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四 滕王阁序 教案12
- 格式:docx
- 大小:36.39 KB
- 文档页数:12
《滕王阁序》教案(通用8篇)《滕王阁序》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二、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四、背诵课文2—5段。
【教学设想】以诵读法学习本文。
一、阅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二、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三、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介绍写作背景。
二、疏通文意,通读全文。
【教学步骤】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代诗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四库全书总目》谓“勃文为四杰之冠”。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司奴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2、写作背景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
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及以纸笔,延让宾客,勃不辞。
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公曰:“亦是老生常谈。
”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公闻之,沉吟不语。
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另说此文应为“二十六”岁时作,似以此说为是。
高宗时,洪州都督阎公某重修此阁,并于上元二年(675)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
王勃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下了《滕王阁诗序》。
滕王阁序教案教案:《滕王阁序》教案目标:学习《滕王阁序》,了解杜牧的创作背景,理解并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了解《滕王阁序》的作者杜牧,并了解他的创作背景;2.理解《滕王阁序》的主题和表达的情感;3.学习鉴赏《滕王阁序》这篇优秀的诗歌作品;4.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了解《滕王阁序》的作者杜牧,并了解他的创作背景;2.理解《滕王阁序》的主题和表达的情感;3.学习鉴赏《滕王阁序》这篇优秀的诗歌作品。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学习鉴赏《滕王阁序》这篇优秀的诗歌作品。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使用一幅描绘宫殿和楼阁的图片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于宫殿和楼阁的好奇和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杜牧和《滕王阁序》(10分钟)通过简单介绍杜牧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杜牧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滕王阁序》的标题和诗歌结构,引导学生猜测这篇诗歌可能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滕王阁序》的主题和情感(15分钟)指导学生阅读《滕王阁序》,然后分小组讨论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最后进行整体讨论。
4.诗歌鉴赏与学习(20分钟)让学生逐句解读《滕王阁序》,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歌语言的美感。
指导学生欣赏和体会《滕王阁序》中传达的情感和对社会时代的思考。
5.课堂练习(10分钟)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滕王阁序》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6.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回答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撰写一篇诗歌鉴赏文章,对《滕王阁序》进行个人的鉴赏和思考。
六、板书设计滕王阁序- 作者:杜牧- 描述楼阁宫殿的美景和兴衰的主题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杜牧和《滕王阁序》,让学生了解了该诗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特点。
通过分析主题和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滕王阁序》的内涵。
《滕王阁序》教案(1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滕王阁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滕王阁序》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及表达方式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鉴赏文中的美丽秋景(2)合作讨论体会分析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3)安排课前预习,试着披文入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敢作敢为、志当高远的精神品质【教学重点】1. 积累文言词语2. 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3. 背诵精彩语段【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步骤1:导入——投影楹联。
“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人物,各有千秋。
”步骤2:此联就赞美了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
诗人王勃针对滕王阁写有《滕王阁诗》和《滕王阁序》。
(投影《滕王阁诗》并齐读、背诵)二、自主·合作·探究【互动设计1】指导诵读并体会文体特点。
①播放孙道临诵读短片。
②体味诵读节奏。
完成方式:学生A组齐读第2段,B组齐读第2段。
发现并总结朗读规律: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
③体味文体特征。
④诵读实践巩固。
学生齐读第4段。
【互动设计2】字句疏通检测与词语积累(诵读与语感作业检测)①解释下列加线词的用法(小组竞答完成,课后完成在草本练习上)A 襟三江而带五湖B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C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D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E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F 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②快速阅读,搜寻、总汇文章中的成语(分男女竞赛完成,于课后完成在草本练习上)参考提示: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腾蛟起凤钟鸣鼎食天高地迥萍水相逢老当益壮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互动设计3】《滕王阁序》原题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滕王阁序教案滕王阁序教案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滕王阁序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滕王阁序教案1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及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2. .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3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4. 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总结归纳法2、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情感与价值观:1 、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3、“居卑位而有为”的蓬勃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用富丽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2、辩析“故、尽、属、即”等多义词的词义。
教学难点:1、学习文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2、指导学生背诵2——5段。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二、解读《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高高的滕王阁正对着江心小洲,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滕王阁序》教案1.背诵课文2-3段。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实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预习,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相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
