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年贸易保护下的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54.50 KB
- 文档页数:22
中美贸易摩擦成因及对策研究中美贸易摩擦是指中美两国在贸易方面发生冲突和争议的现象。
其背后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不公平贸易行为、产业结构差异、市场准入壁垒和政治因素。
不公平贸易行为是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成因。
中美之间存在一些贸易不公平现象,比如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和强制技术转让要求,以及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这些不公平贸易行为导致了双方贸易关系的不平衡,给中美之间的贸易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争议。
中美两国的产业结构差异也是导致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成因。
中国是一个主要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体,而美国则是一个以高技术产品和服务为主的经济体。
由于产业结构差异,中美两国对贸易的需求和出口产品有一定的冲突,导致彼此之间产生了贸易争端与摩擦。
市场准入壁垒也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个成因。
在某些领域,中美之间存在着不对等的市场准入壁垒,给了双方一个不平等的竞争环境。
中国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和美国针对中国的限制和审查措施。
这些壁垒导致了贸易摩擦的加剧和升级。
政治因素也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成因。
中美两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存在着一些分歧和冲突,这也影响到了两国贸易关系的发展。
中美在一些敏感问题上持不同立场,导致了贸易关系的不稳定和争议的加剧。
针对中美贸易摩擦,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缓解和解决问题。
双方应加强沟通与对话,坚持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贸易争端,避免采取贸易战等极端措施。
双方还应加强贸易监管和执行,共同打击贸易不公平行为。
中美两国应加强产业合作与互利共赢。
双方可以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促进双方产业的协同发展。
双方还可以加强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双方市场的对接与互补,提升两国贸易的互利性和稳定性。
中美两国应加强市场准入的开放和透明。
双方应建立起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消除市场准入壁垒,为各自的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
中美两国还应加强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支持与参与。
双方应加强合作,推动改革完善全球贸易体系,共同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与发展。
HUNAN UNIVERSITY 课程设计论文中美贸易摩擦现状、成因论文题目:及对策分析****:**学生学号:20062010409专业班级:法学2006级4班学院名称:法学院****:***2010年1月12日中美贸易摩擦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内容摘要:中美贸易摩擦由来已久。
显然,面对当前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不能仅有平常心。
我们必须弄清两国贸易摩擦的根源在哪里? 哪些是技术问题,哪些是制度问题? 哪些摩擦短期能解决,哪些摩擦将长期存在? 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才能为中美贸易摩擦的解决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贸易摩擦;贸易失衡;贸易格局;贸易对策纵观中美双边贸易的历史,尽管中美贸易关系几经起伏和曲折,甚至一度出现过中断,但是由于中美经济具有巨大的互补性和市场容量,只要外部条件成熟,中美贸易关系就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中美贸易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
在中美经贸关系开始的初期,中美贸易就已经出现了债务纠纷、质量纠纷等贸易摩擦。
一、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及摩擦焦点1. 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中美自1979年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来,双边经贸关系虽受两国政治关系的影响,经历了许多波折,但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2年中美贸易额达到971.8亿美元,在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为15.7%,美国是居日本之后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美国商务部负责亚太政策的副助理亨利·莱文的一份报告中显示,中国不仅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而且还是美国“十大贸易伙伴中增长最迅速的出口市场”。
2002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进口来源地;2004年中美贸易总额为1696.3亿美元,同比增长34.3%,其中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为1249.5亿美元,同比增长35.1%,自美进口额为446.8亿美元,同比增长32.0%,中国顺差额为802.7亿美元;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达到2116.3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额为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额为487.3亿美元,贸易顺差为1141.7亿美元,创下了中美贸易顺差的新高。
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源及应对措施研究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备受关注。
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贸易关系的安全稳定对两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源入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
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两国经济体制和发展路径的差异。
中美两国的经济体制存在本质的差异,其中最核心的差异在于国家与市场的关系。
中国推行的是政府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在市场中具有重要的调节和引导作用;而美国秉持的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主张市场自主调节和竞争。
这导致了两国在贸易政策、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往往表现为对彼此经济制度的不信任。
中美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是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在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中,依赖出口驱动的增长模式,以低成本劳动力和大规模制造加工优势获得了世界工业链的较大份额。
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制造业的转型,出口比重相对减少,国内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有限。
贸易逆差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指标之一。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是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依靠模仿和技术转让来提升自身的科技实力。
