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黄瓜霜霉病的新农药银法利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银法利产品名称 银法利687.5克/升悬浮剂(氟菌·霜霉威)产品说明 该产品为低毒内吸性杀菌剂,由新的治疗性杀菌剂氟吡菌胺和内吸传导性杀菌剂霜霉威盐酸盐复配而成,既具有保护作用又具有治疗作用。
对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黄瓜和大白菜霜霉病、西瓜和辣椒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效。
该产品具有活性较高、持效期较长、内吸性较强、施药时间灵活的特点。
按照推荐方法施用,对作物安全。
产品外观特点说明 ● 独特性:混剂配方——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 ● 保护性:较强的薄层穿透性,良好的系统传导性 ● 治疗性:对病原菌的各主要形态均有很好的抑制活性 ● 持效性:持效期长 ● 耐雨水冲刷,不受天气影响● 不留药渍● 低毒、低残留:完全符合食品产业链的需求 ● 对作物安全 使用方法 适用作物 防治对象 制剂用量 使用方法番茄 晚疫病 60-75毫升/亩 .配制药液时,向喷雾器中注入少量水,然后加入推荐用量的银法利制剂。
充分搅拌药液使之完全溶解后,加入足量水;. 据作物大小,按每亩推荐用药量,对水45~75升,进行叶面均匀喷雾处理;.在病害发生初期进行叶面喷雾处理效果最佳,并可以降低用药量。
建议每隔7-10天施用一次。
大风天或预计1小时内降雨,请勿黄瓜 霜霉病 60-75毫升/亩 大白菜 霜霉病 60-75毫升/亩 辣椒 疫病 60-75毫升/亩西瓜 疫病 60-75毫升/亩 马铃薯晚疫病60-75毫升/亩施药。
普力克产品名称普力克722克/升水剂产品说明本产品为低毒内吸性的卵菌纲杀菌剂。
具有施药灵活的特点,可采用苗床浇灌处理防治苗期猝倒病、疫病;叶面喷雾防治霜霉病、疫病等,均有良好的预防保护和治疗效果。
产品外观特点说明● 对苗期病害特效,确保健苗、壮苗● 内吸传导性强,30分钟后开始发挥保护作用● 对霜霉病、疫病、晚疫病有很长的保护及治疗作用● 刺激作物生长,促进生根开花● 安全,方便● 增产明显使用方法适用作物防治对象制剂用量使用方法黄瓜猝倒病、疫病5-8毫升/平方米苗床浇灌黄瓜霜霉病60-100毫升/亩喷雾甜椒疫病72-107毫升/亩喷雾施佳乐产品名称 施佳乐400克/升悬浮剂产品说明嘧霉胺具有抑制真菌病原侵染酶分泌的功能,并能迅速渗透植物组织并在表层组织传导。
黄瓜种植过程中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作者:文切木·艾尔肯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16年第07期摘要黄瓜富含大量的维生素,能够满足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蔬菜之一。
目前,人们对黄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种前提下,有必要对黄瓜的种植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来实现黄瓜的高质高产,减轻由于病害导致的黄瓜减产。
阐述黄瓜病虫害的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列举黄瓜病虫害的类型及防治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黄瓜产量。
关键词黄瓜种类;种植;防治方法中图分类号:S436.42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16.21.035黄瓜对生长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为了实现黄瓜高质高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黄瓜在种植过程中产生的病害,为丰富老百姓的饮食做贡献。
1 黄瓜病虫害的分类黄瓜主要病害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生理性病害和病毒四种。
真菌性病害包括霜霉病、炭疽病、蔓枯病、叶斑病和褐斑病等;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主要发生原因包括高湿、低温、通风透光差等;其通常通过空气、田间作业、病残体、浇水和种子等方式传播。
细菌性病害如角斑病、缘枯病、软腐病和园斑病等;它是由细菌侵染引起的,主要发生原因包括高湿、低温,通风透光差;通过水溅、田间作业、病残体和浇水等途径来实现传播。
花叶病、蕨叶病等都属病毒性病害,即由病毒侵染引起的黄瓜病害,其主要发生的原因为高温,干燥的极端环境。
传播的主要途径包括嫁接、种子、某些害虫、接触摩擦和田间作业等[1]。
2 黄瓜病虫害的类型及防治2.1 立枯病与猝倒病的防治立枯病(站立枯死)黄瓜幼苗一旦感染这种病就会在根部出现溢缩,也就是说,黄瓜的根部可能会稍微萎缩一些,其根部比正常植株细一点。
黄瓜幼苗的小叶子会产生不同的絮状白霉。
猝倒病,就是在生长过程中,突然跌倒,这也是其根部发生病害的原因。
立枯病和猝倒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联系在于二者发病的主要原因都在于根部,不同点在于立枯病的根部不会出现溢缩,猝倒病的叶子也没有萎蔫。
