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域文化在振兴龙江中的挖掘与重建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绥化市“都城地”文化自信的五个来源摘要:“都城地”文化底蕴深厚,地域文化突出,深入挖掘其文化自信的生成来源,坚定“都城地”的文化自信,不仅能够更好地展现城市形象,而且能够助力区域文化品牌的建立,进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充分发挥地域物质、经济、政治条件的优越性,打造城市名片,促进区域品牌发展,这对于带动和指导整个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都城地;文化自信;寒地黑土中图分类号:G1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1)11-0051-03(绥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刘文文∗∗∗第41卷第11期绥化学院学报2021年11月Vol.41No.11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Nov .2021收稿日期:2021-04-19作者简介:刘文文(1982-),女,绥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基金项目:绥化市2019年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都城地”特色文化建设路径研究”(SHSK2019001);2020年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540)。
“都城地”是绥化市政府在认真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对龙江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黑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背景下,结合绥化实际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即要将绥化打造成全国著名的“寒地黑土之都”“绿色产业之城”“田园养生之地”,自2017年提出以来已逐渐成为“绥化”的代名词,其本质上是对自身内涵的表达,更是对自身拥有独特魅力的文化自信的展现。
一、源于寒地黑土的生态文化寒地黑土特指在寒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原始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具有深厚腐殖质层的高寒黑色土壤,其有机质含量为黄土层的10倍,因为肥力高而被称为“土中之王”,而如此珍稀的寒地黑土在世界上仅有三块,其一分布在乌克兰大平原,其二分布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其三就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北起小兴安岭、南至辽宁盘锦,西到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山地边缘,东达乌苏里江和图们江,[1]作为“都城地”的绥化就处于这一寒地黑土的核心区域,有“黑土明珠”的美誉,虽然“都城地”不是我国唯一的寒地黑土之地,但它成功将“寒地黑土”这一品牌成功打造出来,于2004年首先提出并注册为商标,成为了绥化市的象征,2007年,绥化市被定为中国寒地黑土绿色农业示范市,成为中国第一个地市级绿色农业示范市。
地域文化课程期末作业姓名:李德龙学号:1523001200043 学校:成绩:黑龙江地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黑土地养育了龙江人。
一方文化成就了一方人,龙江精神成就了一代代龙江人。
如果有一种精神是龙江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那便是龙江人的闯的精神。
随着文化大融合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文化从地球上消失或即将消失,它们被人们遗弃或被其他的文化所同化。
然而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就会没有自己的精神,没有精神的民族不可能引领时代的潮流。
龙江人的文化包含龙江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作用下的文化,改变或脱离这些原有的文化,城市的历史文化将大大丧失,其特征也会逐渐被磨灭。
黑龙江是个多种文化共存的地方,自然环境和特定历史在人文精神塑造过程中都曾起到过至关重要作用,如何处理好原有文化间的融合,并保留各自的特色是构建龙江发展的精神支持的关键。
一、黑龙江地域的特色地域辽阔的黑龙江,四季交替分明,文化底蕴深厚,物产资源丰富,建筑风格别异,因此北国冰城,黑土地,北大仓,东方小巴黎等多种美誉。
黑龙江的黑土地域文化是区别于其他北部省份的特有的文化,其既包含于中华文明,又带有其鲜明的个性,其特征多受影响于萨满文化,中俄交流文化,以及文革时期的南北融合文化,以及龙江人特有的闯关东文化。
二、摈弃黑土文化中旧的落后的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不总是同它所依赖的社会物质基础的化完全一致,而是或前或后,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保持着动态的对应。
作为黑土地上各种社会意志的总概括的黑土文化也不例外,也包含着进步和落后两种社会意识。
黑土文化中所包含的进步社会意识,是黑土文化的主流、主导力量和本质表现,它适应、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代表了黑土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而黑土文化中旧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那些阻碍、制约经济文化发展的社会意识。
它是黑土文化的非本质表现,次要部分,是在黑土文化发展过程中被否定的社会意识。
弘扬传承龙江优秀精神提振龙江振兴发展的“精气神”弘扬传承龙江优秀精神提振龙江振兴发展的“精气神”作者:华雷来源:《奋斗》2019年第06期龙江要振兴,首先需要龙江人在精神上振作起来;龙江要发展,同样需要对龙江精神进行时代提炼。
“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龙江儿女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创造了辉煌业绩,也形成了包括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等一系列宝贵精神财富。
它们虽然出现于不同时代、不同行业,拥有不同的内容,但其拥有共同的核心思想,贯穿着共同的价值主线,即爱国奉献、开拓创业、奋斗自强、开放包容。
