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课件【完整版】
- 格式:pptx
- 大小:25.79 MB
- 文档页数:344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案年级一年级学科科学下册教师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第一课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1.小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2.全班:《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3.个人:“轻重”两字打印【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
2.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
二、探索1:单个物体观察(预设10分钟)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过渡:老师今天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出示幻灯)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8种常见的物体。
2.激趣: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3.说明要求: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讨论:万一几个人要观察同一种物体,那该怎么办?(引导:可共同观察,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4.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察。
5.组织交流: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板书揭题:发现物体的特征)三、探索2:两个物体比较观察(预设18分钟)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
看一看: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闻一闻:气味摸一摸:粗糙程度、厚薄等掂一掂:轻重[说明:观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罗列,只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概括就可以了。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全册电子教案
(新版)
目标
本教案的目标是为小学一年级学生提供科学课程下全册的电子教案,帮助他们研究和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教材内容概述
本教案适用于部编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的教材。
该教材涵盖了多个单元,包括天空与太阳、季节与气象、动物和植物、自己和周围的事物等内容。
通过这些单元,学生将研究到有关自然界、生物、物体和观察等方面的基础科学知识。
教案结构
本教案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包含以下内容:
1. 单元概述:简要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将要研究的知识。
2. 研究目标:列出本单元的研究目标,明确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和知识。
3. 教学活动: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包括小组讨论、观察实验、图片解析等,帮助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并巩固所学知识。
4. 复与评价:提供复和评价的方法,检验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
掌握程度,并提供反馈和巩固机会。
使用说明
教师可根据教案的内容和结构,在课堂上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
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教学进度,适当调整教案中的教学
活动和评价方式,以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案中的内容,理解每个单元的研究目标和
内容,然后参与教学活动并进行复与评价,以达到对科学知识的深
入理解和掌握。
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教案的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每位教师在使用该电子教
案时,务必遵守相关教学规范和法律法规,不得引用未经确认的内容,以及避免涉及法律纠纷和版权问题。
---
*提示:本文档内容为虚构,仅供参考使用。
具体的教案内容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编写。
*。
一年级下学期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案教学目标- 熟悉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单元一:观察世界- 探索周围的事物和现象。
- 学习使用感官观察事物,如视觉、听觉、嗅觉等。
- 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如观察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单元二:动植物的生活- 学习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 了解植物的种子发芽和生长过程。
- 观察动物的外部特征和行为习性。
单元三:物体的性质- 学习物体的基本性质,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 进行简单的物体实验,如测量物体的重量、长度等。
单元四:常见材料- 了解常见材料的来源、用途和特点。
- 学习常见材料的分类和比较。
单元五:空气- 学习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 进行简单的空气实验,如观察气球的膨胀和收缩。
单元六:水的特性- 学习水的特性和用途。
- 进行简单的水实验,如观察水的凝固和蒸发过程。
单元七:天气变化- 了解不同的天气现象和季节变化。
- 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
教学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 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 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促进思维交流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教学评价- 观察记录:要求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和结论等。
教学资源- 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
- 实验器材和材料:如显微镜、天平、温度计、实验器皿等。
教学进度安排- 每个单元预计耗时2-3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
- 每周安排2-3节科学课,每节课45分钟。
参考教学活动- 观察和记录周围事物的特征和变化。
- 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物体的浮沉、水的沸腾等。
- 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结果。
- 实地考察,如参观植物园、动物园等。
家庭作业- 观察周围的事物,并记录观察结果。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春天的变化详细内容:春天的特点,植物的生长,动物的活动。
2. 空气的秘密详细内容: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空气的作用。
3. 水的奇特性详细内容:水的三态,水的循环,水的用途。
4. 动物与植物详细内容:动物与植物的特点,相互关系,分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春天自然界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 认识空气的存在和作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掌握水的三态变化和循环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 了解动物与植物的分类和特点,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的循环过程,动物与植物的分类。
2. 教学重点:春天自然界的变化,空气的秘密,水的三态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实验器材。