为此,中国推出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国际企业的技术引进。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执法力度不足,造成海外技术和知识的盗用和侵权行为时有发生。
这不仅损害了国际企业的利益,也对中美经贸关系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
中美双方应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问题。
贸易战不仅无法解决实质性问题,也不利于双方的经贸合作。
双方应加强高层经贸对话,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行途径,并且根据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扩大双边合作领域。
中方应加快推进改革开放进程,加大市场准入力度,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这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也能逐步降低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中美贸易摩擦的风险。
中国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这需要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并建立更加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
中美贸易摩擦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引言:中美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愈演愈烈。
这种贸易摩擦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因此,对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探讨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贸易保护主义理论贸易保护主义理论认为,贸易摩擦是由保护主义政策引起的。
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本国产业为目标,通过提高关税、限制进口等手段限制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
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双方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本国产业和利益。
然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可能导致双方都面临消费者福利的损失和经济效率的下降。
二、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贸易摩擦是由比较优势差异引起的。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家应专注于生产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从而获得最大化的福利。
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双方存在着不同的比较优势,而这些差异导致了贸易摩擦的产生。
三、汇率与贸易差额汇率水平是决定贸易差额的重要因素。
对于低汇率国家来说,出口商品更具有竞争力,而进口商品相对较贵,从而导致贸易顺差。
然而,高汇率国家的出口商品相对较贵,进口商品相对便宜,从而导致贸易逆差。
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元汇率的走强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了阻碍,导致贸易顺差减少。
四、贸易补贴政策贸易补贴政策是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之一。
贸易补贴政策通过提供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支持来促进本国产业发展,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竞争优势。
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双方均实施了不同类型的贸易补贴政策,导致了在特定领域的不公平竞争。
五、贸易摩擦的影响中美贸易摩擦对双方经济和全球经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贸易关系紧张导致了经济不稳定,增加了市场不确定性。
其次,贸易摩擦导致双方企业面临更高的成本和困难,直接影响了就业。
此外,贸易摩擦可能导致双方在其他领域的合作和政治对话受到阻碍,从而影响了两国之间的全面合作。
六、解决方案解决中美贸易摩擦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中美关系论文】浅谈中美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中美关系论文】浅谈中美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摘要: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由来已久,关于双方贸易摩擦的成因、现状、影响以及今后的发展前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主义,补贴税前言:中美贸易摩擦由来已久,自从两国建立关系以来就存在很多摩擦,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经济的重要问题。
正文:自1979年中美建交及《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签订以来,中美经贸往来日趋频繁,双边贸易额从几乎为零转而开始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
据中国海关统计,1979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仅为24.5亿美元,2003年中美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263亿美元,中国已经跃升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美国则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然而在双方市场不断扩大和贸易量持续增加的同时,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调,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日见突出,并成为两国经贸关系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美贸易摩擦一直不断,2003年至2005年岁末,由美国单方面挑起的一系列贸易摩擦给中美贸易关系蒙上了浓重的阴影,贸易大战似乎一触即发,中美两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贸易摩擦期。
中美贸易摩擦作为中美经贸关系的一部分随中美政治关系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幻而发生变化。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美之间的贸易往来变得十分频繁,贸易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
对美贸易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逐年增加以及美国经济的逐年衰退,中美贸易摩擦逐渐显现出来。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从1980年到2003年,美国反倾销立案指控的中国产品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已近百种产品,在已经结案的产品种类中有80%左右被美国加征反倾销税。
中美贸易之所以摩擦不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美的贸易不平衡,尤其是近几年,中方的贸易顺差逐年增长,美方的贸易逆差也逐年增长。
中美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中美两国发展正常经贸关系阻碍,同时也成为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反补贴税、要求人民币升值、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的一个重要借口。
