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凉山彝族地区女性教育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凉山州的民族教育问题及发展现状学生:马玢学号:112015313990332专业:少民骨干班级:6班摘要本文主要简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的民族教育的发展现状,并简述这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问题提出的三点针对性意见。
随着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于如何提高该地区的人民群众的教育,从而更好地提高该地区的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变得重要。
在该地区中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教育资源稀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政府对于整治教育的发展问题没有得到更好的进展等,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重视双语教学,提高人民重视教育程度,政府加强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等。
一、凉山州民族教育的基本概况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总面积6.01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
全州总人口435.6万人,有彝、汉、藏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213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8.9%。
其中彝族人口197.5万人,占总人口的45.%3,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2.%2,彝族聚居程度非常高,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解放前,由于受封建制度的压迫,这里的人民长期处于一种与外界隔离的状态,接受的现代教育几乎为零,只有少数富裕的奴隶主和所谓的黑彝家庭能够接受传统的毕摩教育,接受的汉文化也是少之又少。
而整个凉山州的民族教育是在1956年-1959年间得到迅速发展,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使得普通的老百姓能够接受基本的现代化教育。
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社会历史和政治经济条件下跨时代移植初创起来的凉山民族教育,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幼稚性和外在性。
所谓脆弱性,主要指发展教育的当地经济支撑不足,人民群众对教育没有清醒的认识,缺乏送子女入学的迫切愿望;所谓幼稚性,主要指教育自身的各项基础建设起点较低,办学路子不切合地区特点、民族特点,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效益低,抗冲击能力弱;所谓外在性,主要指初创时期靠外因推动比重较大,内在动力不足,最突出的表现是外援教师使用彝族学生完全不懂的汉语课本和汉语进行教学,靠彝族社区之外的经费支持,搬用内地的办法来办学,群众抱着响应号召或“出学差”的思想被动地送子女入学。
对彝族居民服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差距和不足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彝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在彝族地区,居民服务管理是一个关乎民生的重要领域。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彝族居民服务管理存在着许多工作差距和不足。
下面,我们将从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分析这些问题所在,并提出改善的建议。
彝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彝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校舍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水平整体较低。
由于彝族地区地势复杂,交通不便,导致学生校车难以准时到校上课,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由于彝族地区大多数居民生活贫困,很多家庭无法提供孩子良好的教育条件,导致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
彝族地区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师资力量,提高学校设施条件,加强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才能够改变目前教育的差距和不足。
彝族地区医疗服务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医疗资源不足,导致彝族地区医疗服务质量不高,医生数量较少,就医难度大。
彝族地区的卫生意识相对较低,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水平也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差距。
为了改善医疗服务管理方面的问题,需要加大对医疗资源的投入,培养更多的医务人员,提高公共卫生宣传力度,同时加强对彝族居民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
