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精)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6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降压歌高血压病不可怕,三个穴位搞定它;太溪太冲加曲池,每穴不少二百下。
坚持按摩两月余,终生抛弃降压药。
若添杞菊地黄丸,降压明目祛肝火。
感冒歌感冒发烧司空见,吃药打针家常饭;肺俞拔罐按风池,降服感冒弹指间。
耳鸣歌两耳嗡嗡听力降,肝火肾虚两堵墙;太冲行间和听会,三穴联扑肝火旺。
若因肾虚耳鸣响,太溪耳门威力强;坚持按揉六七天,肾气充盈消症状。
哮喘歌哮喘本是外邪侵,好发三夏与冬春;预防为主抓关键,补气防感防过敏。
哮喘痛苦在复发,治本重在补气血;刺激合谷和肺俞,补足气血哮喘傻。
冬春哮喘由风寒,注重温阳即了然;艾灸关元足三里,脾俞拔罐太溪按。
夏季哮喘因暑湿,按揉合谷足三里;肺俞印堂阴陵泉,按摩一季哮喘离。
性福歌人体自有威而刚,性福何须求药方;肾俞关元阴陵泉,坚持按摩就壮阳。
阳萎早泄羞难言,气血不足是关键;关元气海足三里,按摩令尔挺而坚。
心绞痛歌老年最怕心绞痛,稍有不慎就丧命;电话呼救很必要,按摩郄门奏神功。
排毒歌人体排毒膀胱经,殷门委中要畅通。
坚持按摩促宣泄,毒素排出一身轻。
舒肝排气歌郁闷焦虑莫担心,太冲行间为功深。
每晚按摩五分钟,冲天怒气不伤身。
减肥歌心脑肝胆糖尿病,肥胖开路是先锋;人身自有减肥药,别听广告瞎折腾。
中脘天枢两穴位,饭后按摩三分钟。
睡后起前勤摩腹,腰身苗条赛明星。
惹上肥胖莫心耽,穴位刺激功效显;吃点自制二陈散,疗效巩固不反弹。
注:二陈散配方:半夏、橘红各15克,白茯苓9克,甘草5克。
按此比例,磨细混合,或制成胶囊即可。
糖尿病歌得了糖尿不可怕,云苓泡水当茶喝;再配四个天敌穴,消渴顽症定能克。
上消燥热伤肺腑,口渴多饮小便多;按摩鱼际和太溪,胰俞拔罐十分钟。
中消胃燥津液伤,口渴尿多便秘常;调理中消补胃阴,胰俞内廷太溪强。
祛除热邪内廷功,一天两次按摩通;上午起就未经旺,迎头痛击效最明。
颈椎好了歌何因导致颈椎痛骨骼肌肉不平衡;刺激风府手三里,一朝疼痛无踪影。
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主要依据有:1.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包括麻木及疼痛等,且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压颈试验与上肢牵拉试验多为阳性,痛点封闭无显效,但诊断明确者勿需做此试验。
3.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可显示颈椎曲度改变、椎节不稳及骨刺形成等异常所见,MRI检查可清晰地显示局部的病理解剖状态,包括髓核的突出与脱出、脊神经根受累的部位与程度等。
鉴别诊断:1.尺神经炎鉴别要点:①肘后尺神经沟压痛:位于肘关节后内侧的尺神经沟处多有较明显的压痛,且可触及条索状的变性的尺神经。
②感觉障碍:其感觉障碍分布区较第8颈神经分布区为小,前臂尺侧多不波及。
③对手部内在肌的影响:尺神经严重受累时,常呈典型的“爪形手”(图5);腕部尺神经管的Tinel征多为阳性(图6)。
主要是因为骨间肌受累,使掌指关节过伸及指间关节屈曲所致,尤以环指及小指为明显。
④影像学改变:可参考X线平片(尺神经炎患者的颈部X线片多属阴性,但肘关节部X线片,尤其是伴有畸形者可能有阳性所见)、病史及既往史等。
2.正中神经受损鉴别要点:①感觉障碍:如图7所示,其感觉障碍分布区主要为背侧指端及拇、示、中指掌侧处,而前臂部则多不波及。
②肌力改变:手部肌力减弱,外观呈“猿手”畸形,主要是因大鱼际肌萎缩所致(图8)。
③自主神经症状:因正中神经中混有大量交感神经纤维,因此手部的血管、毛囊等多处于异常状态,表现为潮红、多汗等,且其疼痛常呈烧灼样痛。
④反射:多无影响;但当颈7脊神经受累时,肱三头肌反射可减弱或消失。
3.桡神经受损鉴别要点①垂腕征:为桡神经受损所特有的症状,主要因腕伸肌及指伸肌失去支配所致。
高位桡神经受累者,伸肘功能亦受影响。
②感觉障碍:如图9所示。
其与第6颈神经受累不同的是,感觉障碍区主要为除指端以外的手背侧(拇指、食指、中指)及前臂背侧,而拇指和食指掌侧不应有障碍。