中美贸易摩擦的研究一、前言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已经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这种摩擦的发生不仅影响了两个经济大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也对全球经济运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中美贸易摩擦进行研究。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概述1. 什么是中美贸易摩擦中美贸易摩擦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的贸易紧张关系。
它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美国开始对中国的进口产品实施限制措施,随着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工厂和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之一,这种摩擦逐渐升级。
2. 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中美贸易摩擦对全球经济运行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截至目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遭到了阻碍。
(2) 各国的政治生态发生了变化,中美贸易摩擦使得部分国家更倾向于选择多边贸易体系。
(3) 全球经济走势发生变化,由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全球的经济增速减缓。
(4) 消费者福利受到影响,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商品价格上涨。
三、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分析1. 美国视角下的中美贸易摩擦成因在美国视角下,对于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美国认为中国的贸易政策不公平,对外贸易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障碍,包括高关税、非关税壁垒,这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2) 美国认为通过中美贸易逆差的方式,中国正在威胁美国的经济活力,特别是在美国重视的制造业方面。
(3) 对于美国来说,中国虽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贸易伙伴,但是在与中国打交道过程中,美国面临的一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比如知识产权的保护、技术转移等。
2. 中国视角下的中美贸易摩擦成因与美国视角分析中美贸易摩擦不同的是,中国对于这种摩擦的看法通常更加复杂和全面。
(1) 其一,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从出口导向向内需拉动转型,这使得中国对于出口贸易的依赖逐渐式微,而美国的贸易举措给予中国贸易逆差更大的压力,中国在这个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2) 其二,在涉及到贸易的问题上,中国从来没有把自己看做是多边贸易规则的主导者,中国希望国际贸易体系能够更加公平,但是美国不断增加对外贸易障碍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中国的出路。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与对策研究综述院(系、部)名称:财经学院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姓名:×××学生学号:071308××××指导教师:刘学华2011年 10 月 31 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与对策研究综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指导老师:刘学华[摘要]本文综合了多个学者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与对策的研究,客观展现了贸易摩擦的现状,并对背后的实质进行了挖掘,罗列了多种改善贸易摩擦的对策。
面对大量贸易摩擦产生的新形势,我们既要高度重视摩擦带来的外部失衡和内部影响,也要正确认识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客观必然性。
通过分析摩擦产生的诱因,积极寻求解决贸易摩擦的对策,为我国以及整个世界对外贸易的良好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中美贸易 ; 顺差; 经贸关系 ; 贸易摩擦近年来由于中美贸易顺差所引起的贸易摩擦层出不穷,对两国经贸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中美贸易摩擦和其它国家之间产生的贸易摩擦具有相同的属性,但由于中美两国的国民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中美贸易摩擦也就相应地具有不同于一般国际贸易摩擦的特殊性质,也正因为具有这种特殊的性质,因而中美贸易摩擦一直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一、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一)美中巨额贸易逆差田立群认为:中国对美顺差开始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是中国开始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时期,中国大陆的加工贸易,大部分是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为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竞争力,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工序而发展起来的。
上述东亚国家和地区在中国设立大量的外资企业,其产品在我国加工、组装后依赖原有的销售渠道,主要经香港转口到美、欧等传统市场。
中国大陆从上述国家和地区进口原辅材料、零配件等,在中国大陆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的这种贸易流程,导致了中国加工贸易进口原辅材料、零配件与出口市场的分离。
中美贸易摩擦研究综述:成因影响及对策【摘要】中美贸易摩擦作为全球经济的热点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探讨了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和影响,并提出了多边合作、加强市场监管和促进贸易平衡等对策。
多边合作可以促进双方贸易关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加强市场监管可以有效防止贸易摩擦的发生;促进贸易平衡则有助于减少贸易不平衡带来的负面影响。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中美贸易摩擦可能的发展趋势,并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解决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 成因, 影响, 对策, 多边合作, 市场监管, 贸易平衡, 研究总结, 展望未来, 政策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美贸易摩擦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中美两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双方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变得日益密切。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美贸易摩擦逐渐升级,给两国乃至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中美贸易摩擦问题,需要对其成因、影响及对策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为未来制定有效对策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旨在对中美贸易摩擦进行全面研究,希望通过对该问题的深入探讨,为解决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1.2 研究目的中美贸易摩擦研究的目的是深入分析和探讨造成双方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全面客观地评估中美贸易摩擦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改善中美贸易关系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研究中美贸易摩擦,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推动国际贸易规则的完善和国际经贸体系的稳定。