彝族地区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农业收入难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加之教育水平不高,使得彝族地区的居民就业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目前,彝族地区政府和企业对于产业发展和就业扶贫的政策力度还不够大,导致彝族地区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建议加大对彝族地区的产业扶贫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到彝族地区投资兴业,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助推彝族地区经济发展。
在彝族地区的居民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工作差距和不足。
彝族地区的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居民一起来共同解决。
才能够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彝族地区居民共同走上富裕幸福的道路。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教育问题及对策邵燕楠(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大凉山黄茅埂西麓。
美姑县是最早被国家认定的“141”个贫困县之一。
美姑县辖9个区,36个乡镇,290个村,147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5750户,总人口183000人,彝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8.8%,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自治县。
截至2004年底,美姑县有乡村人口180734人,其中有110个贫困村。
截至2000年有贫困人口93246人,其中70%以上的贫困人口居住在高山和二半山地区。
全县实辖面积2731.6平方公里,常耕面积12824公顷,占全县幅员面积的4.98%。
农村人均占有耕地0.072公顷。
仍然处于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阶段。
解放前,彝族处于奴隶社会,严格意义上讲,没有现代形式的教育。
彝族是靠通天的使者,毕摩,来传授行为规范和一些知识。
知识是掌握在毕摩手中的。
毕摩是一种巫术的性质。
解放后,彝族地区的教育有了发展。
1956年开办了第一所小学,1966年开办了第一个初中班,1972年开办了第一个高中班。
一.教育的基本概况全县共有中小学232所,其中小学228所,其中,中心校24所,村完小2所,村非完小165所,教学点37个;初中4所,带帽初中3所,完全中学1所;中小学分布在河谷地带的有35所,占总数的15.09%,分布在二半山地区的有93所,占总数的40.09%,分布在高寒山区的有104所,占总数的44.8%。
2001年,四川省开始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
随着《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美姑县有29所学校受益,共投入资金1400万元,新建、改扩建校舍建筑面积18958平方米。
在牛牛坝学区中心校配备了电脑,在10个片区中心校配备了电视及VCD等设备。
2004年度,美姑县财政对教育投入2434.0728万元,其中教师工资2297.6374万元,业务费34.2万元,公务费52.2454万元,村小建设50万元。
彝民族地区小学教育的思考作者:乃古莫阿英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2期乃古莫阿英(四川省布拖县衣某区中心校,四川布拖616350)摘要:当前,我国正步入一个崭新的世纪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网络化”、“智能化”……这些都预示着我们这个世界将进入一个充满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在这其中,彝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无疑当处于重中之重。
关键词: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改善环境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55-02布拖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距离凉山州州府西昌市114公里,县城海拔2385米,是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半农半牧县,作为由奴隶社会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典型地区,彝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要跨跃式发展、要有一个质的飞跃,结合实际,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育观念的改变思想是教育发展最强有力的动力,只有改变陈旧的思想,才能不断的提高入学率、减少失学率,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发展的难点,从而改变落后经济增长模式。
我们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领导者均要彻底转变陈旧、传统、落后的观念,树立和倡导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
当今的世界是高度发展的世界,结合发展趋势,我们要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大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观念、全面发展观念、现代技术教育观念等诸多新观念。
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二、进一步改善彝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学硬件设施现在,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新课改将一些“高端”设备引入到了教学中,如:多媒体教学、数码相机、摄像机等设备的使用。
