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村 殡 葬 仪 式 及 程 序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临县丧葬礼仪(上)我国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
《礼记·曲礼》中讲道:“亲死则丁忧。
丁,当也,言当忧伤父母之时也。
”庄子说孔子说过这样的话:“死生亦大矣!”孟子曰:“亲丧因所自尽也,唯送死,可以当大事。
”看来孔孟之道对丧礼都十分重视,然则因贫富不等又差异极大。
新中国成立以后,工薪阶层又有新的丧礼仪式,即开“追掉会”,后又改为“向遗体告别”,不过大都新旧结合,按照各自的经济状况和当地民俗,举办各种形式的丧礼。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富裕之家为了讲排场,显阔气,又恢复了传统的丧葬仪式,并且规模越做越大。
临县的丧葬礼俗与全国有相似之处,但“十里乡俗不一般”,就临县而言也各有差异。
丧葬礼仪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认为还是有整理的必要,可使后人知道前人之习俗。
现按初终诸事,送终事宴,三年守制,礼歌与祭文范例四部分叙述如下。
第一部分初终诸事初终民俗认为凡六十岁以上病死者,都称寿终,故可以说是“白喜事”。
对这种正常的死亡,家人早有准备,即制棺木,缝制老衣(寿衣)。
有的人选择有闰月的年头,提前给自己准备棺木、寿衣,希冀也能延年增寿。
人死了寿衣一般穿三至五件,富裕人家穿七至九件,穿单不穿双,穿蓝不穿青。
更忌毛类,以防“尸炸”。
(起电变形)老人临终时,儿女都要在病榻前日夜守候,谓之“送终”。
断气后给予盥洗、理发、剪指甲、穿寿衣。
穿好寿衣后不让有毛的动物近前,也恐“尸炸”。
同时,采用麻皮缚住手脚,覆盖面纸,停放在七星板上,斜置坑沿。
一切准备就绪,就给死者烧“倒头纸”亦叫“回头纸”,这时家人才可大哭,表示哀悼。
入殓入殓,俗称装裹,也叫成含,即把死者放入棺木。
入殓必须在寿终当日鸡叫之前,否则就在第三日。
入殓时棺木空隙处插香把和谷草,谓之“卧香坐草,福泽子孙”,有的富豪人家还要放入许多陪葬品,诸如金银宝玉。
首饰珍品,并放入五谷、雄黄、木炭、生铁等镇物。
臂膀上还要挂一串用白面捏成的小面饼,(俗称打狗饼饼)和打狗棍,还有纸钱。
长垣农村丧葬流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长垣农村丧葬流程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农村丧葬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家族的生活及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传统和文化价值。
长垣作为一个农村地区,其丧葬流程也是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农村丧葬流程的复杂性:长垣农村丧葬流程涉及到一系列的环节和程序,需要遵循一定的仪式和规定。
从丧亲的通知、吊唁、祭祀、下葬到后续的祭奠活动,每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和顺序。
3. 受传统观念和文化影响的农村丧葬流程:长久以来,农村地区的丧葬流程受到传统观念和文化的影响较大。
如尊重长辈,讲究孝道,丧葬过程需要符合礼制等。
这些传统观念对于农村丧葬流程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农村丧葬流程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长垣农村丧葬流程也在不断改变和调整中。
一方面,现代化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渗透到这一传统领域,如使用电子通知代替传统的口头通知;另一方面,农村地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如城乡人口流动带来的丧葬费用问题等。
因此,深入了解长垣农村丧葬流程的概述,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农村社会的传统和文化,以及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改革方向。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叙述长垣农村丧葬流程。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长垣农村丧葬流程的背景和意义。
