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术语
- 格式:pdf
- 大小:250.17 KB
- 文档页数:21
推进依法行政保护水土资源—水土保持名词术语—1、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减轻洪水、干旱和风沙灾害,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
2、水土保持措施: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工程、植物和耕作等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的总称。
3、水土保持设施: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功能的各类人工建筑物、自然和人工植被、以及自然地物的总称4、水土保持生态效益: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生态系统(包括水、土、生物及局地气候等要素)得到改善,及其向良性循环转化所取得的效果。
5、水土保持工作方针: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
6、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为防止开发建设项目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有关技术规范要求,编制的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和综合治理的设计文件,是开发建设项目总体设计的的重要组成部份,是设计和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的技术依据。
7、水土流失的防治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
8、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开发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开发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毁坏、占用原有的水土保持设施(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耕作措施等),改变或破坏原来的地形地貌,从而降低或消弱元水土保持设施及原地形地貌所具有的保持水土的功能,必须进行重建设、恢复和异地进行补偿性治理,所需支付的费用。
以实现水土保持面积总量不减少,标准不降低和水土流失总量不增加。
9、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应当同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验收水土保持设施。
10、沙障:为控制风沙流、减轻风力侵蚀而设置的挡沙障碍物。
11、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在水土流失地区,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所采取的造林、种草及封禁育保护等生产活动。
一、综合术语水土流失: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水的损失:大于土壤入渗强度的雨水或融雪水因重力作用而沿坡面流失的现象。
水土流失类型:根据引发水土流失的主要作用力的不同而划分的水土流失类别。
水土流失形式:在作用力相同的情况下,水土流失所表现出的不同方式。
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比较集中,年土壤侵蚀量超过相应的容许土壤流失量的地域。
水土流失面积:土壤侵蚀强度为轻度和轻度以上的土地面积,亦称土壤侵蚀面积。
水土流失规律: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与其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容许土壤流失量:根据保持土壤资源及其生产能力而确定的年土壤流失量上限,通常小于或等于成土速率。
对于坡耕地,是指维持土壤肥力,保持作物在生长时期内能经济、持续、稳定地获得高产所容许的年最大土壤流失量。
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减轻洪水、干旱和风沙灾害,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
水土保持措施: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工程、植物和耕作等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的总称。
水土保持设施: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功能的各类人工建筑物、自然和人工植被、以及自然地物的总称。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按照水土流失规律、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需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预防和控制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实现对流域(或区域)水土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的活动。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为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而进行的水土流失防治活动。
小流域:面积不超过50km2的集水单元。
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预防、治理和开发相结合,合理安排农、林、牧等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地布设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的最佳配置,实现从坡面到沟道、从上游到下游的全面防治,在流域内形成完整、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既在总体上,又在单项措施上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达到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流域内水土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水土流失防治活动。
水土保持名词解释
水土保持是指通过采取各种适宜的措施,保护和改良土壤、水源、森林、草地等自然资源,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物多样性和防止自然灾害等目的的一组综合性措施。
具体的名词解释如下:
1. 水土流失:土壤因降雨冲刷、河流冲刷、风蚀等造成的流失现象,是水土保持中比较重要的问题之一。
2. 植被恢复:对于已经遭受破坏的土地,通过植物恢复可以增强土壤功能,促进水循环和固定土壤。
