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分裂详解
- 格式:doc
- 大小:925.50 KB
- 文档页数:14
细胞核分裂研究细胞核分裂的机制和调控细胞核分裂是生命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它是细胞生命周期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是细胞生殖与遗传发生的重要过程。
细胞核分裂是指细胞中一个细胞核被分成两个或多个细胞核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DNA被复制并平均地分散到新形成的细胞核中。
细胞核分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来揭示其机制和调控。
细胞核分裂的机制包括两个主要过程: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有丝分裂又称为间期分裂,是指在有细胞骨架的细胞中,细胞核的染色体在有丝分裂纺锤体的作用下被均匀地分成两份并分配给两个新细胞核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涉及到许多蛋白质、酶和分子机器的协同作用,分裂数组织的变化及方向信号等多方位因素的调控。
无丝分裂又称为原核分裂,常见于细菌、古菌和原核生物等原始生物。
与有丝分裂不同,无丝分裂的染色体不需要线索、纺锤体等器官的协同作用,而是通过一种独特的DNA复制方式来完成细胞核分裂。
因此,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是两种不同的细胞核分裂机制,其调控和分子机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细胞核分裂的调控也是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细胞核分裂需要完整的调控网络来保证其正常的进行。
例如,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涉及到许多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参与了分裂的各个阶段,分别被用来控制每个阶段的开始、进行和结束。
其中,有丝分裂检查点是一种特殊的调控机制,可以检测到细胞的DNA损伤和错误,并在分裂过程中发出信号来防止细胞分裂。
无论是有丝分裂还是无丝分裂,其调控网络都是十分关键的。
近年来,关于细胞核分裂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新的突破。
许多新的分子机器、新的调控网络和新的信号通路被发现和研究。
例如,一些机器学习算法被用于处理生产的大量细胞核分裂过程图像数据,这些算法帮助研究者快速有效地分析细胞核分裂过程的细节和变化。
另外,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下,新型的荧光探针和转染技术也被应用于细胞核分裂研究。
这些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细胞核分裂的机制和调控,为科学家和医生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基础。
高中物理| 19.6核裂变详解核反应:在核物理学中,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核反应。
研究表明原子核的质量虽然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但是二者之间并不成正比关系。
其核子的平均质量与原子序数有如图的关系:核子的平均质量是:原子核的质量/核子数。
01裂变物理学中把重核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释放核能的反应叫做裂变。
把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释放出核能的反应叫做聚变。
铀核裂变的产物是多种多样的,有时裂变为氙(Xe)和锶(Sr),有时裂变为钡(Ba)和氪(Kr)或者锑(Sb)和铌(Nb),同时放出2~3个中子。
铀核还可能分裂成三部分或四部分,不过这种情形比较少见。
铀核裂变的许多可能的核反应中的一个是:铀核的裂变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他的助手斯特拉斯曼发现,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了裂变。
铀核裂变的产物是多种多样的,一种典型的反映是裂变为钡和氪,同时放出三个中子,其核反应方程是:裂变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上述裂变中,裂变后的总质量小于裂变前的总质量,质量亏损:释放出的能为:在这个反应中释放的能量可以计算如下:反应中释放的能量:△E= △mc2=141MeV.说明:如果1克铀全部裂变,它放出的能量就相当于2500吨优质煤完全燃烧时放出的化学能。
铀核裂变时,同时释放出2~3个中子,如果这些中子再引起其他U235核裂变,就可使裂变反应不断地进行下去,这种反应叫做链式反应。
1链式反应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了裂变,释放出的中子又引起了其他铀核的裂变,也就是链式反应。
由裂变重核裂变产生的中子使反应一代接一代继续下去的过程,叫做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使裂变物资能够发生链式反应的最小体积叫做它的临界体积,相应的质量叫做临界质量。
