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考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七三课堂整理
- 格式:pdf
- 大小:279.97 KB
- 文档页数:3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2011.06.121、“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洋探险时才开始。
”主要是由于A、在此以前未出现著述世界历史的史学家B、其探险打破了人类彼此隔绝的生活状态,促进了世界各民族历史的融合、统一C、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都记述了所到地区的历史D、其探险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2、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
以下历史事件和现象,不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是A、明朝时期中国人的食谱发生了变化B、欧洲市场上出现了烟草、可可等新的商品C、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岩D、欧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3、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这时期“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A、西方的殖民掠夺B、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D、工业革命的开展4、对于哥伦布到达美洲,有着基于不同立场和观点的种种解释和评价。
下列说法中反映了欧洲殖民主义者的立场观点的是A、发现了“新大陆”B、开辟了“新航路”C、证实了“地圆说”D、找到了“无主地”5、《青年博览》2008年11月上半月刊有一段话:“是哥伦布,给美洲带来了今天的繁荣”。
当美国总统小布什在一年一度的“哥伦布日”高声赞美之时,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却呼呼取消这个节日。
他说,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
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野蛮、血腥的殖民活动给落后地区带来了灾难B、世界联系随着殖民活动日渐加强C、工业革命的成果随着哥伦布手扩展到美洲D、美洲的传统社会随哥伦布遭到灭顶之灾6、某同学正在搜集有关“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材料时,在网络上找到一些有关“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对西欧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的观点。
其中表述最准确的是A、为西欧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B、给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C、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D、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本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8、某班同学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扩张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下列提出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A、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深重的灾难C、其目的是传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D、促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9、对下图中b处对应历史时期工业革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这一时期电力作为新能源广泛利用②石油的利用促进了内燃同、交通运输和化学工业的发展③电话、电报等新的通讯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④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10、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市、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巾人中囤,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人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笔记、提纲(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考纲要求】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4、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5、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的状态,将世界连成了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西欧国家通过早期殖民扩张,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原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前提。
3、两次工业革命后,亚、非、拉美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终于形成。
4、单元线索: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逐渐解体。
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曲折发展。
◇【知识整合】一、新航路的开辟1、开辟瓣航路的背景:(1)、必要性(原因):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欧洲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动机)。
③、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④、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⑤、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一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条件):①、科学技术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
②、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过程: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暴风角)。
②、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直达印度。
③、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
④、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3、影响(1)、对世界:①、加强了欧洲同亚、非及美洲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2)、对欧洲:①、欧洲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019高考历史复习考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1500年左右,是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新航路开辟,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以新航路开辟为契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两次工业革命则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推动力,工业革命以蒸汽为动力,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为动力,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形成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统一的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大约经历了400年的时间。
世界市场的初级阶段是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60年代,这时的世界市场的地理范围是有限的。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市场迅猛发展的时期,这时期整个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
因为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产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在世界市场上居支配地位,它促动了国际专业化分工及国际贸易的深化。
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时期,这时期的世界市场垄断资本占主导地位,形成了以金本位制为特征的多边贸易体系和世界货币。
世界市场的规模持续扩大,商品种类持续繁多。
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市场向多元化、多极化发展。
二次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分工出现细分的趋势,因而使国际分工形式发生很大变化,原来的部门间的分工向部门内分工转化,这使部门内贸易得到快速发展,出现经济世界化的特点。
此外,世界市场区域化、集团化发展日益明显,世界经济表现一体化、世界化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各国纷纷把先进技术用于出口商品的升级换代,所以,世界技术贸易市场发展非常迅猛,技术贸易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工业文明的“欧风美雨”吹到了中国。
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国家对中国实行商品输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023历史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复习课课件pptCATALOGUE 目录•历史工业文明的崛起•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案例分析•复习与总结01历史工业文明的崛起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代议制民主等政治体制的改革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
资本主义经济新航路的开辟、海外贸易的扩张和殖民地的掠夺,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资本和市场需求。
技术积累手工工场的长期发展,为机器大工业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纺织业珍妮机、水力纺纱机、自动织布机等新技术的发明,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能源领域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解决了动力问题,提高了生产能力。
交通运输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出现,缩短了时空距离,加速了商品流通。
03社会结构工业革命带来了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问题,推动了工人运动和社会改革的发展。
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01经济结构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产业结构,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02国际格局工业革命增强了英法等国的实力,推动了殖民扩张和领土争夺。