研究中美贸易摩擦还有助于增进中美双方政府、企业和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为建立更加稳定、和谐的中美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深入探讨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影响及对策,可以为相关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中美双边贸易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中美贸易摩擦的研究中美两个经济体的贸易摩擦问题,是近年来全球最重要的贸易问题之一。
之所以如此突出,是因为两国的贸易规模巨大,相互依赖程度高,同时两国的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对抗的倾向。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贸易逆差问题是中美贸易摩擦的关键中美贸易顺差的巨额现象已经长期存在,这是两国贸易摩擦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美的贸易逆差同时也是美国政府对中国采取贸易战措施的主要原因。
在2000年以前,中美贸易差额较小。
但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出口速度迅猛增长,中美贸易逆差也愈加突出。
2018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将近3000亿美元,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
美国政府和民众对这个逆差问题感到非常不满,认为这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有些人认为中国通过操纵汇率,盗窃知识产权等不公平贸易行为导致了二十多年来的贸易逆差,有些人则对这种解释持怀疑态度。
无论如何,这个问题是中美贸易摩擦的关键所在,任凭双方如何争执,最后的结局都离不开解决贸易逆差这个问题。
中美贸易摩擦会对全球产生重大影响中美贸易摩擦不仅对两国自身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产生了影响,也对全球经济运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不仅体现在贸易逆差问题上,还可以看到中美贸易摩擦导致了国内外投资和资本流动的不稳定,导致了能源和原材料等关键经济领域的价格波动,使得跨国公司和其他国际机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同时,中美贸易摩擦也对全球治理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过去几十年来,国际贸易体系一直是全球增长和持续的秩序的基础。
中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美国的主导地位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但是,中国和美国目前之间的贸易争端,可能会损害全球经济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
两国间的互信问题也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问题之一中美贸易摩擦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针对两国之间广泛的政治和社会信任的问题。
互信构成了两国政策制定、商业交易和人民之间交流之间的基础,然而中美之间的信任关系最近几年遭遇了破坏和危机,这给两国共同发展和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不利影响。
摘要2007年经济危机过后,贸易保护下的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不断升级。
本文运用双缺口理论分析了中美贸易逆差的产生原因,继而运用贸易保护理论阐述了中美贸易逆差导致美国对华采取贸易制裁。
文章重点对2009~2010年中美贸易摩擦案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涉及贸易摩擦的产业对美存在较高的贸易依存度;涉及贸易摩擦的产业对美贸易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涉及贸易摩擦的产业存在中美贸易不对称。
于是,文章从降低对美贸易依存度、丰富对美出口产品种类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综合国力三个方面提出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贸易保护理论;双缺口理论;中美贸易摩擦AbstractAfter the economic crisis of 2007, Sino-American economic conflicts have a tendency of getting severe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trade protectionism. This article shows an analysis that how the US trade deficit is getting generated by using double gap theory. Then it presents an illustration of trade deficit which leads to trade protection. And a conclusion is made by focusing on the 2009~2010 trade fric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pecific cases. The consequence shows that the involved industry has the common of high trade dependency, low value-added, and Sino-US trade asymmetry. Final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clusions above, measures of lower trade dependency, rich the range of the product, enhance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should be taken for reference.Key Words:trade protection; double gap theory; Sino-American trade conflict目录一、背景介绍 (1)(一)贸易保护理论及其形式 (1)(二)双缺口理论 (2)(三)贸易保护下的中美贸易摩擦历史 (2)二、2009~2010年贸易保护下的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3)(一)2009年中美贸易概况 (3)(二)中美贸易逆差逐年攀升 (3)(三)中美贸易逆差的扩大导致贸易保护主义下的贸易摩擦 (7)三、2009~2010年贸易保护主义下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的分析与结论 (8)(一)分析 (8)1.贸易依存度分析 (8)2.贸易结构分析 (9)3.中美贸易不对称性分析 (10)(二)结论 (12)1. 涉及贸易摩擦的产业对美存在较高的贸易依存度 (13)2. 涉及贸易摩擦的产业对美贸易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 (13)3. 涉及贸易摩擦的产业存在中美贸易不对称性 (13)四、建议 (13)(一)扩大出口范围 (13)(二)增加对美贸易产品种类,提高产品附加值 (13)(三)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13)五、结语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一、背景介绍(一)贸易保护理论及其形式贸易保护理论是指在一国的对外贸易中实施的,以限制进口的方式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待遇,从而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政策。
贸易保护理论对经济不发达国家来说,是其保护民族工业、发展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对发达国家来说,则是调整其国际收支、纠正贸易逆差的一种重要工具。
全面阐述贸易保护主义并将这一理论发展的是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在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国民体系》一书中,李斯特从当时德国相对落后的状况出发,激烈抨击了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建立起以关税为主要手段、为经济落后国家服务的贸易保护理论,即传统贸易保护理论。
