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学案解析版必修4第06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34.00 KB
- 文档页数:16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一)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二)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3)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三)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知识目标(1)、(2)难点:知识目标(3)学习指津: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比较学习法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
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
《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
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学习过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一、预习感知1、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号,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 (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背景: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辛弃疾通判建康,当时他正值壮年有为,但朝士都庸俗之辈。
词人此时已南归八年,虽几番上书奏御敌之策,但都无下文。
英雄失意,年华虚掷,难得一遂报国之愿。
这年,他登临建康赏心亭,写下这首词,借以倾吐自己的抑郁悲愤之情。
2、注音:玉簪( )螺髻( ) 鲈鱼堪脍( ) 揾英雄泪( )3、写下你的疑问:二、探究学习1、整体感知:(1)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2)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2、分片讨论:(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辛弃疾词两首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掌握辛弃疾咏史怀古词的特点(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学习重、难点】把握诗歌中用典的用法【预习案】【任务一】阅读知识链接相关部分,勾画重点信息。
【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他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2.注音:玉簪( ) 螺髻( ) 鲈鱼堪脍( ) 揾英雄泪( )遥岑()玉簪()螺髻()鲈()鱼堪脍()倩()揾()舞榭()狼居胥()佛狸祠()()()3.解释下列词语遥岑远目:玉簪螺髻:断鸿:风流:脍:北顾:倩:可堪:揾:烽火扬州路:我的疑惑:【探究案】一、阅读全词,结合注释,回答下列问题。
1.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2.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上片的最后一句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绪,能说说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明的意思是什么吗?二、下片抒情。
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1.作者写了哪几个典故?结合这三个典故,说说作者的思想倾向、人生选择(注意抓住能表现这种倾向,选择的关健词)。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辛弃疾词两首★★学习方法诵读与感悟、合作与探究、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3、继续学习欣赏词的艺术手法、品味语言。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并理解词人的情感。
★★课前预习1、完成《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查阅《学习指导》和《精析精练》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比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一、☆★检查预习1、《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作者简介。
3、背景材料: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1、指名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
3、译读。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4、抽读。
点拨:把握词的感情基调,正确把握读音及停顿。
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读完这首词,我们心里一定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
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三、☆★品味语言,探究鉴赏●上片中词人用了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1、上片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具体解说】【词人落笔便是一幅图:由水写到山,由无我之景写到有我之景,“,”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辽阔无边。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学案1 文本研读1.给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遥岑.()②玉簪.()③鲈.鱼() ④堪脍.()⑤揾.英雄泪() ⑥舞榭.歌台()⑦巷陌.() ⑧封狼居胥.()⑨赢.得() ⑩廉.颇()(2)多音字①巷⎩⎪⎨⎪⎧巷.陌()巷.道()②尽⎩⎪⎨⎪⎧尽.西风()尽.自()2.辨形组词①⎩⎪⎨⎪⎧脍()侩()狯()刽()桧()烩()②⎩⎪⎨⎪⎧揾()瘟()愠()蕴()3.词语释义(1)遥岑远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落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断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栏杆拍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风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气吞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北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可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名句默写(1)把吴钩看了,____________,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词两首学习目标 1.理解词的内容,品味重点词句的内涵。
2.理解词人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
3.赏析典故在诗词中的作用。
1.字音辨识(1)遥岑.远目()(2)玉簪.()(3)螺髻.() (4)鲈鱼堪脍.()(5)揾.英雄泪() (6)舞榭.歌台()(7)佛.狸祠.() (8)封狼居胥.()答案(1)cén(2)zān(3)jì(4)kuài(5)wèn(6)xiè(7)bì cí(8)xū2.词语解释(1)清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赢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可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寻常巷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清冷高远的秋天。
(2)不要说。
(3)落得。
(4)哪堪,怎堪。
(5)演出歌舞的楼台。
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6)普通街巷。
