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四《孩童之道》教学参考资料素材长春版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9
《孩童之道》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结构。
3.领悟诗作的内涵,品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中的母爱与童真。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结构。
2.领悟诗作的内涵,学会品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的母爱与童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月集》世界上最优秀的儿童诗集。
就如捷克教授莱斯尼所说:“这部儿童诗集在世界文学上是无以伦比的”。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孩童之道》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共同去感受诗中的真善美!二、作者介绍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绍到印度的很有影响的人物。
生平1861年5月7日生于西孟加拉加尔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于同地。
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
祖父德瓦尔格纳特·泰戈尔和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改革。
泰戈尔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院,但没有完成正规学习。
他的知识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为多。
他从13岁开始诗歌创作,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
1878年,他遵父兄意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
1880年回国,专事文学创作。
1884年,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田产。
1901年,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学校,这所学校于1921年发展成为交流亚洲文化的国际大学。
1905年后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对孟加拉分割的决定,形成轰轰烈烈反帝爱国运动。
泰戈尔去加尔各答投身运动,义愤填膺,写出大量爱国诗篇。
但不久同运动其他领袖发生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直接行动”,而主张多做“建设性”工作,如到农村去发展工业、消灭贫困愚昧等。
他于1907年退出运动回圣地尼克坦,过隐居生活,埋头创作。
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颂》,1911年出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此闻名世界文坛。
《孩童之道》教学参考资料一、整体感知《孩童之道》是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塑造了一个迷人的儿童世界。
本诗选自《新月集》,这是泰戈尔一部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诗集问世之后,泰戈尔也因此被誉为“儿童诗人"。
全诗共五节,为我们着力描绘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他本拥有着一切美好的东西,但人世间总还有更吸引他的力量在召唤着他,那就是--母爱.这个儿童想尽一切办法获得母爱,一个聪明、乖巧的孩子就如同我们自己。
读着这首诗,使人犹如置身于阳光明媚的春天里,那碧天的眼波柔和温馨,清风的笑语圆润清甜,翩翩紫燕剪出婀娜的柳条,暖暖细雨吻湿含羞的花冠。
孩子天真的内心表达了对母爱的依恋与渴望,母子情深,令人动容。
诗人首先展开丰富的想象,赋予孩子“可飞上天去"的神力,但他不舍得离开,哪怕只有一刻钟,因为母爱的力量实在太伟大了,“他爱把他的头倚在妈妈的胸前”,这里有让他舒服的温度,有世上最迷人的笑容,这份依恋,足以成为他留下的理由。
接着,诗人又把孩子的童真表现得淋漓尽致。
“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他可以对枕头提出质疑“你怎么这么胖”;他还可以说“妈妈的手臂像月亮,天天摇着我睡觉"……这种聪明话只能出自孩子之口,所以“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
可他偏偏不要在母亲面前炫耀,和母亲共同陶醉于咿呀学语的快乐中,这才是人世间最温馨、最撼人心魄的画面。
“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可是这些东西与母爱比起来,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所以他宁可做一个“乞丐”,来“乞求妈妈的爱的财富”,因为只有这些才能让他满足.陶醉于被呵护、被关爱的襁褓中,要远比躺在冰冷的金山上幸福得多.诗的第四节更把母爱的力量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这个孩子宁可放弃最为宝贵的“自由",也要投入妈妈的怀抱,因为那种“甜美远胜过自由”.也许在与妈妈的生活中,总会从妈妈口中说出许多的“不可以”,但正是因为这些“不可以”的存在,才让我们如此真实地感受到被人疼爱的幸福感觉。
《孩童之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结构。
3.领悟诗作的内涵,品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中的母爱与童真。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结构。
2.领悟诗作的内涵,学会品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的母爱与童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月集》世界上最优秀的儿童诗集。
