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投资协议的ISDS条款研读
- 格式:ppt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48
11大众商务案例分析自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以来,中国借助古代丝绸之路,不断深化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发展双边和多边机制,致力于打造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推动未来世界经济不断深化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未来中国将会主动承担更多责任,为世界和平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一带一路”为重点,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与“一带一路”贸易额前五的国家有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俄罗斯,除此之外,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额在“一带一路”贸易总额中占近四成,这些国家的投资对中国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加速扩张,尤其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高速增长趋势,然而其中存在着许多发展问题和挑战。
中国对外投资覆盖的国家不全面,投资动力还比较弱,仍有待开发。
除此之外,投资利润、投资方向等方面都需要审慎考虑,这关乎着未来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能否健康、良性发展。
当前,随着“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取得了巨大成果,面对世界经济大环境以及各国之间的经济环境,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
本文将分析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来探究中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应该选择具备何种特质的国家进行投资,并根据结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和方式等提出建议和展望。
一、“一带一路”对外投资整体环境与现状分析(一)经济环境分析1.人均国民收入(GNI)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环境主要通过该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GNI),“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均GNI数据。
人均GNI越高的国家,发展程度越高,反之,人均GNI越低的国家,发展程度越低。
我国的国内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而企业经验不足、融资难则是制约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1]。
第22卷第6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2No.6 2016年12月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Dec. 2016“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海外投资的条约保护邓婷婷,张美玉(中南大学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实施,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进行投资。
为了加强在新形势下对海外投资的条约保护,我国应当对双边投资条约中投资者实体权利以及重要投资保护实体条款加以改进与完善。
通过完善“投资”的定义、明确和细化间接征收条款、限定公平与公正待遇条款的具体义务、合理运用保护伞条款,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保驾护航,并利用此契机积极影响未来国际投资规则的走向。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投资定义;间接征收;公平与公正待遇;保护伞条款中图分类号:D9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6)06−0036−10“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决策,也是中国实施“走出去”对外经济战略发展的必然。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①。
然而,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地缘政治关系复杂、法律政策稳定性差、投资环境不佳,我国的海外投资在享有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目前,对于中国海外投资的保护而言,最重要的是我国对外商签的双边投资条约(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 BIT)②。
自1982年与瑞士签订第一个BIT以来,我国一直在积极推进BIT的协商和谈判。
迄今为止,中国已与129个国家签订了BIT③,其中包括5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④。
虽然我国已签订的BITs名称不尽相同⑤,却都具有大致相同的基本条款:适用范围/定义条款、投资待遇、征收和国有化、代位、投资争端等。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投资与风险管理研究近年来,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已经吸引了无数的目光。
这一计划旨在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互联互通,增强它们之间的贸易、投资和文化交流。
然而,伴随着这种愿景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系列风险。
在本文中,我们将研究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其中涉及的投资和风险管理问题,以及应对这些问题的措施。
一带一路的背景一带一路战略源于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这一愿景旨在增强来自中国和沿线国家的互惠互利的贸易和投资,以促进共同的进步和发展。
简而言之,它的目标是在亚洲、欧洲和非洲之间建立起一个接近的经济体系。
这个地区拥有大量的发展潜力,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沿线国家的经济体系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政治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因此,促进这些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互动需要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
投资与风险管理问题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投资问题是相当复杂的,因为它要求中国与它的伙伴国家建立更深入的经济联系。
大量的资本必须流动到沿线国家,同时,这些国家也需要吸引更多的投资以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这种资本流动也带来了风险,尤其是在一些不稳定的区域。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投资和风险管理问题:1. 如何管理巨大的债务一些沿线国家希望从中国那里借贷资金,以支持本国的基础设施和其他经济举措。
然而,这种贷款同时也带来了债务方面的风险。
借款方必须能够偿还贷款及利息,否则会导致更大的经济困难和政治不稳定。
2. 当地政治和安全形势一些沿线国家的政治和安全形势不稳定,这也增加了投资的风险。
这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甚至导致资本撤离。
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必须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和投资计划。
3. 跨文化的经营沿线国家的商业文化和生意方式与中国截然不同。
因此,成功地运营在这些国家的业务需要跨文化的理解和经验。
否则会导致商业交易翻译和其他交流上的障碍。
应对风险的措施为了缓解投资风险并提高投资回报,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上述问题。
浅谈“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对外投资的法律风险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出的重要国家战略,旨在增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与对话,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也随之而来的是对外投资法律风险的增加。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法律环境和投资市场,我国企业在境外投资过程中可能面临合同履约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等多种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对外投资的法律风险分析及对策建议显得尤为重要。