02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1列强入侵23列强入侵是工业文明崛起后,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侵略。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战争等方式,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割让土地、支付巨额赔款等,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列强入侵导致了中国的经济贫困、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
面对列强入侵,中国社会各阶层开始觉醒,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戊戌变法是中国政府为了改革政治体制而开展的一场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推进民主化进程。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了推翻封建专制而发起的一场革命,最终导致了清朝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洋务运动是中国政府为了自强而开展的一场运动,旨在引进西方技术、培养人才、发展工业等。
中国的反应与变革03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包括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社会不公等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
工业文明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01工业文明的崛起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第21讲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考点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名师导语』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品大量输入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运动引入西方的机器生产等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经济开启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
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近代经济结构变动、洋务运动。
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及影响、洋务运动与近代化仍需重点关注。
知识点一经济结构的变化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2.表现: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1)外国商品倾销,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2)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3.影响(1)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出现新兴的社会阶层——买办。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
从地域上看,中国内地自然经济受外国资本主义冲击有限;从经济结构上看,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知识点二 洋务运动1.背景(1)清政府内外交困。
(2)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
2.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3.口号:“自强”“求富”。
4.活动(1)军用工业⎩⎪⎨⎪⎧①1861年,曾国藩创办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
②1865年,李鸿章创办当时国内最大的官办军用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2)民用工业:1881年,开平煤矿是我国首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5.评价(1)洋务企业存在种种问题,未能直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2)对我国早期的现代化起到推动作用。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在经济方面,洋务运动引进了大机器生产,为中国创建了近代的工矿交通通讯事业。
专题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考纲】1.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3)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其原因。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考点突破典例讲练】考点一新航路的开辟例1 地圆说的流行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条件之一。
图5是新航路开辟不久一位德国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它反映出( )A .世界各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B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C .人们对世界尚缺乏全面了解D .中国与西方的贸易日渐频繁解析:C .绘制地图即德国人眼中的世界,从地图可以看出这幅地图是不完整的,没有北美洲、非洲大陆、大洋洲等,时间又是新航路开辟不久,故选C 。
例2 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
这反映了当时( )A .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B .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C .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D .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结合基本史实分析选项。
考点30 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1.原因:19世纪70年代前后,受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和影响。
2.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二、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原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人民掀起收回利权的运动。
3.表现:涌现出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棉纺织业等传统工业部门发展尤为迅速。
三、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1.时间:民国建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
2.原因⎩⎪⎪⎨⎪⎪⎧~1919年: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减少;民国的建 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 发了其振兴实业的热情;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鼓舞。
~1937年:基本实现全国统一;国民政府 得到发达地区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国民政 府推出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
3.表现: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和新兴工业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微点拨] 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方面的评价应一分为二,一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四、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1.时间:抗战爆发后至新中国成立前。
2.原因(1)封建势力的压迫。
(2)外国资本的掠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国资本利用跌价竞争等方法排挤民族工业;日伪政权采取“军事管理”、物资管制制度等对沦陷区经济进行破坏;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
(3)官僚资本的压制:实行“经济统制”政策、通过统购统销和专卖制度等打击民族工业。
(4)动荡的社会环境:军阀混战、日本侵华、解放战争等导致政局长期动荡,影响发展。
3.表现: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图解识记]1.鸦片战争结束后,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民族资本主义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南沿海地区兴起。
必修II第二单元复习提纲——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4、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5、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6、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7、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8、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9、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与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工业文明的崛起(世界潮流)(一)、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了解)1、产生:欧洲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中国三大发明的影响(联系马克思的评述);14、15世纪首先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联系文艺复兴。
2、主要形式:(跟中国明代相同)一个是原来的手工业作坊主开始雇佣劳动力,成为资本家;另一个是商人投入生产领域,成为早期的资本家(包买商)3、影响:工业文明的起源(二)、新航路开辟(工业文明崛起的重要前提——资本原始积累的条件)1、开辟的原因:(1)经济根源: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2)社会根源:西欧对黄金和东方贵重商品(特别是香料)的追求(3)客观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强大,使原来的陆路受阻(4)马可波罗的影响和高额利润的刺激(5)文化动因:传播基督教的要求(6)文艺复兴的影响(推崇人文主义—→个人冒险精神)[注意: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是相互影响的]开辟的条件:(7)西班牙、葡萄牙王权的强化,提供了保障(8)生产力的进步——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可联系指南针的应用)(9)知识的进步——地图的绘制、地圆学说的提出等2、开辟的过程(1)方向;葡萄牙向东、西班牙向西(2)具体人物(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同学们自己整理表格记忆] (3)对比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①目的:开辟新的贸易航路(经济);宣扬国威,加强友好往来(政治)②性质: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封建制度下的贡赐贸易③规模:新航路规模小、人少、船小;郑和规模庞大人数众多④时间:郑和下西洋历时长,且早半个世纪⑤影响:新航路促进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郑和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无益于国计民生3、影响:(1)全球角度:①在欧、亚、非、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②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经济体系,人来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的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高中历史经济生活中常考知识点第二部分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⑴原因:①经济根源 (根本原因)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和香料的追求;③商业危机:(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④宗教根源:基督教会要传播基督教;⑵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⑴对世界市场形成意义: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开始⑵对欧洲: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对亚非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白银大量地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⑷对世界: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二、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荷兰殖民扩张⑴对外贸易发达。