就如捷克教授莱斯尼所说:“这部儿童诗集在世界文学上是无以伦比的”。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孩童之道》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共同去感受诗中的真善美!二、作者介绍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绍到印度的很有影响的人物。
生平1861年5月7日生于西孟加拉加尔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于同地。
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
祖父德瓦尔格纳特·泰戈尔和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改革。
泰戈尔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院,但没有完成正规学习。
他的知识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为多。
他从13岁开始诗歌创作,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
1878年,他遵父兄意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
1880年回国,专事文学创作。
1884年,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田产。
1901年,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学校,这所学校于1921年发展成为交流亚洲文化的国际大学。
1905年后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对孟加拉分割的决定,形成轰轰烈烈反帝爱国运动。
泰戈尔去加尔各答投身运动,义愤填膺,写出大量爱国诗篇。
但不久同运动其他领袖发生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直接行动”,而主张多做“建设性”工作,如到农村去发展工业、消灭贫困愚昧等。
他于1907年退出运动回圣地尼克坦,过隐居生活,埋头创作。
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颂》,1911年出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此闻名世界文坛。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孩童之道》教学设计长春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孩童之道》教学设计长春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孩童之道》教学设计长春版的全部内容。
《孩童之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范读与学生朗读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把握诗文主旨;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诵读,使学生感知﹑品味﹑初识泰戈尔的诗歌,在品读诗人笔下的“孩童之道”时,联系到自己的感受,理解孩子对母亲的依赖以及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诵读整首诗,从体会诗歌的形象和整体感觉入手,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诗歌分析与欣赏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大家还记得震惊世界的“9.11”大灾难吗?当飞机撞向世贸大楼时,银行家爱德华被困在南楼的56层。
在为生死关头,他掏出了手机.爱德华拨打了两个电话,分别给他的助手和律师,可还没等电话接通,他想起了一个更为重要的事情,又拨通了第三个电话……大家想一想,这第三个电话是给谁的呢?(学生交流)律师赶到旧金山,见到了爱德华悲恸欲绝的母亲。
母亲流着泪说“第三个电话是打给我的.我儿子在临终前已不关心他留在人世的财富,只对我说了一句话……”大家想想:爱德华对他母亲说的是怎样的一句话呢?(学生交流)美国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名美国公民的生命留言:妈妈,我爱你!二、作家及作品简介泰戈尔:1861—1941,印度孟加拉语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从童年时代起就热衷于诗歌创作,一生创作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20多个剧本,近千首歌曲。
孩童之道(二)授课内容孩童之道(二)授课班级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主旨及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结合课件,了解作者;通过反复朗读的方式,理解内容。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孩童对母亲的依恋之情,感恩母爱。
重点难点反复朗读理解主旨教学步骤教学设计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二次备课及再度挖掘组织教学复检导言尝试练习背诵1——3段今天,我们要继续走近泰戈尔,欣赏他的童心、他的情怀。
本文主旨例来说法不一,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一.朗读诗歌1、自由朗读2、梳理字词3、指名朗读4、分组朗读5、齐读二.深入探究指名背诵播放课件,了解作者。
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小结二次练习人们对本文主旨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它表达了对母爱的崇高礼赞,有人认为它抒发了孩童对母爱深挚的爱恋,有人认为它表现了对人世间真善美的热烈追求。
上面的说法你同意哪种?是否还有其他的理解讨论,谈谈各自的看法。