6种农药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药效比较黄瓜是贵阳市花溪区菜农的重要栽培蔬菜品种。
黄瓜霜霉病俗称“跑马干”,是为害黄瓜的重要病害。
主要危害黄瓜的叶片、茎蔓,发病严重时,可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全叶成黄褐色于枯,或茎蔓折断,植株枯萎而死。
生产防治上常用的甲霜灵农药在使用2~3年后,即产生抗药性;烯酰吗啉、氟吗啉等药剂的应用也存在抗药性风险,且霜霉病发生快,流行迅速,如防治措施不当,易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因此。
利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必不可少。
为了合理利用农药,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将农药的残留量降到最低,促进菜农增产、增收、增效,笔者特进行了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药剂筛选试验,以期为菜农防治黄瓜霜霉病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①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②68%精甲霜灵·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先正达(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687.5 g/L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悬浮剂(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生产);④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先正达(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⑤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江阴市利港精细化工厂生产);⑥50%氟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沈阳化工研究院试验厂生产)。
1.2试验地点试验安排在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歪脚村大寨组平绍惠农户家责任地中,沙壤,土层深厚,土质肥沃。
1.3试验作物中农八号黄瓜品种o1.4试验设计试验根据GB/T17980.26-2000要求,共设7个处理,分别是处理①: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2 700g/hm2;处理②:68%精甲霜灵·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1 800 g/hm。
;处理③:687.5 g/L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悬浮剂900 ml/hm2;处理④:250昏/L嘧菌酯悬浮剂900 ml/h0;处理⑤:640/o杀毒矾可湿性粉剂2 250 g/hm。
;处理⑥:50%氟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2 160 g/hm2;处理⑦:喷清水(对照)。
黄瓜霜霉病发生及其防治1、黄瓜霜霉病发生规律黄瓜霜霉病是一种重要的黄瓜病害,在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
其病原菌为古巴假霜霉,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科。
该病菌在适宜发病条件下,流行速度快、发病重,给黄瓜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主要危害黄瓜叶片,春秋两季是发病的高峰期,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水浸状斑点,病斑受叶脉限制,逐步发展为不规则的多角形黄褐色病斑,湿度大时,叶背面的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破裂,有时连接成片,叶缘卷缩干枯,以致整株枯萎,只有顶部几片新叶无病斑。
黄瓜霜霉病菌通过产生孢子囊、游动孢子或卵孢子进行繁殖,孢子囊呈卵圆或椭圆形,浅灰或紫红色,成熟的孢子囊从孢囊梗上脱落,随风或水滴飞溅传播。
孢子囊在寄主植物叶表面需水膜才能萌发,萌发通常是间接的:孢子囊在水中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游向气孔并定殖,失去鞭毛形成胞囊,然后从胞囊长出芽管,穿透气孔到达叶组织,在叶片气孔腔的菌丝上产生附着胞,这种气孔穿透是此类病菌常见的穿透机制,直接穿透是罕见的。
2、防治措施由于病菌繁殖速度较快,再侵染频繁,流行性强,一旦发生很难防治,生产中主要利用化学杀菌剂进行防治。
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以化学防治和生态调控为主,其他防治方法为辅的防治措施。
