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可再生资源的最优配置(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南京农
- 格式:ppt
- 大小:522.50 KB
- 文档页数:45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_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指所有污染物都满足随着经济发展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答案:错误2.资源不仅包括物质性资源,还包括这些物质资源的功能过程,如自然循环、食物链等答案:正确3.代际公平是指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
该观点与帕累托关于社会整体改善的观点一致答案:正确4.弱可持续性观点认为关键自然资源的减少对人类生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增加的人造资本难以弥补的答案:错误5.“绿色GNP”(或可持续性收入)扣除了资源与环境损失(折旧)答案:正确6.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可再生资源可能会转变为不可再生资源答案:正确7.合理的自然资源价格应当等于该资源开发利用的边际开发成本、边际环境成本和边际使用者成本之和答案:正确8.不可再生资源的价格变动一般遵循曲线循环上升的轨道变化答案:正确9.共享资源的利用必然带来囚徒困境问题,而导致利用趋向于耗竭答案:错误10.对一单位公共物品的社会支付意愿等于所有消费者个别支付意愿之和答案:正确11.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答案:正确12.与社会最优相比,企业的微观决策倾向于过度开发资源。
答案:正确13.局部(部分)均衡分析是指对经济系统中的所有部门发生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
答案:错误14.当贴现率水平在零与无穷大之间时,贴现率越高,保存可再生资源的成本就越高,资源趋向现在开采答案:正确15.太平洋鲑鱼保护措施中一项措施为在鲑鱼高产区设置障碍物和陷阱,该措施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主要原理在于它提高了鲑鱼捕捞成本。
答案:正确。
资源环境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纲⼀、教学⽬标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法研究⾃然资源与环境资源配置问题的科学,属于西⽅经济学的分⽀学科,具有前沿性、综合性和应⽤性等特征。
通过《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学与课堂讨论,使同学们了解到国内外的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形势,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动态,提⾼运⽤所学理论分析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能⼒,树⽴统筹⼈与⾃然协调发展的科学观念。
⼆、教学内容第⼀讲导论第⼀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诞⽣及成就贡献第三节资源与环境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第四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未来的发展⽅向第⼆讲可持续性问题第⼀节可持续性问题的由来第⼆节可持续性的概念第三讲资源配置理论第⼀节效率与最优化第⼆节在市场经济中实现有效配置第三节市场失灵、公共政策与环境第四讲⾃然资源管理第⼀节不可再⽣资源经济学第⼆节可再⽣资源经济学——森林资源第三节可再⽣资源经济学——渔业资源第五讲环境污染控制第⼀节污染控制⽬标第⼆节污染控制⼯具/⼿段第六讲环境资源评价第⼀节成本收益分析第⼆节市场价值法第三节替代市场价值法第四节假想市场价值法三、主要参考教材1.沈满洪,2007.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Perman, Roger, Yue Ma, James McGilvray, Michael Common, 2003.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3rd edition.罗杰. 珀曼等,2002. 《⾃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版,1999)》,中国经济出版社3.Jon M. Conrad, 2010. Resource Economics, 2nd edition.四、作业与考试作业:40%课堂讲座(presentation):20%课程论⽂:40%通过阅读⼀定数量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献,并在此基础上就某个问题写作⼀篇不少于3000字的规范论⽂。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考试重点1、复活节岛的兴衰说明了什么?复活节岛的历史昭示后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唇齿相依的关系,人类通过对自然环境不可逆转的开发利用,虽然在短期可以建立一个十分发达的社会,但是如果毫无节制的利用自然资源,乃至到破坏的程度,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灾难最终还是会降临在人类头上.地球就是一个大的复活节岛,千百万年来,人类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开发更多的资源,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社会。
但是,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一旦资源消耗殆尽,厄运就会降临,人类也将无路可逃。
2、我们所说的消费只是商品效用的消费,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
3、理想状态的市场应当是:充分竞争的,信息完备的,不存在外部性。
4、管理环境的政策手段大致可以分为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经济手段)型。
前者主要是各类环境标准和强制执行的规章,后者主要是各种环境税费和可交易的许可证。
5、效率、帕累托最优和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的三个主题.6、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把环境和自然资源看做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把环境看作经济系统的一个部分.环境与自然资源学研究的实质,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7、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8、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原则,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9、微观经济学认为,一个理想状态下的市场应当满足如下四个基本假设:(1)与市场的整体规模相比,各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都足够小,都无力影响价格,而只能接受既定价格,市场是充分竞争的;(2)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充分了解现在和将来的价格信息;(3)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能够保持一致;(4)生产者有进入有利可图行业和退出无利可图行业的自由.10、经济效率用帕累托最优来表示。