全面了解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有助于企业规避潜在风险,确保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对外投资的法律风险展开分析,旨在为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提供有效的法律风险管理对策,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1.2 问题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对外投资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法律风险挑战。
在国际化投资环境下,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合同纠纷、国别风险、政治风险、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
这些法律风险不仅可能导致财务损失,还可能危及企业声誉和发展前景。
如何有效应对和规避这些法律风险,成为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外投资的重要课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对外投资的法律风险特点,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并建立健全的法律合规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以确保企业的国际投资活动稳健有序地进行。
随着我国对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对外投资也面临着怎样的法律风险?如何有效规避和管理这些法律风险?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正文2.1 法律风险分析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对外投资不断增加,然而随之而来的法律风险也随之增加。
随着对外投资的扩大,我国企业在涉外交易中面临的政治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也随之增加。
这些风险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还可能对企业的声誉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由于各国的法律制度和文化背景不同,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往往会面对法律风险。
“一带一路”倡议下ISDS机制的构建思考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投资往来日益密切。
由于沿线各国风土人情差异大、法制建设水平不一、投资风险难以预估,催生了大量投资者与国家间争端。
现行的以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为代表的投资者与国家间争端解决机制(Investor-State Dispute Settlement,ISDS)机制在运行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饱受争议。
中国在“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面临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的双重身份,作为一个有担当的大国,我国更应当响应ISDS机制改革的时代召唤,承担国际责任,在改革中贡献中国智慧,让ISDS机制更加符合国际投资争端解决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一带一路;ISDS机制;争端解决一、“一带一路”背景下ISDS机制面临的困境“一带一路”倡议持续顺利推进给投资争端解决带来了新的挑战。
目前的ISDS机制在适用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双边投资协定(BIT)的限制双边投资协定(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BIT)广泛存在于国际投资领域,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和地区的 BIT 多数条文都比较陈旧,需要及时更新换代、升级内容、提高标准。
例如,根据“一带一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现实和需求,将投资准入纳入投资协定约束范围,注重投资促进和投资便利化,增加东道国正当公共政策管制权保障等等。
此外,许多双边投资协定中出现了关于争端解决机制选择的“岔路口条款”。
这种条款规定,在有关争端产生后,投资者必须在东道国国内法院诉讼和国际法上的仲裁程序之间做出选择,一旦做出这种选择即为终局。
[1]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对于ISDS机制的适用。
(二)多边投资协定的限制双边投资协定仅仅涉及缔约双方,若出现两个以上的争端方,那么对于该适用哪两方之间的双边投资协议,就会出现不同意见,这显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众多、营商环境差异大的现状不相匹配。
“一带一路”倡议下ISDS仲裁机制变革与中国对策作者:高建勋莫建建来源:《湖湘论坛》2021年第05期摘要:在新型冠状病毒全球传播背景下,各国政府为保护公众利益和减轻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纷纷开启了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新一代国际投资协定ISDS机制改革。
“一带一路”沿线国本属于ISDS案件高发地区,而我国早期与沿线国签订的双边或区域性投资协定主要着眼于东道国利益的保护,不利于我国境外投资者在“一带一路”沿线国获得法律救济。
兼顾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并重的双重身份,我国政府应积极投身并引领国际投资协定改革,在协定文本中纳入不可仲裁事项的例外条款、合理设置ISDS仲裁前置条件、完善ISDS仲裁程序规范,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达成进一步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参与ISDS机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一带一路”投资争端;ISDS仲裁机制;RCEP协定;中国对策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1)05-0092-13仲裁是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Investor-State Dispute Settlement,ISDS)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投资者与国家投资争端(Investor-State Dispute,ISD)的主要方式。
随着国际投资仲裁案件数量的增多,现行通过国际仲裁机制解决ISD的方式(下文简称“ISDS仲裁机制”),其弊端不断显现,引发了ISDS仲裁机制的“正当性危机”(legitimacy crisis)。
[1]国际社会由此形成了以欧盟和北美为代表的改革派和改良派等數种变革方案。
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已公布的ISDS案件(ISDS cases)都是基于老一代投资条约提起仲裁。
[2]94-117作为可将ISDS案件提交仲裁的法源,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导向的新一代国际投资协定(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greements,下文简称“IIAs”)①的改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目标。
论中国与欧盟BIT谈判中的ISDS机制梁洋;肖灵敏【摘要】2013年11月以来,中国和欧盟进行了数轮双边投资协定(BIT)的谈判,而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ISDS)是整个中欧BIT谈判的核心.中欧BIT谈判中关于ISDS机制的焦点问题包括应诉主体的选择、投资者和东道国之间的权益平衡、仲裁的矫正机制,以及仲裁人员对裁决公正性的影响等,应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符合中国和欧盟双方的共同利益的政策和ISDS机制,比如明确应诉主体,尊重缔约方规制权,完善仲裁的上诉机制,提高仲裁人员任选标准,以促进中欧BIT谈判成功.【期刊名称】《经济研究导刊》【年(卷),期】2018(000)028【总页数】3页(P170-172)【关键词】ISDS机制;中欧BIT谈判;仲裁程序【作者】梁洋;肖灵敏【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法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湖南文理学院法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40.41引言有关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Investor-State Dispute Settlement,以下简称ISDS)机制的设计是现今国际投资领域中最为突出的议题之一,也是中欧BIT谈判的重中之重,为了促进中国和欧盟两个位于世界前列的经济体的进一步合作和共同的繁荣,双方的双边投资协定(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以下简称BIT)势必要达成。
随着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增长,2016年中国海外直接投资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二,再加上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一带一路”的顺利进行,以后中国与欧盟及其成员国之间的投资争议也将会越来越多,为了在中国与欧盟BIT谈判中对投资者—国家争端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我们有必要对ISDS机制进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
一、ISDS机制概述1.ISDS机制的含义。
ISDS解决的争端只能是发生在东道国政府和外国投资者之间的争端,这是参与ISDS机制的主体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