2.1选育抗病品种根据不同的栽培条件和季节选用不同的抗病品种,不仅能适当提高作物产量,还能改善果实品质、一定程度上减轻霜霉病的危害。
2.2 农业防治一些好的农田管理措施对黄瓜霜霉病可起到一定的预防发病或延缓病情发展的效果。
采用药剂拌种等方法对种子进行消毒,将苗床消毒,培育无病的壮苗;及时清除收获后田间遗留的病残体,减少田间残留的病原体数量;提高耕作水平,将合适的作物进行轮作或间作套种;尽量选择地势高、排水好、通风好的地块种植,并适度调整作物的播种期以及降低植株的种植密度,这些措施均可相对降低叶片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科学施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等。
黄瓜霜霉病防治现状及综合防治措施黄瓜霜霉病是湖南省黄瓜生产上最常见的病害,该病在各个黄瓜产区均有发生,具有发生快、流行迅速等特点,经常造成黄瓜生产的重大损失,发病田,严重可减产10%~30%,局部田块可导致植株死亡率50%以上,甚至绝收。
黄瓜发生该病后,叶片枯黄,结瓜少而小,拉秧提前或未结瓜就死亡,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为此,我们从2005年开始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一套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分述如下。
1 防治现状1.1 防治方式单一、化学防治占主导盲目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的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化学防治相对省工省时、防效迅速明显,广大农户依然把它当作防治黄瓜霜霉病的首选,甚至唯一选择,很少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其他防效相对较慢的防治措施。
大量重复施用化学药剂不仅加大了病原菌的选择压力,从而降低防效,而且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
1.2 防治药剂老化、防治方法不科学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兼容性好的新农药因为相对价格较贵,推广应用速度不快,许多农户仍长期使用甲霜灵、乙膦铝等常规内吸性杀菌剂防治黄瓜霜霉病,见病就打、重复使用同种或同一类型的药剂,导致病原菌对这些杀菌剂普遍产生了抗药性。
另外防治方法不科学,施药不及时,造成防效不理想;防治次数多,用药量大,农药残留量超标,安全卫生质量受到威胁。
1.3 施药器械落后、防治技术不到位黄瓜霜霉病防治器械仍以20世纪70~80年代推广的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为主,费工费力,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农药有效利用率低,防治效果得不到保障。
且进行防治时采用喷雨或粗喷雾的方法,或用水量不够,致使黄瓜叶面等发病部位药液覆盖不周,降低了防治效果。
2 综合防治措施2.1 农业防治①清洁菜园,病区灭菌处理黄瓜收获后,拔除残株败叶集中沤肥或烧毁,以减小残留在田中的病原数量。
重发病地块,在收获结束、拔秧之前,每667平方米用5%石灰水100kg均匀喷布全株和地面或每667平方米用熟石灰粉20kg进行喷粉处理。
黄瓜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黄瓜病害主要有黄瓜霜霉病、黄瓜褐斑病、黄瓜灰霉病、黄瓜蔓枯病、黄瓜角斑病、黄瓜枯萎病、黄瓜疫病、黄瓜白粉病、黄瓜菌核病、黄瓜烂龙头、茶黄螨、蓟马、根结线虫病等。
一、黄瓜霜霉病1、发病症状:黄瓜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
在叶片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后为淡褐色,潮湿时病斑生有黑色霉层。
病叶由中上部向上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干枯。
2、药剂防治:用66.8%霉多克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75%克抗灵1500倍液,另加300倍液的白糖和醋防治霜霉病;当混合发生角斑病时加入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倍液。
近年的新型药剂如10%科佳悬浮剂,成分为氰霜唑,是一种新的进口药,用在黄瓜、甜瓜和葡萄的霜霉病的预防,一般在定植缓苗后喷2-3遍,用2000倍液,间隔7~10天。
也可以作为治疗剂,发病初期用1000~1500倍液,连用2~3次,间隔7~10天。
此药持效期为10~14天,施药后1小时降雨不影响药效,可于大多数杀虫剂、杀菌剂混用,如与53%金雷500倍液混合,增加内吸传导性。
二、黄瓜灰霉病1.发病症状:病菌从败谢的雌花中侵入,长出灰褐色霉层,继而侵入幼瓜,造成顶部腐烂,变软萎缩,大瓜受害病部先发黄,直至腐烂脱落。
叶茎受害,多为病花落在叶面及茎部引起,形成大型枯斑,使茎叶腐烂,导致植株死亡。
2.药剂防治:用50%扑海因600倍液,或50%速克灵1000倍液、50%多菌灵800倍液、50%克菌丹1000倍液喷洒,连续3~4次。