③反射改变:多无明显影响。
而颈6脊神经受累者则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反射均减弱或消失(早期亢进)。
中医针灸治疗老年常见病有奇效!在人们的生活当中,疾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因素,特别是对于身体逐渐虚弱的老年人来说,老年常见病的出现更是会严重的影响患者的晚年生活。
而在治疗老年常见病的过程当中,我国传统中医当中的针灸对很多种疾病都有着相当好的效果。
那么,你知道针灸是怎样治疗老年常见病的吗?1.便秘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便秘是一种经常出现的疾病,其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老年人的肠胃功能发生了一定的退化以及牙齿逐渐脱落等导致老年人难以有效的消化食物,而一些其他的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抑郁症等也会导致老年人发生便秘。
而在对老年便秘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医生需要取患者的大肠俞、天枢、支沟、上巨墟等穴位作为主穴,根据患者便秘的证型选取配穴,比如热结型便秘需要取合谷、曲池为配穴,气滞型便秘取中脘、行间为配穴,而气血虚弱型便秘则需要取脾俞、胃俞以及足三里作为配穴,等等。
另外,当患者属于虚寒型便秘的时候,使用艾条灸烤上文提到的几处主穴也有着不错的效果。
2.颈椎病颈椎病是一种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退变、老化以及骨质增生、韧带增厚、椎间盘脱出等原因引起的,包含颈椎骨关节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以及增生性颈椎炎等多种疾病的一类常见病症,这类疾病会导致患者因为颈椎、脊髓、神经以及动脉血管受到严重的压迫而出现一系列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等相关的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有着严重的影响,特别是老年患者更是在颈椎病的折磨下苦不堪言。
目前,针灸是临床上治疗颈椎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只要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选取适当的穴道进行针刺或艾灸,就能够有效的增加患者的颈动脉血流量,缓解患者的颈部血管痉挛,从而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颈部疼痛的状况。
比如,对于以颈部僵硬、俯仰受限为主的颈型颈椎病,就可以选取风池穴、合谷穴、列缺穴、悬钟穴、大椎穴、后溪穴等穴位进行针刺;对于以疼痛酸麻为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选取足三里穴、肩髎穴、曲池穴、天井穴、外关穴等穴位进行针刺;对于以痉挛为主的脊髓型颈椎病,则可以选取阴陵泉穴、气海穴、命门穴、环跳穴、委中穴等穴位进行针刺。
针灸推拿科住院患者常见病理疗处方一、腰痛1.普通针刺治疗主穴:肾俞、腰夹脊、委中、阿是穴。
随证配穴:风寒湿阻滞证配关元、腰阳关;气滞血瘀证者配血海;肝肾亏虚证配命门、三阴交、太溪。
随症配穴:大腿、小腿的前侧痛配伏兔、足三里;外侧痛配环跳、阳陵泉、悬钟;后外侧配承扶、委中、承山、昆仑。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依据病情采用补泻手法。
每日针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日。
留针:留针40分钟,TDP照射。
2.平衡针疗法主穴:腰痛穴、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操作:强刺激、不留针、嘱患者卧床休息。