然后,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农村丧葬流程的主要环节和特点。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农村丧葬流程进行总结,在认识到其问题与改进的同时,强调其意义与价值。
具体而言,在引言部分的概述中,将对农村丧葬流程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如农村丧葬传统、社会经济状况等,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农村丧葬流程的重要性。
接着,在引言部分的文章结构中,还可以对正文部分和结论部分进行简要描述,以引导读者对文章整体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在正文部分的主要环节中,将详细介绍长垣农村丧葬流程的具体步骤与流程。
人死后的后事程序核心提示:建国前,民间对丧葬礼仪极为重视,丧仪繁琐铺张,且封建迷信色彩浓重。
习俗相沿,以丧事的隆重与否,视为子辈孝道的尺度。
葬俗为木棺土葬,儿女侄孙均戴孝,儿女服孝期为3年,侄孙辈服孝1年。
子女在1年内不得剃头理发和化妆,称“哀戚毁容”。
家中3年内过年不贴春联等。
丧仪主要程序有小殓、停灵、报丧、大殓、点主、开...建国前,民间对丧葬礼仪极为重视,丧仪繁琐铺张,且封建迷信色彩浓重。
习俗相沿,以丧事的隆重与否,视为子辈孝道的尺度。
葬俗为木棺土葬,儿女侄孙均戴孝,儿女服孝期为3年,侄孙辈服孝1年。
子女在1年内不得剃头理发和化妆,称“哀戚毁容”。
家中3年内过年不贴春联等。
丧仪主要程序有小殓、停灵、报丧、大殓、点主、开吊、发引、摆祭、下葬和下葬后的圆坟、作七、忌日祭等。
丧仪日程,少则五至七日,多达半月之久不等,耗费甚巨。
一般人家,人过50岁,晚辈即开始为老人做寿衣、打棺材(称“寿棺”、“喜棺”)、修坟穴,准备后事,被视为孝顺。
一、小殓死者将近气绝时,家人急速给死者净身、穿寿衣,俗称“小殓”。
寿衣为棉布或绸料的棉衣和单衣,忌用缎子和皮毛料,颜色忌用黑色,着衣件数讲究着单不着双,最上等的是讲究有7根领,有的只穿三两件,也要多缝上几根衣领。
寿衣上钉布条,不能钉扣子。
穿好寿衣后,给死者口内含1枚铜钱或1粒珍珠,再让死者一手握钱币,一手握小米饼子,称“打狗饼子”,传说是为死者在冥间对付饿鬼和恶狗用的。
给死者身覆衾被,用黄表纸或白布盖脸。
然后,将灵床移至堂屋中间,灵床前设供桌,供上一满碗不甚熟的小米干饭,称“倒头饭”。
家人拈香、焚纸、举哀后,子女们跪在灵床旁伴灵。
此时即为“遵礼成服”。
二、报丧人死之后,立即差人前往亲友、街坊邻居家报丧。
城市上层人家,多是先发出请知帖,在亲友中请人协助办理丧事。
办理丧事的有总理总管丧务,另有内柜、外柜、管厨、知宾等。
总理差人给亲友送“长班条”和讣闻,讣闻格式要求称谓得当,具名皆为男性,父亡称“孤子”,母亡称“哀子”,父母皆故称“孤哀子”。
丧仪葬程
丧仪葬程是指在一个人去世后举行的一系列传统仪式和程序,旨在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尊重,同时帮助家属和亲友处理悲伤,以及完成对逝者的最后送别。
不同文化和地区的丧仪葬程各有特点,以下是一个较为普遍的传统丧仪葬程的概述:
1. 报丧:一旦有人去世,家属需要尽快通知亲朋好友,并向社会公布丧讯。
2. 守灵:逝者遗体安置在家中或殡仪馆,家属和亲友轮流守灵,表达哀悼之情。
3. 设灵堂:在家中或指定场所搭建灵堂,摆放遗像、祭品,以及其他象征逝者生前身份和爱好的物品。
4. 出殡:举行仪式后,遗体被送往火化场或墓地。
出殡通常伴随着送葬队伍和乐队。
5. 火化/埋葬:根据当地习俗和家族选择,逝者的遗体可能被火化或直接埋葬。
6. 追悼会:在火化或埋葬之前或之后,可能会举行追悼会,亲友们聚集一起缅怀逝者。
7. 祭祀:在丧期内,家属会定期进行祭祀,包括烧纸钱、供奉食物和酒水等。
8. 丧期:家属在一段时间内穿着孝服,遵守特定的饮
食和行为禁忌,以示哀悼。
9. 安葬骨灰/安放墓志:火化后的骨灰被安置在骨灰盒中,或者根据家族意愿安葬在墓地,并可能安放墓志铭。
