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江西省2018年中考数学总复习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课时21矩形菱形正方形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158.52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数学《第十八讲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第一课时菱形、矩形》说课稿——“学教2:1堂清”复习模式课解读一、说教材本节课教学内容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与正方形之间,它既是学生前面复习三角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等的进一步延伸,研究菱形、矩形的思想方法又为我们学习后面的正方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是中考中的重点内容,而且通过近两年的考试题来看,难度也有所增加,综合运用的要求也再逐渐提高,而且解答题的设计上也由原来单纯的考查推理证明题,变为推理加计算.二、说教法、学法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习的某一阶段,以巩固、疏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 其目的是温故知新,查漏补缺,完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解题思想方法的形成;发展数学能力,促进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学教2:1”堂清课堂教学模式主导下的课堂教学全过程始终遵循着两条线:一条是学生的自学和合作,这是明线;另一条是教师的适时的和必要的指导,这是暗线.“学教2:1”堂清教学模式的本质在于在原有的“学”、“教”的基础上增加“练”的模块,“学”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练”指学生的知识巩固和能力提升.以学定教,以练促学.“学”、“教”、“练”三者应该是交叉的、循环的.这样既兼顾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双向融合,又能使课堂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己获得信息、掌握技能、形成态度的过程.三、说教学过程(一)温故学(5——10分钟)教师展示教学目标、考情分析、知识梳理等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并能以一个端正的心态去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1、认定目标复习课的复习目标要全面要准确要具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确定复习重点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根据教材的教学要求提出四个层次的基本要求:了解、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这是确定复习重点的依据和标准.对教材要求“了解”的,让学生知其然即可;要求“理解”的,要领会其实质,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印象;要求“掌握”的,要巩固加深,对所涉及的各种类型的习题,能准的解答;要求“熟练掌握”的,要灵活掌握解题的技能技巧.其次,熟识每一个知识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再次,中考复习要熟悉近年来的试题类型,考试中所占比重以及考试改革的情况等.依据本节内容在中考中所占的地位和复习丛书的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理解菱形、矩形的概念,掌握菱形、矩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重点),并能够综合运用它们进行有关计算与推理证明(难点).(2)会用两种方法计算菱形面积.2、考情分析依据近几年中考情况以表格的形式明确考什么(考点、考点解读),怎么考(考的时间、考查角度、考频、命题形式、命题趋势)等,让学生对本节复习内容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3、知识梳理采用结构框图、表格、树状图、大括号图等形式梳理知识,让学生了解所学的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发展其归纳能力,通过引导点拨来达到促使学生相对完善知识,并使知识逐步趋于系统化.依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把知识梳理和知新学中的典例分析进行了有机地结合,穿插进行,这样是为了让学生把知识和运用更好地衔接和融合.(二)知新学(20——30分钟)1、考点精讲挖掘教材中的例题、习题、中考题的功能,尤其对有代表性的问题和具有可变性的例习题,可变式或延伸后作为例题,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拓展、拓宽,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多方面感知数学的方法,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复习效率.本节所选的四个例题中的例1、例4,就是从我校的复习模式课的流程要求出发而选择的,并且注重了所复习知识的前后联系.例1设计意图:首先是为了及时巩固所复习知识点,并通过一题多解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也是对前面所复习知识的再加强;其次,本题和2016枣庄中考的第9题类似,因此选择此题作为菱形的性质的考查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例2设计意图:此例题是借助菱形的轴对称性求线段和的最小值,这种类型的题目在正方形、圆、函数(2016枣庄中考第25题的第二问)中都有考查,是考试的一个热点题型.主要是通过此题让学生掌握这类题目的基本解法.例3设计意图:通过此例巩固菱形的判定方法的应用,并通过老师的板演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本题是把丛书的第16题做了一些改动,主要是为了突出对菱形判定的考查,另外此题还结合了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定理,并且图形比较复杂,对学生的识图能力是一个考验.例4设计意图:原题的难度不大,多数学生应该能够独立解决,由于对轴对称的性质的遗忘而得不到OA=OC是学生解决问题1的难度所在,而且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唯一,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所以通过本题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在做题过程中的挖掘意识,不要浅尝辄止,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中考中对于矩形的考查多数和折叠有关,并且都具有一定的难度(结合相似三角形考查),这也是选择这道题目作为例题的一个重要原因.2、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知识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也可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再让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本节课通过课堂小结提高学生解决此类问题时的思维宽度,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便学生能够快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三)达标学(5——8分钟)即堂清.堂清的内容是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复习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堂清的形式则是教师出示复习针对性达标题,学生独立完成,当堂完成,教师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指导,学生之间也不允许进行讨论.