3. 防护林:指种植于河岸、山脊、沙漠边缘、道路边坡等易发生水土流失地区,起到保护作用的森林。
4. 土地整治: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结构布局、土地质量等方面的措施,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5. 水生态修复:通过调节水流速、水体营养物质、水温等方面的措施,提高水体质量,保护水生态环境。
6. 沙化土地治理:通过种植抗旱、耐沙的植物,建立防护林和草地等方式,治理和防止沙化土地扩散。
7. 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平衡关系,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和保护。
总之,水土保持是一项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政府、企业和
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
只有全面落实水土保持措施,才能有效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术语1. 啥是“土壤侵蚀”呢?这就像是大地生病了,一块一块的土被水或者风给带走了。
比如说啊,在那些山坡上,如果没有植被保护,下一场大雨,土就像被扒皮似的冲得七零八落。
这土壤侵蚀可不得了,好好的地就这么被破坏了。
2. “水土保持措施”你知道吗?这就如同给大地穿上防护衣。
像我们在坡地上修梯田,这就是一种水土保持措施。
嘿,你看那层层叠叠的梯田,既好看又能把土和水都留住,就像一个个小卫士在守护着土地,不让它们溜走。
3. 再来说说“坡面径流”吧。
这坡面径流就像是大地的眼泪,水在坡面上流走的时候,要是没个阻拦,就会把土也一块儿带走。
就好比一个小孩在沙坡上泼水,水带着沙子就流下去了,多可惜啊。
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拦住坡面径流,保护土地。
4. “沟蚀”这个词听起来就有点吓人。
它就像大地脸上的一道道伤疤,雨水在地上冲出一道道沟。
我有次去山里看到,那些被沟蚀的地方,土都没了,就像被挖走了一块肉似的。
这时候就得采取措施,像种些草或者用石头挡一挡。
5. “植被覆盖度”可是个关键的水土保持概念呢。
这就像给大地盖上了一层被子。
比如说一片森林,植被覆盖度高,那就是厚厚的被子,能把土紧紧地捂住,水也能被存住。
要是植被覆盖度低,那就像盖了个破布,土和水都容易跑掉,哎呀,那可不行。
6. “拦沙坝”,这可是水土保持的大功臣。
它就像一个守门员,站在沟谷里,把泥沙都给拦住。
我老家那边有个拦沙坝,每次下大雨后,都能看到坝里拦住了好多泥沙,要是没有它,那些泥沙就会冲到下游,造成更大的危害呢。
7. “水保林”是什么呢?这就像一群忠诚的士兵,守护着水土。
它们的根深深扎进土里,就像无数只小手紧紧抓住大地。
我看到那些种在河边的水保林,风吹来的时候,它们站得稳稳的,不让水土流失,真是厉害极了。
8. “土壤入渗”这个词有点专业,但理解起来不难。
这就像大地在喝水一样。
如果土壤入渗能力强,下的雨就像被大地一口口喝掉了,土就不会被冲走。
就像我们把水倒在海绵上,海绵能很快吸收水,要是倒在硬邦邦的石头上,水就流走了,还会带走一些脏东西呢。
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景观格局: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径流模数:单位面积上每年流失的径流量。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溅蚀:是指裸露的坡地受到雨滴滴溅而引起的土粒与母体分离的一种土壤侵蚀现象。
面蚀:是指由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坡面表层土粒的一种侵蚀现象。
沟蚀:是指由汇集成股的地表径流冲刷破坏土壤及其母质,形成切入地表以下沟壑的土壤侵蚀形式。
泻溜:是指崖壁和陡坡上的土石经风化形成的碎屑,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面下泻的现象。
崩塌:边坡上部岩土被裂隙分开或拉裂后,突然向外倾倒、翻滚、坠落的破坏现象。
滑坡:当雨水渗透至土层底部,在不透水层或基岩上形成地下潜流,由于土体不断吸水增重,土体下滑力大于抗滑力时,土体沿着一定滑动面发生的位移现象。
风力侵蚀:是指在风力作用下地表土壤及细小颗粒被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斜坡固定工程:是指为防止斜坡岩土体的运动,保证斜坡稳定而布置的工程措施。
山沟治理工程:是指为固定沟床、拦蓄泥沙、防止或减轻山洪及泥石流灾害而在山区沟道中修筑的各种工程措施。
反压填土:是在滑坡体前面的抗滑部分堆土加载,以增加抗滑力。
谷坊:是山区沟道内为防止沟床冲刷及泥沙灾害而修筑的横向挡拦建筑物。
抗滑桩:是穿过滑坡体将其固定在滑床的桩柱。
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是指在山地丘陵区以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良土壤、维持和提高土地生产潜力为主要目的所进行的造林护草措施。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是指以保土、保水、保肥为主要目的的提高农业生产的耕作措施。
等高耕作:是指沿等高线垂直于坡面倾向进行的横向耕作。
水土保持术语英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1. Erosion: Erosion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soil and rock are removed from the Earth's surface by natural forces such as wind, water, and ice. Erosion can be accelerated by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deforestation and agriculture.第二篇示例:水土保持术语在农业、环境保护和土地管理领域中非常重要。
水土保持术语英文表达清晰,通常由简单的单词或短语组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水土保持术语英文及其解释:1. Erosion(侵蚀):指土壤表面被水流、风力、冰雹等自然力量剥离、摩擦和冲走的过程。
侵蚀是导致土壤贫瘠和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 Runoff(径流):指雨水或融雪在土壤表面流动,并最终流入水体的过程。
径流过程中会携带土壤、化学物质和污染物,对水环境和土壤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3. Soil Conservation(土壤保护):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管理实践,保护土壤不被侵蚀、污染或退化,从而维护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4. Sedimentation(沉积):指悬浮在水体中的固体颗粒(如泥沙、沙砾)沉降到底部或河床上的过程。
沉积会导致水体变浑浊、水质下降,对水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5. Contour Plowing(等高线耕作):一种水土保持措施,通过在地势上依照等高线的方式进行耕作,可以减少侵蚀和径流的发生,保护土壤不受流失。