10. 纪念活动:在逝者去世的周年忌日或其他特殊日子,家属和亲友可能会举行纪念活动,如扫墓、献花等。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社会中的丧仪葬程可能会因法律法规、宗教信仰、个人偏好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习俗也在不断变化和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 ⽣⽼病死是我们的⼈之常情,那么你们知道⼈去世之后的丧事祭拜礼仪吗?下⾯是店铺为⼤家准备的农村丧事祭拜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家!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介绍 费县传统⽩事流程 在费县当地红⽩喜事民俗活动中,每个村都有⾃⼰的⼀个等级仪式编制,分别是: ⼤总管(也叫问事地,总指挥), 帮忙的(帮忙的有:站桌⼦头地,记账地,跑腿地,烧⽔地,买菜的,厨师,伺候“叭喇匠⼦”地,抬丧馆地等不同等级)。
1、丧主(丧主当地称呼)去世后,亡⼈的⼦⼥找到⼤总管,⾏⼤礼请⼤总管来主持⽩事总过程。
2、⼤总管进场,安排帮忙⼈员及整场⽩事所有事宜(被安排的帮忙⼈员家中没有劳动⼒的处外,其他必须服从安排。
这是⼀种不成⽂的规矩,和对⽣命,对丧者的⼀种敬畏。
) 3、阴阳先⽣进场,由⼤总管派跑腿地⼈员请阴阳先⽣进场对出殡的⽇期、及下葬的地点风⽔进场勘察。
4、“叭喇匠⼦”进场,由⼤总管派跑腿地⼈员请⿎乐班“叭喇匠⼦”进场举办仪式。
农村丧事祭拜仪式进程 (第⼀天中午)开门:孝⼦们(丧主的⼦⼥当地称呼“孝⼦”)⾯向亡⼈全跪⾏⼋拜礼,辈分⼩于亡⼈的⾏⼋拜礼,与亡⼈平辈的⾏四拜礼。
送岁头纸:根据亡⼈的岁数,⽤⽩纸粘在柳⽊树枝上,放在⼤门外两旁,分男左⼥右(不得随意乱放) 拜榜:由⼤总管张贴帮忙⼈员名单,孝⼦们为感谢帮忙⼈员,特向张贴的帮忙⼈员名单的榜⾏⼤礼。
(第⼀天下午)泼汤:泼汤即喝汤,让亡⼈喝汤。
泼汤要到本村的⼟地神那⾥进⾏,当地称呼“庙⼦”由站桌头的⽼者,(站在亡⼈的贡桌旁两边的帮忙的⽼⼈称呼“领头的”)指引,孝⼦们披⿇戴孝,腰缠箐绳,拉着哀仗到庙⼦泼汤。
(孝⼦们痛哭流涕,哭声、喊声,⽕炮声,响彻半边天,三五⾥路外的村都听到很清晰)有的家族⼤的,⼈⼝兴旺的,可以在本村排上长长的孝⼦丧葬队,在此仪式上堪称是本⽩事中⼀⼤亮点,情景壮观。
从亡⼈的灵堂门⼝吹奏到庙⼦,路上遇沟、河、拐弯处,为了不让亡⼈的灵魂跟错了路,需要给⼟地神留下买路钱,孝⼦们跪下⾏⼤礼,烧纸钱。
汉族丧葬礼仪与葬礼操办程序中国汉族葬礼基本概况解放前,老人病重期间,子女将“寿材”(棺材)、“寿衣”(装老衣服)准备齐全。
在病人弥留之际,穿好寿衣,抬到外屋地中间搭好的木板床上,子女守在身边为其送终。
咽气后,脸蒙烧纸,将小碟压在胸前,口内放上“压口钱”,双脚绑上麻绳或红线。
死者头顶点“长明灯”,灵床前设供,上摆供菜馒头,床前置瓦盆,烧纸箔。
死者子女穿白孝服、系孝带、戴孝帽,先到土地庙去“报庙”,接着到各亲友家去送信“报丧”。
一般情况下,亡人停放3天。
有钱人家搭经棚,挂“经图”,请僧道在灵前唪经。
准备各种“纸活”(花卉、家具、人、马等)为丧者殉葬。
出殡时,抬棺材人数不等,一般16~32人,仪仗用品,仪仗队大小,形式繁简因家庭经济状况和本人地位而异。
出殡途中举行“路祭”,边走边撒“纸钱”(称买路钱)。
安葬后,烧掉亡人用过的枕头和衣物及各种“纸活”,请“阴阳先生”“画符”、撒五谷粮“靖宅”。
葬后3日“圆坟”,之后每7天去坟前绕纸设祭1次,连续7次称“烧七”,其中“五七”比较隆重。
再后“烧百日”、“烧周年”(共3次)。
3年后每届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去坟前祭扫志哀。
贫穷老人病故后,装老衣裳、棺材、丧葬仪式简单,遗体多埋在义地里。
新中国成立后,破除迷信,丧事从简,但仍袭烧纸、送葬、祭坟等旧俗。
本县建火葬场后,城镇及农村部分地区废除土葬。
葬礼仪式改变为为死者送挽联、花圈.向死者遗体告别或开追悼会,以示悼念。
汉族葬礼的丧葬习俗主丧、傧相、孝子主丧者称“丧主”,是操办丧葬事宜的主人。
由于丧礼仪程繁琐,清规戒律甚多,稍有疏忽,就会造成礼仪不全和失礼,一是对死者不恭,二是对吊唁者不礼,所以在发生丧事时,必须请有威望、有经验、阅历深、会办事的长者帮忙料理。
古代对指引宾客、赞礼的人员称“傧相”,由于丧主悲痛,孝子忙于跪接亲友,故丧事安排、礼仪施行,均由傧相主持。
孝子是死者的儿子、孙子、重孙,其中长子、长孙、长重孙为正孝子,他们的孝服与一般不同,特点是孝布较长,鞋上罩一层白布,在后跟半寸左右现出鞋的本色,腰间系草编的绳带,手持哭丧棒。
白事事宜现在热丧大多以三天为期,下面按时间先后,详列各项事宜。
☯第一天第一天要做的事情有17件。
1.穿寿衣人病危时,绝气之前,先穿寿衣。