(二)艾灸疗法取穴:病变压痛点(阿是穴)、肾俞、腰阳关、环跳、秩边、承扶、风市、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昆仑、绝骨、足临泣。
操作:每次选用5个穴位,连续施灸20分钟,至局部皮肤发红为止,每日灸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日。
(三)推拿疗法:操作:①患者取俯卧位,术者先立于患者的一侧,双手拇指自胸腰段开始自上而下挤压华佗夹脊穴至腰骶部为一遍,往复做3~5遍.;后沿竖脊肌用滚法,手法轻柔有渗透性,约3~5min,再于对侧用同样手法。
②掌压法。
③局部取肾俞、关元俞、大肠俞、上髎、次髎、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等穴上分别用一指禅推法和拿法,约5~7min。
④脊柱微调法。
⑤患者取俯卧位,再两侧腰骶段竖脊肌行擦法,以透热为度。
以上手法一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中央型突出较大者,有明显的骨质疏松者,突出物有钙化者,伴有严重的椎管狭窄者、椎弓根骨折或伴有脊椎滑脱症者、脊柱有器质性病变者禁用此法。
二、颈椎病(一)针灸疗法1、针刺法:局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可选用运动针灸、平衡针、腹针、头针、手针、火针、铍针等特色针刺疗法。
体针选穴:大椎、天柱、后溪、颈椎夹脊穴。
加减:风寒畀阻者加风门、风府祛风通络;劳损血瘀者加膈俞、合谷、太冲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肝肾亏虚加肝俞、肾腧、足三里补益肝肾、生血养筋;根据压痛点所在取肩井、天宗疏通经气、活络止痛;上肢及手指麻痛甚者加曲池、合谷、外关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头晕、头痛、目眩者加百会、风池、太阳祛风醒脑、明目止痛;恶心、呕吐加天突、内关调理胃肠。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1、感冒:合谷、列缺、尺泽,头痛加印堂,咽喉疼痛加少商点刺出血。
2、咳嗽:列缺、尺泽、丰隆。
3、胃痛:中脘、内关、足三里。
4、上腹部胀满、消化不良:内关、足三里。
5、下腹部胀满、消化不良:天枢、足三里。
6、恶心、呕吐:内关、足三里。
7、腹泻、痢疾:天枢、足三里、上巨虚。
8、便秘:天枢、支沟、上巨虚。
9、胁肋疼痛、岔气:外关、支沟、阳陵泉(腓骨小头的前下方处)、阿是穴。
10、头痛:印堂、太阳、合谷、列缺。
、11、牙痛:颊车、下关、合谷、内庭(足第2、3趾缝纹头处)12、肩周炎:肩隅、肩liao、阿是穴。
13、膝关节炎:犊鼻(外膝眼)、内膝眼、阳陵泉、阴陵泉(胫骨内侧髁的下方凹陷处)。
14、心痛、心悸:内关、神门、足三里。
15、神经衰弱、失眠: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印堂。
16、眩晕:太溪(内踝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印堂、百会。
17、高血压:曲池、足三里、涌泉、百会。
18、上肢麻木、疼痛、瘫痪:肩隅、肩liao、曲池、外关、神门、内关、合谷。
19、下肢麻木、疼痛、瘫痪: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
20、月经不调:三阴交、血海(髌骨内上缘上2寸)。
21、痛经:合谷、三阴交、关元。
22、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地仓、颊车、下关、阳白、合谷、列缺、足三里、太冲、医风(耳垂后方凹陷处)、鱼头、鱼尾。
23、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颊车、下关、阳白、四白、头维(额角发际上0、5寸)、太阳、合谷、足三里、太冲。
24、呃逆:内关、足三里、膻中(两乳头连线的中点),25、耳鸣、耳聋:听宫、听会(屏下切迹前、张口凹陷处)、医风、外关、合谷、足三里、太冲。
26、急救:人中、内关、合谷、涌泉、十宣(手十指的尖端)、百会。
27、小儿惊风:人中、四缝、中冲(中指的尖端)、十宣点血。