帕累托最优是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在该状态下,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福利状况变坏.由此可以得出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律:任何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一章1.复活节岛的兴衰有什么教训和启示?P5答:复活节岛的岛民一度建立了繁荣的物质文明,但是当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超越了资源的承载力时,文明就走向衰败了。
复活节岛的岛民没认识到,他们生活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岛上,他们的生死存亡与小岛上有限资源的可持续性息息相关。
如果他们不能协调环境23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基础。
外部性理论认为,在没有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外部性表现为两个财政独立的经济单位的相互作用。
4.环境价值包括哪些内容?环境价值评估的作用有哪些?P11答:环境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
在实际应用中,经济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表明环境与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修正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确定国家、产额和部门的发展重点(4)评价国家政策、发展规划和开发项目的可行性(5)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5.克鲁蒂拉的“舒适型资源”的价值理论及特点?P12-13“选67一个悲观主义的解决方案:“冻结”经济和人口的增长。
《增长的极限》提出人类的出路在于实现人口和资本的零增长,认为环境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冲突的、不可调和的,是环境与经济增长的悲观主义。
达利认为:零增长的观点没有考虑技术替代或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自然资源的耗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在某天早晨突然发生,当某种资源开始稀缺时,对该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就会提高,寻找或开发替代品的工作也会开始。
8.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P19答: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把环境和自然资源看作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把环境看作经济系统的一部分。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的实质,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研究方法:运用经济学思维和经济学工具对环境科学的发现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判断。
第一章导论学习要求一、资源及资源经济学(一)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征?──物质世界支撑现代文明社会的三大根本支柱:物质、能量、(信息)1、资源的概念“在现代生产发展水平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李金昌,1991)A、狭义,资源等同于自然资源。
可见,狭义,指人与自然关系时用。
B、广义,全面,延至社会经济因素与劳动力因素。
可见,广义,一般经济学用。
C、定性到定量。
定性。
只表达其有用性内涵。
如广义定义。
[以美国资源经济学家阿兰.兰德尔(Alan Randall,1981)定义分析:“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核心内涵:“由人发现” ,动态。
“有用途”,可用性,使用价值。
“有价值”,经济理性。
“物质”,广义物质含物质、能量、信息属性。
一般限于自然性。
]2、资源的分类若按资源再生与增长机理可分自然资源为(1)非再生资源(也称可耗尽、可耗竭、限量资源)含义为“不能运用自然力增加蕴藏量者”(储量一定,越用越少,不能更生)多如矿产资源。
特点为A、强烈的地域性。
B、更新再生一代周期特长。
C、无生命性。
D、具较强独立性,无开发反馈性。
E、多为一次性消费。
(2)可再生资源含义为“可用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者”。
又分①生物资源(不绝对,可增、持平、减量)。
含义为“在太阳能、水土条件一定,生物繁殖能力一定,以及人类自我约束的条件下,生物资源可再生。
”特点为A、生命性。
B、再生性。
C、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D、整体性强,开发反馈灵敏。
E、存在食物链关系,种群数量呈递减性生命金字塔。
②可循环利用资源(如流动资源:水、风,或恒定资源:太阳能)。
含义为“以其本身的运动及物理等变化而可重复地供给者”。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流过性,不及时利用可能白白流失。
另一方面,在一定技术下,其部分资源可转化为“贮存资源”。
(3)可看作可再生与非再生混合者,如土壤。
3、资源的“一般”特征(1)赋存的自然性(2)开发利用的社会性4、资源的作用(1)功能性:满足人类需要。