苇叶纷下,芜杆迁黄。
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
离人频顾,羁客成伤。
中夜不寐,林下彷徨。
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P271,文汇出版社)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今天,我们的任务一是背诵这篇千古名篇;二要学写一段文言。
(解说:同年人的成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新奇的任务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读懂、会背,实行文言文写作对于学生来说似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二、解题1.关于本文的写作《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
都督阎公不之信。
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
语文教案-《滕王阁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滕王阁序》全文。
2.分析《滕王阁序》的艺术特色,体会王勃的写作风格。
3.感受作者对壮丽山河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滕王阁序》的文学价值、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理解并背诵《滕王阁序》全文,分析文章结构。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作者王勃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滕王阁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三、课文分析1.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各段内容。
2.着重分析文章中的精彩句子,体会王勃的写作风格。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滕王阁序》的初步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关注《滕王阁序》中的精彩句子。
二、课文分析1.深入分析文章中的艺术特色,如:骈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2.着重分析文章中的哲理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就文章中的某个句子或段落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文背诵1.学生分组背诵课文,互相检查。
2.教师辅导,帮助学生提高背诵效果。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关注《滕王阁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二、课文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2.着重分析文章中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就文章中的某个观点或思想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2.布置拓展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王勃及其作品。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关注《滕王阁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二、课文背诵1.学生集体背诵课文,互相检查。
2.教师辅导,帮助学生提高背诵效果。
2.布置拓展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王勃及其作品。
《滕王阁序》教案《滕王阁序》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滕王阁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滕王阁序》教案篇1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通过反复朗读,领略骈文的神韵之美。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学习重点:1、不同形式对偶句的朗读,特别是句读的切分。
2、认真朗读,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习难点: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习方法:朗读法,讲解法教具学具:Ic课件讲课前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课文,通读课下注释并思考下列问题。
1、叙事是哪一段?概括大意。
2、写景是哪几段?概括大意。
3、抒情是哪几段?抒发了什么感情?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二、学习新课。
1、作者简介:王勃,字子安。
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称“初唐四杰”,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甚相慰勉。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唐高宗在位期间,为王勃之才一叹二叹,乃至于三叹,在初唐时即被传为佳话。
王勃十四岁不到就去应幽素举。
应试之日,到禁卫禁场的考场,用眼四观,见全是年长的公子、束发秀才、白首童生,唯独自己还是一个孩童。
当主考官点名点到王勃时,见其长衫拖地,乳臭未干,一脸稚气,心中颇有几分不快。
王勃非常聪明,见状,连忙上前叩拜施礼,说:“宗师爷在上,学生龙门王勃前来参拜领教。
”这几句话听者颇觉顺耳。
主考官这时突生奚落之念,出口道:“蓝衫拖地,怪貌谁能认!”王勃仗胆反讥:“紫冠冲天,奇才人不识。
”主考官笑,再戏谑道:“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王勃趣答:“今朝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主考官窃喜,拊掌道:“神童,神童,果然是龙门神童,准考。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滕王阁序教案,山草香整理分享了5篇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滕王阁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要求学生理解和积累掌握“故、尽、即、胜、幸、且、矣”等多义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骈文的特点2、过程和方法通过教师诵读指导使学生熟读成诵,通过学生研读和讨论,疏通文字,把握文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调动认知、情趣导入在江南,有中国古代的三大名楼,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说说下面三首诗描写的分别是哪座名楼?出示诗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今天,我们就来一睹王勃笔下的滕王阁的风采二、指导诵读,初步感受朗读是学习感悟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语感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节奏教师提示:1、疑难字音轸zhěn瓯ōu隍huáng棨qǐ戟jǐ懿yì襜chān潦lǎo俨yán骖cān 騑fēi凫fú闼tà甍méng舸gě舳zhú鹜wù蠡lǐ遄chuán睢suī睇dì眄miǎn阍hūn舛chuǎn赊shē悫què簪zān笏hù叨tāo2、节奏划分示例: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如,豫章/古郡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穷/岛屿之萦回;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七字句的读法有四种: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阎公/之雅望三、自主探究,积累理解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研读探讨归纳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教师边巡视边解答疑难字句1、词类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带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动用法,使……放下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涌起,像流星一样飞驰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飞阁翔丹,下临无地: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使动用法,使……腾空、使……飞起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使……吃惊四美具,二难并:美、难,形容词作名词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窜,使动用法,使……委屈、使……逃匿2、通假字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3、多义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故、尽、即、胜、数、幸、且、矣等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第一段:写地理风貌,引宴会人物第二、三段:摹万千气象,状周围景观第四、五段:绘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第六、七段:述身世际遇,叹盛宴难再五、布置作业,巩固提高课后让学生翻译全文并写在作业本上第二课时一、导入课文,明确目标二、重点研读、深入理解示例:兴州城形胜宾主之美山川之美登楼之喜主要手法:记叙(铺陈)、描写示例: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体悟天地之大,宇宙无穷,感叹人生无常,盛衰有时)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玄想宇宙广袤,衬托人生渺小,引发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直抒胸臆,坦言心怀,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主要手法:抒情、议论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句,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古已有之,今又何伤?)