28、腰痛:肾俞、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委中、阿是穴。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一、中风(一)、中经络: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口眼歪斜:地仓、烦车、攒组、攒竹、合谷。
肩髃:定位:在锁骨肩峰端下缘当上臂向前外方抬举时呈现凹陷处取穴。
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曲池:定位:屈肘成正角在肘窝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之中点处取穴。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合谷: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堂骨中央的桡侧取穴。
直刺0.6-1寸。
艾灶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环跳:定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的后上方。
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上,外1/3与内2/3交界处取穴。
直刺2-3寸。
艾炷灸5-10壮,艾条灸10-30分钟。
足三里:定位:在犊鼻(髌骨下沿,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下三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取穴。
直刺1-3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地仓:定位:在巨髎(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沿处)直下方,口角外侧旁开0.4寸。
向颊车横刺1-2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当咬紧牙齿时,在咬肌的隆起最高点处取穴。
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攒竹:定位:在眉毛内侧端,当内眦的直上方取穴。
向下斜刺0.3-0.5寸。
艾条灸1-3分钟。
(二)中脏腑: 闭证:人中、太冲、丰隆、劳宫脱证:关元、神阙、三阴交、命门人中:定位:在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取穴,针尖稍向上斜刺0.3-0.5寸。
禁灸。
太冲: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取穴。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丰隆:定位:条口穴(足三里下5寸)外上方1寸,胫骨与腓骨之间取穴。
(即在外踝上8寸处)直刺1-1.5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劳宫:定位:仰掌,在掌心横纹中,第三、四掌骨之间,靠第三掌骨处取穴。
1.急性腰扭伤:针刺人中向鼻根15度进针强刺激,同时嘱咐患者转动腰部。
1次即愈!2.失语:刺双侧涌泉,亦可电针。
一般1-2次即可痊愈。
)3.偏头痛:颔厌透悬颅、悬厘。
针患侧或双侧,留针30分钟。
一般1次愈。
4.急性心肌梗死:直刺双侧内关,强刺激2分钟再留针15分钟。
1次即显效或痊愈。
5.落枕:后溪透劳宫。
病程短者1次即愈。
6.舌伸不缩症:针内关,直刺或齐刺。
1次显效或痊愈。
7.心悸:神门穴快速刺入0.3-0.5寸,得气后予中等强度刺激。
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日1次。
3-5次即愈。
配合针刺内关效果理佳。
8.鼻炎:深透印堂向鼻根透刺0.5-1寸,一般1次显效,3-10次痊愈。
有效率96%。
9.急性扁桃体炎:刺血双侧少商,放血1ml左右。
一般1-5次痊愈,有效率97%。