2原子弹“小玩意儿”钚装药重6.1千克,TNT当量2.2万吨,试验中产生了上千万度的高温和数百亿个大气压,致使一座30米高的铁塔被熔化为气体,并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弹坑。
核分裂与融合能量释放机制与应用核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形式,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而核分裂和核融合是实现核能释放的两种主要机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核分裂和核融合的能量释放机制,并介绍它们在能源生产和其他应用领域的实际应用。
首先,我们来谈核分裂(nuclear fission)。
核分裂是指重原子核(如铀、钚等)被中子轰击后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较轻的原子核的过程。
在核分裂过程中,大量的能量被释放出来。
这是由于原子核的质量被分裂后的产物所减小,而质量与能量是互相转化的。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质量的减小将导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核分裂还有另一个关键的特征,即释放出的中子可以进一步与其他原子核发生碰撞从而引发连锁反应,进一步增加能量的释放。
核分裂在核电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核电站利用铀等重元素的分裂来产生热能,进而驱动发电机产生电力。
核反应堆是核电站的核心设备,其中的核燃料通过控制中子的数量和速度来维持稳定的核分裂链式反应。
核分裂除了可以产生热能外,还可以产生中子,这些中子在其他应用领域也有重要的用途,比如用于肿瘤放疗和探测火山活动等。
相比于核分裂,核融合(nuclear fusion)是一种更为理想的能量产生方式。
核融合是指两个轻原子核融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的过程。
核融合过程中,同样会有质量的减小,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与核分裂不同的是,核融合需要非常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才能发生,因为原子核之间存在着静电斥力,需要克服这个斥力才能使原子核靠近并融合。
目前,科学家正在探索利用类似太阳内部温度和压力的等离子体环境来实现核融合反应的可控释放能量。
核融合的关键挑战在于如何维持高温和高压环境,并控制反应的稳定性。
然而,一旦核融合实现,它将成为一种几乎无限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
核融合产生的能量非常强大,比核分裂释放的能量还要高得多。
此外,与核分裂不同,核融合的废物产生非常少,并且不会产生高放射性废物,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辐射危害。
物理学中的核分裂与核聚变核分裂和核聚变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在人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核武器”、“核能源”等词语,这些都牵扯到了核分裂和核聚变的原理。
本文将从物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核分裂和核聚变的概念、原理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核分裂核分裂是指将重核原子核分裂为两个或多个轻核原子核的过程。
相对于核聚变而言,核分裂是一种自然放射性过程,也是一种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核分裂起源于铀、钚等重核原子核,它们之所以有自放射性是因为其原子核不稳定,不能持续维持其构成,而不断变化,放出辐射能。
在自放射性的辐射能作用下,原子核越来越不稳定,最终发生核分裂。
核分裂产生的能量非常巨大,每次核分裂都可以放出很多能量,这也是核武器能够爆炸的原因。
此外,核分裂还可以用于核能源的生产,通过将反应锅中的燃料加热,使其变成高温气体,然后使气体带着能量旋转,可以转化成电能,供人们使用。
二、核聚变核聚变是指将轻核原子核聚合成较重的原子核的过程。
相对于核分裂而言,核聚变更加明显的是其用于太阳能的制造中,带来的源源不断的能量。
太阳能从何而来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太阳的能量来自于核聚变反应。
太阳的内核温度非常高,可以达到几千万度,这种高温可以使氢原子核结合成氦原子核,同时放出大量的能量。
核聚变反应实际上就是阳光的来源。
在太阳能的利用过程中,核聚变反应可以将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这种能量可以用来供应各种方面的生活,比如发电、取暖、照明等。
三、核分裂和核聚变在生活中的应用核分裂和核聚变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各个领域都有其重要的作用。
核武器的制造及使用,无疑是核分裂最突出的应用。
但是,随着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核聚变的应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核聚变反应堆已经在欧洲建成,它是一个长期运营的实验设施,旨在研究和开发核聚变能源技术。
核聚变技术可以将海水中的氢气和氦气结合起来,同时产生大量能量。
细胞核分裂及其与细胞周期的关系研究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它们的生命活动不仅取决于细胞自身的内部环境,还受到细胞外环境的影响。
