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大学生教师职业认知的调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9.91 KB
- 文档页数:2
师范生教师职业理想调查问卷设计一、引言为了更好地了解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理想和期望,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
本问卷旨在收集师范生的意见和看法,以便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二、问卷设计1. 问卷结构:本问卷包括单选、多选和开放式问题三个部分。
单选题用于收集基本信息和简单认知测试,多选题用于了解师范生的职业动机和期望,开放式问题则用于收集深入的意见和建议。
2. 问卷内容:问卷涵盖了教师职业的基本情况、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学生评价等方面。
此外,还涉及师范生对于教育改革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对未来教育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3. 问题表述:问题表述清晰明了,避免产生歧义,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4. 选项设置:针对多选题,设置了多个选项,以满足不同师范生的需求和期望。
同时,设置了一些开放式问题的备选答案,以供师范生参考。
三、样本选择本次调查主要面向师范院校的在校生,旨在收集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数据。
在样本选择过程中,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1. 地域分布:确保样本覆盖全国各地,以反映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和师范生的实际情况。
2. 专业背景:考虑到不同专业背景的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认知和期望可能存在差异,我们选取了不同专业背景的师范生作为样本。
3. 性别比例:尽量保持样本中男女比例均衡,以避免性别差异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
四、数据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将通过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便深入挖掘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理想和期望。
数据分析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总体趋势分析: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整体态度和期望。
2. 不同群体分析:针对不同专业背景、性别、年级等因素,分析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差异和特点。
3. 深入挖掘:针对开放式问题,深入挖掘师范生的意见和建议,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五、结论与建议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将总结出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理想和期望,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和策略。
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和机构关注师范生的职业理想和期望,制定符合他们需求的教育政策和培训计划,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02018年48期总第436期ENGLISH ON CAMPUS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原因与应对策略分析文/刘娜 刘忠喜【摘要】职业认同是个体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同,理解,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获得满足感。
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影响着他们未来走向工作岗位的发展方向、职业态度等各个方面。
基于此,本文从教师职业认同概念入手,对英语师范生职业认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加深师范专业学生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职业认同;对策【作者简介】刘娜(1982-),女,汉族,吉林榆树人,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教学和比较文学;刘忠喜(1979-),男,汉族,吉林长岭人,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和比较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海南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为QJY13516012)的研究成果。
前言教育是关乎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必经之路。
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事业的接班人,应该积极承担起自身责任。
当然,从一名师范专业学生到优秀教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重重考验。
其中,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要素。
虽然,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问题受到了各学术界的关注,但鲜少有人对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问题展开研究。
本文则以英语师范专业教师职业认同的角度出发,探讨职业认同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职业认同概念要对英语师范生的职业认同进行研究,我们必须要弄清身份、专业、职业认同等的核心概念。
教师身份认同及教师职业认同,也就是对社会所界定的教师内涵的理解,明确自己作为教师,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将教学视为自己生命历程中有意义的一部分。
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即重视教师的自我认同,这也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动力,而这一动力与教师自身兴趣、认知、专业能力、素质水平等各方面因素都有密切的联系,正因为教师在这些因素的不同,所以,出现了各教师教学思维、方式、技巧、教学效果等的不同。
师范生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本次实习调查旨在了解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的教学情况以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调查共有30名师范生参与,他们来自
不同的学校和专业,实习的学校覆盖了城市和农村地区。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教学任务,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也较为顺利。
然而,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课堂管理方面,一些师范生表示遇到了困难,特别是对于学生行为的处理和课堂秩序的维持。
此外,一些师范生也反映出实习学校的资源条件有限,教学设备和教材不足,给他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实习学校和指导教师加强对师范生的指导和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教学实习的环境和任务。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为师范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
总的来说,本次调查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但也有一些积极的方面。
希望学校和师范生能够共同努力,为教育实习的顺利进行做出更多的努力。
师范生关于教师职业认知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队伍中的主体,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此次调查是为了了解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状况,进一步完善师范生培养机制,从而促进师范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调查对象在读师范生,基本属山西省各所师范类普通高校。
范围涉及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对外汉语、英语、生物科学、物理学、美术学、心理学、体育教育、学前教育、历史学、地理科学、教育学等专业。
三.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