老当益壮四句,勉励自己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表现了崇高的人生观贪泉、涸辙句,表明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北海、东隅、桑榆句,表现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孟尝、阮籍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班超、宗悫句,表示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三、整体归纳、把握特色示例: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板书设计】《滕王阁序》州城形胜人生无常,宾主之美盛衰有时,兴记叙(铺陈)、描写悲抒情、议论、用典山川之美怀才不遇登楼之喜济世无门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教学说明:二、学习过程当以整体,部分,整体为宜,本教学设计在整体诵读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积累文言字句,理解内容、把握情感,而后归纳总结写作特色三、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本文第一课时,充分让学生诵读,培养语感,整体认知;同时,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掌握文言字句、文言现象从而感知文章思想内容五、课后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习得的能力得到迁延与提升滕王阁序教案篇二教学目的:1、常见句式分析2、文章分析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常见句式分析教学难点:文章分析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板书设计:滕王阁序王勃一述宾主之美二绘山川之美三写宴会盛况四叹知己难遇,盛宴难再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练习二、三作业检查二、学习新课,课文第四至第七自然段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课文。
滕王阁序-鲁人版必修四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滕王阁序》这篇经典文章,让学生了解到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经典文化的能力和水平。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学生能够了解《滕王阁序》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学生能够理解《滕王阁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3.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和阅读方法;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和理解其他经典文化作品。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滕王阁序》一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滕王阁序》的背景和作者生平;2.《滕王阁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3.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和阅读方法;4.经典文化的阅读方法和策略。
三、教学步骤本节课教学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导入1.引入《滕王阁序》的背景和作者生平;2.介绍《滕王阁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第二步: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如主谓宾、定状补等;2.讲解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如逐字、逐句、逐段理解;3.给出几个练习让学生尝试着读懂文言文。
第三步:练习1.分发《滕王阁序》的原文,让学生尝试着阅读;2.通过导读、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原文内容和思想;3.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检查其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第四步:拓展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经典文学和文化的理解和感想;2.建议学生读一些其他经典文化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
四、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读后感或自己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感想;2.学生投票。
通过匿名投票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和满意度。
五、教学资源本节课需要的教学资源包括:1.《滕王阁序》的原文;2.相关的教学音视频、PPT等资料;3.学生阅读笔记和阅读材料。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是否实现;2.教学内容是否充实;3.教学方法是否得当;4.学生反馈和评估结果是否满意。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滕王阁序》优秀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滕王阁序》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练习。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方法:1、预习,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的文化常识。
2、教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同学,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滕王阁诗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读着这气势磅礴的诗句,我们便会想到王勃为这首诗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1、关于本文的写作《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
都督阎公不之信。
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
已宿构矣。
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
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
’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
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
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
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
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址令。
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址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
滕王阁序【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
2、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3、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4、理解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5、背诵第二、三段。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3、背诵第二、三段。
【教学难点】1、2、理解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江南三大名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
大家学过有关岳阳楼的有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有关黄鹤楼的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崔颢的《黄鹤楼》,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滕王阁序》。