1、想象在诗歌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2、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他本拥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但人间总还有更吸引他的力量在召唤着他,那就是——母爱。
用我们的心去感受母爱吧!课外拓展(练习册)1、谈谈你和妈妈爱的故事2、背诵后两节师生互动,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讨论交流,以此突出重点,培养能力,在理解分析中完成德育渗透教师引导点拨教师小结渗透德育作业板书设计孩童之道一.主旨二. 想像教学反思。
长春版语文七上第3课《孩童之道》教案长春版语文七上第3课《孩童之道》教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内容为泰个戈尔图片]师旁白:这位白发老人就是泰戈尔,读他的诗会让你的心灵变得纯净,会让你的灵魂找到一片精神的家园,早在百年前,他就问道:”你是什么人?”读者,百年后读着我的诗?”今天我们感悟他那圣洁的灵魂.二、听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读,注意字音。
2.挺度训练;给学生放录音,要求学生想象诗中画面。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情感。
3.学生试读;可齐读。
或找个别学生朗读。
教师简单点评优缺点。
4.师范读。
三、品读:在分析中进一步感受朗读基调:1.谈谈读后的感受。
2.是座以自己的憨态为背景,先后展示了怎样的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画面?文章以孩子为憨态为背景,按母子感情变化可分为五大场景。
一场景:无所不能二场景.无所不知三场景:无所不有四场景:无拘无束五场景:无忧无虑3.伴随着孩子感情的图景的变化,作者赋于了母亲怎样的性格和精神?慈爱神秘美丽四、美读。
掌握朗读技巧。
1学生自选五幅画的任意一首,进行朗读练习,然后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说说理由。
2确定五幅画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欣赏视频朗读文章,根据画面和声音进一步感受文章所带来的震撼人心的美。
4由几位朗读朗读基础好的学生进行文章接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接读能力。
5。
配乐朗读文章,师生共读。
五、深入探究:对本文的主旨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表达了对母爱的爱恋,有人认为表现了对人世间真善美的追求。
上面的说法你同意哪种?是否还有其他理解?讨论一下,谈谈各自的看法。
六、总结: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深情,感受到母子之爱是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板书设计孩童之道孩子:纯真,无邪,快乐]真,善,美母亲:慈爱,神秘,美丽。
孩童之道教学目标:1.理清层次结构,把握诗歌感情基调2.感情思想内涵,培养鉴赏能力教学过程:导语:公远1913年的一个晴朗的日子,印度有位诗人领着一群孩子刚从森林里玩耍回来,邮递员送给他一份电报,这是瑞典文学院发来的一个通知,告诉这位诗人,他获得了当年的世界最高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
他是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一个东方人,但是,他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惊喜,也没有去瑞典参加盛大的授奖仪式,他把几十万美元的奖金全部捐给了一所学校。
他就是印度最伟大的诗人——泰戈尔。
泰戈尔的作品是可以车载斗量的。
他一生为我们留下53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38部戏剧。
他还是一位音乐家,创作了两千多首歌曲,其中一首叫《人民的意志》的,被定为印度国歌。
他还是一位很有造诣的画家,七十高龄才开始挥笔作画,画了2700多幅作品,大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在泰戈尔的众多作品中,有一部诗集被称为“世界最优秀的儿童诗集”,这就是《新月集》(板书《新月集》)。
今天我们就学习《新月集》中的一首诗——《孩童之道》(板书课题)一、教师范读二、学生放声自由读三、分析:1.读完后,说说读这首诗的第一感受——它可以是你对这首诗的感悟、理解,也可以是这首诗使你想到的什么。
——这首诗不很好懂,学生若说没读懂,也要鼓励他,告诉他不懂不要紧,一会就会懂。
2.齐读第一节。
——①思考:“只要学生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孩子怎么能说飞就飞?——在泰戈尔看来,孩子都是天使,西方文学艺术中的小天使都是生着双翼的小孩或少女形象。
既然孩子是天使,他想飞就能飞上天去。
——②“此刻就能飞上天去”,这里的“此刻”是指哪一刻?去掉它行吗?——“此刻”其实就是指“无时无刻”,“随时”,不能去掉,这个“此刻”表明孩子随时随地都具有“飞上天去”的本领,突出地表现了孩子无所不能。
(板书:无所不能)——③孩子无所不能,想飞就飞。
飞翔,这可是人类多少年的梦想,而孩子能办到,可孩子为什么不飞上天去呢?先用原文回答。
《孩童之道》教学参考资料一、整体感知《孩童之道》是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塑造了一个迷人的儿童世界。
本诗选自《新月集》,这是泰戈尔一部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诗集问世之后,泰戈尔也因此被誉为“儿童诗人”。
全诗共五节,为我们着力描绘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他本拥有着一切美好的东西,但人世间总还有更吸引他的力量在召唤着他,那就是——母爱。
这个儿童想尽一切办法获得母爱,一个聪明、乖巧的孩子就如同我们自己。
读着这首诗,使人犹如置身于阳光明媚的春天里,那碧天的眼波柔和温馨,清风的笑语圆润清甜,翩翩紫燕剪出婀娜的柳条,暖暖细雨吻湿含羞的花冠。
孩子天真的内心表达了对母爱的依恋与渴望,母子情深,令人动容。
诗人首先展开丰富的想象,赋予孩子“可飞上天去”的神力,但他不舍得离开,哪怕只有一刻钟,因为母爱的力量实在太伟大了,“他爱把他的头倚在妈妈的胸前”,这里有让他舒服的温度,有世上最迷人的笑容,这份依恋,足以成为他留下的理由。