在细胞生命周期中,最为重要的过程之一是细胞核分裂。
细胞核分裂是指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对一段时间的准备、分裂、互相排列成两组染色体,再由于细胞质的收缩和分裂使两组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细胞核分裂及其与细胞周期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1. 细胞核分裂的类型细胞核分裂可分为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类型。
有丝分裂是指在细胞核分裂中,染色体准备、分裂、互相排列成两组染色体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有序性,涉及到丝状结构的形成和收缩。
而无丝分裂则没有有序性的涉及到丝状结构的形成和收缩,直接将染色体分裂成两部分。
2. 细胞周期与细胞核分裂的关系细胞分裂是细胞周期中最显著、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细胞周期是细胞从一次分裂到下一次分裂所经过的时间。
细胞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G1期、S期、G2期和M期。
其中,M期是细胞核分裂阶段,也叫有丝分裂期。
3. 细胞周期的调控机制细胞周期的进程主要受细胞周期蛋白激酶的调控。
细胞周期蛋白激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细胞周期蛋白和调节亚单位。
这些蛋白质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表达不同,并起着不同的作用。
其中,细胞周期蛋白D和Cdk4、Cdk6被认为是G1期的关键酶,其催化作用可使紫杉醇信号转导,在药物治疗中起到很好的效果。
4. 细胞核分裂的调控机制细胞核分裂的发生是非常复杂的过程,调控机制也较为复杂。
其中,负面调节因子与转录因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负面调节因子是指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起到抑制细胞核分裂的作用。
另外,在细胞核分裂的各个阶段中,转录因子和其作用靶点也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5. 细胞核分裂与疾病的关系细胞核分裂是细胞分裂的重要过程,与多种疾病有着密切关联。
如癌症、部分先天性疾病等都与细胞核分裂出现异常相关。
在治疗这些疾病的过程中,针对细胞核分裂的调控机制,设计相关的药物治疗方案,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细胞生物学中的细胞核分裂与有丝分裂研究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其生命周期包括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两个重要过程。
细胞核分裂是细胞分裂的关键步骤之一,而有丝分裂则是细胞核分裂的主要方式之一。
细胞核分裂与有丝分裂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细胞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生命现象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1. 细胞核分裂概述细胞核是细胞内的控制中心,包含着遗传信息的DNA。
细胞核分裂是指细胞中的细胞核经历一系列复杂的步骤,将其复制的遗传物质均分给两个新的细胞。
2. 细胞核分裂的重要步骤细胞核分裂包括核膜解体、染色质凝聚、染色体对分和核分裂等步骤。
核膜解体是指细胞核的外层膜在细胞核分裂前解体,使得染色质进入细胞质。
染色质凝聚是指在核膜解体后,染色质会凝聚成不同大小的条状结构。
染色体对分是指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会成为两个独立的染色体。
核分裂是指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逐渐移动到细胞的两极,并最终分离形成两个新的细胞核。
3. 有丝分裂的过程有丝分裂是细胞核分裂的常见方式之一,包括纺锤体形成、纺锤体纺线、染色体对分和细胞质分裂等过程。
纺锤体是由微管组成的管状结构,其功能是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辅助染色体的运动。
纺锤体纺线是指纺锤体上的微管将染色体由细胞中央运动到两极,并确保染色体对分的准确进行。
染色体对分是指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分裂为两个独立的染色体。
细胞质分裂是指在染色体对分完成后,细胞会分裂成两个独立的细胞,每个细胞都含有一个新的细胞核。
4. 细胞核分裂与有丝分裂的调控机制细胞核分裂与有丝分裂的调控机制十分复杂,其中包括各种信号与调控分子的互作。
细胞核分裂的调控包括细胞周期调控、环素依赖激酶的活化等。
有丝分裂的调控则包括纺锤体形成的控制、染色体纺线的动力学调控等。
5. 细胞核分裂与有丝分裂的生理病理意义细胞核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常会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
例如,细胞核分裂异常可能导致染色体不平衡,进而引发遗传病。
有丝分裂异常可能导致染色体不稳定性,进而促进肿瘤的发生。
核反应核裂变、核聚变核裂变是一个核分裂成两个或以上,核聚变是两个或以上原子核聚合成一个。
从数量上说,一个是少变多,一个是多变少。