夫妇先亡一方的,穿寿衣为单数;夫妇双亡的,穿寿衣为双数。
两头见棉,取“以棉(眠)为安”之意。
2.丢噙口钱噙口钱是一枚青铜钱,由长子丢入死者口内,为“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
3.放饼子和麸子亡人已逝,包一包麸子和一包小圆饼分别放在死者左右手中,同时念歌:“走到蚂蚁山,麸子撒两边。
走到恶狗山,饼子撒两边。
”使死者在去阴司的路上一路平安。
4.系绊脚绳人死后停尸在屋当门灵床上,用一条麻绳捆住两脚,以防炸尸。
到辞灵或入殓时,再解开去掉。
5.盖蒙脸纸用一张白纸盖上脸,从头部向下盖。
因死后脸色难看,以免亲人伤心或害怕。
6.放隐身草隐身草就是一把谷草,呈三角形放在尸体上面。
7.烧倒头纸意为给死者送钱,亲人痛哭一场。
8.做倒头面做一碗面条,放在棺头前面,叫倒头面,斜插一双筷子,备死者食用。
9.点长明灯在棺材前面放一盏油灯,为死者照路,从点上一直到油尽自灭,不能添油。
10.挂衣服在堂屋北墙立一把扫帚,把死者生前穿的一件衣服挂在扫帚上,下葬时烧掉。
11.放粮食棺后放一袋粮食,敞开袋口,斜靠棺上,抬棺时使粮食自然倾洒,向前洒得越长越好。
12.剪岁数纸按死者岁数,有多少岁就剪多少对,用死者拐棍挂在胡同口,男左女右,以示家中亡人,街坊邻居前来吊纸。
第二天晚上辞灵时烧掉,换上一方形白布。
13.做孝服孝家主要成员,用麻系腰,戴孝帽,系孝带。
14.搭灵棚在灵堂门外搭灵棚,设香案,摆祭品,立牌位。
正中间挂竹帘,安放遗像,像下用白纸写一大“奠”字,像侧写丧联。
当路莫栽荆棘草他年免挂子孙衣- 1 -当路莫栽荆棘草他年免挂子孙衣 - 2 -牌位图示:图一:第一天吊纸时用 图二:烧轿时用图三:上林请神用 图四:请神归家后换此牌位图五:起灵、路祭、墓祭用15.写素联挽父:一天雨雪凋椿树,满目云山惨棘人(薤露兴悲)泪洒冰天悲失怙,父归东土痛无依(蓼莪抱痛)挽母:莫报春晖伤寸草,空余血泪泣萱花(遗爱千秋)终天唯有思亲泪,百草痛无益母灵(慈云缥缈)三年:一腔思亲恩未报,三年无改孝常存(于今三年)亲恩难报一生恸,礼制有定三年遵(永言孝思)十年:想见音容空有泪,欲闻教训杳无声(音容宛在)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冰清永怀)注释:①椿树:长寿之木,后世称代父亲。
葬礼的全部程序和全部风俗习惯时间:2007-02-06 14:21来源:不详作者:佚名点击: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风俗习惯的差别很大正所谓“十里不同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
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
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习惯的差别很大正所谓“十里不同俗”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
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
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
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
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
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
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
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
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
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
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
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
奔丧者均要丧服。
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
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