但这些昂贵的“教具”买单问题还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所以,当地政府应加大对学校经费的投入,改善农村高中学校的硬件设施。
如:多购买一些电脑设备和多媒体教学的设备;多建设一些图书馆和购买图书等学习资料,方便师生查阅教学和学习资料,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四川凉山彝族人的评价
四川凉山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而独特的民族,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以下是对四川凉山彝族人的评价:
1. 热情好客:四川凉山彝族人以热情好客著称,他们通常会竭尽全力招待客人,并提供最好的食物和住宿。
在彝族家庭中,客人被视为贵宾,会受到很高的礼遇。
2. 勤劳勇敢:四川凉山彝族人是一个非常勤劳的民族,他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还是战争,他们都能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3. 热爱音乐和舞蹈:四川凉山彝族人热爱音乐和舞蹈,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
在节日和庆典中,彝族人会聚集在一起,演奏各种乐器,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4. 注重家庭和亲情:四川凉山彝族人非常注重家庭和亲情,他们尊重长辈,爱护幼小,维护家庭和睦。
在彝族社会中,家庭和亲情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被视为维系民族团结和稳定的重要纽带。
5. 保持传统习俗:四川凉山彝族人保持了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文化,如祭祀、婚丧、饮食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这些传统习俗和文化对于彝族人来说非常重要,是他们民族认同和特色的重要体现。
总的来说,四川凉山彝族人是一个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热爱音乐和舞蹈、注重家庭和亲情、保持传统习俗的民族。
他们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为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凉山三大行动反思材料凉山藏族自治州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
为了推动凉山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凉山州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其中包括凉山三大行动。
这三大行动分别是教育、卫生和安居工程行动。
在实施这些行动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进行反思,以更好地改进工作。
首先,就教育行动而言,凉山州在基础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修建了许多教学楼、图书馆等设施。
此外,还加强了农村教师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教育水平。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凉山的教育问题不能简单地用硬件设施来解决。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需要投入资金,更需要改革教育体系,提高教师素质,提供更实用的职业教育等。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凉山的教育事业能够真正发展起来,不再仅仅是表面上的美景。
其次,卫生行动是凉山州在基础卫生和医疗设施建设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这一行动中,凉山不仅修建了许多卫生站和医疗设施,还加大了对卫生人员的培训和招聘力度。
这些措施使整个凉山地区的医疗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居民们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然而,在实施这一行动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重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医生的素质培养。
只有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强医生的培训,才能更好地满足凉山居民的医疗需求。
最后,安居工程行动是为了改善凉山州农村地区的居住条件。
在这一行动中,政府修建了许多农村安居房,并提供了相应的资金支持。
这些措施使农民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安居工程不能只停留在房屋建设上,还需要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机会等问题。
只有全方位地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的脱贫和发展。
总之,凉山三大行动在推动凉山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必须反思这些行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只有不断改进工作,才能更好地推动凉山的发展。
凉山彝族教育现状及大学生辅学支教的可行性凉山州素有“彝族文化之乡”的美称,有着其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凉山彝族自治州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尤其是教育方面,形成了“稳抓”基础教育重视职业教育的良好局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民俗寄宿制的完善,实施“两免一补”的助学政策,促进“两基”教育的发展。