6. Riparian Buffer(河岸缓冲带):河岸附近的植被区域,可以减少水体径流的速度,过滤悬浮物质和污染物,保护水体质量并维护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7. Soil Structure(土壤结构):土壤内部的颗粒排列和空隙结构,对土壤的透水性、通气性和保水能力等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1土壤侵蚀模数(soil erosion modulus)单位面积土壤及土壤母质在单位时间内侵蚀量的大小,是表征土壤侵蚀强度的指标,用以反映某区域单位时间内侵蚀强度的大小。
土壤侵蚀模数的单位通常有两类:1)表征单位面积年度侵蚀量大小的单位为t/(km2·a)或m3/(km2.a)。
2)表征某区域某次降雨条件下单位面积侵蚀量大小的单位为t/km2或m3/km2。
2田间持水量指在地下水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充分灌水或降水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土水势或土壤水吸力达到一定数值)。
3径流径流是指降雨及冰雪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4山洪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
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一般分为暴雨山洪、融雪山洪、冰川山洪等。
5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6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流失。
7水土保持对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主要有植物措施(如水保造林、水保种草、水保耕作等)和工程措施(如坡面工程、沟道工程、挡墙工程等)。
8加速侵蚀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如滥伐森林、开垦陡坡、过度放牧以及不合理耕作等引起的土壤侵蚀强度超过自然侵蚀强度的现象。
9水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不影响水的正常用途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或自身调节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
水环境容量是制定地方性、专业性水域排放标准的依据之一,环境管理部门还利用它确定在固定水域到底允许排入多少污染物。
水环境容量的意义:(1)理论上是环境的自然规律参数和社会效益参数的多变量函数;反映污染物在水体中迁移、转化规律,也满足特定功能条件下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
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标准一、总则为了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保护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制定本标准。
二、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包括但不限于土地整治、农田改造、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矿山开发、道路建设等。
三、名词术语3.1 水土保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采取生物、机械、物理、化学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土资源。
3.2 水土保持方案:指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水土流失评估分析,综合利用水土保持工程技术手段,制定的水土保持施工方案。
3.3 水土保持措施:指在工程建设项目中针对水土流失问题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包括山体防护、水土保持工程、植被保护等。
3.4 生态环境保护:以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为目标,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四、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程序4.1 项目调查:对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特点、水土流失状况进行调查,并收集相关资料。
4.2 水土保持评价:对项目所在地区的水土保持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4.3 提出建议: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提出水土保持施工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4.4 编制方案:根据评价和建议,编制水土保持施工方案,明确施工措施、工程规模、工程标准等。
4.5 审批审查:对编制的水土保持方案进行内部审批,并征得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
4.6 实施监督: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监督,确保施工按照方案要求进行。
五、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内容5.1 项目概况: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包括项目位置、规模、用地情况等。
5.2 地理环境:对项目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气候特点等进行描述。
5.3 水土流失评价:对项目所在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5.4 水土保持目标:明确工程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目标,包括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等。
5.5 方案设计:根据评价和目标,设计水土保持施工方案,包括水土保持措施、工程标准、工程造价等。
水土保持一、基本概念:1、水土保持: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
2、水土流失:土壤及其其它地表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过程。
按外营力性质分为:水蚀、风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和人为侵蚀。
★只要发生点的位移就叫水土流失。
3、土壤侵蚀强度:表层土壤在自然营力(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单位面积和单位时段内被剥蚀并发生位移的土壤侵蚀量。