弘扬这些精神,对于当前域外否定、唱衰龙江的声音不绝于耳,内部思想迷茫者、精神萎靡者、意志动摇者也有之的情况下,统一龙江思想,凝聚龙江力量,提振干部群众精气神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爱国奉献是龙江精神的主题,赋予我们极大的荣誉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黑龙江人始终把祖国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为保卫祖国而战斗,为建设国家而奉献。
黑龙江的早期开发史就是一部保家卫国史。
现代黑龙江的开发是在沙俄铁蹄的步步紧逼下开始的,面对沙俄贪婪的胃口,清政府被迫取消对这块祖地的封禁政策,移民东北的中原父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捍卫国土主权的责任,无论是海兰泡惨案还是瑷珲屠城,都动摇不了黑龙江人捍卫国土的意志、保卫家乡的决心;面对强大而残暴的日本军国主义的入侵,龙江人不屈不挠,毅然决然地打响了抗日的第一枪,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十四年抗战的壮烈史诗;新中国需要巩固和开发边疆,龙江的先辈们依然响应国家“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从全国各地来到黑龙江,担负起保卫边疆的使命。
新中国建设初期,黑龙江无私奉献,支援全国建设无私忘我。
它是祖国的干部基地,为新解放区建设输出了大批干部;它是中国的资源宝库,为祖国建设贡献了大量的物质资源;它是中国现代工业、农业的试验场,为国家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大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题目1【多选题】中原文化进入黑龙江主要是通过历代()。
选择一项或多项:A. 士兵B. 移民C. 士大夫D. 流民题目2【多选题】“闯关东”文化的影响()。
选择一项或多项:A. “闯关东”铸就了黑龙江人独有的性格特征B. “闯关东”促进了东北方言的形成C. “闯关东”带来了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D. “闯关东”丰富了黑土文化的内涵题目3【多选题】黑土文化的特征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A. 黑土文化的包容性B. 黑土文化的多元性C. 黑土文化的厚重性D. 黑土文化的边缘性题目4【多选题】黑土文化的包容性突出体现在()。
选择一项或多项:A. 北大荒是“流人”、“右派”的安身地B. 接纳“日本遗孤”是博大胸怀的展现C. 北大荒是“知识青年”的第二故乡D. 善待犹太人是人道主义的光辉记录题目5【多选题】黑土文化的多元性除城市建筑的多元,还表现在()。
选择一项或多项:A. 文化消遣的多元B. 方言词汇的多元C. 宗教信仰的多元D. 风俗习惯的多元题目6【多选题】黑土文化的精神内涵()。
选择一项或多项:A. 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B. 和谐友爱的团队精神C. 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D. 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题目7【多选题】黑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选择一项或多项:A. 黑土文化对文化艺术的贡献B. 黑土文化对文明起源的贡献C. 黑土文化对观念制度的贡献D. 黑土文化对精神气质的贡献题目8【多选题】鲜卑族人的“贵少贱老”的伦理习俗的价值核心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A. “道德”B. “伦理”C. “尚勇D. “崇武”题目9【多选题】黑龙江省总体生态环境呈现特殊的多样性和相对的整体性,居全国之首的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A. 木材产量B. 森林覆盖率C. 矿产资源D. 木材蓄积量题目10【多选题】在黑龙江的历史文化中,高峰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A. 金源文化B. 渤海文化C. 龙口文化D. 大汶口文化题目11【判断题】黑龙江省早在距今三至四万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平时作业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9分)1、黑龙江省事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
土地面积()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位。
2、黑龙江省资源丰富,()、()和()均居中国之首。
3、黑龙江省现拥有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处,其中()自然保护区已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4、黑龙江省矿产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已探明矿产资源131种,其中()、()等资源位居中国第一。
5、在黑龙江斑斓多彩的历史中,()与()是两座高峰。
6、2011年11月,赫哲族()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正式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拓跋鲜卑所建立的()连接着汉唐两座中国封建文明高峰,是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
8、()是鲜卑祖先所采取的住所形式。
位属大兴安岭阿里河地区的()就是拓跋鲜卑祖先居住的“旧墟石室”。
9、鲜卑族人的“贵少贱老”的伦理习俗归向其()、()的价值核心,这与其对祖先的崇拜情结并不矛盾。
10、鲜卑民族更是以法令的形式将族外婚固定下来,严格奉行()的原则。
11、作为渤海国的主体民族,()是一个相当封建化的民族,这与其自建立至繁荣,始终与中原唐朝保持着良好的臣属关系息息相关。
12、目前已发现的渤海国墓葬中,较为典型的有三座,分别是()、()、()。
13、()堪称渤海国的国教,而道教在一定地区也有所流行,()则是渤海国边远地区群众的民间信仰。
14、渤海国的文学形式主要有()和()。
15、目前,记录女真文字的资料主要有()、()、()。
二、简答题(每题4分,共36分)1、流人文化的影响。
2、军垦文化的影响。
3、知青文化的影响。
4、简述俄罗斯文化对黑龙江文化影响的表现。
5、黑土文化对文化意识的贡献。
6、简述鲜卑民族的崇尚与禁忌。
7、简述渤海国的建制。
8、简述金源文化及发展时期的表现。
9、简述满族文化。
三、论述题(共35分)1、“闯关东”文化的影响。
(5分)2、黑土文化的特征。
(6分)3、黑土文化的精神内涵。
龙江实施振兴计划实施方案龙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农业大县,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龙江面临着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大挑战。
为了推动龙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龙江提出了实施振兴计划的方案。