堂清结束后教师可采取个别面批或者小组互批等方式,了解哪些学生已经达到了复习目标,哪些学生课后还需要单独进行辅导,并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评价并点拨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设计意图:通过三道题目的练习,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复习要点的掌握情况,看学生能否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点熟练地解决问题.(四)拓展学(5分钟)预设与本节课有关的拓展内容,以让有能力的同学提高知识技能.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复习情况适时链接中考,选取近两年与本节课复习内容有关的中考题进行训练.本环节可以课上进行,如果没时间可以放在课下.设计意图:本题和例4的考查类似,但比例4的难度较大,所以给出了两种解法的提示,对于程度较好的同学可以依据提示独立解决,而且方法一中所使用的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教材和复习丛书P84的直角三角形的判定的知识梳理中都没有提到(不用此判定,利用等边对等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也能得出直角的结论),方法二中的两个相似三角形也不太容易观察出来,所以对学生而言此题的解法有一定难度.。
中考总复习:矩形、菱形和正方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及性质;(2)掌握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判定方法;(3)学会运用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探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性质;(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矩形的性质(1)定义:有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2)性质: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对边垂直。
2. 菱形的性质(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菱形;(2)性质: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邻边垂直。
3. 正方形的性质(1)定义:有一个角为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正方形;(2)性质: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邻边垂直,四条边相等。
4. 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判定(1)有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3)有一个角为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及判定。
2. 难点:矩形、菱形和正方形性质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特殊性质。
2. 新课导入:介绍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及性质。
3. 实例分析:运用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 判定方法:讲解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5. 练习与讨论:学生分组练习,探讨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及判定。
五、课后作业:1. 复习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及判定;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思考如何运用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性质;2. 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直观展示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性质;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巩固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知识。
中考数学总复习专题基础知识回顾五四边形一、单元知识网络:二、考试目标要求:1.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2.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概念和性质,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和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4.探索并掌握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有关性质和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条件.5.探索并了解等腰梯形的有关性质和四边形是等腰梯形的条件.6.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三、知识考点梳理知识点一、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1.多边形的定义:在平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2.多边形的性质:(1)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2)推论: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3)对角线条数公式:n边形的对角线有条;(4)正多边形定义: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知识点二、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1.四边形的定义:同一平面内,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2.四边形的性质:(1)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2)推论:四边形的外角和是360°.知识点三、平行四边形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定义);(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面积公式:S=ah(a是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长,h是这条边上的高).知识点四、矩形1.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2.矩形的性质: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1)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2)矩形的四个角都相等,且都是直角;(3)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3.矩形的判定方法:(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定义);(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3)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4.面积公式:S=ab(a、b是矩形的边长).知识点五、菱形1.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2.菱形的性质: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1)菱形的对边平行,四条边都相等;(2)菱形的对角相等;(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菱形的判定方法:(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定义);(2)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4.