部分问卷是在我所在县随机选择合适的对象发放的,当场发卷,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并当场收回。
由于调查对象条件受限,剩余部分问卷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到同学邮箱,请他们帮忙发放并将结果反馈回来,最后由我如实填写完成的。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回收率100%。
四.调查时间2021年7月15日---2021年8月15日五.调查内容主要调查了在读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理解状况。
问卷共向被调查者提出了33个问题,涉及个人上师范院校的意愿,个人对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认知以及教师职业对个人的影响等方面。
六.调查结果分析此次被调查对象共计30人,大一4人,大二18人,大三8人。
其中男生7人,女生23人。
家庭在农村的有28人,在城市的有2人。
29人属本科,1人属专科。
本人就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整理后,对其作了如下分析。
师范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心智存有性别差异。
据观测和统计数据,此次被调查者中女生显著多于男生。
63.3%的同学则表示挑选师范院校就是自己的意愿。
其中,女生愿桑泰的比例显著低于男生。
可知,教师职业能相对较多满足用户女性的成就希望,而较太少满足用户男性的成就希望。
这一差异可能将与“女性更适宜专门从事教师职业”的传统观念有关。
在这一观念影响下,可能将更多的家长女性主义于使他们的女儿报靠师范学院,专门从事教师职业。
同时,女性具备语言表达能力弱,冷静精细的性格特征,这可能将也就是女生相对于男生更愿专门从事教师职业的原因之一。
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
教师职业认同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对自我职业角色的认知、情感和价值承诺,对于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持续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界定了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并从理论层面对其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影响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主要因素,以及探讨这些因素如何作用于师范生的职业认同。
为此,本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总结了前人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创新点。
通过实证研究,本文揭示了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期望通过深入研究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为师范生的教育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一直是教育研究和心理学领域关注的热点。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师范生作为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其职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
一些学者强调职业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职业角色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而另一些学者则注重职业认同与职业行为、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联系。
综合这些观点,本文认为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是指师范生在专业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教师职业角色的认同、对教师职业价值的理解和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承诺。
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等方面。
个人因素包括师范生的性别、性格、价值观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其职业认同的形成。
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和学习动机的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师资队伍一直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在现代化建设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和职责日益复杂和多样化,需要一批经过系统的、专业化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的优秀教师来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而身为未来中小学教师的师范生,则是教育系统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群体,其素质和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未来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当前,我国各级高校有大量的师范生,其中一部分是通过高考、自主招生等途径参加师范生招生考试,而另一部分则是通过各种政策鼓励和优惠来吸引他们报考。
其中,一些考取师范生的优秀学生可以获得国家和地方的资助,并在完成学业后被优先纳入公立学校的招聘计划。
然而,由于师范生普遍享受各种优惠政策而无需缴纳高额学费,因此,一些师范生可能存在工作动机不强之现象,即他们无法真正理解并认同自己所学专业的特殊价值和使命,缺乏对未来职业的热情和兴趣。
这种现象在一些高校中尤为明显,严重影响了师范生的学业表现和职业发展。
因此,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和学习动机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其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影响,为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将以免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职业认同和学习动机的发展状况和相关因素,力求揭示其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因素。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查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状况,包括对教师职业的态度、认知、价值观等方面。
2.分析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动机类型、强度和相关因素,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来源、目的和作用。
3.探究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和学习动机的相互关系,分析二者在职业发展中的交互作用和影响。
4.研究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和学习动机的发展模式和路径,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实践经验和启示。
本研究的目标是:1.深入了解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和学习动机发展状况,揭示相关因素和机制。
#心理健康#师范院校大学生教师职业认知的调查研究*刘霞高莹付秀君(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摘要:目的探讨师范院校大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情况。
方法采用自编的教师职业认知问卷对388名师范类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教师职业认知维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性格型、奉献型、生活型、顺从型和无奈型。
女生在性格型与生活型2个维度上积分高于男性(P<0.05)。
师范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存在专业差异。
结论师范类大学生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动机主要是性格型和奉献型,师范类大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