传统的贸易保护形式主要体现在限制进口方面,分为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
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崛起,并在纺织、制鞋、钢铁等原来发达国家垄断的行业中呈现出比较优势,国家之间的双向贸易和制成品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部分,世界贸易格局由此发生了新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在理论和政策上随之有了新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
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建立在规模经济贸易学说的基础上的。
与传统的贸易理论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认为工业产品的世界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产品间存在差异性,这使各国企业可能在某些产品上具有垄断或垄断竞争的力量,从而占领市场获得利润。
而且许多工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生产越多,产品的单位成本越低。
根据以上的认识,贸易保护政策就要相应的做出调整,利用关税来分享外国企业的垄断性利润,并通过贸易保护来帮助本国企业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从而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降低企业成本,在国际竞争中获胜。
随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贸易保护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主要包括绿色壁垒、技术壁垒、贸易管理等。
尽管新旧贸易保护理论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发展本国的经济,缓解本国与别国的贸易逆差。
(二)双缺口理论“双缺口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H·B钱纳里等提出的。
钱纳里认为,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Y = C + S + T = C + I + G +( X – M ),设T = G,则有X – M = S –I,可见,为了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储蓄缺口(即投资与储蓄之间的差额)与外汇缺口(即进出口之间的差额)必须保持平衡,而吸收外资可以同时填补两个缺口。
此理论模型可以用来分析一国贸易逆差的产生原因。
(三)贸易保护下的中美贸易摩擦历史1980~1989年间贸易保护下的中美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纺织品、化工材料和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上。
美国在处理对华贸易摩擦时,除了签订协议外,还实施反倾销报复,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实施高额关税。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1979~1989年间,美国对华实施反倾销案例共18件,其中针对机电产品的有4件,针对纺织品的有12件,涉及其他行业的有2件,分别占世界各国对华反倾销案例总件数的6%、12%和3%,涉及金额10多亿美元。
中国面对美国的反倾销制裁,表现消极,鲜有应诉和抗争。
1990~2001年间的中美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最惠国待遇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纺织品配额限制问题、反倾销问题、贸易平衡与市场准入问题。
此间,美国对华实施的反倾销事件共61起,频率和处罚的随意性都明显增大。
中国在应对美国的贸易制裁时开始表现出抗议态度,这表明我国在处理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时,自我保护意识有所增强。
2001年底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中美贸易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
这段时期的两国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贸易不平衡问题、反倾销问题和纺织品问题上。
反倾销的贸易报复措施仍是美对华贸易摩擦的主要解决方式。
同时,“非市场经济条款”和“特保条款”成为美国限制我国产品对美出口的新手段。
这段时期,摩擦中的政治因素被逐渐弱化。
中国在应对美国的贸易制裁时,除了继续加强自身保护外,还积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希冀由法律途径解决贸易保护下的中美贸易摩擦问题。
二、2009~2010年贸易保护下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一)2009年中美双边贸易概况2009年,在全球共同应对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中美两国首脑多次举行会晤,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等多层次双边交流密集展开。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3659.8亿美元。
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695.8亿美元,美国自中国进口2964.0亿美元,美方贸易逆差2268.3亿美元。
中国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美国则是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中美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
目前,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已超过590亿美元,中国在美也有大量债券投资,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
在中美经济贸易紧密联系发展的同时,争端也随之增多。
据WTO的统计数据,2009年前三季度,一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共88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长29%,其中包括57起反倾销、9起反补贴,涉及总金额约102亿美元,同比增长125%。
美国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占了总调查相当大的比例。
统计显示,2009年1~9月,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4起,虽然数量同比下降6%,但涉案总额达58.4亿美元,同比大幅上涨639%。
其中美国以中国油井管存在补贴为由,宣称将对相关产品实施10.36%至15.78%的反补贴关税制裁。
该案涉及金额约27亿美元,是迄今为止美对华贸易制裁的最大案件。
与此同时,据美国商务部数据统计,2009年美国各州对华出口出现了5年来首次下滑。
2009年美国对华出口额为688.1亿美元,比2008年的690.2亿美元下降2.1亿美元。
美国50个州中有24个州对华出口下降,其中2个州对华出口下滑50%以上,16个州的降幅在10%~50%不等,6个州对华出口下降10%以下。
(二)中美贸易逆差逐年攀升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存在以下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Y = C + I + G + X – M = C + S + T (1)式中,Y 代表国内生产总值(GDP ),C 代表私人消费,I 代表私人投资,G 代表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总支出,X 代表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包括要素收入),M 代表商品和服务的进口(包括要素支付和外国人的正转让),S 代表私人储蓄,T 代表政府的经常性收入(扣除转移支付)。
恒等式(1)可以变形为:X – M = S – I + ( T – G ) (2)根据恒等式(2),假设T = G ,于是有X – M = S – I ,即为了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投资I 与储蓄S 之间的差额(储蓄缺口)同净出口之间的差额(外汇缺口)必须保持平衡。
假定其它情况不变,私人储蓄S 的减少或者投资I 的增加都会导致经常项目的恶化。
因为在开放经济中,如果一个国家自己的储蓄无法满足高涨的投资需求,它只能通过向其它国家融资或者借债来弥补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