2. 学具:作业本,画笔,彩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春天的变化:带领学生外出观察春天的植物和动物,让学生亲身感受春天的特点。
空气的秘密:进行吹气球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水的奇特性:演示水的三态变化实验,引导学生关注水的循环过程。
动物与植物:展示动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类。
2. 例题讲解:春天的变化:讲解春天植物生长和动物活动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春天的特点。
空气的秘密:讲解空气的性质和作用,通过例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水的奇特性:以水为例,讲解三态变化和循环过程,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动物与植物: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区分动物和植物,了解它们的分类。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春天的变化:绘制春天的植物和动物,标注特点。
2. 空气的秘密:列出空气的性质和作用,配以相关图片。
3. 水的奇特性:展示水的三态变化和循环过程,配以示意图。
4. 动物与植物:列出动物和植物的分类,配以实物图片。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春天的变化:观察身边的植物和动物,描述它们在春天的变化。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春天来了春天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动物的变化2. 第2章:我们周围的材料常见材料的认识材料的分类与用途环保材料的意义3. 第3章:力的世界力的概念与作用力的测量与表示力的运用4. 第4章:空气与水空气的存在与作用水的形态与变化空气与水的利用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春天动植物的变化,认识自然界的美。
2. 学会区分常见材料,培养环保意识。
3. 掌握力的概念,了解力的测量与表示,学会用力。
4. 理解空气与水的重要性,培养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测量与表示,空气与水的利用。
2. 教学重点:春天动植物的变化,常见材料的认识,力的概念,空气与水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展示、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卡片、画笔、尺子、气球、水杯等。
五、教学过程1. 春天来了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变化,了解春天的特征。
例题讲解:通过图片展示,讲解春天动植物的变化。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春天景象的画。
2. 我们周围的材料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材料。
例题讲解:讲解材料的分类与用途。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不同材料的用途。
3. 力的世界实践情景引入:演示力的作用,如拉弹簧测力计、推物体等。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概念、测量与表示。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实验,了解力的作用。
4. 空气与水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验,展示空气的存在与作用。
例题讲解:讲解水的形态与变化,空气与水的利用。
随堂练习:让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六、板书设计1. 春天的变化2. 常见材料的认识3. 力的概念与测量4. 空气与水的利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春天你身边的动植物变化。
列举5种常见材料及其用途。
解释力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说说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
2. 答案:春天的动植物变化:如树叶变绿、花儿开放、小鸟筑巢等。
部编本新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非表格版)我们知道的植物【科学概念目标】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
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
并提问:“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
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
教师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教师提问:“蝴蝶是植物吗?”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
学生可能会说:“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
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1.提问:“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2. 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3. 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小组观察、交流。
4.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
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科学概念目标】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
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
并提问:“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
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
教师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教师提问:“蝴蝶是植物吗?”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
学生可能会说:“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
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1.提问:“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2. 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3. 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小组观察、交流。
4.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
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
部编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优质教案新教材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身边科学1.1 我们生活离不开科学1.2 观察与发现2. 第2章:植物认识2.1 植物生长2.2 植物分类与特征3. 第3章:动物认识3.1 动物生长3.2 动物分类与特征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生活中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科学兴趣。
2. 让学生掌握基本植物和动物分类,认识常见植物和动物。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分类与特征、动物分类与特征。
2. 教学重点:观察与发现、植物和动物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挂图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科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科学。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植物和动物分类与特征。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身边植物和动物,填写观察记录表,并进行分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部编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2. 板书内容:第1章:我们身边科学第2章:植物认识第3章:动物认识各章节重点知识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植物和动物,填写观察记录表。