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
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
送葬又叫出殡。
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
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
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河南新乡丧事礼仪篇一:濮阳地区农村白事礼仪濮阳地区白事礼仪顺序:最简单吊孝礼仪自己一人,站立后方正中(此时礼仪喊:盼客)面向香桌作揖一次,缓步向前走,走到香桌前作揖一次,对方給香,接香后一一插入香坛内,然后再作揖一次,然后后退半步,跪下,对方给酒,接酒后倒在松枝上,把酒杯给对方,举哀(新丧多哭,哭后有人做劝状,周年忌日多不哭)磕头四次(磕完第四个头时此时礼仪喊:谢客),缓缓起身向香案作揖一次(此时礼仪喊:两旁客谢)对左右两旁答谢时微躬身,做下垂双手重叠状回礼,结束。
如是亲家吊孝此时礼仪喊:孝子出陇谢亲家了做下垂双手重叠状回礼孝子磕头三个后,直身离开,如有当村长辈互相作揖,礼毕!篇二:丧事礼仪丧事礼仪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详细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
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农村丧葬流程丧葬是古老的中国传统,历来被称为事业。
在中国,丧葬活动的具体步骤和程序普遍强调仪礼的严谨与流程的顺序性。
古代文献记载,在农村,丧葬主要有以下六个步骤:第一步:放响礼。
这一步是丧葬仪式开始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它是个人礼,响礼在各地有不同的形式,基本都是用木乐器演奏按照一定音乐规律进行的。
放响礼时,通常会有不少人参加并参与演奏。
第二步:安葬。
安葬前首先要准备棺材,如需要,还要准备一些葬仪用品,如花圈,烧仪火柴等。
棺材上还要放上关于死者的姓名,年龄,出生和去世日期等信息,以供追悼。
安葬仪式一般是由当地的村伯或族长领头主持的,由亲友抬棺或担架运送至墓地,并参与作桩,填土等操作。
第三步:宗教仪式。
宗教仪式是为了保护死者阴魂而进行的,也是死者安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将宗教仪式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个部分,前者主要是每年祭祀祖先,而后者指的是有重大灾祸或去世等情况发生时的宗教仪式。
此外,宗教仪式还可以分为“私礼”和“公礼”两种。
第四步:哀恸活动。
哀恸活动指的是家属把死者进行追悼的活动,家属可以按照习惯穿上白衣,当地习俗要求女家庭成员不可穿上黑色衣服。
家属们不仅要记录下死者的名字、年龄、出生日期等,还要为死者祭奠拜神等,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
第五步:丰盛的宴会。
宴会是多人团聚在一起尽情祝酒和大吃大喝的活动,这一步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深切思念,也是家人朋友相聚的一次盛宴。
在宴会上家人朋友会讲述死者的传说,并留下来死者的故事,互相思念死者。
第六步:送葬礼。
送葬礼是最后一步,是有参与响礼的家属出行,将死者的遗体送到墓地的活动,这一步的流程要求严格,比较讲究,因此家属需要冷静,按步骤准备相关事项,包括准备棺材,准备葬仪用品,组织抬棺者等。
以上是中国古代农村丧葬流程的主要步骤,它反映了古代人民为了尊重死者,祭祀祖先,保护死者魂魄,互相思念死者,表达深切思念而设置的一系列仪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种古老的传统至今仍在传承,被崇尚为高尚的举止。