接着,诗人又把孩子的童真表现得淋漓尽致。
“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他可以对枕头提出质疑“你怎么这么胖”;他还可以说“妈妈的手臂像月亮,天天摇着我睡觉”……这种聪明话只能出自孩子之口,所以“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
可他偏偏不要在母亲面前炫耀,和母亲共同陶醉于咿呀学语的快乐中,这才是人世间最温馨、最撼人心魄的画面。
“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可是这些东西与母爱比起来,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所以他宁可做一个“乞丐”,来“乞求妈妈的爱的财富”,因为只有这些才能让他满足。
陶醉于被呵护、被关爱的襁褓中,要远比躺在冰冷的金山上幸福得多。
诗的第四节更把母爱的力量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这个孩子宁可放弃最为宝贵的“自由”,也要投入妈妈的怀抱,因为那种“甜美远胜过自由”。
也许在与妈妈的生活中,总会从妈妈口中说出许多的“不可以”,但正是因为这些“不可以”的存在,才让我们如此真实地感受到被人疼爱的幸福感觉。
哭泣是孩子表达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在诗的结尾,作者又展开想象,解读了孩子放弃“乐土”而发出“小小的哭声”的原因。
正是“怜与爱”的“带子”牢牢地牵住了母子之心,让她们结下了一生的情缘,他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妈妈的怜爱和搂抱的甜美。
诗中如此反复强调孩子的“原本”,乍看是“荒诞”的,但经过作者与“爱妈妈”一结合,反而给人以真实感,显得入情入理,以示孩子对妈妈的深沉的爱心。
对孩子来说,妈妈的心是他藏身的金屋,妈妈的笑脸是那圆圆的满月,妈妈的臂弯是温暖的摇篮。
本诗中,诗人致力讴歌的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宝贵的东西——童真和母爱。
他以天才之笔塑造了一个神形兼备、熠熠闪光的天使般的儿童艺术形象。
这是诗人对世界儿童文学的一大奉献!这个孩童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感人,主要得力于两个方面:一是诗人充满哲理的艺术思想,一是他非凡的想象力。
这两个方面,也体现在整部《新月集》中,使这部著名儿童诗集,在思想和艺术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本诗中的虚幻色彩?读过本诗,我们心中都会有一个共同感觉,就是觉得诗中那个抒情小主人公,似乎有些扑朔迷离。
他与其说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倒不如说是生活在云端里,大海边。
是大海与他游戏,为他唱迷人的歌曲;是新月和秋云在梦中送给他最初的微笑。
他是人,也是“神”。
弥漫于诗中这朦胧的神秘的色彩,对于刻画孩子的形象很有好处。
使得他从形态、性格、语言行动、嬉乐,直至生活环境,都更像人们心目中的“天使”,更富有诗意和情趣,因而也就更为人们所喜爱。
这种艺术效果,是其他诗人所难以达到的。
泰戈尔之所以把孩子写得这样似“神”非神,“神”人合一,并非故弄玄虚,而是与他当时所奉行的一种艺术思想(把艺术的最终目的视为揭示神或“梵”的世界)有密切关系。
它让作者将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也赋予这个孩子比“人”更为可爱的形象。
2.本诗为何将童真与母爱糅合在一起?母爱,既体现诗人思想哲理又有助于表现孩子的童真。
在诗里,诗人不是将童真看成为独立的因素,而是让它与母爱紧紧联系在一起,加以讴歌、赞美,把二者看成为相辅相成的东西。
他这样做,不仅为表现孩子的童心童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背景,而且还写出了童真赖以存在的感情基础。
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没有母爱的孩子,是不大可能幸福的;而没有幸福的童年,则是暗淡无光的。
他的天真烂漫,他的无忧无虑,都将随之失去。
他的童心将是一颗被扭曲的,它有可能过早地被“成熟”所替代。
相反,只有在“母爱”的抚育之下,“童真之花”才会越开越艳丽。
泰戈尔正是深明这个哲理,才将“母爱”和“童真”共同予以赞颂。
这样做的结果,既使本诗别具思想特色,也使孩子身上更富有感情色彩,更血肉丰满。
3.想象在诗歌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本诗里的孩子的形象之所以如此可爱迷人,还与诗人的丰富联想和想象分不开。
它从更高的层次上表现了孩子金子般的童心。
孩子们大都好奇、富于幻想。
在这好奇和幻想的翅膀上,常常承载着孩子们的思想、性格、爱憎,以及向往和追求。
因而诗人在诗作中,还让他们联想或者大胆幻想。
从而进一步丰满了孩子的形象。
试想,诗篇中若没有这稚气而又美丽的联想,“孩童”将大为逊色。
思考与讨论一、泰戈尔用“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这样的诗句,表达了他对儿童心灵的最高赞美:孩子是可爱的天使,他来自美丽的天国。
“他所以不离开我们”,是不愿离开妈妈。
参照这样的理解,体会下列诗句的意义和美感。
1.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
2.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但他到这个世界上来,却像一个乞丐。
3.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
4.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
他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
本题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加深学生对本诗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千万不要过分拘泥,限制了学生的思路。
1.泰戈尔用“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这样的诗句,表达了他对童真的赞美:只有孩子才是最“聪明的”,他们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充满智慧的话语,这来源于一切至真、至纯的东西。
