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论文 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7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引言真菌感染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随着免疫力下降、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等因素的增加,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
在治疗真菌感染的过程中,各种抗真菌药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真菌细胞壁结构和代谢途径的不同,以及临床上真菌感染治疗中存在的种种限制,对于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旨在综述近几年来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分类根据中心广谱抑制真菌生长的机制不同,抗真菌药物被分为多个类别,常用的包括聚醚、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药物、抑制人类细胞膜合成药物、抑制细胞成分代谢药物和抑制根据胆甾醇酵母菌碱合成的药物。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聚醚聚醚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常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难治性真菌感染。
它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膜的管道和保护体内细胞组成从而抵抗真菌的侵略。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聚醚类药物AmphotericinB,该药物除了广谱活性外还具有较低的毒性,能更好地治疗暴露于恶劣环境下的真菌感染。
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药物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药物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伏立康唑。
这些药物能够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减少真菌的繁殖,从而达到治疗真菌感染的目的。
研究显示,氟康唑在多种真菌感染治疗中都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伏立康唑则可以达到对多种真菌的广泛覆盖。
抑制人类细胞膜合成药物在人类免疫系统低下时,部分致病真菌可通过侵入抑制细胞膜合成的药物Tamoxifen来避免清除。
Tamoxifen通过靶向细胞膜信号通路,从而造成真菌细胞的凋亡,发挥抗真菌药物的作用。
同时,Tamoxifen也可以通过调节人类免疫系统来提高其面对真菌感染的抵抗力。
抑制细胞成分代谢药物抑制细胞成分代谢的药物包括二甲基左旋甲状腺素和巴豆酸。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的核酸和蛋白质生物合成来阻碍其繁殖,并通过诱导真菌自噬到达快速凋亡的效果,发挥抗真菌的作用。
抑制根据胆甾醇酵母菌碱合成的药物抑制根据胆甾醇酵母菌碱合成的药物包括二氢吲哚和碘化钾。
临床药学中的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随着真菌感染在临床上的增加,抗真菌药物的研究成为医药界的热点。
本文将讨论临床药学中关于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一、背景介绍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医疗问题,常见的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属和曲霉菌属等。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人群免疫力下降,真菌感染的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因此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已有的抗真菌药物目前,在临床上已经应用的抗真菌药物主要包括聚酮类药物、三唑类药物和氟康唑等。
这些药物对于一些真菌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耐药性的出现和副作用的发生等。
三、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为了解决目前抗真菌药物的局限性,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
以下是几种近年来研究进展较为显著的新型抗真菌药物:1. 对聚酮类药物的改进聚酮类药物是目前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的一类重要药物,但由于其副作用和耐药性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对其进行改进。
例如,改良后的聚酮类药物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和较低的毒性,对于一些耐药菌株也表现出较好的疗效。
2. 新型三唑类药物的研发三唑类药物是另一类被广泛应用于抗真菌治疗的药物。
研究人员不断改良三唑类药物的结构,以提高其抗真菌活性和选择性,同时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