[1] 但是发展与困难同在,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口基数大且彝族同胞众多,受历史发展及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凉山彝族地区教育仍存在“三低、一少、一高”师资力量薄弱等现象。
对凉山教育现状的深入剖析有助于寻找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
对于大学生而言,支援大凉山彝族地区教育是我们参与社会公益、奉献家乡的良好途径和方法,对培养彝族孩子们的学习能力、提高师范生教学专业技能;优化凉山彝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及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特殊环境对教育现状的影响(一)自然环境险要正如李白《蜀道难》中所描绘的蜀中山川之“奇、艰、险”。
凉山地区属横断山脉西南部分支,山川交横、交通闭塞、村落散居。
虽然全州大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一村一校”,但部分偏远地区住在山上的彝族同胞,到村小上学就得花上一两个小时。
他们没有校车,更没有营养午餐,学校的教育设施也是极其简单,没有互联网、没有多媒体,一块简易木板,一间空旷的屋子就成了一方教育天地。
学生和老师在这样艰苦的教学条件下学习和生活非常困难,遇到下雨、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情况必然影响孩子的学习进度。
以至于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安全却又没有经济能力让孩子上条件好的学校,干脆就让孩子辍学。
而从教的很多老师迫于教学条件的艰苦往往干不了几年就离开了。
据统计,州内彝族聚居区小学生年流失率平均达到 25%,初中达 11%(数据由州教委提供)。
且 2000 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彝族和其他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民族相比 6岁及 6 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各项指标均列倒数第二,[2] 截止 2004 年,全州有小学在校生 505691 人,少数民族在校小学生有 252396 人;普通初中在校生 122915 人,少数民族在校初中生有31591 人。
彝族初中生性知识,性态度,性行为现状
中国有五十三个民族,彝族在其中算是属于少数民族,彝族中的初中生和其他孩子一样,也要迎接青春的到来并进入起艰难的性学习阶段。
有不少彝族初中生对有关性知识、
态度和行为的掌握尚处于一种犹豫不决的状态,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的彝族初中生对有关性知识的掌握往往处于一种模糊歧义的状态。
目前大多数初
中生获取有关性知识的方式是通过互联网,但这种具有便利性的方式,使得初中生们可以
轻松获取但又不太确定其准确性的信息,很容易导致一些具有误导性的错误信息的接受,
从而影响到其有关性的了解。
其次,彝族初中生对性的态度是一种具有积极批判性的态度,具有积极的、探索性和
实践性,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批判性或抑制性,但他们并不像一些其他群体那样,在社会、
宗教和情感上对性方面具有强烈的厌恶感。
相反,他们可以借鉴世界各少数民族针对性方
面所提出的那种更加理性的观点来衡量事物的真假,从而形成一种客观、更加理性的态度。
此外,彝族初中生的性行为现状也比较多样,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能够明白性行
为应该受到道德和法律上的限制,初中生们也能基本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性行为,但也有一
些孩子会无节制地参与各种性行为,发生色情行为或是性侵犯,因此,应该采取更加有效
的办法来引导孩子们的性行为,让他们保持健康的性心态。
总的来说,彝族初中生在有关性知识、态度和行为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所以,根
据他们的文化习俗,从有关部门的政策实施,以及社会大众的引导,应力求解决他们存在
的问题,对其健康成长有助于提供方向。
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大众和教育机构对彝族初中生
性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理解,才能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
四川大凉山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健康状况研究四川大凉山地区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山地地区,被誉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区”、“浓缩的民族文化博物馆”、“人类未触及之境”。
这里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特色,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妇女健康状况问题。
本文将着重研究大凉山地区少数民族妇女的健康状况。
一、目前状况近年来,大凉山地区在医疗卫生领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地域偏远、交通不便等原因,一些地区的传统观念和落后的设施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
妇女由于家务劳动繁重,饮食结构不合理和文化传统等原因,导致了许多妇女健康上的问题。
在大凉山地区,许多少数民族妇女的生育多为早婚早育,以至于在未成年时期就结婚生子,这对妇女的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妇女过早生育的后果不仅仅是对身体的影响,还会影响到妇女的教育、职业和生活等方面。