《农村祭祀实用手册》第一章祭奠一家奠仪式行家奠礼丧堂内外肃静执事者各执其事放炮鸣铳鸣金(凡三)擂鼓(凡三)奏大乐(凡三)奏小乐(凡三)金鼓齐鸣乐转清音孝子扶杖出丧次匍匐阶下孝妇出帏匍匐阶下以下有服者皆出亦匍匐阶下代奠者就位诣盥洗所盥手就巾诣香案前跪上香(凡三)酌酒酹酒俯伏兴鞠躬拜兴(凡四)平身诣灵席前跪奠酒(凡三)进馔(凡三)俯伏诵家章俯伏兴代奠者稍退孝子执杖诣灵席前跪卧杖奠酒(凡三)进馔(凡三)捧箸侑食致别灵词颡首(凡四)执杖起仍匍匐阶下孝妇诣灵席前跪献茶献果焚帛致别灵词叩首(凡四)起立仍匍匐阶下代奠者仍复位诣香案前鞠躬拜兴(凡四)平身礼成孝子扶杖入丧次孝妇入帏以下有服者皆入家奠礼成众客别灵孝子旁跪叩谢放炮鸣铳奏大乐二移柩中堂开祭事先灵前告文维年月日,不孝男□□等,代告者□□虔具酒肴香楮之仪,泣奠于显妣□母□氏老玉人之灵席前而告之曰:呜呼吾母!一病云亡,兹行开奠,泣告灵旁,缁流侄忏,羽客道场,消愆拔度,为母营丧,事功告竣,顺利安祥:谨择来日,卜葬山阳,今当先夕,六眷五常,齐来吊念,裹荐酒浆,礼当遵制,移柩中堂,鸣锣击鼓,铳炮喧狂,冀灵英爽,切勿惊惶,歆享祭奠,且鉴哀章。
痛维此刻,短暂黄梁;分首分袂,九断回肠,呜呼痛矣,曷胜悲伤。
三开堂通用文(父)维年月日,不孝男□□等率孝眷族戚人等代告者□□谨具香楮酒肴不腆之仪为文开堂泣奠于显考□公□□老大人之灵席前而告之曰:呜呼吾父,痛逝泉台,手泽空存,毕竟劬劳一世;音容莫觅,那堪永诀千秋;兹因明日归山,权于今夕致祭;当此开堂之际,正是沉痛之时,族戚咸临,同声悼念;亲朋莅止,各抒素情,设位陈仪,诣灵稽首;香焚一瓣,酒进三觞;想吾父有知,必鉴荐行之雅意;望英灵来格,俾亲色笑如生前;并拟客奠之余,再行家奠之礼,呜呼!今宵此刻,尚其共处一堂,来日归山,那得从游九界;叹哭留而莫得,嗟薄奠之空陈,吊客盈门,齐堕伤心之泪,羽流奏曲,助成叹息之声!吾父有知,尚其鉴格。
(唱辞调寄浪淘沙)我父痛云亡,击鼓开堂,满门吊客泣灵旁,有的忧愁有的怨,各诉哀章。
临县伞头秧歌山西临县丧葬礼仪(下)[五篇模版]第一篇:临县伞头秧歌山西临县丧葬礼仪(下)临县丧葬礼仪(下)第三部分守孝礼制按照封建礼教,父母病故之后必须守制三年,就是遵循封建礼制在三年内按规定时间祭奠,其孝子也有许多清规戒律,现略述如下:① 复三在埋葬的第三天凌晨,先由孝子到墓前垒墓门,安饭桌(饭床),烧纸化钱,摆放祭品。
上午,先由配偶到坟里认亲,后孝男孝女穿着孝衣也去祭奠,并焚烧串院(纸制住宅院落)以及纸币、钱箱等。
这天中午还要酬谢亲友,就是丧事办完后,丧主家要备办酒席,请事宴上劳累过的人。
同时宴请死者生前看望过的好友,还有路祭过的人。
② 做斋七(俗称过七)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的兴盛,丧葬礼仪中还普遍增加了做“斋七”的追荐仪式。
即人死后每逢一个七日哭祭一次,有的还请僧人和道士诵经、共经过七次(即七七四十九天)追荐。
据说是为了超度亡灵,摆脱苦难。
“斋七”礼仪还要求备办不同的祭食。
比如有的地方是“头七”馍馍,“二七”糕,“三七”馅饼,“四七”火烧(干饼类),“五七”扁豆馅水饺,“六七”“尽七”无定食。
③ 过百日(俗称过百)做“斋七”以后,又有百日的追祭仪式,再到墓前穿白行奠,并将“斋七单”焚烧,谓火化大吉。
另外,百日内,还有禁忌,即孝子禁理发、夫妻不同房,禁与宾友赴宴不参与歌舞看戏,不参拜寺庙等。
此类守制之俗,今已不再遵守。
④ 过周年居丧的基础是孝与亲情,即孝子们在其亲人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节制其生活的许多方面,以表示对亡人的哀悼、思念居丧,有的地方叫服丧,有的地方叫守孝,一般是守制三年。
其实,从去世以后一直到三年守制期间,按古礼还有“虞祭”“卒哭”“入祠堂”的仪注。
丧后一周年(亦称小祥),二周年(亦称大祥),三周年(亦称谭礼、除服、脱服)孝子、执拂亲友都要到坟前祭奠,特别是对“斩衰”一服的孝子,更有严格的要求。
居丧期间,不喝酒,不吃肉,不与妻妾同房,不听丝弦音乐,不穿皮鞋华服,不能外出做官应酬等。
丧葬礼仪过程丧葬礼仪过程旧时,丧葬礼俗植根于古代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人死后要到阴间世界去生活,因而希望已亡故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幸福与安宁,并且保佑家人兴旺发达,为此尽可能对治丧和送葬大操大办,厚葬重殓,事死如事生,讲求排场,民间俗称“办白事”。
人们对丧葬礼所需竭尽全力,甚至倾家荡产。
同时,丧葬礼俗仪规繁缛,贫富差异十分明显,成为富商大贾和官宦人家赌豪竞奢的一种形式。
其传承轨迹,实际上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人们经济能力和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在传承过程中,由繁缛到简单、再由简单复归繁缛的发展过程,并根据自身需要,推衍了旧有的礼俗仪规。
丧葬礼的流程坟地土葬首先需要的是坟地。
旧时,汉族多采用土葬,城市一般人家都有自己的祖坟,即私人墓地。