一些新型三唑类药物已经显示出对多种耐药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3. 靶向性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近年来,靶向性抗真菌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通过研发针对真菌细胞壁合成以及真菌细胞膜的抗真菌药物,可以增加药物对真菌的靶向性,减少对宿主细胞的毒副作用。
四、药物联用疗法的研究进展药物联用疗法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真菌感染的一种重要策略。
研究人员通过不同药物的联用,可以增加治疗的疗效,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已经有研究显示,聚酮类药物与三唑类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
五、个体化治疗的前景展望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等技术的发展,个体化治疗逐渐成为临床药学研究的热点。
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张庆柱第一部分概述一、真菌类型与致病性真菌(fungus)是一种真核生物,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对人类致病的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因此, 一般将真菌感染(fungal infections)分为浅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两大类。
1.浅部真菌感染常由各种皮肤癣菌引起,主要侵犯皮肤、毛发、指(趾)甲等,引起手足癣、体癣、股癣、叠瓦癣、甲癣、头癣等。
浅部真菌感染发病率高,治疗药物主要为抗浅部真菌感染药和外用(局部应用)抗真菌药。
2.深部真菌感染是由真菌引起的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感染, 如肺、胃肠道、泌尿道等感染, 严重者可引起心内膜炎、脑膜炎和败血症等。
深部真菌感染多由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和皮炎芽生菌等引起。
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多为内源性,如假丝酵母菌病和曲霉病等。
近年来,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且病情严重,病死率高。
尤其在严重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等)时,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时更易发生。
治疗药物主要有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及唑类等抗深部真菌感染药。
二、真菌结构与药物作用机制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内质网、线粒体等。
根据作用机制抗真菌药物可以分为如下四类。
(一)作用于真菌细胞壁细胞壁作为真菌与周围环境的分界面,起着保护和定型的作用,其主要成分包括几丁质、β-(1,3)-D-葡聚糖和甘露糖蛋白。
抑制细胞壁组分的合成或破坏其结构,可以达到抑制、杀灭真菌的目的。
由于哺乳动物无细胞壁,因此真菌细胞壁抑制剂具有选择性,对机体影响较小。
根据作用靶位,又可分为:①β-(1,3)-D-葡聚糖合酶抑制剂:脂环肽类是结构上含有环肽和脂溶性侧链的天然抗生素大家族,以棘白霉素类(echinocandins)为代表,可以非竞争性抑制β-(1,3)-D-葡聚糖合成酶, 抑制许多丝状真菌和酵母菌细胞壁的一种基体成分β(1,3)-D-葡聚糖的合成, 从而破坏真菌细胞壁,导致细胞内容物渗漏。
氮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卢慧斌(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摘 要 本文介绍了现有重要的氮唑类抗真菌药物。
由于氮唑类药物的杀菌机理是抑制真菌细胞所需的物质而进行杀菌的,因此氮唑类抗真菌药物近年来研究比较集中,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 真菌;氮唑类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1 前言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感染是一种常见多发疾病,它分为浅表组织和深部组织两种感染。
前者多由毛癣菌等皮肤癣菌引起,后者通常由隐球菌、曲霉菌等引起。
随着广谱抗菌素、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以及大型手术的增多,破坏了正常菌丛的共生关系,使肌体对真菌的抵抗力降低,从而导致深部真菌感染日趋严重,已成为艾滋病人、白血病人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早期研制的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局部浅表真菌感染,对深部感染的疗效尚不理想,现有的抗真菌药物中,氮唑类药物对深部真菌感染的疗效较为理想,所以一直是抗真菌药物中研究的热点。
氮唑类药物的杀菌机理:氮唑类化合物能与细胞色素P-450结合,从而阻断依赖于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催化的羊毛甾醇C14α-脱甲基化反应,阻断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
羊毛甾醇的蓄积使真菌生长繁殖所必需的麦角甾醇缺乏,抑制真菌的生长。
由于其杀菌机理特殊,长期受到科学研究者的重视。
目前,氮唑类抗真菌药物越来越多地和其它药物联合用于临床试验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 现有的几种氮唑类药物211 伊曲康唑(itraconazole )此种药物是由三氮唑环取代咪唑环得到。
易口服且抗菌谱广,对曲霉菌的作用尤为显著〔1〕。