亦可以用青霉素皮试液每穴刺入2mm左右以有酸胀感为度,然后各穴注入0.1ml,日2次。
4-6次愈。
有效率100%。
10.自闭:舌针心穴、神根穴(舌底下系带根部凹陷中),日2次。
6次为1疗程。
3-20次愈。
11.流泪不止症:针承泣(患侧)、肝俞、太冲,日1次1-3次显效。
配合内服中药可较快痊愈。
12.呃逆:艾灸中脘、胃俞,每穴7-49壮。
一般1次愈。
13.鸡眼:火针烧红快速刺入鸡眼根部等患者感到疼痛时将针拔出,针后局部涂碘酒,贴上胶布,1-4周鸡眼会自行脱落,有效率96%。
14.闭经:针长强,进针1.5-2寸,留针30分钟。
1-2次愈,若未愈为无效。
15.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针刺隐白。
1-2次愈!16.脱肛:百会进针2寸沿皮刺,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
一般1次即痊愈。
17.强直性脊椎炎:针刺人中、长强、涌泉,配合舌针肝穴、心穴。
1次显效,1-5次痊愈。
18.癫闲:舌针心穴、肝穴,日1次。
轻者一般3-10次痊愈。
重者加服中药。
19.喉风闭塞:针刺双侧合谷透劳宫,一般1次即愈。
或刺内关穴亦效,也可以配合三棱针刺血双侧少商效果更佳!20.胃痛:针刺血海,可以当即止痛。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1、诊断标准(1)中医部分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为主症。
寒湿腰痛:腰痛重痛、酸麻,或拘急强直不可俯仰,或痛连骶、臀、股、腘。
疼痛时轻时重,天气寒冷阴雨则发作,舌苔白腻,脉沉。
劳损腰痛:多有陈伤宿疾,劳累时加剧,腰部强直酸痛,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俯仰不利,腘中常有络脉瘀血,苔脉多无变化。
(2)西医部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拟定:(1)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等)时疼痛加重。
(4)脊柱时有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可有膝、踝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可有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检查提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治疗方法0.5mg、醋酸泼尼松龙(1)以2%普鲁卡因(先皮试阴性)2ml、维生素B122ml(50mg)混合液穴位注射病变腰椎间盘双侧华佗夹脊穴。
(2)选病变腰椎间盘华佗夹脊穴、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双)骨、太冲等,将连接多功能高效磁电治疗机(广州市海珠区国光电器厂生产,专利号:87213113)之输出线路、磁场强度为3000高斯、直径为1.3cm、厚约0.5cm 的汝铁硼合金永磁片,按同名极并置方法用胶布固定于相应穴位上,调脉冲电频率60-80次/分钟,强度以病员耐受为度。
(3)同时以QJ-B型电脑牵引治疗仪(江苏省常州市钱璟康复器材有限公司生产)作卧位持续腰椎牵引,牵引力为360-410牛顿(1kg=9.8牛顿)。
以上(1)步骤仅于每一疗程首次治疗时应用,(2)、(3)步骤同时进行,每次30分钟,每天1次,6次为1疗程。
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证。
其发生多由肝阳偏亢,气血上逆所致。
中风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
1.闭证:神志昏沉,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闭塞、脉弦滑而数。
治法: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平肝熄风,开窍启闭,用毫针泻法或点刺出血。