核聚变(nuc ear fusion),又称核融合、融合反应,聚变反应或热核反应。
核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只有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才能让核外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让两个原子核能够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
核裂变,又称核分裂,是指由重的原子核(主要是指铀核或钚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
核裂变虽然能产生巨大的能量,但远远比不上核聚变。
核聚变要在近亿度高温条件下进行,地球上原子弹爆炸时可以达到这个温度。
裂变堆的核燃料蕴藏极为有限,不仅产生强大的辐射,伤害人体,而且遗害千年的废料也很难处理,如:原子弹或核能发电厂的能量来源就是核裂变。
其中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热中子轰击铀-235原子后会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铀-235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
核聚变的辐射则少得多,且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如氛),中子质量较大,但是由于中子不带电,因此也能够在这个碰撞过程中逃离原子核的束缚而释放出来,大量电子和中子的释放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巨大的能量释放。
核能(nuclear energy)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现,这离不开早期西方科学家的探索发现,他们为核能的发现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可一直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开始,人类逐渐揭开了原子核的神秘面纱。
核能是人类最具希望的未来能源之一。
人们开发核能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重元素的裂变,如铀的裂变;二是轻元素的聚变,如氘、氚、锂等。
重元素的裂变技术,己得到实际性的应用;而轻元素聚变技术,也正在积极研究之中。
可不论是重元素铀,还是轻元素氘、氚,在海洋中都有相当巨大的储藏量。
核分裂反应的特点核分裂反应是一种核反应过程,其中一个重核裂变成两个或更多轻核,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
核分裂反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高能量释放:核分裂反应是一种高能量释放的过程。
当重核裂变成两个轻核时,释放出的能量非常巨大。
这是因为裂变过程中,核的结合能被释放出来,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²,质量的微小变化会导致能量的巨大释放。
2. 链式反应:核分裂反应可以引发链式反应。
当一个重核裂变成两个轻核时,同时释放出中子。
这些中子可以进一步引发其他核的裂变,释放更多的能量和中子。
这些中子又可以引发更多的裂变,形成一个连锁反应的过程。
这种链式反应可以持续不断地释放能量,直到核燃料耗尽或反应被控制停止。
3. 可控性:核分裂反应可以通过控制中子的速度和密度来实现可控性。
在核反应堆中,通过控制反应堆中的中子速度和密度,可以调节核分裂反应的速率和能量释放。
这样可以确保反应过程在可控范围内进行,避免反应失控和核爆炸的发生。
4. 放射性产物:核分裂反应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产物。
裂变过程中产生的轻核和中子都是放射性的,它们会继续衰变释放出辐射。
这些放射性产物对人类和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安全措施。
5. 资源丰富:核分裂反应所需的燃料资源相对丰富。
目前主要使用的核燃料是铀和钚,这些燃料在地球上存在较为丰富。
相比之下,核聚变反应所需的氘和氚等燃料资源相对稀缺。
因此,核分裂反应在目前来说是一种更可行和可持续的核能利用方式。
总结起来,核分裂反应具有高能量释放、链式反应、可控性、放射性产物和资源丰富等特点。
了解和掌握核分裂反应的特点对于安全利用核能和开展核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核分裂反应所产生的放射性产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加强核安全和环境保护工作,确保核能的安全利用。
核物理学中的核分裂和核聚变动力学研究在探索宇宙的奥秘和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征程中,核物理学一直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其中,核分裂和核聚变这两个过程,犹如核世界中的“双子星”,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同时又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着我们对物质和能量的理解。
核分裂,又称为核裂变,是一个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较轻原子核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宝库”被打开,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最常见的核分裂反应是铀-235 或钚-239 等重元素的原子核在吸收一个中子后发生分裂。