但是此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且毒副作用大,因此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212 氟康唑(fluconazole )氟康唑是新型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能特异、有效地抑制真菌的甾醇合成。
它对各种动物的真菌感染:如念珠菌属感染、新型隐球菌感染、小孢子菌属感染及毛癣菌属、表皮癣菌、糖秕孢子菌等感染均有效,氟康唑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可达静注给药的90%以上,口服该药1~2小时后,一般血药浓度可达峰值,血浆消除半衰期约为30小时,血药浓度与剂量成正比,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一般为11~12%。
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历程与研究进展抗真菌药物是针对真菌病所设计的一类药物,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对真菌病的研究日益深入,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历程也逐渐加快,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历程和研究进展。
一、抗真菌药物的发展历程抗真菌药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发现链霉素,这被认为是真菌药物研究的里程碑。
1945年,对甲氧苄氧嗪(Amphotericin B)的发现开创了抗真菌药物的先河,随后又出现了青霉素类和咪唑类的药物。
这些药物都有明显的局限性,如存在严重的副作用和治疗效果与真菌菌株之间的不同。
为此,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开发更安全、多功能的抗真菌药物。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艾滋病的广泛传播,研究人员开始对二十四烷酸胆汁酸(Bile Acid-24-Derivatives)进行深入研究,成果非常显著。
该类药物可与真菌的膜蛋白相互作用,破坏真菌细胞壁,从而达到抑制真菌的效果。
这类药物包括伊曲康唑(Itraconazole)、氟康唑(Fluconazole)、克霉唑(Ketoconazole)等,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
二、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1.靶向药物靶向药物是针对不同的真菌病治疗而设计的药物,这种药物主要通过与真菌分子靶标相互作用实现目标治疗。
一直以来,靶向药物的开发一直是抗真菌药物研究的重点。
例如,离子通道制剂通过靶向钙离子缺乏以实现抑制真菌的目的,其中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候选靶点为基础,进行了大量研究。
这些靶向药物有望在降低药物耐受性和副作用的同时,提高抗真菌疗效。
2.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也是近年来抗真菌药物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这些药物通过增强患者的免疫系统,从而帮助患者抵抗真菌感染。
免疫调控剂可帮助患者增加抗体、介导细胞等的数量和活性,进而提高免疫系统对真菌感染的恢复能力。
目前,有许多免疫调节剂正在开发中,包括源自山核桃树的赤藓醇(tageserol)和植物抗菌素穿心莲酸。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自古以来,真菌就是人类的一大威胁。
尤其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真菌繁殖的速度和范围都在不断扩大,使得抗真菌药物的研究成为了医药科学领域中的一大难点。
然而,在不断技改革新的医学研究手段和技术的辅助下,一系列新型抗真菌药物层出不穷,为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按照其作用机理不同,抗真菌药物可以分为几个类别。
首先是多肽类抗真菌药物,如阿莫芬立、纳滕派特等,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机理是干扰真菌细胞膜中的鞘氨醇酯化酶合成过程,从而阻止生物膜的形成和稳定。
这类药物在真菌感染疾病治疗中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对人体毒性较小。
另外,还有一类醇类抗真菌药物,如白藜芦醇、脱氧胆酸等,其主要作用机理是破坏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进而导致细胞死亡。
这类药物对于治疗顽固性真菌感染疾病效果显著,且对于某些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等患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特定类型的真菌感染疾病,如侵袭性肺曲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白念珠菌病等。
这类药物的使用主要基于对疾病的认识和人体免疫系统的特殊情况。
如侵袭性肺曲菌病的治疗常用的药物有伏立康唑和亚胺培南等,白念珠菌病的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氟康唑等。
除了已有的抗真菌药物,此外,目前还有很多新型抗真菌药物在紧锣密鼓地研发中。
例如,最新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供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该药物不仅能够对一般真菌起到效果,更能对一种多药耐药的真菌产生治疗作用。
在制药生产上,多肽类抗真菌药物的生产难度较大,造成了制造成本较高,因此不利于普及。