坟地的选择是由阴阳生根据八卦的阴阳五行择定“风水宝地”,俗称“相阴宅”。
那时,凡是能够买得起地的人家都尽可能购置坟地,为的是让自己的祖宗安生。
民间普遍认为亡者以“入土为安”。
那些赤贫之家无力购地,死后多葬于荒郊,俗称为“乱葬岗子”。
坟地的购置视家族财力而定,有一块地、二块地、三块地之分。
一块地大约3至5亩不等,家族中的祖先和已成家立业的才能在正位下葬,早夭的儿女均在边角地掩埋;二块地10亩8亩不等,包括前地、后地。
前地葬祖先,后地葬未结过婚的、未成年而早夭男女以及侍妾等旁庶人员,一般是前地大、后地小;三块地的分布与二块地类似,只是第三块占的比例极小,称“起土地”,每年扫墓时添坟之土即来源于此。
埋葬的排列方法有二:一是一字葬;一是人字葬。
一字葬即平面拉开,中间为家族之长即老大,左右分单双依次为老二、老三、老四、老五等。
晚辈则排在第二行,次第如第一行;人字葬是一种金字塔形排列,第一排正中为族长,余者左右排列如一字葬,晚辈亦是排在下一层,以辈份下推。
坟地设有四至,有一门。
门的设置须由阴阳生择定,两侧列有石柱。
坟地中一般多植松柏等长青树木,富有之家多在当地雇佣守坟人。
农村出殡活动方案背景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无法避免的借口。
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中,寻求最好的告别方式,带给家人和亲朋们精神上的慰藉,也是对逝去生命的最后怀念和感恩。
然而在农村,因为缺乏完善的公共设施、传统式的家族观念与人情式的关系等原因,往往会令出殡活动变得更为棘手。
目的为了帮助农村地区解决出殡时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份可靠的流程和方案,使家属在出殡过程中能够安心、顺利地完成尽孝之事,让逝去的亲人得到最后的应有尊重与悼念,也能慰藉家人的心。
方案出殡前准备1. 具体时间的安排要先选好具体的时间点,保证家属调整好状态,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亲朋好友的时间安排。
一旦确定下来,就仔细制定相应行程,将各项事务都放进日程表里。
2. 丧事布置的规划应该考虑到丧事布置,包括鲜花、帷幕等的准备。
特别是要让故居变得整洁有序,到达出殡现场时能让家属能够安心。
此外,准备一个相应的告别厅非常重要,让亲朋好友可以在这里探望故人长相厚情。
3. 传达信息需要让更多的家属和亲朋好友知道出殡的时间和地点,这样才能安排好时间,也能为家属带来更多的安慰和重要关爱。
为了保证通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信函等途径进行传达。
出殡流程1. 出殡队列队伍的顺序应该考虑到基层社会的公共秩序,便于维护公共秩序和交通安全。
队伍应该保持整齐划一,行进中应该注意自己名誉美丽,遵循交规、互相尊重、遵守交通规章制度。
2. 悲哀认别在殡仪馆等地方,“悲哀认别”是许多家庭重要的一环,逝者家属与亲朋好友也需要控制情感,保持自己冷静情况下,独立完成这一步骤。
3. 送葬伴随着选好的乐曲,送葬车辆从殡仪馆匆匆离去。
这是一个神圣庄重的时刻,家属应该懂得报以敬意,遵守规定,维护社会秩序。
4. 骨灰处理在选择骨灰盒时,应该尽量选择金属或陶瓷的,而不是塑料的骨灰盒。
保证骨灰处理的干净、整洁和人性化。
出殡后遗事宜1. 善意填写祭文在宗教事务、遗产分配、协商补偿等方面,家属可能需要聘请一名律师来捍卫他们的权益。
中国传统葬礼主要过程中国传统葬礼主要过程中国传统葬礼的主色调为白色和黄色,故亦有白事之称,与红事(喜事)相对。
随死者的信仰和经济情况,整个过程中经常伴有有关的佛教、道教或风水仪式。
其主要过程有: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
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
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
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
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
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停灵:又称暂厝,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
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