以土壤侵蚀模数表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4、土壤侵蚀模数:单位面积和单位时段内土壤侵蚀量,其单位为t/km2.a)。
土壤侵蚀模数是计算水土流失的基础,该模数的确定一般是通过调查和现场实测、分析得到的。
5、土壤容许流失量:在长时期内能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维持土地生产力基本稳定的最大土壤流失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L190-96)6、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国标确定的水土流失量化防治目标主要为六个: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面积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
7、水土保持设施:根据各地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水土保持设施是指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功能的一切设施的总称。
包括工程设施,如水库、塘坝、堤堰、挡土墙、截水沟、水平梯田和梯地等;水土保持植物,如人工种植或野生的林草植被,以及具有一定水土保持功能的自然地形地貌。
8、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一般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
项目建设区:包括是业主管辖的永久征地、临时占地、租赁土地等建设征占地面积。
直接影响区:项目建设区以外,因施工建设等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及危害的区域。
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有关的基本知识★管理范围:凡是开发建设项目(交通、电力、矿业、水利、城建、农林等)都要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或报告表)。
水土保持词语解释150问1、什么是水土流失?答:是指由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引起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关键词】水土流失2、什么是水土保持?答: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平原区等的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关键词】水土保持3、水土流失形式主要有哪几类?答: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混合侵蚀等。
【关键词】水土流失,形式4、什么是水的损失?答:水的损失在国外一些国家的水土保持文献中是指植物截流损失、地面及水面蒸发损失、植物蒸腾损失、深层渗漏损失、坡面径流损失。
在我国,水的损失主要指坡地径流损失。
【关键词】水的损失5、什么是土壤侵蚀?答:是指陆地表面,在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它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关键词】土壤侵蚀6、什么是水力侵蚀(水蚀)?答:由于大气降水,尤其是降雨所导致的地表侵蚀过程及其一系列土壤侵蚀形式成为水力侵蚀。
【关键词】水力侵蚀7、什么是溅蚀?答:溅蚀是指裸露的地表受到雨滴的击溅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
它是在一次降雨中最先导致的土壤侵蚀。
【关键词】溅蚀8、溅蚀是如何形成的?答:裸露的土地受到较大雨滴打击时,表层土壤结构遭到破坏,把土粒溅起,溅起的土粒落回坡面时,坡下比坡上落得多,因而土粒向坡下移动,随着雨量的增加和溅蚀的加剧,地表往往形成一个薄泥浆层,再加之汇合成小股地表径流的影响,很多土粒随径流而流失,这种现象常成为溅蚀。
溅蚀破坏土壤表层结构,堵塞土壤孔隙,阻止雨水下渗,是产生坡面径流和层状侵蚀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溅蚀9、什么是面蚀?答:面蚀是指由于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坡面表层土粒的一种侵蚀现象,它是土壤侵蚀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由于面蚀面积大,侵蚀的又是肥沃的表土层,所以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很大。
水土保持一、基本概念:1、水土保持: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
2、水土流失:土壤及其其它地表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过程。
按外营力性质分为:水蚀、风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和人为侵蚀。
★只要发生点的位移就叫水土流失。
3、土壤侵蚀强度:表层土壤在自然营力(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单位面积和单位时段内被剥蚀并发生位移的土壤侵蚀量。
以土壤侵蚀模数表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4、土壤侵蚀模数:单位面积和单位时段内土壤侵蚀量,其单位为t/km2.a)。
土壤侵蚀模数是计算水土流失的基础,该模数的确定一般是通过调查和现场实测、分析得到的。
5、土壤容许流失量:在长时期内能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维持土地生产力基本稳定的最大土壤流失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L190-96)6、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国标确定的水土流失量化防治目标主要为六个: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面积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
7、水土保持设施:根据各地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水土保持设施是指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功能的一切设施的总称。
包括工程设施,如水库、塘坝、堤堰、挡土墙、截水沟、水平梯田和梯地等;水土保持植物,如人工种植或野生的林草植被,以及具有一定水土保持功能的自然地形地貌。
8、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一般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
项目建设区:包括是业主管辖的永久征地、临时占地、租赁土地等建设征占地面积。
直接影响区:项目建设区以外,因施工建设等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及危害的区域。