3.古今异义(1)尽西风..,季鹰归未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从西边刮来的风;②西洋习俗、文化等;③比喻日趋没落的腐朽势力。
第 6 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水龙吟)【课标定向】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抒情的写法,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3.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提示与建议: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互动探究】§背景知识扫瞄1.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词作的写作背景和主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的作者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作者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
这一年秋天,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
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遥岑.()玉簪.()休说鲈鱼堪脍.()螺髻.()倩.()何人搵.()英雄泪尽.()西风尽.()早献愁供.()恨供.()认求田问舍.()舍.()生忘死2.看拼音,写汉字玉zān jiàn 越 zân 言市kuài kuài 炙人口狡kuàihuì菜 wân 泪 wēn 疫yùn 怒 yùn 藏3.解释词语(1)遥岑远目.(2)可惜..流年(3)倩.何人唤取(4)搵.英雄泪4.名句默写(1)遥岑远目,,。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姓名一、教学目标定位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自学小问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遥岑()远目玉簪()螺髻()鲈鱼堪脍()倩()何人揾()英雄泪舞榭()巷陌()金戈()元嘉()狼居胥()可堪()佛()狸祠拓跋焘()张浚()王玄谟()小问题2:请同学介绍《水龙吟》和《永遇乐》的相关背景二、问题与例题问题一:关于辛弃疾你知道些什么?问题1:你知道辛弃疾的生平吗?大问题二、诵读诗歌,用现代汉语理解《水龙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小问题1、怎样读准节奏,读出情感?小问题2、学生朗读体味。
说说《水龙吟》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小问题3、试把下列句子中语序倒置的部分找出来。
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⑵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⑶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小问题4、解释下列词语,领会在词中的意思:⑴“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运用了修辞。
⑵“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
⑶“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
“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态。
⑷气吞万里:⑸草草:⑹北顾:⑺可堪:⑻风流:问题三: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问题1:析句品词,体会感情大问题四、诵读诗歌,用现代汉语理解《永遇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师生互动:教师范读后作朗读要求,由小组合作完成朗读和文意梳理的任务。
小问题1、范读全诗,读准字音和节奏,试着背诵。
(指名背诵)小问题2、词中一共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小问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他们的事迹?(板书)4、霍去病封狼居胥5、佛狸击败宋文帝6、廉颇得不到重用大问题五、分析课文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小问题1、齐读1、作者在词中讲这几个故事用意何在?(南宋和北宋地图对照,长江北岸是南宋、金国的交战区)小问题2、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词人借助二人抒发了什么情怀小问题3、齐读下阙,辛弃疾引用宋文帝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小问题4、词人写佛狸词下“神鸦社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小问题5、词末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三、目标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稼轩(xuān)仿佛(fú)涔涔(cén)鲈鱼堪脍(kuài)B.玉簪(zān)无觅(mì)金戈(gé)封狼居胥(xū)C.嘉许(jiā)江堤(dī)菜羹(gěng)排难解纷(nàn)D.寥落(liáo)尽管(jìn)仓皇(huáng)舞榭(xiè)歌台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揾泪南渡气吞万里遥岑远目B.愤概断鸿玉簪螺髻脍炙人口C.流年理睬谋取利益胪鱼堪脍D.频繁祭祀鸠占雀巢栏杆拍遍3.下列句子中不含诗句倒装的一项是()A.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D.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明了)休说鲈鱼堪脍(捉鱼网)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舞榭歌台(楼台)四、配餐作业A组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必修4 《辛弃疾词两首 》 导学案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第1页 共6页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一、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而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
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
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与苏轼并称“苏辛”。
词风以豪放沉郁为主,兼有明快、婉约、清新等特点。
作品有《稼轩词》及《稼轩长短句》。
一、 写作背景:《水龙吟》写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35岁时。
当时他胸怀报国壮志,从北方率众南来已有12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从来没有给他过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非常郁闷。
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来他的无限忧思。
《永遇乐》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作者在镇江任知府,此时已66岁。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掌书记 ” 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逼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他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第06课辛弃疾词两首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
又是爱国词派的代表。
曾多次上书,陈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
历官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但都不久于职。
终以报国无路,忧愤而死。
辛弃疾的词作现存六百二十余首,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抒写爱国思想之作占有极大分量。
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著有《稼轩长短句》。
【重点理解】