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
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接受奔丧者的吊唁。
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绳或麻绳,脚穿草鞋,称为孝服。
大殓:当着家属的面,将死者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封棺。
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内棺和放置随葬品的外棺两层。
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
出殡开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个瓦盆摔碎,称为“摔盆儿”。
由孝子执“引魂幡”带队,有乐队吹打,沿途散发纸钱到墓地。
下葬仪式有风水师协助。
烧七: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
还有类似的叫魂、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
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
守孝:按儒教的传统,孝子应该守护在父母墓的周围三年,期间避免娱乐、饮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牌位:家人用香烛祭品供奉写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扫墓:亲友于清明节期间修理、打扫墓地。
农村殡葬仪式及程序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整理)
第一,上床。
需将正房明间整理好,将明间内的缸、柜和锅上一切用具等各种物品全部清出。
在明间中央南北方向放置一张木床,为停尸床。
停尸床上铺一些散麦秸草,再盖上苇席。
苇席下面左右两边各放一棵带跟的高梁秸,根朝南头。
苇席上再铺上为死者做的褥子。
(过去在放枕头处褥子下面放一个泥做的坑面塈)
同时,请人书写倒头包袱。
买香、烧纸、尸盆、鞭炮等急需物品。
请主丧及几位有治丧经验的人员来帮忙。
将死者遗体穿戴整齐(衣服为单数),口内含压口金(用金或银做的小元宝)。
左手小馒头,右手小手绢。
由家属和帮忙人员抬到停尸床上,头朝南,头下枕日常枕头。
上盖尸琴蒙面,把脚并好,用砖(过去用人工打的泥塈)等挤牢放正。
在遗体腹部偏上处放置一小块生铁以镇妖邪。
(家属不得流泪于冥服上,否则称其不孝)
第二,倒头及布置灵堂。
由治丧人员和帮忙人员共同协商、操作,采集所需物品。
所买物品要专人记录好。
收送纸等要记好。
在停尸床前放一矮桌为灵前祭桌。
桌上放供品,有三至五样(水果、糕点,有配偶健在三样;无配偶五样。
忌蛋糕)放于盘中。
宽条面一碗、放筷子一双(如配偶先去世了,这时可供两碗宽面条,放两双筷子)、祭馒头十个(中等大小,每个馒头点一个黑点)分两侧摆放。
祭桌上还有挡风伞一把(死者配偶健在的,为男左女右半截伞;无配偶的为满伞),插在沙碗里,放在祭桌一侧(男左女右)。
用很小的圆碟内倒上油,用多股红细线拧成的灯芯做成长明灯(也叫照尸灯、倒头灯),放在挡风伞后。
祭桌前沿居中放一香炉,内装细沙,由死者子女等上香,并且出殡、下葬前烟火不断。
尸盆放在祭桌前地上。
将倒头包袱内包约9——11个纸元宝,用竹竿挑起倒头包袱,在尸盆内烧散纸,引着倒头包袱。
由治丧人员携死者子(女)手提擀面杖在庭院南头支南天门。
站立在高凳子上,面向西南方向,向天指三下,同时口呼爸爸(妈妈)上西天,一路走好。
长子先做,其他顺排。
无子者女儿同样做。
支完后放鞭两挂。
接着由治丧人员提纸篓(内装香、纸、鞭)携孝子(女)拉着擀面杖,到村外一特定地点或土地庙前为死者送魂。
烧纸若干,烧香一束,放鞭两挂。
冲西南磕头,口呼爸爸(妈妈)给你送魂,一路走好。
哭泣拉着擀面杖回走。
回到灵堂上香、磕头。
设置供桌:在灵堂门外,用一琴桌作为供桌。
前面有桌围子。
供桌上放由死者遗像,框围黑纱布。
一对蜡台,上装白蜡(相框和蜡台都要用细绳固定好),空香炉一个,香一束(三只用白纸扎三道箍,便于祭拜用)放在香炉上,空酒杯一个。
供品有10个较大一点馒头,打黑点,分列两侧。
(亲戚来上祭带来的糕点也摆放在供桌上)。
桌前草席铺地,以便吊唁人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