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有关的基本知识★管理范围:凡是开发建设项目(交通、电力、矿业、水利、城建、农林等)都要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或报告表)。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知识问答1、什么叫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对山丘区、风沙区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
2、什么叫清洁小流域构筑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指以流域为单元,以流域内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调整人为活动为重点,从山顶到河谷依次建设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将流域综合治理为有水则清、无水则绿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
3、什么叫三道防线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⑪生态修复防线,即在中山、低山及人烟稀少地区,实行全面封禁,禁止人为开垦、盲目割灌和放牧等生产活动;实施生态移民,减少人为活动和干扰;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⑫生态治理防线,即在人口相对密集的浅山、山麓、坡脚等区域,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控制化肥农药施用,发展生态农业,减少面源污染;规范开发建设活动,减少人为水土流失;建设小型水利水保设施,因地制宜加强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人居环境。
⑬生态保护防线,即以河道两侧及湖库周边为重点,保育植被,恢复湿地,清理河道垃圾、障碍物,恢复景观生态,有效发挥灌木和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功能,维护河道及湖库周边生态平衡,控制侵蚀,改善水质,美化环境。
4、清洁小流域五个同步治理“五同步”是指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的“污水、垃圾、厕所、环境、河道”五同步综合治理。
5、清洁小流域治理九条标准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80%以上,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80%以上。
②流域内开发建设项目有水土保持方案并得到实施,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③小流域内平均土壤侵蚀量控制在200吨/平方公里・年,拦沙率达到70%以上。
④小流域内旅游点、厂矿企业、机关学校、养殖场等生产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处理率达到80%以上。
⑤固体废弃物集中堆放,定期清理和处置。
⑥流域内种植业发展与水源保护相适应,农耕地及果园90%以上采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⑦化肥施用强度(折纯)低于250公斤/公顷,农药使用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水土保持术语3.1综合术语水土流失: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水的损失:大于土壤入渗强度的雨水或融雪水因重力作用而沿坡面流失的现象。
水土流失类型:根据引发水土流失的主要作用力的不同而划分的水土流失类别。
水土流失形式:在作用力相同的情况下,水土流失所表现出的不同方式。
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比较集中,年土壤侵蚀量超过相应的容许土壤流失量的地域。
水土流失面积:土壤侵蚀强度为轻度和轻度以上的土地面积,亦称土壤侵蚀面积。
水土流失规律: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与其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容许土壤流失量:根据保持土壤资源及其生产能力而确定的年土壤流失量上限,通常小于或等于成土速率。
对于坡耕地,是指维持土壤肥力,保持作物在长时期内能经济、持续、稳定地获得高产所容许的年最大土壤流失量。
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减轻洪水、干旱和风沙灾害,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
水土保持措施: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工程、植物和耕作等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的总称。
水土保持设施: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功能的各类人工建筑物、自然和人工植被、以及自然地物的总称。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按照水土流失规律、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需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预防和控制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实现对流域(或区域)水土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的活动。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为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而进行的水土流失防治活动。
小流域:面积不超过 50 km2的集水单元。
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预防、治理和开发相结合,合理安排农、林、牧等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地布设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的最佳配置,实现从坡面到沟道、从上游到下游的全面防治,在流域内形成完整、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既在总体上,又在单项措施上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达到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流域内水土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水土流失防治活动。
水土保持学的名词解释水土保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如何保护和管理水源、土壤和植被,从而防止和减缓水土流失和环境退化的一系列策略和技术。