资源经济学第一章绪论1.资源的广义概念:即凡是稀缺且有用的物质,也就是能形成资财之源的物质统称为资源2.资源的狭义概念:所谓资源就是或主要是自然资源-自然界进入生产过程的各种物资资源3.资源的分类:1. 按资源存在的形态分类2. 按资源可更新特征分类3..按照对资源的控制方式分类4.资源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数量的有限性与发展潜力的无限性5.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资源配置的基本原理3.不同资源类型的配置理论与方法4.资源价值核算及环境经济评价5.资源利用制度与管理.6.资源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资源问题与资源经济问题p102.资源经济学的产生与演变第二章资源的稀缺原理1.稀缺的概念: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其主要标志是资源市场价格的存在2.资源短缺则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是由于资源在不同部门或地区间非均衡配置而引起的,反映着某一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3.资源稀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资源稀缺制约着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增长速度2.各种资源稀缺的程度不一,或在结构上的特点或不平衡性形成的资源约束,对于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形成产生影响p264.资源稀缺物理度量的方法:So/Ro=Y(年)其中:So是当前的储量(t),Ro是资源当前一年的开采量或利用量(t/年),因而储量用量比就是该资源储量以当前的利用量预期的利用年限p29由于技术进步和开采能力的提高,储量的边界向外扩展物理度量的方法主要针对非再生资源特别是矿物资源而言的5.资源稀缺的经济度量:就是借助一套经济指标来考察资源的相对稀缺状况。
这些指标主要涉及到资源获取的代价,包括资源的价格、开采成本和租金等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有两种:1.资源产品价格或实际价格2.原位资源价格,也叫租金或矿区使用费资源产品价格:即获取1个单位的资源所付出的总代价,可以有两种考察途径: 1.资源产品的现价,即现实资源产品市场的价格2.根据李嘉图模型而引起出的资源产品相对价格,反映资源相对劳动力和资本而言的稀缺状况。
1.世界银行计算各国财富的指标体系被分解为四种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生产资本、社会资本。
自然资本:拥有各类自然资本的价值。
生产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的各种人造资本的价值。
人力资本:是对人力进行教育、医疗等形成的价值.生活资本: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的价值.2.看不见的脚:人们基于自利行为而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
看不见的手在私人和社会之间造成失衡,产生一只看不见的脚。
3.稳态经济:是人口和社会商品生产规模维持在恒定的水平。
物资和能量流通率最小的经济.四个特点:一是持横的人口数量,二是持横的人造资本数量,三是上述两个数量的持横水平要足以使人们过上较好的生活并可延续到未来,四是维系人口和资本数量所需的物质保持恒定。
4.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持续发展。
任务: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因、条件、特点、规律和途径.5.人类文明史的三次转折:第一次转折有狩猎和采集社会向农业文明社会的转折(黄色文明);第二次转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折(工业文明);第三次是从黑色的工业文明像着绿色的生态文明的转折。
6.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发展与普及并深入实践的过程:1980年在《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
(1)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产生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2)1982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的共同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后明确给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目标和策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真正成为一种具有逻辑内涵和完整内容的思想体系,也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3)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把可持续发展转化为具体目标行动的纲领性文件《全球21世纪章程》是可持续发展从理论转向实践的重要标志.(4)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又称地球峰会,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时间表。
一、单选题1、”资源是稀缺的”,指的是()。
A.相对于人们对资源的需要来说,资源总是不足的B.生产资源最终会枯竭C.资源必须留给后代D.世界上普遍存在着贫困正确答案:A2、铁矿石资源属于()oA.可回收的不可再生资源B.不可回收的不可再生资源C.可再生的公共物品资源D.可再生的商品性资源正确答案:A3、从历史上看,随着时间推移,不可再生资源的储量和消费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其主要原因就是()oA.技术进步B.资源勘探C.资源勘探和技术进步D.其他正确答案:C4、环境最重要的属性是(),它决定了人类如何共同承担保护环境的义务。
A.空间与时间性B.有用性C.利与害的差别性D.公益与转移性正确答案:D5、判断经济效率一般采用()。
A.资源配置B.帕累托最优标准C.社会福利水平D.市场占有率正确答案:B6、下列关于帕累托效率错误的是()。
A.帕累托效率只有通过渐进的方式来提高。
B.帕累托效率一旦达到,则任何一个人再得到好处,必然会引起其他人受到损失。
C.帕累托效率的充分条件就是在相应范围内所有的等产量线和无差异线都必须是非凹的。
D.帕累托效率要有三个必要条件:高效率的资源配置,高效率的产品组合以及消费中的高效率。
正确答案:D7、以下不属于市场失灵的原因的是()。
A.信息完全B.公共物品C.垄断D.外部性正确答案:A二、多选题1、关于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收入增加或减少与资源的存量与用量没有建立计量关系B.国民经济帐户中设定了资源环境的地位C.资源的价值及其损失在NI或GNP中没有体现D.对不可再生资源制定了合理的折耗率正确答案:B、D2、下面关于自然资源定价扭曲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未包括由于不可持续的管理造成的对未来收益的损失称之为“使用者成本”B.未包括开采或获取成本C.未包括折旧D.未包括由于开采或获取造成的环境成本正确答案:A、B、D3、根据经济活动的主体不同,外部性可分为()。
♪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产权经济学属性1、具有强排他性和强竞争性的物品属于私有物品,如衣食房车,依靠市场配置供给2、具有弱排他性和弱竞争性的物品属于公共物品,如路灯、防疫、排污,易产生供给不足3、具有强排他性和弱竞争性的物品属于准公共物品,如公路、通信、自来水、教育,易产生垄断4、具有弱排他性和强竞争性的物品属于池塘性资源,如鱼、石油、波段,易产生过度开发♪资源的属性与特征1、属性:有用性、稀缺性、动态性、天然性2、特征:系统角度:整体性空间角度:地域性角度作用:多功能性动态角度:数量的有限性和发展潜力的无限性从微笑曲线角度看:资源的垄断性从马鞭效应和蛛网图角度看:资源价格的波动性♪农业中的可持续1、可持续发展农业是指采取某种合理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