同时,由于生活环境较为恶劣,妇女的生殖系统遭受到污染和损害的情况时有发生。
除了生殖方面的问题,妇女的其他身体部分也面临着许多健康问题。
在极度偏远的山区,水源少、供水困难,这就让少数民族妇女成为了一些常见疾病如腹泻、胃肠道病、寄生虫等的高发群体。
此外,由于工作和生活条件的限制,许多妇女的身体锻炼也很少,缺乏锻炼不仅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还会降低身体免疫力,因此许多妇女更容易患上一些疾病,如冠心病、血管疾病等。
二、解决方法针对大凉山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健康问题,目前有很多有价值的解决方法。
首先,政府投入资金,改善妇女医疗卫生条件。
针对大凉山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健康问题,近年来,政府就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加强了妇女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例如,在大凉山地区某些偏远山区,政府对医院设施进行了改善和升级,增大了护理工作人员的数量,以确保妇女在接受医疗保健服务时能够获得更好的服务。
其次,宣传教育妇女健康知识和科学用药知识。
针对大凉山地区普遍的文化传统中对中草药的使用,普及现代药物及其对人体的好处相对于中草药,科学用药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妇女的健康意识,并提高其对药物的认知。
彝人之初性事本善作者:苍玄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3年第07期彝族夫妻之间表面的冷淡,是社会伦理道德的一种规范,它具有使夫妻间永远保持一定神秘感和吸引力的社会功能。
性文化本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文化,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文化历史因素,它却成为人们讨论的禁区,人们往往“谈性色变”,认其为难以启齿的话题,中国人历来受传统儒家文化浸润,对性三缄其口讳莫如深有其历史文化原因,在中国西南部凉山地区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彝族,他们直至1956年仍然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模式,促使它的性文化相比于汉族文化地区又呈现出很多不同的特征,本文就带您一瞥凉山彝族独特的性文化。
关于性教育当小孩子开始缠着父母追问自己是从哪里来,而父母也开始绞尽脑汁去思考要怎样回答孩子们无邪的问题,这算是人类接受性教育最初的形式了,面对什么是性的问题,我们的长者可能会采取掩饰或者回避的态度,凉山彝族也是这样,但所不同的是,他们会通过宗教的形式来解释和解决,因此人们往往对性问题带有一种神秘色彩的观念。
凉山彝族平时善用极其含蓄的言行来表达性感情、理解性感情和接纳性感情,对性问题的直接接触,唯有在青年的成人仪式、招魂促育仪式、治疗性功能障碍仪式和超渡祖灵仪式等特殊场所的仪式中,这些仪式就带有性教育的重要内涵,仪式中都有性器官和性生活的具体描述和动作,但却丝毫没有猥亵的意味。
而一切都是为了香火延续、人丁兴旺,人们十分认真、虔诚。
而为了避免难堪,参加仪式者会因性别和年龄不同而区别参加或者不参加某些仪式。
凉山彝族性教育仪式种类繁多,其中女子成人仪式的地位尤其重要。
女子成人仪式是彝族姑娘告别童年步入成年的人生重要转折和标志,父母十分重视,尤其是母亲,她最了解女儿的生理状况,是女儿的贴心人。
在仪式临近前,母亲会为女儿备好必用的“扎尼”、多层绣花头帕、新百褶裙,购买颜色各异的珠子和银领牌等饰品。
彝族女性民歌与女性意识作者:尔古阿衣来源:《牡丹》2018年第03期彝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精神财富。
虽然彝族先民很早就创立了自己独立的文字——彝文,并用它来记载历史,但民间的口头创作与传唱是彝族文学的主体。
彝族民众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作品,包括神话史诗、民间歌谣、谚语和民间故事等。
其中,彝族女性歌谣丰富多彩。
彝族女性歌谣影响广泛、流传久远,具有独特的韵味。
本文以女性生命故事史为主线,整合文学、人类学、社会性别学的视角,将少数彝族女性的个体生命历程呈现在个体生存场域中,揭示了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与命运抉择,进而全面解读四川凉山彝族女性的生存境遇。
追求社会性别的平等与公正,拥有人生自主和恋爱自由,是每个人类个体的理想,也是人类社会长期向往并奋斗的总体目标。
很多故事与歌谣展现了彝族女性主体意识的产生,其不断与父权制、与命运抗争,却最终失败而告终,悲剧的意义在于把完美的东西撕碎在世人面前。
《甘莫阿妞》《阿诗玛》《阿依阿芝》《阿惹妞》等都塑造了一个个追求人格独立,精神高贵不屈,灵魂圣洁深邃,追求爱情自由,美丽果敢又专情痴情,具有人格尊严与女性主体意识但终究都面临悲剧命运的人物形象。
一、故事情节与女性形象(一)甘莫阿妞明代,峨边彝区甘家火史山下的山寨出了个绝色美女甘莫阿妞,属于甘尔普铁家支。
她的容貌能映壁生辉,美名传遍彝寨九十九,也传到了各个区域。
土司治达为贪占绝色,强送聘礼欲纳甘莫阿妞为妾。
阿妞誓死不从。
治达恼羞成怒,派兵压阵到寨子前逼婚。
阿妞翻墙出逃,深山老林里、悬崖峭壁上、幽幽竹林里,跑了三天三夜,过了七天其夜,最后还是被兵丁抓住、被捆绑着带到了治达衙内。
惊悉“美丽的鸟儿”折翅坠落他乡牢笼,甘莫阿妞所属的甘尔普铁家支内群情激愤、家支头人把这一消息传给了远方甘莫阿妞的心上人安哈木嘎。
木嘎听后,亲自率领三百骑手、联合彝家三支系、结集起族人家支兄弟、翻山越岭,马不停蹄地前去营救。
彝区班主任工作探讨摘要:在凉山州的大部分山区、乡村小学乃至区镇中心小学,怎样做好班主任工作一直是个热点讨论的话题。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彝族地区的班主任关于这个话题,首先应从凉山的区域特殊性和民族人口构成和分布思考。
凉山地处西南边陲,总人口当中,少数民族占48.9﹪,彝族人口占45.3﹪。
解放以后到现在,在国家的重视和关怀下,教育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是,凉山的教育,在各方面仍然落后于外面的地区。
