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省级优质课)
- 格式:ppt
- 大小:802.00 KB
- 文档页数:25
教学设计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国家》,用心感受歌词内容。
播放歌曲歌词中提到,国由千千万万个家组成,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家也离不开国。
把国看成整体,把家看成部分,国与家相互联系的。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的,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做事情时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首先,就是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传递的情感,感染同学们,让他们在内心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国家感。
环节二:【讲授新课】一、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教师:生活中有哪些整体与部分?学生回答:(略)探究活动一:钟表是由各个零部件组成,但任何一个零部件都不具有计时的功能,说明整体与部分二者的地位和功能有何不同?1、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1)一是含义不同:整体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二者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过渡)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它们之间又怎样的联系呢?2、整体与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探究活动二(小组活动):视频播放,特朗普的对外贸易政策。
贸易战下,安有完卵?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世界经济已经深度全球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作为全球最大两个经济体,中美两国如果爆发贸易战势必牵动区域经济,乃至全球经济。
亚洲现在存在一个上下游的产业链,中国出口美国的同时,中国的出口里面也包含大量从亚洲各国的进口:韩国的显象面板,马来西亚、日本、台湾的零部件,还有东南亚各国的一些资源性产品,都在中国组装之后出口到美国。
中美贸易摩擦将对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带来重大不确定性。
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影响部分。
方法论要求。
1、当前经济形势下,世界各国都需适应经济全球化,为什么?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作用。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一、课标、专业要求解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选自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是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也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旨在让学生领悟联系的观点,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与学习。
它是对上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延续,同时学好这个框题也为学好辩证法的其它观点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它在整课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教材分析本框题设计了两目。
第一目,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本目的逻辑结构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区别——二者相互联系——学习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第二目,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本目的逻辑结构是:系统的概念—系统优化的方法的内容和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了解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能力目标: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运用整体和部分辨证关系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或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是这一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终落脚点。
四、教学重难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五、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教学让学生归纳抽象的道理、应用观点、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2、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让学生先自学并结合事例,谈谈自己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
3、布置综合实践活动:合作策划高中的学习方法,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
课前预习案(一)知识梳理1.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1)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①整体是事物的和发展的。
部分是事物的和发展的。
从数量上看,整体是,部分是。
②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和各不相同。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在教育领域,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联系的观点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设计方法,它强调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习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本文将从联系的观点出发,探讨如何进行问题教学设计。
问题教学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它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问题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运用联系的观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
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取符合学生兴趣和水平的问题。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如购物、旅行、体育比赛等。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增强学习的实际意义。
其次,要注重问题教学与跨学科的结合。
在设计问题教学时,可以考虑将多个学科内容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例如,在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教学中,可以涉及到科学、地理、政治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解决问题。
此外,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和启发性。
问题的开放性是指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的启发性是指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做出评判,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在进行问题教学设计时,教师还可以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
通过真实的案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原因。
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或者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最后,教师在进行联系的观点的问题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度和反思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并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充分的体现。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报告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思想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教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忆目标(1)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2)系统的含义与特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2、理解目标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维方式;3、运用目标(1)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2)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的区别,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
三、德育目标1、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点,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2、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1、整体和部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2、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学情分析本课作为前一节课的延续且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高一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阶段的学生普遍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
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教学让学生归纳抽象的道理、应用观点、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2、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让学生先自学并结合事例,谈谈自己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
3、布置综合实践活动:合作策划高二的学习方法,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创设学生知识构建、问题讨论、互动交流、情感的提升的情境。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让学生掌握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敏感度,增强学生的洞察力。
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问题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联系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相关案例材料。
3. 分组讨论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联系的概念:阐述联系的定义,解释联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讲解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并强调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写一篇心得体会。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联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人士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
3. 开展小组竞赛,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运用联系观点的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深度和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合理性。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心得体会,评估他们对联系观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和系统的含义与特征;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和综合的思维方式。
2、能力目标初步具有把握整体和部分辨证关系的能力;具有运用系统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具有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重、难点】重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难点: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学习内容】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一)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1))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和发展的,从数量上看它是。
部分是事物的和发展的,从数量上看它是。
(2))地位、作用、功能不同:整体居于地位,整体着部分,具有部分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发展过程中处于地位,部分和于整体。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整体是由构成的,离开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整体的功能,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作用。
②部分是的部分,离开了,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到部分。
(二)、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⑴我们应当树立,立足,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从而达到整体功能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状态。
⑵同时必须重视的作用,搞好,用的发展推动的发展。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和的关系。
2、系统是由和的诸要素构成的。
3、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内部结构的。
4、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P59,理解)5、系统优化方法的方法论意义:我们要用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要着眼于事物的,从出发,把各个、各个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的认识。
三、我的疑惑探究活动一:欣赏歌曲《国家》问题:什么是整体? 什么是部分?探究活动二:通过分析“国”与“家”的关系来探究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问题一:找区别(“国”与“家”有没有区别呢?可从功能和地位等来思考)问题二:找联系(“国”与“家”有没有联系呢?可从是否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等来思考)※巩固提升(议一议)昔有医人,自媒能治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是《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椒:整体与部分的含义和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学情分析】本框题作为第一框题的方法论,是第一框题的延伸,前面学生通过学习联系的含义和特点,为本框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本节的内容与生活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缺乏理性、深入的思考。
【教学目标】识记整体与部分胡概念,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初步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进一步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小组讨论与合作探究【教学重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并欣赏歌曲《国家》教师:通过欣赏这首歌曲,你们谁能说一下,国与家的关系,可以用里面的歌词来分析。
学生1: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
学生2: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教师:那么我们从哲学的角度该如何看待国与家的关系呢?学生:从哲学的角度看,国与家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师:好了,.下面同学们迅速的看一下课本,了解一下整体与部分的含义,并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那些领域存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件显示)(一)整体与部分的含义第一组:①如果将班级看作整体,则是部分②如果将社会看作整体,则是部分③如果将世界看作整体,则是部分A、人类社会B、学校C、每个学生第二组:①如果将中学时代看作整体,则是部分②如果将学生时代看作整体,则是部分③如果将人的一生看作整体,则是部分A、高二年级B、青年时期C、大学时代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屏幕上的两组内容,同学们想一想它们的部分分别是什么,.大家一起说.教师:比较一下,第一组和第二组有什么区别?学生: 第一组是从静态说的整体全局,部分是局部, 第二组从动态说的,整体是全过程,部分是各个阶段.教师总结归纳:整体与部分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所以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并不神秘.(课件显示) 材料:古代有个人在林中见到一张捕麻雀的大网,捕到的麻雀都是把头钻进一个个网眼里,于是他回家用短绳结成互不相联的像网眼一样的小圈来捕麻雀,结果一只也没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