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建设的发展历程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2.85 MB
- 文档页数:19
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一、引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二、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法制化阶段。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实施,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颁布实施,对资源税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生态文明建设成果1. 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1980年森林覆盖率为12.7%,2000年达到17.4%,2018年达到23.04%。
2. 水资源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全国水资源总量和水质保持稳定,大江大河水质明显改善,城市饮用水源地达标率提高到93.4%。
3. 生态系统保护成效显著:我国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全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不断提高。
四、未来展望1. 继续加强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2. 推动绿色经济转型:加快推进绿色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3.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推动形成人人参与、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良好氛围。
五、结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推动绿色经济转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国开始了生态文明建设。
以下是我国生态
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开始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和重视。
在这一阶段,基本环保政策已经形成,包括建立环境保护法
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
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开始加强研究和控制。
第二阶段,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力度。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实施方案》,制定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具体指标,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等。
同时,其它方面也得到了加强,如工业生产等方面的控制等。
第三阶段,从2010年到2018年,我国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进
行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
同时,我国还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生态文明
建设体系,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治理。
第四阶段,从2018年到现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心和推动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政府出台了更为细致、全面的政策,大力发展绿色
金融,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着力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等。
总的来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体现出了政府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重视不断加强,措施不断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未来,我们必须继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并重的现代化建设。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进程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而直到21世纪,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才得以丰富与完善。
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现已初步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的系统化理论表达,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具体而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探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党的中心工作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我国经济由此得到快速复苏。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确保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邓小平同志立足于当时的国情,开启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探索之路,并取得了诸多成效。
第一,提升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将环境保护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凸显,我国开始重新认识二者的关系,将环境保护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并将之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将每年的3月12日确定为“植树节”,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环境保护法(试行)》。
1981年,党中央在《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
管理好我国的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
”[2]1983年12月31日,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环境保护正式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并且,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三同步”和“三统一”的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并形成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为主的政策体系[3]。
第二,在措施上,党中央提出以科技与法制等手段来进行环境保护。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以来。
在长期的生产建设过程中,我国曾经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问题,如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资源,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开展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引发了环境问题。
为此,1983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水土保持工程,开展了水土保持、造林、固沙治沙等生态治理工作,修复了大片沙漠荒地,改变了贫瘠的自然环境。
1994年,我国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国家层面上设立了环境保护部,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该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并要求实行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等。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环境挑战。
为了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
随后,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政策文件,如“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十二五”国家绿色发展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纲要”等。
2013年,我国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015年,我国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将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力争早日实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提出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加强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的利用,控制污染排放,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胜利,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工作稳步推进。
我国还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然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目前,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一些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仍然突出,生态系统破坏加剧等。
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与经验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宝贵经验。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70年的时间里,中国大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通过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自然遗产等保护机制,将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纳入到国家战略中,并通过濒危物种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加强了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
中国在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不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湿等工程,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已经完成了2.2亿亩的退耕还林任务,实施了水土流失治理、沿海防护林建设等,有效地恢复了环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中国在生态环境管理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局,建立了环境监测、评估和治理体系,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推动了环境保护行业的发展和壮大。
中国还加强了环境污染防治,提高了环境空气和水的质量,大力减少大气和水体污染,为人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离不开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和坚决的政策措施。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在各个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中国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积累了宝贵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中国坚持科学规划,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从而确保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
中国注重科技创新,积极开展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中国坚持全民共建共享的理念,发展了一大批生态志愿者和环保组织,形成了全民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第38卷2019年第1期2019年2月出版攀登(双月刊)New Heights( Bimonthly)Vol.38No. 1.2019 February 2019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回顾与思考李清源(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西宁810001)摘要:改革开放40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本文在回顾梳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40年发展进程的同时,客观分析了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改革开放;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5647 (2019) 01—0019—05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经济增长奇迹,也引发了全球性资源环境危机,追求 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 识。
当今时代,中国共产党率先将生态文明上升至 国家战略目标的高度,并日益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 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为世界各国提供了 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本”。
[1]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 程,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 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回顾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 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人 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社会形 态。
诚然,生态文明作为新的社会文明形态,必将经 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进程。
回顾梳理我国生态 文明建设40年的发展进程,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四个 阶段。
(一)探索起步阶段(978年一 1991年)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我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伟大政策。
自此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轨道,环境保护事业开 启新的征程。
1979年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环境保护 的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颁布,揭开了环境法律为环保工作保驾护航的 序幕。
浅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作者:王艳秋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17期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历了艰辛的探索过程。
主要经历环境保护意识萌芽、生态环境保护上升为基本国策、生态文明思想确立及其成熟、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体系趋于完善等四个发展阶段。