一、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龙江将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同时,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龙江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加快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鼓励农民发展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特色农产品,打造一批具有龙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
龙江将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挖掘和保护乡村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村生活,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龙江将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同时,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
五、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农村治理和服务水平。
龙江将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懂乡情的农村工作队伍,提升农村治理和服务水平,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六、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推动振兴计划顺利实施。
龙江将加强对振兴计划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完善振兴计划的实施机制,确保振兴计划的顺利实施。
黑龙江地域文化黑龙江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有活力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黑龙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历程上与其他地区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从而使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了独特的气质。
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曾多次出现过繁荣昌盛的时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过重要贡献。
一黑龙江的概括与自然地理中国四个极点东极抚远、西极喀什、南极三亚、北极漠河,东北两个极点都在黑龙江境内。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面积为45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
省会哈尔滨。
共划12个地级市、1个地区、18个县级市、46个县、1个自治县、64个市辖区。
黑龙江省的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
西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土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4.7%;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带约占全省的35.8%;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37.0%,海拔高度为50—200 米。
二黑龙江的悠久历史发展历程黑龙江地域有自己极为独特的历史沿革。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黑龙江地区就有人类活动。
从商周到清代,其中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都曾入主中原,先后建立过北魏、辽、金、元、清等王朝,对推动多民族融合与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科技的交流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形成了黑龙江特有的历史积淀。
多民族的文化优势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大省,满、赫哲、鄂伦春、达斡尔、锡伯、鄂温克、柯尔克孜、蒙古、朝鲜、回、汉等众多民族聚居在这里,漫长的社会历史和各自不同的民族差异,形成了黑龙江省古老、独特的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和满族文化。
在近代历史中,东北人民一次又一次的抵抗沙俄日本等外来侵略者,显示出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民族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黑土地域文化在振兴龙江中的挖掘与重建黑龙江的黑土区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但又带有鲜明的特色。
在振兴龙江的建设过程中,应该认清黑土地域文化的特征,因地制宜的采取科学的发展规划,并发挥黑土地域文化的巨大精神力、规避其中的弊端。
本文试通过对其分析,归纳出若干条在建设黑龙江中将起到积极和消极作用的特征,并尝试性的提出对策。
关键词:黑土地域文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域文化费孝通先生曾在1988年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其内容分为三点:一是在中国的广大地域分布的各群体的文化并不是简单相加;二是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到结合的过程;三是“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一方面其理论首先阐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各部分的文化有着共同的特性;另一方面也承认各部分是存在差异的,并且这种差异能促进共同体的发展。
黑龙江的黑土地域文化就是一个有特色的代表,其属于东北地域文化,但又带有鲜明的个性与整体的东北地域文化有所差别。
在振兴黑龙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应该分析黑土文化,发扬其积极方面、规避消极方面,这是有着重要的实际作用的。
一、黑土地域文化发展历史及特征地域文化是以地域为基础,以历史为主线,以景物为载体,以现实为表象,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人文精神。