(2)根据观察记录表,进行植物和动物分类。
答案:(1)观察记录表见附件。
(2)分类结果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学习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身边植物和动物,解它们生长过程,拓展知识面。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植物园、动物园等,增强他们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教学难点与重点把握3. 学生观察与发现能力培养4. 分组讨论组织与指导5.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为让一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我将充分利用生活中实例,以生动形象方式引入新课。
01培养科学素养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
02掌握基础知识学习基本的科学知识,包括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物质科学等领域的基础概念和原理。
03提升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科学课程目标与意义03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命体的构造、生长和繁殖等。
生命科学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包括地球的形状、运动和地球上的自然资源等;初步认识宇宙,了解太阳系和星座等基本概念。
地球与宇宙科学学习物质的基本性质,包括物体的形态、颜色、重量、硬度等;了解物质的变化,如溶解、凝固等现象。
物质科学一年级科学上册内容简介通过观察生物、地球和宇宙、物质等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观察法通过实验探究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实验法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讨论法通过阅读科学书籍、科普文章等,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法学习方法与建议指宇宙间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总和,即整个物质世界。
自然界定义自然界特征自然界组成要素包括客观性、运动性、联系性和系统性等。
包括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等。
030201自然界基本概念及特征指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定义按状态可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按组成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等。
物质分类包括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如颜色、硬度、气味、可燃性等。
物质属性物质世界基本概念及分类自然界与物质世界关系探讨自然界与物质世界联系01自然界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物质世界是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界与物质世界区别02自然界强调生物与非生物的总和,而物质世界则更侧重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自然界与物质世界相互作用03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 了解和认识环境中的不同物体和现象;- 培养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全册共包括以下单元:1. 科学实验2. 动物和植物3. 自然界的变化4. 运动和风筝5. 声音和光线6. 饮食和健康7. 四季和天气8. 磁铁和电池9. 人的生长和变化三、教学安排本课程按照每周一课时的安排,共分为九个单元。
每个单元的课程安排如下:单元一:科学实验- 第一课:科学实验的意义和基本步骤- 第二课:身边的物体实验- 第三课: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第四课:小动物观察实验单元二:动物和植物- 第一课:认识不同的动物- 第二课:认识不同的植物- 第三课:动物和植物的特点和生活性- 第四课:观察小动物和小植物单元三:自然界的变化- 第一课:季节的变化- 第二课:天气的变化- 第三课:水的变化- 第四课:观察河流与湖泊的变化单元四:运动和风筝- 第一课:各种运动的特点- 第二课:风筝的制作与飞行- 第三课:通过各种运动了解物体的特性- 第四课:观察运动物体的轨迹单元五:声音和光线- 第一课:声音的产生和特点- 第二课:声音的传播和响度- 第三课:光的产生和特点- 第四课:光的传播和遮挡单元六:饮食和健康- 第一课:健康与饮食的关系- 第二课:健康饮食的选择- 第三课:饮食滋味的感觉- 第四课:观察食物的变化单元七:四季和天气- 第一课:认识四季的变化- 第二课:认识不同天气的特点- 第三课:观察四季变化的风景- 第四课:观察不同天气的现象单元八:磁铁和电池- 第一课:磁铁的特点和用途- 第二课:磁铁的吸引和排斥- 第三课:电池的产生和用途- 第四课:观察磁铁和电池的效果单元九:人的生长和变化- 第一课:人的生长过程- 第二课:人的外貌变化- 第三课:观察人体不同部位的功用- 第四课:观察人的变化和成长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实验和环境中的物体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实验法: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思维;- 讨论法:倡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故事法:通过寓教于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春天来了春天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动物的活动2. 第2章:我们周围的物体物体的分类物体的属性物理变化3. 第3章:水水的形态水的用途水的循环4. 第4章:空气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空气的用途5. 第5章:声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应用6. 第6章:力和运动力的来源力的作用运动的形式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春天、物体、水、空气、声音和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学会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属性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力的来源和作用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2. 教学重点:春天的变化和植物的生长水的循环和用途空气的性质和作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植物生长观察记录表物体模型、实验器材水的形态变化实验器材、水循环模型空气性质实验器材声音传播实验器材、乐器力与运动实验器材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实验器材、手工制作材料五、教学过程1. 春天来了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春天的变化。
例题讲解:介绍春天植物生长的特点。
随堂练习:填写植物生长观察记录表。
2. 我们周围的物体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不同类型的物体,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例题讲解:讲解物体属性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随堂练习:用物体模型进行分类练习。
3. 水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水的不同形态,引发学生思考。
例题讲解:介绍水的循环过程和用途。
随堂练习:动手进行水的形态变化实验。
4. 空气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
例题讲解:讲解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随堂练习:进行空气性质实验。
5. 声音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产生。
例题讲解:介绍声音的传播原理和应用。
随堂练习:进行声音传播实验。
6. 力和运动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力的作用和运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