近些年来,在义务教育的政策支持与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的实施下,政府大力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得大量的农村孩子可以到宽敞的寄宿制学校读书。
学生数量的增加,社会的发展,家长教育观念不足,物欲观念的盛行都使得学校教育面临很多现实性的困难。
班主任工作的展开显得很突出,工作也很重要。
班主任,是学校全面负责一个班的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老师。
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在彝区作为一个班主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工作的执行当中也较困难,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影响教育的区域政治经济政治经济对教育有制约的作用。
从大的方面关乎区域教育、学校教育,从小的方面来说关系到班主任对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
一般而言,凉山民族县的经济状况都不发达,地方对教育的投入不大。
作为基层教育工作和管理者,要了解这些地方政治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方便对工作作出合理有效的设想,做出行之有效的实际措施。
在学校里,我们对于眼前的现状可能感到不如意,对校舍建设、教室设施可能觉得很差;对于台下的学生,可能感到他们很调皮、不听话;对于教育也许信心不足。
这些,一般都和地方经济息息相关,只要我们下来细心体察了解,就会理解所看到的和所经历的,就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一种神圣感,觉得自己有这个使命去做好自己的工作,面对台下的双双充满向往的眼睛,想要去改变他们的贫穷落后的命运,至少可以起一个很好的、积极健康向上的引导作用。
简析四川凉山州彝族现代教育现状、原因及对策(姓名佘燕娇专业行政管理学号0812735 )摘要:教育是一个关乎国家发展的大问题。
对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来说,教育是摆脱贫困,获得全方位发展的根本途径。
凉山彝区的现代教育经过6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然而,与其他民族或地区横向比较,其教育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关键词:一彝族现代教育;问题现状;对策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自治州,彝族人口167万,占总人口的42.41%,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彝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字和语言的民族,历史上的彝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彝族教育历史悠久,起源于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历史上彝族人民没有创办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这不等于彝族没有古代教育。
从久远的古代教育到近代的家支教育,彝族人民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创造力属于自己的灿烂的文。
然而,很奇怪的是,拥有如此丰富文化的彝族人民大多数现在却处于愚昧贫困之中,彝族的现代教育十分滞后,问题重重。
一、彝族现代教育几个突出问题及原因:(一)、求学困难,流失率高,文化水平低: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各民族现代教育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彝族地区的现代教育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然而,在看到这些成就时,我们也不可忽视如今彝区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学生求学困难,流失率高;整体水平低;横向比较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
据统计,目前,州内彝族聚居区中小学生的流失率已达近几年的高峰,而且流失范围还在扩大,小学生年流失率平均达到25%,初中达11%(数据由州教委提供)【1】。
且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彝族和其他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民族相比6岁及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各项指标均列倒数第二。
由此,无法忽视一个严峻的事实,与其他民族相比,彝族现代教育发展缓慢总体受教育程度低。
简析四川凉山州彝族现代教育现状、原因及对策(姓名佘燕娇专业行政管理学号0812735 )摘要:教育是一个关乎国家发展的大问题。
对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来说,教育是摆脱贫困,获得全方位发展的根本途径。
凉山彝区的现代教育经过6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然而,与其他民族或地区横向比较,其教育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关键词:一彝族现代教育;问题现状;对策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自治州,彝族人口167万,占总人口的42.41%,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彝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字和语言的民族,历史上的彝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彝族教育历史悠久,起源于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历史上彝族人民没有创办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这不等于彝族没有古代教育。