它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地理学、生态学、水文学、土壤学、农学和工程学等等。
本文将通过解释水土保持学的相关术语和原理,带领读者了解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与丰富内涵。
1.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指通过采用合理的措施和技术,减少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浪费,从而维护水源、土壤和植被的稳定和可持续利用。
这不仅仅是一种环境保护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水土保持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土壤侵蚀、改善水质、保持水量平衡以及提高土壤肥力。
2. 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指自然力和人为活动所造成的土壤表面的物质流动和土壤剥蚀的过程。
降水、风力、水流以及人类的农耕、城市建设等活动都是导致土壤侵蚀的因素。
土壤侵蚀造成的后果严重,包括土壤肥力下降、水源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
因此,水土保持学致力于开发和应用有效的措施和技术来减少土壤侵蚀,并保护土壤资源。
3. 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指通过人类干预以改善或重建破坏的生态系统,使其恢复到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水土保持学中的生态恢复是指通过植被恢复、土壤修复和水质治理等手段,使受到破坏的水源、土壤和植被重新建立健康的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不仅可以改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可以增加自然界的各种资源。
4. 多种植群多种植群是一种通过分布多种不同植物物种的方法来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的方式。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植被的整体稳定性,提高抵抗病虫害和逆境的能力,降低土壤侵蚀速度,并提供更多的生态功能。
常见的多种植群模式包括林下种植、混交种植和景观绿化等。
5. 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保护是水土保持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包括水源地保护、水质治理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通过建立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污染物的入侵,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维持水体的生态健康和供水的安全性。
水资源保护不仅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保护水生态系统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水土保持一、名词解释1.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土壤侵蚀的形式:是指在一定种类土壤侵蚀外营力的作用下,由于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和土壤侵蚀发生的条件不同,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地表形态差异。
3.土壤侵蚀速率:土壤有效层厚度与土壤年平均侵蚀深度之比。
4.土壤侵蚀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土壤侵蚀面积上的土壤侵蚀量。
5.径流系数:是指年平均径流深与年平均降水量之比。
6.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7.水土保持林体系:根据地貌部位和防护特点,营造具有不同目的和特定作用水土保持林林种,将这些林种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即水土保持林体系。
8.疏透度:在林带纵断面上透光孔隙面积与纵断面面积之比。
9.透风系数:是当风向垂直林带时,林带背风林缘在林带高度以下的平均风速与空旷地区相同高度范围内的平均风速之比。
10.林带胁地:由于林带遮荫及林木根系与农作物争肥争水而使农作物减产的现象。
11.阶台式梯田: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筑成逐渐升高的阶台形的田地。
12.波浪式梯田:在缓坡地上修筑的断面呈波浪式的梯田。
13.林带结构:是指林带内部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
14.水土保持工程:是改变小地形,控制坡面径流,治理沟壑,防止水土流失,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
二、填空1、水土保持学主要研究内容有:研究水土流失的形式、分布和危害;研究水土流失的规律和水土保持的措施;研究和制定水土保持规划;研究水土保持效益和水土流失预防监督技术。
2、水土流失危害有土层变薄,裸地增多;恶化土壤性状,土地生产力下降;江、河水库淤积,减低通航和抗灾能力;恶化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加剧。
3、根据有无人类活动影响,可将土壤侵蚀分为:正常侵蚀(自然侵蚀)和加速侵蚀。
水土保持学名词解释
水土保持是一门专门研究如何保持、修复和改善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学科。
在这个学科中,有很多专业术语和概念需要我们掌握,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词汇解释:
1. 水土流失: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导致的土地表层土壤被水、风、冰等力量移动、侵蚀、冲刷和流失的现象。
2. 沟壑治理:指对土地中的沟壑进行整治和修复,以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
3. 防护林带:指种植在河流、湖泊、道路、铁路等陡坡或易发生水土流失地区的树木带,其作用是稳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
4. 梯田:指在山地、丘陵地区开垦的一种农业耕作方式,通过修建梯形的田地,使之成为阶梯状,以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
5. 生态恢复:指通过人为活动,恢复、改善、保护土地和水资源的生态系统,以达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以上是水土保持学中一些常见的词汇和概念,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对于进行水土保持工作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