2.泰戈尔用“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但他到这个世界上来,却像一个乞丐”这样的诗句,表达了他对母爱的由衷赞美:在母爱面前,金银珠宝都显得暗淡无光,“所以假装着完全无助的样子”,来“乞求妈妈的爱的财富”,是母爱战胜了一切力量。
3.泰戈尔用“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表达了他对儿童无拘无束性格的喜爱:我们仿佛看见“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有一群快乐的孩子,在无忧无虑地嬉戏、玩闹,他们更像是一群能给人间带来无穷快乐的精灵。
4.泰戈尔用“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
他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表达了孩童世界中的永恒主题——快乐。
只有快乐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愿快乐永驻心间!二、《孩童之道》蕴含丰富,人们对其主旨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它表达了对母爱的崇高礼赞,有人认为它抒发了孩童对母亲的深挚爱恋,有人认为它表现了对人世间真善美的热烈追求,有人认为是对孩童纯真世界的淋漓表现。
除了上面的说法,你是否还有其他的理解?讨论一下,谈谈你的看法。
本题的设计意图是:要把学生引导到怎样解读本诗,进而怎样解读诗人泰戈尔这样一个层面上来。
可以说,作为第一环节的诵读完成了学生初识泰戈尔及诗作的基本准备,学生们可能由此获得了一个感觉上的印象和对本诗形象上的一点感受,或许也会产生对本诗主旨的朦胧的思考。
那么,通过本题的讨论,就会引发学生由印象、感受及朦胧的思考出发,进一步地去体味全诗。
使学生在欣赏的前提下,尝试着解读作品、解读作家,从而不断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对问题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开放的。
参考答案:本诗就其主旨来说,这四种理解都正确,就其中任何一点解读都可以充分说明。
那么诗歌除了以上四种解读外,也告诉我们一种孩童的处世之道。
为了获得妈妈的爱,孩童所表现出来的是真实,是善良,是美好。
这正是童真的表现。
三、泰戈尔认为诗歌要靠欣赏来了解。
根据你对幼儿的观察和理解,品读诗人笔下的“孩童之道”,细细捕捉自己的阅读体验,并试着把这种体验说出来。
本题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诵读,使学生感知、品味、初识泰戈尔的诗。
指导学生将诗歌内容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可以向学生说明:由于是外国诗歌,在翻译成中文时,在诗歌的语言、韵律等方面不可能保持诗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本文为散文诗,其语言、韵律要求自然是比较宽泛的。
学生们在吟咏时,应主要从体会诗的形象和整体感觉入手。
参考答案:这是一个快乐的孩子,他从无烦恼,即使哭泣,也是因为“细故”;这是一个幸福的孩子,因为他拥有人世间最宝贵的财富——母爱;这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因为他为了让妈妈快乐,放弃了“自由”、金钱;这是一个纯真的孩子,因为他“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这是一个懂得做孩子的孩子,因为他深谙孩童之道。
一、本诗形象清晰,儿童的纯真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诗段整齐,又有复唱。
全诗从形象、韵律、结构等方面均表现出泰戈尔诗作的特色,对学生感知泰戈尔诗的风格有一定帮助。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这首诗入选第一册教材。
又鉴于泰戈尔广博、庞杂的世界观(杂糅东西方的宗教和民主、博爱)以及艺术手法的高妙,尤其是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使诗歌表现出丰富的内涵、充沛的情感。
在诗人笔下那形象而极富美感的诗句里蓄含着诗人对人生、人世的深邃而独到的泰戈尔式的理解及泰戈尔式的人道主义。
如果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话,那么解读泰戈尔的诗歌作品亦然。
所以不必限制学生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二、指导学生阅读本诗,可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读原诗;二是课外阅读泰戈尔《新月集》中的其他作品,或是浏览与泰戈尔相关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有关的书目。
在学生们课外阅读、欣赏课文、并了解了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后,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谈一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要说明的是,在对这首诗的理解上,切忌求同,要给学生们一个充分理解、欣赏的空间。
关键要立足于给学生们提供一个欣赏外国诗歌的氛围,一个学生自己进行“二度创作”的机会。
三、从本册书的安排上看,由于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内心深处还保留着孩童时代的纯真和美好,所以选取了许多可以在他们成长历程中给予精神滋养的文学作品。
本诗中传达出来的那种真善美与丰子恺先生的《给我的孩子们》中所表达的内容有相似之处,可以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尽量“延长”学生的童年时光,如果他们能够带着儿童时代的真善美踏上未来的人生旅途,那定会一路行走,一路欢歌。
四、本诗想象丰富,正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模仿泰戈尔的作品,也进行诗歌创作,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