处方: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
加减:牙关紧闭加颊车、合谷;语言不利加哑门、廉泉、通里、关冲。
2.脱证主治:目合口张、手撒遗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象细弱等。
治法: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炷灸之。
处方:关元。
神阏(隔盐灸)附注:(1)凡年高形盛气虚,或肝阳亢越,自觉头晕、指麻者,宜注意饮食起居,并针灸风市、足三里等穴作为预防措施。
(2)指导病员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并配合推拿、理疗。
(3)脑血管意外急性期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感冒】 1.风寒感冒主证:头痛、四肢酸楚,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咯稀痰、恶寒发热(或不热)、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体虚者平补平泻,并可用灸。
处方:列缺、风门、风池、合谷。
2.风热感冒主证:发热汗出、微恶寒、咳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脉浮数、苔薄微黄。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少阳经穴为主。
毫针浅刺用泻法。
处方: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处关。
【中署】 1.轻证主证:身热少汗、头晕、头痛、胸闷、恶心、烦渴、倦怠思睡、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取督脉和手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大椎、曲池、合谷、内关。
2.重证主证:壮热口渴、唇燥肤热、烦躁神昏、甚至转筋、抽搐、苔黄、舌红、脉洪数;气阴两脱,则见面色苍白、汗出气短、血压下降、四肢抽搐、神志不清、舌淡、脉细数。
治法:取督脉和任脉经穴为主。
署热蒙心针刺用泻法;气阴两脱可用灸法。
处方:百会、人中、十宣、曲泽、委中、阳陵泉、承山、神阏、关元。
转筋者,近取筋会、阳陵泉和承山穴以舒筋解痉。
气阴两脱急取神阏、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
加减:渴饮加金津、玉液以清热生津。
【哮喘】 1.实证风寒外袭,证见咳嗽、咯吐稀痰、形寒无汗、头痛口不渴、脉浮紧、苔薄白;因痰热者多见咯痰粘腻色黄、咯痰不爽、胸中烦满、咳引胸痛,或见身热口渴、大便秘结、脉骨数、苔黄腻。
治法:取手太阴经穴为主。
毫针刺用泻法,风寒可酌用灸法;痰热可兼取足阳明经穴,不宜灸。
处方:膻中、列缺、肺俞、尺泽。
风寒加风门;痰热加丰隆;喘甚加天突、定喘。
2.虚证主证:病久肺气不足,证见气息短促、语言无力,动则汗出,舌质淡或微红,脉细数或软无力。
如喘促日久,以致肾虚不能纳气,则神疲气不得续,动则喘息、汗出、肢冷、脉象沉细。
治法:调补肺肾之气为主。
毫针用补法,可酌情用灸。
处方:肺俞、膏肓俞、气俞、足三里、太渊、太溪。
附注:(1)哮喘伴有支气管炎者,应在哮喘发作缓解后,积极治疗支气管炎。
(2)发作发严重或持续不解者,应配合药物治疗。
(3)须注意预防。
气候转冷及时添衣;过敏体质应注意避免接触致敏原和过敏食物。
【呕吐】(附:呃逆)主证:寒客胃脘、时吐清水或稀涎、进食则吐、苔白脉迟、喜暖畏寒、或大便溏薄。
热蕴则为多食即吐、呕吐酸苦热臭、口渴、喜寒恶热、便秘脉数苔黄、痰饮蓄,多见胸痞眩晕、呕吐痰涎、或见心悸、苔白脉滑。
宿食不消,则见脘腹胀满或疼痛、食入更甚、暧气食臭、便秘矢气、苔厚腻脉滑实。
肝气横逆,多见胁痛呕酸、脉弦。
胃气虚弱,则呕吐时作。
食不甘味,纳少,便溏、神疲、脉弱、苔薄腻。
治法:取足阳明经穴为主。
寒者留针多灸;热则疾出不灸;肝气犯胃、泻足厥阴经穴,补足阳明经穴;中虚宜兼补脾气。
处方: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