17世纪上半叶,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⑵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
在亚洲-----摩鹿加群岛、爪哇、台湾,美洲------建"新荷兰"(即新尼德兰)2、英国的殖民扩张⑴手段:①海盗式劫掠;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②进行商业战争。
③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
(英属东印度公司)④进行残酷的黑奴贸易。
⑵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3、殖民扩张的影响:(1)对世界: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考点31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一、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服装(1)鸦片战争前后⎩⎪⎨⎪⎧①西式服饰传入,引起服装变革。
②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③清政府不得不对官定服饰进行改革。
(2)民国期间⎩⎪⎨⎪⎧ ①政府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
②洋装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如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2.习俗 (1)“断发”运动⎩⎪⎨⎪⎧①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 法令。
②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革除此陋习。
(2)不缠足运动⎩⎪⎨⎪⎧①清政府下令禁止缠足,但屡禁不止。
②维新派倡导以不缠足为内容的女权运动。
康有为与康广仁创立“不缠足会”。
[微点拨] 由于清政府入关后强迫汉人改变发型,带有严重的民族压迫色彩,妇女缠足是在封建男权社会中形成的畸形审美标准,“断发”、不缠足本身就是反封建斗争。
3.传媒(1)报刊⎩⎪⎪⎨⎪⎪⎧①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报纸成为抢手货。
③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是《申报》。
④《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⑤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的是《绣像小说》 《小说林》《月月小说》和《新小说》。
⑥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政治斗争的武器。
⑦新文化运动后,读报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图解识记]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2)电影⎩⎪⎨⎪⎧①传入中国:19世纪末期。
②第一部影片:1905年摄制的谭鑫培的京剧短 片《定军山》。
③第一部故事片: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导演的《难夫难妻》。
④第一部有声片:1931年摄制的《歌女红牡丹》。
4.礼仪 (1)日常礼仪⎩⎪⎨⎪⎧①古代在纲常礼教束缚下,形成一套体现贵贱 尊卑的礼仪。
②民国之初,鞠躬、握手取代跪拜、作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2)婚姻礼仪: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阶层以及官宦人家。
(3)丧葬礼仪:19世纪中期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注目。
[思维发散] 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
高考历史复习考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1500年左右,是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新航路开辟,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以新航路开辟为契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两次工业革命则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推动力,工业革命以蒸汽为动力,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为动力,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形成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统一的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大约经历了400年的时间。
世界市场的初级阶段是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60年代,这时的世界市场的地理范围是有限的。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市场迅猛发展的时期,这时期整个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
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产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在世界市场上居支配地位,它促进了国际专业化分工及国际贸易的深化。
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时期,这时期的世界市场垄断资本占主导地位,形成了以金本位制为特征的多边贸易体系和世界货币。
世界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不断繁多。
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市场向多元化、多极化发展。
二次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分工出现细分的趋势,因而使国际分工形式发生很大变化,原来的部门间的分工向部门内分工转化,这使部门内贸易得到快速发展,出现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此外,世界市场区域化、集团化发展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全球化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应用于生
产,各国纷纷把先进技术用于出口商品的升级换代,因此,世界技术贸易市场发展非常迅猛,技术贸易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工业文明的“欧风美雨”吹到了中国。
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国家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在此基础上,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外国资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官僚资本相继出现。
尤其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历史影响重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动了一系列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面貌,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由农耕文明时代逐步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
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社会习俗、交通、通讯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并存。
基本线索:一是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创新;二是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三是世界市场由雏形到最终形成的发展历程。
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创新,要从16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17至18世纪的工场手工业、19世纪中期的工业资本主义等阶段把握,重点运用全球史学范式及文明史学范式分析工业革命的深刻影响,一般包括生产力的飞跃、生产关系的变革、阶级关系的巨变、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关系的影响等方面。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要分16至18世纪的西、英、荷等国际19世纪中期以后的欧美国家等两个历史阶段,分析对比两个不同时期殖民扩张的背景、进程及其影响等方面。
尤其要运用多种史观分析新航路的历史影响,同时关注大国崛起与衰落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世界市场由雏形到最终形成的发展历程,一方面要注意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雏形到形成确立的四个发展阶段的背景、表现和特点,另一方面要重点从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的角度分析各个时期世界市场的发展对东方国家,尤其对中国的深远历史影响。
中国在西方殖民者冲击下被迫打开大门,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同时,中国近代工业艰难起步,在三座大山挤压下创造出一些业绩,但不断遭受挫折。
同时,西方近代文明也对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交通、通讯、社会习俗及大众传媒产生影响。
但中国的变化明显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
所以复习本单元时可以链接必修1中的“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必修3中的“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于发展”和“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等单元的内容,还可以适当地联系选修1中的“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内容。
【重点难点】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2)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及影响;(4)垄断组织的出现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