当一个中子撞击铀-235 的原子核时,会引发一系列的链式反应。
铀原子核会分裂成两个大小不等的碎片,同时释放出两到三个新的中子以及大量的能量。
这些释放出的中子又会继续撞击其他铀原子核,引发更多的分裂,从而形成链式反应。
这个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是极其巨大的。
以广岛原子弹为例,其爆炸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约 15 千吨 TNT 炸药的威力,而这仅仅是利用了少量的铀-235 发生核分裂所产生的能量。
从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核分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在原子核分裂之前,它会经历一个不稳定的阶段。
原子核内部的质子和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变化,导致原子核的形状发生扭曲。
当这种扭曲超过一定的阈值时,原子核就会分裂成两个部分。
这个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和粒子的运动轨迹是非常复杂的,需要通过精确的理论模型和实验测量来研究。
与核分裂相对应的是核聚变,它是将轻原子核结合在一起形成较重原子核的过程。
太阳内部就是通过核聚变不断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为整个太阳系提供光和热。
核聚变的实现需要极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在地球上,要实现可控核聚变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最常见的核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生成氦原子核和一个中子,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在核聚变的动力学研究中,高温下粒子的热运动和相互碰撞是关键因素。
当温度足够高时,原子核具有足够的动能来克服彼此之间的库仑斥力,从而实现融合。
然而,要维持这样的高温和高密度环境,并实现能量的有效输出,是目前核聚变研究面临的主要难题。
核裂变原理
核裂变是一种重要的核反应过程,它是指重核的原子核在受到外界的作用下,发生裂变反应将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更多的碎片。
在核裂变反应中,通常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并产生中子。
核裂变的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当一个重核吸收一个中子时,会形成一个非稳定的复合核,这个核在极短的时间内会发生裂变,分裂成两个相对较轻的核片,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和几个中子。
这些中子可以进一步引发其他临近的核反应,形成一个连锁反应的过程。
核裂变反应主要发生在重核上,最常见的是铀-235和钚-239。
这些重核的原子核结构相对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中子的激发而发生裂变。
裂变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来自于原子核内部的结合能,是一种核能释放的形式。
能量的释放会导致周围的物质被加热并产生巨大的压力,这种效应被应用于核能的利用,例如核电站中的核反应堆。
核裂变反应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可以释放大量的能量,也可以用于核武器的制造。
然而,核裂变过程中还会产生放射性碎片,这些碎片具有很高的辐射能力,对人类和环境都存在潜在的危险。
因此,在核裂变反应的利用和控制中,必须严格遵循安全措施。
总之,核裂变是一种重要的核反应过程,通过将重核进行裂变,可以释放大量的能量,并产生其他中子。
核裂变反应在能源和军事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但也需要注意安全性问题。
核分裂病理
核分裂是指细胞核的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开始,经一系列的变化,最后分裂成二个子核(daughternucleus)为止。
细胞分裂通常是核先分裂,然后以细胞质分裂而告完成。
病理核分裂象是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核内出现染色质增多、核仁增大、染色质出现粗颗粒状、云絮状等情况,提示可能存在恶性肿瘤。
病理核分裂象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也是恶性肿瘤诊断的金标准。
如果在病理检查中发现病理核分裂象,通常可以作为恶性肿瘤的确诊依据。
病理核分裂象的出现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
在恶性肿瘤中,病理核分裂象的数量和形态也是评估病情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病理核分裂象越多、形态越异常,恶性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患者的预后也越差。