关键词:师范院校;大学生;教师职业认知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A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p Cogni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LIU Xia GAO Ying Fu Xiu-jun(S chool of P sy chology,Southw est Univ er sity,Chongq ing400715,China)A bstract:O 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eacher pr ofession cognition by normal colleg e students.Method To survey 388normal no rmal colleg e students using teacher pr ofession cog nitive questionnaire.Results T he teacher P rofession cognition dimensions from high to low in turn were dedicatio n,personality,livelihood,co mpliant and resignation.Fe-male undergr aduate students in personality and livelihood were sig nificantly higher than male undergraduate students(P<0.05).T here are major difference in nor mal students view ing teacher profession.C onclusion T he normal students p choice of teacher profession is mo stly based on dedication and personality.T here are major difference and sex difference in nor mal college students p cognition o f teachers profession.Key words:No rmal co llege;U nderg raduat e students;Co gnition of teacher Pr ofession黎巴嫩散文家纪伯伦曾说:/一切工作都是虚空的,除非是有了爱。
0这句话对于教师,则更甚之。
在我们倡导科技兴国,大谈课改与教育理念更新的今天,对于师范类大学生他们将成为教育的一线人物,孩子的直接依傍,了解他们/准教师0时代的思想与感受、心愿,实是教育发展追根溯源之后不可忽视的一点[1]。
教师职业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其基本品质特征主要包括敏锐的观察力、协调的注意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2]。
为此,我们进行了关于师范院校大学生对教师职业认知的调查研究,希望可以更多了解师范类大学生选择师范专业的原因以及对教师职业的态度、看法,为师范院校的教育管理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某师范学院随机选取8个专业的388名师范类本科生接受调查,其中男生170人,女生218人;大一169人,大二54人,大三165人;文科201人,理科187人。
1.2方法采用自编的教师职业认知问卷,包含奉献型(认为教师能为社会作出特殊的贡献)、性格型(认为自己的性格更适合当老师)、生活型(认为教师比其它事业更有优越性)、顺从型(听从家长老师的劝告)和无奈型(考分不够是不得已的选择)5个维度共25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
分数越高证明该类型的倾向性越大。
问卷还包括5个/是否式0选择题,以进一步了解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认知的倾向。
采用SPSS15.0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 x?s)表示,均数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大学生对教师职业认知得分情况表1显示,性格型的平均积分最高,奉献型次之,但顺从型和无奈型的平均积分并不低。
女生对教师职业认知的性格型、生活型维度得分均高于男35Vo l.7,No.42010Health M edicine Research and P ractice*收稿日期:2010-07-06作者简介:刘霞(1982-),女,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格心理学研究工作。
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表1教师职业认知各维度的得分情况(x?s)男生女生总分奉献型14.12?3.1214.51?2.9814.33?3.07性格型14.52?2.8315.21?2.44*14.90?2.64生活型12.18?2.7412.99?2.50**12.67?2.63顺从型10.39?2.6610.86?2.3910.65?2.52无奈型10.41?2.9110.17?2.7510.28?2.82注:与男生比较,经t检验,*P<0.05,**P<0.01。
文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认知的得分为(11.17?2.68),理科师范生得分(10.17?2.85),文科得分高于理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0, P<0.01)。
2.2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想法表2显示,有60.0%的师范生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并且有67.8%的师范生会在毕业后选择教师这一职业。
表2最后5道题的肯定回答情况人数比例(%)26.你所学的知识对当老师有帮助吗?30077.327.你喜欢当老师吗?23560.628.你喜欢学生吗?30879.429.你对自己当好一名老师有信心吗?28172.430.你毕业后会当老师吗?26367.83讨论3.1大学生对教师职业认知的总体差异有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认知能力较低和工作搜寻努力不足会影响大学毕业生求职结果[3]。
本研究显示师范院校对教师职业的认知,性格型和奉献型分别占据择业动机的前两位。
说明大多数师范生认为自己的性格比较适合当老师,也有一定的奉献倾向,这是较为合理的,同时也反映了教师职业的特点和价值。
对最后5道题的回答仍然令人担忧,仅60.6%的师范生喜欢教师职业,67.8%的师范生毕业后会选择教师职业。
一部分的师范生不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和自己今后的工作对象-学生。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会在毕业后选择转行。
它揭示了当今师范教育的诸多弊端,如师范教学与教育现实少有结合,缺乏实践,没有建立起师范生从教的良好信心和信念等。
当然,这也与教师职业本身的社会地位,人们的传统观念有关,进行彻底的改变还需长期的努力,包括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教师人事制度等等[4]。
另外,应在中小学设立实践基地,增加实习见习次数,让所有师范生都有更多机会体验为师之道,在活生生的课堂上、教学中去发现问题,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解决问题。
3.2大学生对教师职业认知的性别差异本研究显示,女生对教师职业认知的性格型维度得分高于男生,女生对教师职业认知的生活型维度得分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这表明女生认为自己更适合当老师,从事教师职业比其他职业更有优越性,这与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念趋向有关。
根据我们的传统观念,女性当老师被认为是合适的,是纯洁、高尚的,而男性当教师却会被认为是没出息、没前途,得不到社会认同。
这一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将是教师职业领域的/阴盛阳衰0,性别比例失调。
而当我们的教育出现严重的女性化倾向时,有男女生共同组成的班集体势必会受女教师性别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性格的养成和自身价值方面产生/异化0,比如一些男生缺少/阳刚之气0,勇气、胆量缺乏,不够活泼开朗等。
这一切都不利于学生健全品格和健康人格的养成。
对此,我们应该从源头抓起,改变社会观念。
可是除了提高教师收入、开发女性人力资源从而协调社会分工等等的外部因素外,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信念不是更能彻底变革社会的偏见吗?可是我们的师范院校是否也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呢?3.3大学生对教师职业认知的专业差异文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总体认知得分高于理科师范生,在专业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明文科生对教师职业认知有着更积极的态度。
而理科生的专业由于实用性强,就业要比政史等文科专业广,对教师职业的知识相对的弱化。
这一结论提醒我们,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范生时一定要注意理科和文科专业的差异,在理科各专业中加强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培养他们对教师职业的兴趣,从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培养真正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1]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7.[2]彭春茂.教师职业认知能力的基本品质特征[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7):309.[3]孙白才,吴克明.大学毕业生职业认知、工作搜寻与高校就业指导[J].青年探索,2005(4):47-49. [4]仲维娟.教师专业发展之外部支撑[J].科学大众,2007(10):117.36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第7卷第4期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