黑龙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历程上与中国的其他地区都有着极大的区别,从而使黑土区域文化也具有了独特的气质。
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边陲,与俄罗斯接壤,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和最东端抚远三角洲都在黑龙江省境内。
冬季由于蒙古高压的原因,气候寒冷;夏季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温度较高,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
黑龙江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大小兴安岭森林丰茂、东部煤炭储备巨大、大庆油田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最大的油区、农业上有“北大仓”的称号……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物产使得黑土区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气质。
历史上古肃慎人后裔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曾非常繁荣,有“海东盛国”、“小中华”之称。
发端于大兴安岭的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曾统一黄河流域一百多年。
鲜卑人的后裔契丹人建立的辽政权也统治了中国北方二百多年。
古肃慎人的另一支黑水靺鞨建立的金政权先后灭辽和北宋,强大一时。
元和南宋联合灭金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改族名为满洲并建立后金,1644年清军入关后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多年。
东北的少数民族发端于黑土地,体格强悍、精于弓马,在一次次史诗般的战争画卷中展现了黑土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一次次碰撞和交融,同时也使得东北地域文化有了厚重的积淀。
在一次次冲出东北的过程中,黑土区域文化中的彪悍和开拓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清代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虽有雅克萨之战的胜利,但仍难挽颓势,这是封建制度衰落的必然规律。
《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密约》等一些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片土地,同时也使得俄罗斯人进入了中国东北。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这片土地无奈的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
以哈尔滨为例,至今仍然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欧式建筑,优美的建筑后记录着俄国人侵占中国东北的那段历史。
之后东北又沦为日本的占领区,并一度成立伪满洲国,日本人对于中国东北的掠夺和残害更是肆无忌惮,哈尔滨的日军侵华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就是对那段历史的无声控诉。
这一百年的黑暗历史随着二战的胜利而结束,哈尔滨遂成为中国第一个光复和解放的城市。
众多的民族以及与外国人的深入交流,共同铸就了黑土区域文化的多元和开放包容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全面建设东北,东北地区工业化加速发展,仅“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的大项目有56个在东北,其中22个在黑龙江,另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黑龙江占了十分之一。
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大庆油田的开发为标志,黑龙江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变。
随之兴建了一批石油化工厂,新建了铁路和输出原油专用的大连新港,并修筑了较完备的输油管道网,从而改变了全国的能源结构、原料结构、产品结构及出口贸易结构。
从1952年到1975年,机械工业始终位居工业各部门之首。
石油工业由第10位升至第2位,化学工业由第6位升至第4位,冶金工业由第4位升至第3位。
上世纪50年代末,10万官兵和5万山东支边青年挺近三江平原,加入到开发北大荒的队伍中来,后来的知青下乡、知识分子下放又使黑龙江产生了一次人口迁移的高潮。
这些来到黑龙江的人不但为黑龙江的建设贡献了力量,同时也给黑土区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
通过共和国的建设者们的不懈奋斗,“四大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突破高寒禁区精神)成为了黑土区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黑土区域文化在振兴龙江中的推动和阻碍作用1.黑土区域文化在漫长的各民族交融中逐渐形成了强烈的开放包容特征。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个区域都只是世界整体的一部分,无时无刻不与其他区域联系着。
这使得很多封闭的区域一时无法适应这种现实,从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诸如社会心态的急躁、认同感的危机等。
在一次次的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黑土区域文化早已形成了一种惯性,对其他文化或新事物都能从容面对,并且能从中找到平衡点,使各种文化能同时存在并很好的整合在一起,这是黑土地域文化在面对新世纪时具有的明显优势。
在振兴龙江的过程中,要大量的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这些异质性较强事物进入黑龙江都将会很好的消化。
正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黑龙江涌入大量外来人口、工厂企业大量兴建,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在这里不但没有产生不良反应,反而造就了哈尔滨“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身份。
以“四大精神”为代表体现了黑土区域文化中的开拓进取精神。