热吐加合谷、金津玉液;寒吐加上脘、胃俞;痰饮加膻中、丰隆、食积者配下脘、璇玑;肝逆则加太冲;中气虚者兼用脾俞、章门。
附:呃逆呃逆多由邪气与积滞中阻,或暴怒气逆,胃膈气失宣降所致。
主证为呃感连续,声短而频。
如偶发者不治自愈。
如发作不止,则宜宽膈和胃、降逆调气,可取内关、足三里、或加巨阏、膈俞。
【泻泄】泻泄又称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溏或呈水样而言。
包括急慢性肠炎,肠结核等疾患。
1.急性泻泄主证:若偏寒湿则粪质清稀、水谷相杂、肠鸣腹痛、口不渴、身寒喜温、脉迟、舌苔白滑;偏于湿热则所下黄糜热臭、腹痛、肛门灼热、尿短赤、脉濡数、舌苔黄腻或兼有身热口渴等。
治法:以疏调肠胃气机为主。
偏寒者可留针,并用艾条或隔姜灸;偏热者用泻法。
处方: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
2.慢性泄泻主证:如属脾虚则面色萎黄、神疲肢软、纳差、喜暧畏寒、便溏、脉濡缓无力、舌嫩苔白;肾虚则每日黎明前,腹微痛、痛即欲便,或腹鸣而不痛,腹部与下肢畏寒、脉沉细、舌淡、苔白。
治法:以健脾胃与温肾阳为主。
针用补法,可多灸。
处方:脾俞、中脘、章门、天枢、足三里、肾虚者加命门、关元。
【痢疾】本病为常见肠道传染病。
临床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主证。
一般分为湿热痢、寒湿痢、噤口痢、休息痢等。
主证:湿热痢主证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并兼见肛门灼热、尿短赤、脉滑数、苔黄腻或恶寒发热、心烦口渴等。
寒湿痢则下痢粘白冻、喜暖畏寒、胸脘痞闷、口淡不渴、苔白腻、脉濡缓或迟。
噤口痢主证为痢下赤白饮食不进,食则呕恶。
休息痢则久延不愈,屡发屡息,或轻或重,发则下痢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休止则大便时干时稀。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毫针刺用泻法;偏寒者加灸;久痢宜兼顾脾肾。
处方:合谷、天枢、上巨虚(或足三里)。
湿热痢加曲池、内庭;寒湿痢加中脘、气海;噤口痢加中脘、内庭;休息痢兼用脾俞、胃俞、关元、肾俞。
【便秘】粪便常在肠内滞留二天以上,粪质坚硬,排便时艰涩难下者,称为便秘。
分实秘、虚秘。
1.主证实秘:便次减少,常须三、五日量次或更长时间。
便则努争,坚涩难下。
如属热邪壅结,则身热、烦渴、口臭、喜凉、脉滑实、苔黄燥;气机郁滞者,每见胁腹胀满或疼痛、噫气频作、纳食减少、脉弦、苔薄腻。
虚秘:属气血虚弱者,则见面色唇甲光白无华、头眩心悸、神疲气怯、舌淡苔薄、脉虚细等。
如阴寒凝结,可有腹冷痛、喜热畏寒、脉沉迟舌痰苔白润等证。
2.治法:取大肠经俞、募穴及下合穴为主。
实秘用泻法,虚秘针用补法,寒秘可则灸。
3.处方:大肠俞、天枢、支沟、上巨虚。
热结加合谷、曲池;气滞加中脘、行间;气血虚弱加脾俞、肾俞;寒秘灸气海、神阏。
【癃闭】本病以排尿困难,甚或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证。
病势缓,点滴而下者谓之“癃”;病势急小便不通,欲溲不下者称为“闭”。
1.肾气不足主证:小便淋沥不爽、排尿无力、面色晄白、神气怯弱、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而尺弱。
治法:以取足少阴经穴为主,辅以膀胱经背俞穴,针用补法或用灸。
处方:阴谷、肾俞、三焦俞、气海、委阳。
2.温热下注主证:小便量少、热赤、甚至闭寒不通、小腹胀、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以取足太阴经穴为主,针用泻法、不灸。
处方: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中极。
3.外伤主证:小便不利、欲解不下、小腹胀满、有外伤或手术病史。
治法:以通调膀胱气机为主,针灸酌选。
处方:中极、三阴交。
【淋证】淋证是指小便频数、淋沥刺痛、溲之不尽等证而言,包括现代医学的泌尿系感染和泌尿系结石等病。
1.主证排尿时茎中涩痛、淋漓不尽;或见小腹胀满,点滴难下;甚或突然腰痛;有兼尿中见血;或尿时挟砂石;或小便浑浊、粘稠如膏。