1.《水龙吟》词的上片借景抒情,其中的“江水、山景、落日、断鸿”等景物描写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3)断鸿: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2.如何理解“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含意。
提示: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意近而相呼应。
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3.“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意近而相呼应。
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1)第一个动作“把吴钩看了”。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词人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
(2)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
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在这里,把词人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显现在读者面前。
(3)第三个动作“无人会,登临意”。
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上阕写作者登北固亭,极目远眺,触景生情,但见山河长存,世事沧桑,缅怀历史上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孙权和刘裕。
这种情感的产生绝对不是偶然的,结合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
提示:因为现实中没有这样建功立业、抗金杀敌的明主,这里怀古就暗示了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苟且偷安;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北伐抗金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
5.《永遇乐》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奸臣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难点探究】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阕后半部分刻画了一个“江南游子”的形象。
请从动作描写和情感表达的角度简要说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都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表现手法:都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
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3.古人在创作诗词时一般比较忌讳重字,而在这首词的前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却连用两个“秋”字,想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并
简要分析本词的写作特色。
提示:作者选取两个视角表现无尽的秋意。
第一句“楚天千里清秋”作者采用了仰视的视角来描绘秋天独有的高远、萧瑟的特点。
第二句“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采用平视的视角来展现水天相连、浩浩江流东去的壮阔画面。
两个“秋”字写出了词人目光的流动,目力所极一片秋色。
第二
个“秋”字高度概括了长江两岸的所有秋景。
寓情于景的写法
这突出地表现在作品的上阕。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连用两个“秋”字,隐含了作者心中的愁苦之情。
那烟波浩渺、水天一望无际的画面更增加了愁的力度,把此地之“景”和登临者的“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下面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也是如此,这些景物将作者的“愁”具体化了。
远处美丽的山峦已沦陷敌手,景色之美词人已无心欣赏,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只有愁和恨。
因而在作者眼里,是“献愁供恨”。
恰在此时,夕阳西照,一抹残晖似乎预示着风雨飘摇之中的南宋王朝的命运;离群孤雁凄厉的叫声让词人想起自己无家可归的游子处境。
“落日”“孤雁”“游子”的情调和谐,一股悲凉、凄切的氛围迎面而来,已分不清什么是景,什么是情,真正达到了情与景的有机统一。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运用了多处对比,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
试举例分析。
提示:①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赞孙权力抗曹操,建风流业绩,江山本应代有才人出,叹孙权之流不再有,抒发对南宋统治者萎靡不振的不满情绪。
②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③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④廉颇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对比,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
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深沉,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5.有人评价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用典显得晦涩难懂,有"掉书袋"的嫌疑;也有人评价这首词用典贴切、精当。
你是怎样理解的?请谈谈你的观点。
提示:
示例一:词中除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不同;况且他用的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
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示例二:清人刘熙载《艺概》说:“任古书中俚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示例三:辛弃疾的词不仅是“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
这样,词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这首词用典虽多,但比直接叙述和描写内涵更为丰富,词人将典故中的环境与现实中的意境交织一处,情感更为厚重。
学%
6.《永遇乐》本词多用对比手法丰富意旨,表达情感,请找出并体会其作用。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水龙吟(yín)永遇乐(lè)揾英雄泪(ǎo)
B.孙仲谋(móu)求田问舍(shě)可堪回首(kān)
C.供恨(gong 佛狸祠(Cí)居胥(xū)
D.倩何人(qiàn)舞榭歌台(xiè)英雄无觅(m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栏杆拍遍神雅社鼓远目嬴得
B.犹愁风雨金戈铁马天际可堪
C.红巾翠袖邪阳草树吴钩仓皇
D.千里清秋气吞万里登临烽火
3.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千古风流人物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①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②多情自古伤离别
C.①赢得仓皇北顾②赢得青楼薄幸名
D.①楚天千里清秋②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
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且共为豪放派的代表。
B.辛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有《稼轩长短句》。
C.词要有词牌和题目,词牌是曲调,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题目才与词的内容有关,可见所有词都必须有题目,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题目。
D.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但其表现多用“比兴”象征手法,旨意朦胧,须读者去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