因此,研究人员将重心放在了小分子化合物上,使其生产成本更低,并且使用范围更广,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总的来说,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新型抗真菌药物层出不穷,治疗真菌感染的成效也越来越显著。
然而,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例如,药物的质量和价格一直是限制其广泛使用的主要因素。
此外,患者操作不当和剂量不精准也会导致治疗失败。
因此,在抗真菌治疗中,不仅需要更加优质的药物,患者合理使用和准确用药也极为重要。
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摘要:由于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肿瘤患者的放疗、化疗,艾滋病患者的增加以及人口老年化等原因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低下者增多,机会真菌感染也随之增加。
另一方面随着临床用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又导致真菌病原菌的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其开发新的安全和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抗真菌药物氨基酸核酸虽然在发现和发展新的抗真菌药物研究项目上进行的非常活跃,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真菌感染的机会如曲霉菌、念珠菌(白色念珠菌和其他念珠菌种)和新型隐球菌的发病率仍在不断增加。
一方面在有效治疗机会真菌感染,特别是由癌症化疗、器官移植、外科手术以及感染HIV/AIDS或其他一些免疫功能疾病引起的免疫系统损伤的病人感染上描绘了有效的治疗效果。
另一方面值得增加关注力度的是真菌病原菌对目前临床上所用已知种类的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问题。
这两方面的因素增加了在研发过程中建立能迅速鉴别有开发价值的抗真菌药物的紧迫性,进而研发出更安全和更有效的治疗药物,以及发现新的化学实体以用于目前机会真菌感染和耐药性真菌感染的治疗。
下面着重讨论一些精选现有抗真菌药物的调查情况及已知作用机制的抗真菌药物研发的最新进展。
1.现有抗真菌化合物和技术(1)β氨基酸类化合物环状:β氨基酸类化合物具双重作用机制,其一,在集中吸收后能够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其二,干扰氨基酸代谢的自身调节。
2一氨基环己一3一烯羧酸为吡多醛磷酸盐抑制剂,而cispentacin是天然β氨基酸,这2个化合物都具有抗白色念珠菌的活性。
PLD一118是新的口服β氨基酸,体外抗白色念珠菌的活性IC50为O.13mg/mL,目前正在进行Ⅱ期临床试验,在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致命全身性感染模型或由平滑念珠菌或克鲁斯念珠菌引起的非致命肾脏感染小鼠模型中,口服PLD一118其体内疗效呈正值,PLD—118也对由耐氟康唑菌株引起的感染有效。
(2)核苷类抗真菌药物:核苷类抗真菌药物有灰黄霉素和氟胞嘧啶。
1939年Oxford 等从微生物发酵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灰黄霉素,并于1958 年开始应用于临床。
灰黄霉素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结构和鸟嘌呤相似有关,系经竞争性地干扰真菌细胞的DNA 合成而抑制其生长的。
灰黄霉素对所有皮肤真菌,包括小孢子菌、毛发癣菌和表皮癣菌等均有活性,但念珠菌、隐球菌、曲霉、孢子丝菌和组织胞浆菌等对其不敏感,临床上主要用于头癣、叠瓦癣和手、足甲癣等体表真菌感染的治疗。
1957年Duschinsky发现了抗肿瘤药物氟胞嘧啶,1968年发现其治疗人感染隐球菌有效,之后即用于临床抗真菌治疗。
氟胞嘧啶能通过真菌细胞的渗透酶系统进入细胞内,转化为氟尿嘧啶后替代尿嘧啶进入真菌的DNA中,引起真菌RNA遗传密码错误,最终破坏其蛋白质的合成;氟胞嘧啶也能转化为单磷酸5-氟脱氧尿嘧啶而抑制真菌DNA合成。
氟胞嘧啶的抗真菌谱较窄,主要对隐球菌属和念珠菌属有活性,且单独使用易诱导耐药,故临床上多与作用于细胞膜的抗真菌药物联合使用。
氟胞嘧啶与两性霉素B合用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可减少两性霉素B 的剂量,从而降低两性霉素B的不良反应;也可联合氟康唑用于隐球菌脑膜炎的维持治疗。
氟胞嘧啶口服吸收率高、血药浓度高,临床上多使用其口服制剂,但由于单次剂量大、每日服药次数多,易出现骨髓抑制、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对该药的耐受性较差。
(3)棘球白索类棘球白素类药物是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包含一个带有一条脂类侧链的环状六肽核,该脂类侧链通过非竞争性作用机制抑制β-(1,3)-D-葡聚糖的合成。
从而导致细胞壁葡聚糖的排空、渗透不稳定以及真菌细胞的溶解而发挥其抗真菌作用。
棘球白素作为一种可杀死真菌的药物表现出抗菌谱厂:活性强的特点,是治疗免疫抑制患者和免疫正常患者真菌感染的重要选择药物。
其中,卡泊芬净(caspofungin)是该类抗真菌药物中第一个被批准用于临床的品种,对念珠菌性食道炎和侵人性曲霉病疗效显著,并表现出良好的耐受。
Micafungin是一种新的经非胃肠道给药的棘球白素类抗真菌药物,已通过在感染HIV 的食道念珠菌病患者中进行的公开,非对照研究以及对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进行的抗真菌预防性临床对比研究对其疗效进行了证实。
给予HIV阳性患者micafungiⅡ(50~150 mg/d,iv)能剂量依赖性地清除食道念珠菌病。
70名深部真菌病患者接受micafIlngin治疗(12.5~150mg/d,iv,56 d),获得的临床总应答率(根据病原菌种类)为55%~100%。