因此,在病理检查中观察病理核分裂象是非常重要的。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病理核分裂象的数量和形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对恶性肿瘤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对于已经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病理核分裂象的数量和形态也是评估病情和预后的重要依据,有助于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细胞核分裂和肿瘤生长的机制细胞核分裂是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之一,在维持生命、繁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细胞核分裂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障碍和错误,如果这些错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就会导致细胞内基因突变,使得正常的细胞分裂发生异常,甚至发展成肿瘤。
一、细胞核分裂过程细胞核分裂过程主要分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类型。
有丝分裂是指把一组染色体复制为两组,每组含有与原先相同的染色体数量的细胞分裂过程,而减数分裂是指在有丝分裂的基础上,将染色体数量减半的分裂方式。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会经历丝状蛋白、中心粒、中心粒丝、纺锤体、染色体等多个结构的组合、联合和分离。
其中纺锤体是细胞分裂的重要结构之一,由纤维蛋白和蛋白质组成,起到将染色体分离为两份并运输到不同细胞极端的任务。
二、染色体异常对细胞核分裂的影响染色体是细胞分裂和繁殖的重要载体,在染色体不正常的情况下,细胞核分裂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是细胞核分裂过程中常见的异常情况。
细胞核分裂发生异常的原因可能是将来自父母的不同染色体交错,或在分裂过程中染色质发生断裂、重组等。
在染色体异常的细胞中,复制、分裂、生长、细胞死亡等过程均发生异常。
一些重要的基因序列如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和DNA修复基因(DNA repair gene)可能因为染色体异常而丢失或失去功能,使得染色体不稳定性增加,细胞增殖加快,甚至发展成肿瘤。
三、细胞肿瘤的形成机制细胞肿瘤的形成机制是极其复杂的。
在肿瘤细胞中,由于一系列的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作用下,细胞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异,导致细胞分裂数量失控,致使肿瘤细胞快速增殖,最终形成肿瘤。
细胞肿瘤的形成需要在遗传和环境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完成。
遗传上,一些基因序列的突变增加了细胞分裂的概率,,而环境上,诸如病毒、有毒化学物质、辐射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引发细胞变异,使得细胞形成肿瘤的风险增加。
化学分裂模式范文分裂模式是指原子核在高能激发下发生变化,原子核的形态分为两部分,每一部分质子、中子的数目也可能不同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变化方式,我们可以将分裂模式分为两类:裂变和α衰变。
裂变是指原子核受到中子的轰击或吸收中子后变得不稳定,进而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较轻的核。
裂变通常发生在具有较大中子让步比的重核中。
裂变产物中,通常会有一些中子会释放出来,以保持动量守恒。
裂变的典型例子是铀-235核被中子轰击后分裂成巴里奥核和氪核,伴随着中子的释放。
裂变通常是在核反应中发生的,例如核电站中的核能产生就是通过利用铀的裂变来产生的。
α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射出一个α粒子,也就是一个α核,形成一个新的原子核。
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构成一个α核。
α粒子在放射出去后,原子核的质子数减少2,中子数减少2,原子序数减2,质量数减4、α衰变通常发生在具有过多质子的重核中,以减少质子的数目,达到核的稳定状态。
典型的α衰变包括放射性核素钚-239转变为铀-235和氫原子变为氦原子。
除了裂变和α衰变,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比较少见的分裂模式。
例如,贝塔衰变是指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变为一个质子,并同时释放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
贝塔衰变通常发生在中子过多的核中,以平衡中子和质子的比例。
伽玛衰变是指原子核释放出一束伽玛射线,以释放多余的能量。
伽玛衰变通常发生在高能激发的核中,以稳定主要的质子和中子比例。
总的来说,分裂模式是原子核在高能激发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裂变和α衰变是常见的分裂模式,分别指原子核分裂为两个或多个较轻的核,以及放射出一个α粒子形成新的原子核。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非常见的分裂模式,如贝塔衰变和伽玛衰变。
不同的分裂模式有助于原子核达到更稳定的状态,以保持核内质子和中子的比例平衡。
现将细胞核分裂象的问题简介如下,这些都是个人体会,有错请指正:
(1)概念:细胞分裂是细胞新陈代谢、繁殖的基础,它是以细胞核的分裂为主要形式。
细胞分裂分为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两种,一般说的核分裂象是指有丝分裂,即细胞的丝状体以中心体为核心,将染色质聚集形成的染色体一分为二,进一步将细胞一分为二,完成细胞分裂周期。
(2)细胞分裂时表现的核分裂象,可分为以下种:
〔1〕正常核分裂象:即常态分裂象,可见于新陈代谢的正常细胞、细胞损伤后修复的细胞、炎性增生的细胞,也见于肿瘤性细胞,恶性者数量增多而已。
〔2〕病理性分裂象:仅见于恶性肿瘤细胞,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可分为多极,如3极、4极、5极甚至更多不规则的形态,这样就使一个瘤细胞在分裂时可分为3个、4个、5个或更多细胞,故恶性肿瘤生长较快。
〔3〕异常分裂象:如流产性、顿挫性分裂象,即染色体在一分为二时呈非对称性分裂,或杂乱无序,难以完成细胞分裂周期而流产。
(3)正常的细胞分裂周期,分为:
〔1〕间息期(Interphase)(细胞处在分裂末期→前期之间):以皮肤上皮细胞为例,一个细胞分裂周期为24小时,其中23小时为间息期,分裂周期只需1小时。
〔2〕分裂前期(Prophase):细胞开始分裂,中心体复制成双,染色质聚集形成染色体,核膜消失,分裂象状如菊花团。
〔3〕分裂中期(Metaphase):中心体分向细胞两端,有丝状体与排列在细胞中央赤道板上呈一行的染色体相连接。
分裂象呈单行居细胞中央。
〔4〕分裂后期(Anaphase):染色体丝向细胞两极分开,分裂象呈对称的两条。
〔5〕分裂末期(Telophase):染色体遂细胞分裂为2个,再形成子核,细胞浆一分为二,即完成分裂周期。
本次上传图中有2张是电镜图,错写为示意图了,请注意。
另外内容待续。
M 01.jpg (80.68 KB)
2007-6-23 21:21
分裂前期示意图
M 02.jpg (96.37 KB)
2007-6-23 21:21
分裂前期示意图
NM 01b .jpg (150.9 KB)
2007-6-23 21:21
分裂前期
NM 02b.jpg (92.7 KB)
2007-6-23 21:21
分裂前期
M 03.jpg (86.5 KB)
2007-6-23 21:21
分裂中期示意图
M 04.jpg (91.89 KB)
2007-6-23 21:21
分裂中期示意图
NM 04b.jpg (90.88 KB)
2007-6-23 21:21
分裂中期
M 05.jpg (91.97 KB)
2007-6-23 21:21
分裂后期示意图
NM 05b.jpg (121.18 KB)
2007-6-23 21:21
分裂后期
NM 06b.jpg (93.87 KB)
2007-6-23 21:21
各期分裂象
M 06.jpg (61.38 KB)
2007-6-23 21:21
分裂末期示意图
NM 08b.jpg (125.53 KB)
2007-6-23 21:21
分裂末期
NM 09a.jpg (97.77 KB)
2007-6-23 21:21
分裂末期
NM 10.jpg (130.58 KB)
2007-6-23 21:37
前期及中期分裂象
(4)病理性核分裂象(Pathological mitosis):瘤细胞不是按常态的分裂周期一分为二的进行分裂,而是不规则的无序分裂,可一分为三,一分为四,甚至更多。
这种细胞分裂仅见于恶性肿瘤细胞,故在一个肿瘤组织中,见到病理性核分裂象,对确是恶性肿瘤有重要意义。
下面图象均为不同形态的病理性核分裂象。
附件
PM 01.JPG (114.07 KB)
2007-6-24 11:28
PM 02.JPG (114.21 KB)
2007-6-24 11:28
PM 03.JPG (127.44 KB)
2007-6-24 11:28
PM 04.JPG (125.95 KB)
2007-6-24 11:28
PM 05.jpg (96.22 KB)
2007-6-24 11:28
PM 06.jpg (82.22 KB)
2007-6-24 11:28
PM 07.JPG (109.21 KB)
2007-6-24 11:28
(5)不正常核分裂象(abnormal mitosis):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不是对等的一分为二,而是
不对称,故有的就在分裂中途流产,不能完成分裂周期。
[本帖最后由 leee. 于 2007-6-24 11:43 编辑]
附件
06-158 015.jpg (97.63 KB)
2007-6-24 11:38
PM 02.JPG (114.21 KB)
2007-6-24 11:43
(6)您在一个中倍视野内见过如此众多的核分裂象吗?
这是一例宫颈CIN3平切的一个视野,有无浸润难确定,其它视野为CIN3无浸润。
附件
07-323 003.jpg (166.42 KB)
2007-6-25 21:11
数一数有几个分裂象?
07-323 004.jpg (162.48 KB)
2007-6-25 21:11 看看有那些类型的分裂象?
答:
一个细胞周期可分为两期:1. 细胞分裂期(M期,Mitosis phase)
2. 分裂间期(Interphase):包括G1期
S期(DNA Synthesis phase)
G2期
以人类纤维母细胞为例,一个细胞周期为24h,M期仅有1小时,S期持续10-12小时,G1和G2期为11-13小时。
而细胞周期中不可忽视的是某些细胞处于G0期,这些细胞可能是处于静止期,也可能是出于老化期的细胞。
处于静止期的细胞在外环境中生长因子浓度增高的情况下可进入G1期,从而进入细胞周期。
而处于老化期的细胞即使受外界因素的刺激也不能进入细胞周期。
而不同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分裂频率和处于静止期的时间。
如成人肝细胞大约每年分裂一次,而成人神经原细胞几乎不分裂。
也就是说成人肝细胞和神经原细胞大部分时间都处于G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