从久远的古代教育到近代的家支教育,彝族人民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创造力属于自己的灿烂的文。
然而,很奇怪的是,拥有如此丰富文化的彝族人民大多数现在却处于愚昧贫困之中,彝族的现代教育十分滞后,问题重重。
一、彝族现代教育几个突出问题及原因:(一)、求学困难,流失率高,文化水平低: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各民族现代教育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彝族地区的现代教育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然而,在看到这些成就时,我们也不可忽视如今彝区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学生求学困难,流失率高;整体水平低;横向比较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
据统计,目前,州内彝族聚居区中小学生的流失率已达近几年的高峰,而且流失范围还在扩大,小学生年流失率平均达到25%,初中达11%(数据由州教委提供)【1】。
且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彝族和其他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民族相比6岁及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各项指标均列倒数第二。
由此,无法忽视一个严峻的事实,与其他民族相比,彝族现代教育发展缓慢总体受教育程度低。
浅析金阳县彝族学生汉语教学作者:李云美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36期金阳县地处四川省西南地区,凉山州东部边缘,是凉山州比较偏远的县。
总人口17万多,彝族13万多,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
全县只有一所高中,目前学生只有500多人;有5个片区5所初中,156所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有28440名在校学生。
很多学生中途辍学,小学到中学会流失不少学生。
交通不便、山高路陡、家庭贫困等诸多因素使很多适龄儿童到了一定的年级就失学了。
巩固好学生的入学率,是做好彝族学生汉语教学的前提条件。
如何做好彝族学生的汉语教学呢?笔者是一名汉族女教师,在乡村小学任教过13年,现在根据我的一些经历来谈谈彝族学生的汉语教学。
把握契机,教学汉语。
还记得在1995年,我被分配到金阳县洛觉片区马店小学任教。
刚教汉语文时,我信心满满、充满热情地投入教学,可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了问题。
那些眼睛大大的,看起来很机灵的学生们,不像先前那样认真地听我讲教材内容了。
到后来,有些学生干脆就不听我讲了。
这很让我感到沮丧,原来他们不完全听懂我讲的内容。
我的热情也慢慢消退了下来。
静下心来进行思考,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很多都只懂彝语、不懂汉语,就是语言上有障碍。
这学校有一百多个学生,汉族学生只有几个,那么多彝族学生,平时说话全用彝语而不使用汉语。
我不懂这里的彝语,对我有意见的学生有时用不好听的彝语说我,我估计到他们说我的话是不雅的话,但我用汉语教育他们,他们很多内容都听不懂。
我把握时机,及时请教懂彝语的教师,尤其是请教那用彝文教材来教彝语的教师,这是教彝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第一种好方法。
我即学即用,用刚刚学到的一点彝语和学生交流,果然,有学生主动和我说话了,我趁机用汉语交叉在里边和他们交流,他们慢慢地听懂了我说的意思。
这使我很高兴。
课堂上,我利用教材教他们认识怎么读,这中间时不时用懂得的一点彝语来帮忙,我的这点彝语在学生们学习汉语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对凉山彝族地区女性教育的思考
提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但是作为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却十分落后。
笔者在对凉山彝族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该地区少数民族女性的教育状况。
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作为生活生产从属地位的女性, 受教育情况的真实状况,制约其接受教育的深层原因以及改善的对策。
关键词:凉山;彝族;女性;教育;发展
近几十年来,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取得了相当程度上的成果,但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教育状况仍然十分落后,女性文盲和半文盲率高居不下,女性文化修养素质相对低下,学龄女童失学、辍学的现象也依旧十分普遍。
大量的证据资料表明,女性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普及初等教育路上的绊脚石,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教育更是成为难题中的难题。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这个偏远深山地带,妇女辛勤劳作,却享受不到同等的教育权利,少数民族和女性这两个普普通通的字眼却让她们与教育和知识隔阂万里。
笔者以凉山彝族女性为研究点,以期能揭示现代社会少数民族女性的教育现状,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各种原因,从而为这一社会问题能够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措施。
一、凉山彝族地区女性教育现状