阿尼芬净(aniduIafungin)为第3个上市的棘球白素类抗真菌药物,其活性与氟康唑相当,被批准用于念珠菌和曲霉菌感染的治疗:随机给予123名侵入性念珠菌病患者阿尼芬净(iv,qd),其中100mg/d剂量组在治疗结束后的成功治愈率为89%。
AminocⅫdin是一种对曲霉菌和念珠菌属具有广谱体外活性的新的棘球白素类药物,对患有播散性念珠菌病的免疫受损小鼠模型进行的研究表明,该品在给药剂量>=1.0mg/(kg·d)时的疗效与两性霉素B相当,即试验动物的存话率>70%。
(4)用基因组作为工具研发新药通过基因重组和条件表达(GRACETM)得到的功能基因组能够鉴别基础基因产品以及可以用在细胞基础分析系统中来鉴别有抗真菌活性的化合物。
而且,还可用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所提供的现有工具来帮助迅速对基础真菌生长途经和蛋白质靶位进行鉴别,然后再用现代药物研发程序依次开发出有价值的新药。
2.新开发的抗真菌药物(1)氨基酸β-氨基酸,2一氟基环己烯羧酸和cis-2-氨基环己烯羧酸(cispentacin)是近期定性的一娄新的抗真菌药物,通过抑制异亮氨酸tRNA的合成酶作用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通过对这些先导化合物进行sAR研究发现了(1S,2R)-2-氨基一4-亚甲基-环戊烷羧酸(PLD-118,icofungipen)。
体外研究表明,jcofungipen对白色念珠菌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IC50=0.13ug/mL)。
始于2003-11的一项Ⅱb临床研究成功地证明了口服icofungin用于唑类药物耐受性口咽和食道念珠菌病的补救性治疗的功效。
对兔子模型静脉接种白色念珠菌芽生分生孢子(C.albicansblastoconidia)24h后给予icofungipen治疗10d,结果表明(25mg/kg·d)剂量组(分为2次给药)的白色念珠菌组织清除率较高。
(2)sordarinssordarins是新一类抗真菌药物,通过选择性抑制真菌蛋白质合成的延伸过程发挥其抗真菌作用。
该类药物与真菌的翻译延伸因子2和大核糖体亚基rpPO相互作用,而这种多重作用机制可能为该类化合物在真菌和哺乳动物之间的高度选择性作出了解释。
sordarins在体外表现出抗真菌活性强、抗菌谱广的特性,而且某些化合物还具有较强的体内活性。
通过对从真菌Zopfiellamarina中分离得到的天然sordarin类—zodimarin进行化学修饰获得了R_13585320),该化合物对白色念珠菌(包括耐氟康唑的菌株)、光滑念珠菌、高里念珠菌(C.guilliermondii)和新生隐球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小鼠试验证明,本品的口服吸收性好,而且在50mg/kg剂量时对小鼠食道中的白色念珠菌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
此外,还发现了一种由Mirinia pestalozzioides产生的对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xisiae)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新sordarins衍生物,命名为moriniafungin。
体内药效试验发现,本品在对白色念珠菌敏感性增强的播散性念珠菌病小鼠模型试验中并没有使真菌菌落数减少。
3.抗真菌药物的研发趋势(1)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抑制剂核DNA与不同水平的高次结构蛋白质配合物之间存在相关性。
其一级包装是指核小体核心颗粒水平,即一种被DNA包裹着的核心组蛋白结构。
根据核DNA被包裹的程度,希望染色质结构对内外刺激的应答高度敏感。
目前对组蛋白的多重翻译后修饰(包括乙酰化、磷酸化、甲基化泛素化和ADP-核糖基化等)已被记录在案,特别对其乙酰化的研究最为深入。
已经证明,组蛋白的可逆性乙酰化作用相关酶的抑制剂即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抑制剂(HDAc)可作为抗增殖药物。
近来,有研究人员推荐HDAc为抗真菌药物,并且就其对真菌生长产生的直接或间接作用进行了报道。
(2)基因组学研究基于基因组学的方法学研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不断增多,其中应用最广的要数自动化合成和分析技术,以及针对已知作用靶点的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
此外,基因组学还可用干确定药物的先前未知的药理学作用。
因此,作为一种药物研究的工具,基因组学为研发作用靶位不同于上述药物的新类型抗真菌药物以应对耐药真菌的流行奠定了基础。
(3)生物膜真菌性生物膜由那些具有黏附性的真菌群体形成,对抗真菌药物表现出高度耐受性,常见于受污染的医疗器械。
这种病原体会产生一种胞外聚合物质,当正在形成的生物膜暴露于液态流体时,该聚合物质的合成便明显增多。
最近已有研究证实,在白色念珠菌中,身体接触能导致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kclp)的活化,而该酶是信号转导途径的一部jh目前已证实了Mkclp在侵入性菌丝生长和正常生物膜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已知的抗真菌药物几乎不能渗透入该生物膜中,然而,药物的生物膜渗透性差并非是真菌的主要耐药机制。
参考文献:[1]顾觉奋.魏清筠真菌耐药机制及新药研究动态[期刊论文]-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0(3)[2]卢亮.姚黎栋.林惠敏.俞建生.李继安丝状真菌Zalerion arboricola来源的抗真菌化合物pneumocandin B0的分离纯化[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0(12)[3]刘洪涛,张军东.真菌耐药性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3。
38(5):328—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