一个又一个崛起于黑土地的东北民族凭借着金戈铁马和强弓硬弩入主中原,这都体现出黑土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性,即开拓进取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发黑龙江是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在无数人的努力拼搏下,这里从“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这也是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鼓励下完成的,并在这个过程中深化了这种文化。
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发展中,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建设创新型社会迫在眉睫,现代化要求这种开拓进取精神;随着中国加入WTO,在无限广阔的市场中要把生产的产品变成商品,国内外形势也要求这种开拓进取精神。
2.黑龙江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土地肥沃,这造就了黑土区域文化具有一种粗放的特性。
由于在闯关东时期,与人口的迁出地相比(甚至于全国相比),黑龙江土地异常肥沃、幅员辽阔并且水系众多,这些都使得这里发展农业并不需要精耕细作却可以取得丰收,一些“顺口溜”充分地体现出这一特点,如“三个月农忙,三个月农闲,三个月打麻将,三个月过年”、“一个月过年、两个月耍钱、三个月种田、六个月干闲”等等不一而足。
也由于上述原因,黑土地域文化中又有了“小富即安”的特征,资源的富饶使黑龙江人没有生存的压力和危机,从而生活散漫,对待发展先是干劲十足、极有开拓力,但一旦取得一定成绩便马上止步不前,安于现状。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于黑龙江的投入和重视使得黑龙江经济迅速发展、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工业化,同时农业的发展也使“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这在当年是成效显著的,然而当年迅速发展的工农业体系今天却阻碍了黑龙江的发展。
黑龙江的工业、农业、林业等各个方面国有体制均比重极大,体制改革之后对于黑龙江经济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这是看得见的方面。
在文化层面上,正是由于过于高度的集体化使黑土地域文化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官本位思想、“等、靠、要”思想,曾有人笑谈“北京靠中央、广东靠开放、山东靠老乡、黑龙江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虽有谐谑之意,但体现出了黑龙江在改革开放之后思想上没能迅速转变,从而制约了发展。
黑龙江地处北国塞外、“苦寒之地”,历史上虽然绝大部分时间都与中原保持联系和交融,然而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民族背景,缺乏文化底蕴是个不争的事实。
最然历史朝代数度兴起于黑土地,但均随其兴盛后的南迁和末期的衰落而未能给黑土地域文化留下沉淀。
在帝国主义侵占黑龙江时期发展了畸形的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主要也以工业建设为主,这些都造成了黑土地域文化的“重实轻文”。
以哈尔滨为例,在器物方面并不缺乏现代性,然而在精神方面却并未很好的现代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需要“内”“外”兼顾。
三、振兴龙江过程中黑土地域文化的挖掘和重建从2003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开始,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构想。
这一构想一方面将对中国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提高东北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黑龙江省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振兴黑龙江的过程中,不能单纯从政策、经济角度着眼,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证明这种方式的效率是低下的,应该发挥黑土地域文化文化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建设黑龙江,并调动巨大的精神力促进发展、规避黑土地域文化中的不利方面。
首先,黑龙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气质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旧有的国有机使人民更依赖大企业或大型的组织,并能在此种体制下能发挥出巨大的力量。
如果背其道而行,盲目学习南方经验是行不通的,因为黑土地域文化中根本不具备独自经商这样的气质。
所以在振兴龙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改变就有的雄厚的工业基础,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第二,重新振兴黑龙江的工业需要发挥黑土地域文化中开放包容的优秀的品质。
现代世界全球化、知识经济都要求工业生产不能再停留在过去的模式中,资本和人才的流动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才是工业发展的动力。
黑龙江对于外国人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这从历史上居住在哈尔滨数量众多的外国侨民便可见一斑,如何继续发挥这种吸引力,吸引人才推动振兴龙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对待新技术上,更应该发挥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开放品质,提升工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第三,在制度层面要努力摆脱旧体制的束缚。
虽然黑龙江人性格中对大集体的依赖性较强,但旧体制中的消极方面是必须要极力摆脱的,比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官本位”、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
这些消极方面极大地阻碍了黑龙江的发展,不但使振兴龙江主观上举步维艰,更使得外部优秀资源难以进入黑龙江,甚至对黑龙江有排斥和抵触情绪。
振兴龙江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使黑龙江人民享受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成果关系着地区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推动黑龙江发展的过程中要认清黑土地域文化的特征,因地制宜的采取科学的发展规划,并发挥黑土地域文化的巨大精神力、规避其中的弊端,这是振兴龙江过程中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