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相对较多的一个民族,但是与其他民族相比,现代教育却发展的并不容乐观,凉山彝族自治州自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与其自身相比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凉山彝族地区的民族教育与发达地区甚至是其他民族地区相比仍然具有很大的差距,正所谓前路漫漫,面临的诸多问题也需考虑和解决。
目前,凉山彝族自治州内彝族聚居区的中小学生流失量开始呈现出一个迅猛上升的状态,据州教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年流失率已经分别达到25%和11%,其中,尤其令人担心的是,流失的学生当中绝大部分都是女学生。
另外,据2005年一份田野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凉山州布拖县特木里镇,接受调查的317名女性,有276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教育,且具有小学学历及以上的人只有41个,这41个之中具有初中学历的只有9人,仅占被调查者的2.84%。
而学龄女童的辍学率则高达96%,很多女生表示读完小学不会再继续读初中或者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
所以也就造成了如今凉山彝族自治州教育发展畸形,年级越高,流失越多,女生人数越少的局面,由此也可以看出,加大力度推进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教育,发展女性教育的任务异常艰巨。
二、凉山彝族地区女性受教育程度低的具体原因
1.地域上的封闭性造成思想的滞后性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地形复杂,高山林立,交通相对不便利。
这也就从一个层面影响了州内彝族人民与外界的交流,尤其在当地女性的地位本来就处于一个从属的地位,保守和滞后的思想观念对于当地女性教育来说是一个长时间积累的大问题。
由于长期闭塞,女性的社会地位不高,重男轻女的思想依旧严重,且早婚现象相当普遍。
甚至在宗教仪式中女性都被认为是不洁与污秽的标志,也就从而造成了女性在彝族社会中的依附性和从属性的特征,无法自己开放思想接受现代教育。
该地区很多女性都认为操持家务,生儿育女便是生活的全部,接不接受教育显得可有有无。
她们没有意识到现代教育对于女性的独立人格培养和生活技能有多大的意义。
也因此造成了大部分的女性教育水平不高甚至一生都没有接受过教育的状况。
2.经济水平的低下制约女性教育的发展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省贫困面积最大的地区,贫困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40%多,达到170万,原始农业比率大,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家庭收入入不敷出的现象相当严重,也因此造成老百姓生活水平不高,收入低下,根本就无力送子女入学。
另外,政府对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教育资金投入相对来说欠缺,就造成了教师资源稀缺,教师职业水平不高,办学条件差等诸多问题。
没有一个相对稳定和安全的教育环境也是造成女性受教育者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发展凉山彝族女性教育的对策
1.加速经济发展,加大政府对女性教育的投入
大量的证据材料表明,越处于贫困地区女性的文盲和半文盲率就越高。
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这种教育缺失状态,凉山彝族政府就必要加大经济发展力度,努力提高妇女收入,从而提高妇女社会地位,为更多的女性接受教育创造可行的条件。
女性经济水平提高、社会提高就会相应的慢慢摆脱其从属附庸地位,开始主动意识受教育的重要性。
凉山彝族自治州州政府加大对女性教育的倾斜力度,改善交通和办学条件,为更多的学龄女生创造有利的入学条件,如实行中小学免费入学、设立奖学金等措施鼓励,对教师尤其是女性教师进行经济和精神上的奖励,提高教育质量,壮大和稳定教师队伍。
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女性自觉意识
在凉山彝族地区,很多彝族女性同胞都只满足与结婚生子、操办家务、下地
干活这些生活之事,对于接受教育则显得懵懵懂懂,对其重要性和意义也明显缺乏清醒和自知的认识。
因此,在当地,各政府相关部门和妇联要充分做好宣传工作,利用各种媒介加大对女性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充分提高当地妇女的自觉、自立意识,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改变其根深蒂固的早婚传统陋习。
四、结语
总而言之,女性的解放和发展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这种进步也只有依靠教育才能实现,通过改善教育水平,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提高妇女的地位,充分发挥她们作为社会一份子的职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因此,才需要我们更加努力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该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卢万发.毕摩文化与彝族教育关系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1999(1).
[2] 马林英,罗凉昭.凉山彝族教育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3] 彭雪芳.对彝族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
[4] 马林英.彝族妇女传统文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5.
[5] 郑树山.中国教育年鉴2004[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