二、作者简介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
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
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
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
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
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
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
”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却因此而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
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综观王勃的一生,我们首先叹其英年早逝。
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
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
王勃的诗今存八十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
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
《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
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因其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势,而成为千古绝唱,为历来论者所激赏。
《旧唐书.文苑传》引崔融语云:“王勃文章宏逸,固非常流所及。
《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勃文为四杰之冠”。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命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三、写作背景: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
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
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
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
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
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
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
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
”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
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四、文题解释1、《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
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
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
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3、序,文体的一种。
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
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
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斌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
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4、《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又称骈俪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全盛。
唐代开始,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
这种文体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讲究对仗,一般四六。
(2)平仄相对,音律整齐。
(3)多用典故,讲究词藻。
五、朗读感知1、示范朗读2、朗诵指导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
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七字句的情况则更复杂一些,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六、研读课文(一)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1、齐读课文2、具体赏析(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历史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3、小结本段:起笔先介绍滕王阁的所在地,“豫章故郡,洪州新府”,由古及今。
接着由天及地,写天地的广大,写滕王阁的具体地理位置,其中“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一句,更写出了滕王阁的宏大气势。
如此灵秀美丽的工地,一定也会产生杰出的人物吧。
“雄州物列,俊采星驰”一句由陈述地理位置转而对人进行描写。
在盛赞了宾主之后,又盛赞了这次盛会,最后,又谦逊委婉地介绍了自己参加这次盛会的原因。
第一部分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二)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1、齐读课文2、具体赏析(1)第二、三段正面对滕王阁的秀丽景色进行描写。
前两句“潦水尽”“寒潭清”“烟光凝”“暮山紫”将秋日特有的清寒景色以非常感性的方式精确地描绘出来。
在这样的天光水色中,滕王阁静静面对高人云霄的翠峰,四周是架空的阁道彩饰丹漆,鲜艳欲滴,恍若画中。
“鹤汀凫渚”一句将静态打破,紧接着“桂殿兰宫”“阎阎扑地”“炯舰迷津”等景色,以目不暇接之势纷至沓来,犹如工笔画,细致人微,又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繁管急弦之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从高下、动静、远近、点面等诸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意境描写达于化境。
此句出自庚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但庚信不如王勃写得优美动人。
此二句可谓本段的点睛之笔。
至此我们已对作者的笔力叹为观止,但后面“渔舟唱晚,雁阵惊寒”一句意境高远,文断意连,又创造出一种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效果。
回首此段,作者笔势收放自如,开合有度,景物浑成,饱含情感,真可谓字字珠玑,句句锦心。
(2)归纳段意:第2段:写驾着马车造访滕王阁时所见到的优美的环境和雄伟的气势。
第3段:写登高望远所见到的滕王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明确:作者一反传统悲秋的习惯,将眼前的秋景注入了心中的豪迈,使景物描写平添了一份洒脱之气。
(4)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明确: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3、背诵4、小结:第二部分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三)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1、齐读课文2、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⑤“北海”“东隅”→不甘沉沦⑥“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3、具体赏析:(1)第4段: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第4段笔锋一转,由外景描写转至宴会场面及作者所生发的感慨上。
箫管齐鸣,清风徐来,如天籁般的歌声似乎能阻住行云。
环顾四座,佳宾贤主,俱才气横溢,在这样欢乐畅快的场面中,作者感到好景不能永久拥有,留恋之情顿生,由个人际遇引发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宇宙无穷”“盈虚有数”,感到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无奈。
“兴尽悲来”,而想到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空有绝世才华、却远离都城,无可施展;心怀君主,却不知何年何日才能被召见。
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自我悲伤之情。
(2)第5段:感叹自己的命运,表明自己崇高的人生观。
第5段依然抒发感慨之情。
“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大有生不逢时之感。
又将自己比做屈原、贾谊等前贤,委婉地表达了对“圣主”“明时”的不满,情绪转为悲愤。
但作者并不是一味低沉感伤,反而因之以自励。
在列举到终老始见功名的冯唐,难封侯爵的李广,逃避海曲的梁鸿等典故后,笔势锋回路转。
表明要从消沉中振作起来,将人生失意看作常态,并借用典故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所赖”之下,再写一种理想的人格,表明自己崇高的人生观及开朗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