在探索中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这些经验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经历了70年艰辛的探索和改革创新的发展历程。
我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实践和探索也经历了由萌芽到成熟的认识和发展过程。
这一探索是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而不断校正、深化和完善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应对现实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前进的。
一、建国初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曲折探索阶段1、“大跃进”造成森林资源的破坏,环保问题引起党中央重视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医治战争留下的创伤,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环境保护问题并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1958年开展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人民在“征服自然”、“战天斗地”、“超英赶美”口号引领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环境保护问题与经济建设相比则显得不那么重要。
在“大跃进”口号的引领下,全国各地大炼钢铁,砍伐森林,全国农村兴办集体食堂,没有柴烧就拆桥砍树,结果造成了自然生态的破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这种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的现象,引起了中共中央领导的关注。
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厉行节约,他告诫全党,对办食堂破坏山林、浪费劳力等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
周恩来总理也多次提到森林资源问题。
周恩来总理不仅指出了问题,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他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造林事业和森林工业,有计划有节制地采伐木材和使用木材,同时在全国有效地开展广泛的群众性的护林造林运动。
中国环境发展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成效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
自人类出现以后,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就紧密联系在一起。
生物是在与环境的对立统一中存在的,而存在决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环境问题是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产物,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
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探索历程从全球视野看,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主要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宝贵的觉醒、奋起的飞跃”3 个阶段。
第一阶段:沉痛的代价。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
随着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传统工业化在创造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排放各种污染物,人类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1952 年 12 月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产生大量煤烟,引起大面积烟雾,发生严重烟雾事件,能见度突然变得极差,整座城市弥漫着浓烈的臭鸡蛋气味,居民普遍呼吸困难,短短几天就导致 4000 多人死亡,此后两个月内又有 8000 多人陆续丧生,震惊世界。
第二阶段:宝贵的觉醒。
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促使人类环境意识开始觉醒。
第三阶段:奋起的飞跃。
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和宝贵的觉醒之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对发展不断进行深刻反思。
主要教训是:发达国家曾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我国不能重蹈覆辙,必须努力避免,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
基本经验在于:一是建立以高违法成本为理念的环境法律体系,环境责任终身追究,严格执法。
二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从经济发展中找出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三是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强化环境经济政策激励,推动环境成本内部化。
四是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推进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
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前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重点任务。
它涉及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
本文将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出发,详细介绍其演变和取得的成就。
1. 起步阶段(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起步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工业化进程刚刚起步,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已引起重视。
因此,中国政府开始重视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这个阶段,中国着力发展农业和兵工工业,但也对环境保护进行了一些有限的尝试。
1962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是中国第一部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
2. 初步探索(80-9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并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
1983年,中国召开了第一个全国环境保护大会,这次大会将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随后,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环境管理制度。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国际合作,与各国共同交流环境保护的理念和经验。
3. 深化改革(21世纪初至今)21世纪初,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中国政府认识到,只有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因此,中国开始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
在这一阶段,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包括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等。
中国还发布了一系列五年规划和白皮书,详细规划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措施。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还积极推动全球环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倡议,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与经验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其中的经验不仅对于中国乃至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更为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体现在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上。
70年来,中国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空气和水质量的改善成为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支撑。
通过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和全国统一的大气污染防治监测预警平台。
2013年起实行了大气十条措施,全面减少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大气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水质量的改善也是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
通过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实施河湖长制,开展黑臭水体治理行动,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新中国在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体现在生态保护和修复上。
70年来,中国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工程,坚决打好生态保护和修复攻坚战。
通过实施国家生态保护工程,全面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有效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大力进行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积极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全面落实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制度,有效保护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新中国在生态保护和修复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体现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
70年来,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制度安排。
通过建立健全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大力推进环保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工作,有效提高了生态环境的治理效能。
加强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设,建设了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和县示范区等,有效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是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
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断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环境资源状况严重恶化,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大气污染、水资源匮乏、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
为了保护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中国政府开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200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中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法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
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环境法律体系,保护环境资源的合法权益。
2008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明确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制裁。
中国政府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经济手段。
通过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了资源环境税制度,鼓励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引导企业和个人对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承担责任。
中国政府还建立了国家生态补偿基金,用于补偿受环境影响较大的地区和人群,促进区域的生态修复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政府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特别是在改善大气质量、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方面投入巨大。
中国政府在京津冀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大气污染治理行动,配合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大幅度改善了当地的空气质量。
中国政府加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监管和执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行为。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理念。
中国政府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方针和战略,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
在政策层面,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鼓励节能减排。
在经济层面,中国提出了“绿色农业、低碳城市、循环经济”等发展理念,鼓励科技创新和资源回收利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了对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
中国积极推动生态修复工作,在荒漠化、水土流失和湿地保护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还大力推动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减少了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中国致力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在能源结构上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投入。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生产,鼓励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
中国还大力推动低碳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绿色化,减少了碳排放量,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
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提出了一系列的减排目标和措施,为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努力推动生态文化建设。
中国坚持生态优先,文化引领的发展模式,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
中国也大力推动生态教育,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中国还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智慧和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就,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独特道路。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