2、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非稳定现象举例:(1)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单一化与退化(松毛虫、毛白杨)(2)土壤的污染与退化3、各时期农业问题:(1)人民公社时期:信息不对称(2)而今当下:相对低价(3)未来:垄断(蒙牛:用纵向一体化和垄断解决信息不对称;联想:高端;恒大:地域资源)???绿色革命对社会问题的贡献:1、资源供给地区与资源使用地区2、垄断性资源供给者与竞争性资源使用者3、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基于技术水平差异的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间针对污染问题的矛盾♪时间与代际问题P48-491、第一代代际效率条件:所有资产各个部门的实际回报率相等2、第二代代际效率条件:投资的实际回报率等于贴现率,贴现率表示把一单位的消费延迟一期,且将这些资源投资所得到的实际回报率,贴现率的高低代表对当下(或本代人)的重视程度,贴现率一般用r表示,r=0表示主体对当下与以后的重视程度相同;r=+∞表示主体只重视当下,r≤0是违背人性的3、贴现率高低对资源开采的影响:贴现率越高,越鼓励人们较早地消耗自然资源直至匮乏。
第一章1、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3)稀缺性。
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2、资源的分类非再生资源: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可再生资源: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² 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3、共享资源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4、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第二章1、资源稀缺的概念: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
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试题编号:415 课程名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注意:答题一律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草稿纸或试卷上一律无效一、名词解释(共40分,每题4分)1 市场失灵2 补偿变化CV3 外部性4 公共物品5 边际效用替代率6 共享资源7 贴现率8 资源租税RRT9 内禀增长率10旅行费用法二、简答题(共50分,每题10分)1试分别从自然生态学和经济学角度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两者吻合到什么程度?2 试讨论技术进步对资源替代性可能带来的影响?3 请简述对不可更新资源开采的霍特林法则的认识?4请简述科斯定理基本内容及其对于资源环境最优利用的含义,以图示说明。
5 什么是绿色GDP,当前实现绿色GDP核算的主要难点在哪?三、计算题(共30分,每题15分)1. 假设一个木浆厂位于淮河岸边。
生产每吨木浆的私人边际成本(MC)为:MC=10+0.5Y这里,Y表示生产的木浆吨数。
生产每吨木浆所产生的污染物流入淮河,造成的损失为10元。
由于污染所产生的损失由社会来承担,这就产生了外部成本。
社会从生产每吨木浆中所得到的边际收益(MB)为:MB=30-0.5Y请用图表或计算回答下列问题:(1)画图表示私人边际成本(MC)、边际收益(MB)、边际外部成本(EMC)和社会边际成本(SMC)。
(2)假设厂商获得的边际收益等于社会从木浆生产上获得的边际收益,请计算使得厂商利润最大化时的木浆产量。
(3)请计算出使社会纯收益最大化时的木浆产量。
(4)请解释为什么社会有效产出水平低于私人利润最大化时产出?(5)当边际外部成本达到多少时,应关闭这家木浆厂?2.在一个两期动态有效配置模型中,假设某一不可再生资源的逆需求函数为P=16-0.4q, 其中,P为价格,q为开采数量,边际生产成本为MC=4,(1)如果两期共有70个单位资源可供利用。
在动态有效配置和贴现率为0的情况下,第一期和第二期将分别开采多少单位的资源?(2)如果两期共有40个单位资源可供利用。
《资源经济学》复习提要一、名词解释资源:相对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手段或发展预期,由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直接提供的,具有稀缺性,并能被利用、控制并借此获得一定效用的物质、能量和功能的总和。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而且绝不包括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
不可再生资源: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
可再生资源:指可以重新利用的资源或者在短时期内可以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
主要包括生物资源(可再生)、土地资源、水能、气候资源等。
再生资源: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价值,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够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物。
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时间成本:指为了达到某种生产目的,占用或使用如资金、材料而引起的应当支付费用。
货币的时间价值:在不考虑通货膨胀和风险性因素的情况下,资金在其周转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价值,其实质是资金周转使用后带来的利润或实现的增值。
自然资源经济评价:为了实现资源开发综合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在资源开发之前做技术可能性基础上的经济合理性评价。
经济合理性:指在保护或不破坏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利用资源所能产生的价值与价值最满意的程度。
贴现:将不同年份的总成本和收益转换为同一测度,使得相互之间的比较可以适当进行。
贴现率:将未来的资金贴现为现在资金的比率。
现值:终值贴现到现在的值。
终值:用复利方法计算出的本利和。
沉淀成本:在经营活动中,一旦付出就只能用于某特定用途而不能再做他用的资本耗费。
EIRR:(经济内部收益率)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贡献的相对指标,它是使得项目在计算期内经济净现值累计等于0时的贴现率。
投机行为:指对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预测的前提条件下进行风险偏好的投资行为,它是为希望获利而冒风险的货币投资,是中性概念,不包含任何罪恶的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