亦有不耐劳累,遇劳而发作者。
2.治法:以疏利膀胱气血、利尿定痛为主,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
3.处方;膀胱俞、中极、阴陵泉、行间、太溪。
加减:如尿血加血海、三阴交;小便如膏加肾俞、照海;少腹痛满加曲泉;尿中结石加委阳、然谷;遇劳即发者去行间加灸百会、气海。
【遗精】可分梦遗和滑精。
凡有梦而遗精者名梦遗;无梦而精自滑出的为滑精。
1.主证:梦遗每在睡梦中发生遗泄、睡眠不安、阳事易举。
如久遗而又频繁者,可有头晕、精神不振、耳鸣腰酸等证。
滑精则不拘昼夜,动念则常有精液滑出,形体瘦弱,脉细软,甚至心悸、阳萎等。
2.治法:梦遗以交通心肾为主,针用平补平泻法;滑精以补肾为主,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3.处方:关元、大赫、志室。
梦遗加心俞、神门、内关;滑精加肾俞、太溪、足三里。
【阳痿】 1.主证:阴茎痿软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
常伴头晕目眩、面色晄白、神疲腰膝酸软、脉细弱等证。
2.治法:以补肾气为主,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3.处方:肾俞、命门、三阳交、关元。
[附注]本病多属功能性,因此在治疗时可加强作思想工作,治疗时停止房事。
【不寐】指以经常不易入睡或睡不深熟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1.主证:难以入寐,寐而易醒,醒后不易再睡,亦有时寐时醒甚或彻夜不寐等。
病因不同,各有兼证;如属心脾亏损,则为多梦易醒、心悸、健忘、易汗出、脉多细弱;肾虚则头晕、耳鸣、遗精、腰酸、舌红、脉细数;心胆气虚则见心悸多梦、喜惊易恐、舌淡、脉弦细;精志抑郁肝阳上扰则为性情急燥易怒、头晕、头痛、胁胀胀痛、脉弦;胃中不和则见脘闷暧气或脘腹胀痛、苔厚腻,脉滑等证。
2.治法:以安神为主。
根据辩证选穴,针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或针灸并用。
3.处方;神门、三阴交。
心脾亏损加心俞、厥阴俞、脾俞;肾亏加心俞、太溪;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大陵、丘墟;肝阳上扰配肝俞、间使、太冲;脾胃不和配胃俞、足三里。
【癫狂】 1.癫证。
多由思虑太过、情怀抑郁,以致肝失条达、脾气不运、津液凝滞为痰、痰浊上逆、神明失常、发为癫证。
主证:沉默呆滞、精神抑郁、表情淡默、或喃喃自语、语无伦次;或时悲时喜、器笑无常,胡思乱想,多疑易惊,不思饮食,舌苔薄腻,脉弦细或弦滑。
治法:取背俞穴为主,佐以原、络穴。
针用平补平泻法。
处方:心俞、肝俞、脾俞、神门、丰隆。
2.狂证。
多由所求不遂、肝胃火盛,挟痰上扰,致使神志逆乱、心神失主而致。
主证:病起急骤、吵扰不宁、两目怒视、毁物打人、不分亲疏、气力逾常、不思饮食、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取督脉穴为主,兼清痰火、针用泻法。
处方:大椎、风府、水沟、内关、丰隆。
【痫证】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失常的疾病,俗称羊痫风。
1.主证:本病一般多属实证,但反复发作可致正虚。
发病之前,可有头晕、胸闷、神疲等先兆,旋即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苍白、牙关紧闭、双目上视、手足抽搐、口吐涎沫、甚则二便失禁。
发后头昏、肢软、神疲、苔薄腻、脉弦滑、久病则脉细。
2.治法:取任脉、督脉为主、佐以豁痰开窍。
3.处方:鸠尾、大椎、腰奇、间使、丰隆。
【眩晕】眩是眼花,晕为头晕。
轻者平卧闭目片刻即安;重者如乘坐舟车,旋转起伏不定,以致站立不稳。
本证可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疾病及脑部肿瘤等。
1.气血不足主证:头晕目眩、两目昏黑、泛泛欲吐、四肢乏力、面色光白、心悸失寐、怯冷倦卧、脉微细。
治法:以培补脾肾两经为主,用补法、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