三、黄瓜炭疽病1、发病症状:在茎和叶柄上形成圆形病斑,初呈水浸状,淡黄色,后变成深褐色。
叶片受害时,初期出现水浸状小斑点,后扩大成近圆形的病斑,红褐色,病斑边缘有明显的一圈黄晕,叶片上病斑多时,往往汇合成不规则形的大斑块。
后期病斑上出现许多小黑点,潮湿时长出粉红色粘质物,干燥时病斑中部易破裂形成穿孔。
瓜条发病时,表面形成圆形、淡绿色凹陷形病斑,上着生黑色小点,后期在病斑表面产生粉红色粘稠物。
卵菌纲病害克星——银法利银法利是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研制的具最新作物机理的卵菌纲病害杀菌剂,由最新治疗性杀菌剂氟吡菌胺和强内吸传导性杀菌剂霜霉威盐酸盐复配而成,既具有保护作用又具有治疗作用。
银法利属低毒杀菌剂,对环境、作物安全,能在作物的任何生长时期使用,并且对作物还兼有刺激生长,增强作物活力,促进生根和开花的作用。
银法利具很强的内吸性,尤其是在连续降雨,多数杀菌剂难以使用或使用效果欠佳的情况下,银法利以其见效快和耐雨水冲刷的特点赢得许多农民的喜爱。
一、银法利的作用机理银法利是由最新研制的治疗性杀菌剂氟吡菌胺(fluopicolide)和强内吸传导性杀菌剂霜霉威盐酸盐(propamocab hydrochloride)复配而成的新型混剂。
两种有效成分增效作用显著。
氟吡菌胺的杀菌机理与目前所有已知的卵菌纲杀菌剂完全不同,主要作用于细胞膜和细胞间的特异性蛋白而表现杀菌活性。
独特的薄层穿透性可加强药剂的横向传导性及纵向输送力。
对病原菌的各主要形态均有很好的抑制活性,治疗潜能突出。
霜霉威盐酸盐具有较强的内吸传导性,土壤处理后能迅速上下传导,叶面喷雾后也可迅速分布在叶片中,用药30分钟即可发挥作用,对卵菌纲真菌引起的各类作物霜霉病、晚疫病表现出超级优异的防治效果,并对猝倒病、疫霉和腐霉引起的土壤根部病害等亦有极好的防效。
二、银法利的产品特点1 具保护作用。
银法利有较强的薄层穿透性,良好的系统传导性,用药后其有效成分可以通过植株的叶片吸收,也可以被根系吸收,在植株体内能够上下传导。
银法利还可以从植物体叶片的上表面向下表面,从叶基向叶尖方向传导,有利于新叶、茎干和地下块茎的全面保护。
2 具治疗作用。
银法利对病原菌的各主要形态均有很好的抑制活性,治疗潜能突出。
3 生物活性高,施用剂量低,防效好,持效期长,且防治效果稳定。
4 耐雨水冲刷,不受天气影响。
5 毒性低,残留低,对施用者、消费者和环境非常友好,并对有益生物(蜜蜂、有益昆虫等)安全。
温室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措施作者:刘书彦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0年第5期中牟县种子管理站刘书彦一、危害症状黄瓜霜霉病由古巴假霜霉菌引起,主要为害叶片,被害叶片呈不规则褪绿黄斑,随病情加重,叶片变黄干枯,湿度较大时叶片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
成株期发病,大多在植物开花结瓜后,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
发病初期,叶背面出现水渍状病斑,后病斑扩大呈黄绿色,逐渐变为黄色至褐色,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灰黑色至紫黑色霉层,发病较重时常多个病斑连片使叶片变黄干枯。
二、发病条件黄瓜霜霉病的发生流行与温度、湿度有关。
在温室黄瓜生长期间,温度一般能够达到发病条件,因此,决定发病流行与否的关键因素是湿度。
多雨、多露、多雾天气发病重,灌溉频繁、地势低洼的地块发病较重,昼夜温差大、阴晴交替也易造成病害发生。
温室小气候也是决定病害流行的关键之一,温室通风排湿不良或温湿度控制不好,会造成病害流行成灾。
黄瓜霜霉病的发病条件一般在气温10℃以上时即开始发病,20~24℃有利于发病,当平均气温稳定在30℃以上,即使湿度适宜,病害发展也呈渐缓趋势。
三、发病原因(一)温湿度适宜温室温度在15~30℃,雨水充足,棚室地表相对湿度较高,满足发病条件。
在多雨或多露、多雾的月份,病害会迅速扩展,短期内可流行成灾。
(二)肥料不足中牟县近几年温室黄瓜价格可观,棚室规模不断扩大,跟风种植者往往对温室黄瓜栽培管理技术掌握不足,在黄瓜生长阶段没有抓住关键时期,有的菜农重施化肥,基肥轻施或者不施,肥料的不合理利用,加上部分菜农过度密植,造成植株的抗病能力下降。
(三)对抗病品种认识不足中牟县部分菜农种植黄瓜只求高产和稳产,忽略了品种的抗病性。
易感品种在发病流行的季节,几天就可使整个棚室感染霜霉病。
抗病品种则不易感病,即使感病,病斑小、圆形,且发病慢,叶片背面霉层较感病品种霉层稀少。
(四)栽培管理措施不当部分菜农没有精细整地、高温闷棚或不合理施用磷肥、钾肥,在去除病株病叶后没有及时带出棚室外集中销毁,在浇水时,病菌会随着水流传播给其他植株。
防治黄瓜霜霉病的新农药银法利
春黄瓜生产上的霜霉病一旦发生,蔓延速度快、危害重,环境条件适宜时从始发到流行只需5~7 d,造成叶片大量干枯或整株死亡,缩短黄瓜采收期,极大影响产值收益,防治黄瓜霜霉病技术:
1、施药时间一般第1次4月下旬初,第2次4月底,第3次5月上旬。
2、施药条件病情(病症)正处于始发期,霜霉病株发病率7%~11%。
3、施药方法每小区额定喷雾量25 kg,用工农16型手动喷雾机在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雾,喷片孔径1 mm。
4、银法利的适宜用药浓度为700倍,间隔期7~10 d,可作为防治黄瓜霜霉病的交替使用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