明当时“左”的思想在社会上仍占据主导,并没有实现社会舆论的“百花齐放”,故A 项错误;“安排‘后事’”“坐牢”说明“左”倾思想仍然存在,“两个凡是”影响很大,D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召开,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高二历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门记忆类的学科,高二大家学习了很多历史知识点,大家需要经常回顾才能把知识点记忆深刻,为了加深大家对高二历史知识点的记忆,xx为大家整理了高二历史知识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基本内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通过政治革命,推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核定地价,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地价归国家所有,国民共享。
历史作用:指导了辛亥革命的进行,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新三民主义“新”的表现:明确提出反帝目标;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节制资本等。
历史作用: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二、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论着及思想主张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论着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着有:《新民主主义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论着有:《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次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利于民主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取得了独立,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方法一:按重大活动的顺序来掌握,它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十二大的内容、南方谈话内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4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8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后达标检测岳麓版(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湖北黄冈高三质检)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发展了进化论关于“发展”的理论,并从民主革命的立场出发,对之进行改造,使之与民主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依据进化哲学的理论,论证民权革命是世界历史进化的必然规律。
材料主要意在表明( )A.进化论成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思想武器B.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进化论论证革命取代改良的必要性C.民权革命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共同发展趋势D.资产阶级革命进程呈现出曲折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解析:选B。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思想武器是三民主义,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展并改造进化论关于“发展”的理论,目的是为了论证民权革命即革命取代改良的必要性,故B项正确;民权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以它代表世界革命趋势属于以偏概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资产阶级革命进程的曲折性和多样性,故D项错误。
2.(2016·郑州高中毕业年级质检)1912年孙中山《祭明陵文》曰:“(文)负疚在躬,尚无以对我高皇帝在天之灵。
迩者以全国军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义,卒使清室幡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
……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
”该文实质上体现出革命派( )A.已然实现三民主义的目标B.昭告成功推翻封建体制C.存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D.承袭朱元璋反异族统治的传统解析:选C。
结合史实可知,三民主义的目标并未完全实现,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的只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没有彻底推翻封建体制,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我高皇帝”“清室”突出满汉民族矛盾,而非民主与封建的矛盾,故C项正确;D项属于表象,题干要求从“实质”来看,故D项错误。
1.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A.《民报》《时务报》B.《民报》《天演论》
C.《天演论》《时务报》D.《海国图志》《天演论》
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上,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变法之本……在开学校”是梁启超发表在《时务报》上的有关变法的主张。
故选A。
《天演论》是严复翻译宣传维新变法的著作,《海国图志》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编撰,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2.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
”毛泽东旨在() 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说明毛泽东赞成新经济政策,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发展经济问题,且社会主义改造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与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不符,B项错误。
D项与题干无关。
根据材料信息“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说明毛泽东当时坚持走新民主主义路线。
故正确答案为C项。
3.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
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
”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A.民主主义国家B.新民主主义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D.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 B
解析从材料中的“因而是过渡的形式”可知,该国家形式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故选B项。
4.《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
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节制资本”D.“天下为公”
答案 C
解析所谓的“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是指孙中山主张进行社会革命,主要目的是防止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实现社会和谐,这与民生主义的目标类似。
因此,民生主义最能佐证孙中山的平民立场,故选C。
5.“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
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
”这里的“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
答案 B
解析邓小平的最大功绩就是提出了邓小平理论,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故选B。
A、C、D三项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故排除。
6.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下列属于报
道这一事件文章标题的是()
A.《标准只有一个》《迈向科学发展的春天》
B.《要敢闯》《扭住中心不放》
C.《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力争高速度》
D.《评“左”比右好》《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南方谈话”的内容及影响。
“南方谈话”解放了思想,为进一步思想解放和深化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其中A项出现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C项出现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D项出现于“文革”时期;B项强调思想解放,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吻合。
7.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
”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
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材料四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
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答案(1)主张:教育救国。
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
(2)背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
(3)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
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
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
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经验;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4)关系: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保障。
解析本题以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对近现代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历程的理解认识,主要考查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迁移所学知识及材料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分析概括说明。
第(1)问从材料一中“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等关键信息,归纳二人共同的救国主张;从国民素质提高与爱国角度分析其积极意义;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分析其主张无法实现的原因。
第(2)问抓住“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等关键信息,从解放战争形势角度归纳时代背景;基本内涵从材料中提取。
第(3)问观察图表说明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迁移此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的成就及失误归纳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从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特殊的环境等角度回答“原因”。
第(4)问提取材料四中的关键信息说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与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