面积公式:S=ah(a是平行四边形的边长,h是这条边上的高)或s=mn(m、n是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知识点六、正方形1.正方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或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2.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具有平等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所有性质;(1)正方形的对边平行,四条边都相等;(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正方形的判定方法:(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3)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4)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4.面积公式:S=a2(a是边长)或s=b2(b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平行四边形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知识点七、梯形1.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1)互相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2)不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3)梯形的四个角都叫做底角.2.直角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3.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4.等腰梯形的性质:(1)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2)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底角相等.(3)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5. 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1)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定义);(2)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3)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6.梯形中位线:连接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梯形的中位线.7.面积公式:S=(a+b)h(a、b是梯形的上、下底,h是梯形的高).知识点八、平面图形的镶嵌1.平面图形的镶嵌的定义: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进行拼接,彼此之间不留空隙,不重叠地铺成一片,这就是平面图形的镶嵌,又称做平面图形的密铺.2.平面图形镶嵌的条件:(1)同种正多边形镶嵌成一个平面的条件:周角是否是这种正多边形的一个内角的整倍数.在正多边形里只有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镶嵌.(2)n种正多边形组合起来镶嵌成一个平面的条件:①n个正多边形中的一个内角的和的倍数是360°;②n个正多边形的边长相等,或其中一个或n个正多边形的边长是另一个或n个正多边形的边长的整数倍.四、规律方法指导1.数形结合思想多边形是反映了数的抽象性与形的直观性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由数构形,由形思数的数形结合思想.尤其在平行四边形和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中,图形的特点非常鲜明,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很大,利用它们的性质和判定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2.分类讨论思想根据题目中的已知判断是哪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不同的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不同.结合各自的特点进行分类,得出最终的结论.3.化归与转化思想要记清和分清平行四边形及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要体会化归思想的应用,如: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讨论通过对角线转化为全等三角形等.4.注意观察、分析、总结在判断边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上,常以平行四边形、梯形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或判定为依据,当条件结论的关系无法找到时,可以通过辅助线将图形适当变化,使条件集中,以便应用条件达到解题的目的,由繁变简,一般与特殊之间的转化.5.四边形知识点间的联系经典例题透析考点一、多边形及镶嵌1.若一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其外角和的倍,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______.考点:本题考查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2)·180°和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解析:设正多边形边数为n,由题意得:(n-2)·180°=360°×3,解得n=8,∴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八边.2.下列正多边形中,能够铺满地面的是( )A、正五边形B、正六边形C、正七边形D、正八边形考点:镶嵌的条件:周角是这种正多边形的一个内角的整倍数.思路点拔:在正多边形里只有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镶嵌.答案:B3.一个多边形从一个顶点共引出三条对角线,此多边形一定是( )A.四边形B. 五边形C.六边形D.三角形思路点拔:n边形的对角线从一个顶点共引(n-3)条对角线.解析:根据题意列式为n-3=3,∴n=6.故选C.4. 一个同学在进行多边形内角和计算时,求得的内角和为1125°,当发现错了之后,重新检查,发现少了一个内角.少了的这个内角是_________度,他求的是_________边形的内角和.思路点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能被180°整除,本题内角和1125°除以180°后有余数,则少的内角应和这个余数互补.解析:设这个多边形边数为n,少算的内角度数为x,由题意得:(n-2)·180°=1125°+ x°,∴n=∵n为整数,0°<x<180°,∴符合条件的x只有135°,解得n=9.应填135、九.总结升华:多边形根据内角或外角求边数,或是根据边数求内角或对角线条数等题是重点,只需要记住各公式或之间的联系,并准确计算.举一反三:【变式1】如果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相等,且每一个内角的度数为135°,那么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A.6B.7C.8D.以上答案都不对思路点拔:在本题可利用外角去求边数,每个外角为45°,外角和是360°,有几个外角就有几条边.解析:∵多边形的每个内角度数为135°,∴每个外角为45°又∵多边形外角和为360°,∴边数=360°÷45°=8,故选C.【变式2】多边形的内角和随着边数的增加而______,边数增加一条时,它的内角和增加_____度.解析:多边形每增加一边,内角和就增加180°. 答案:增加、180.考点二、平行四边形5. 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40,两邻边的比为2:3,则这一组邻边长分别为________.考点:平行四边形的边的性质.思路点拔: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解析:∵□ABCD中,AB=CD,BC=AD,周长为40∴AB+BC=20,又∵AB:BC=2:3,令AB=2k,BC=3k,∴2k+3k=20,解得k=4,∴这一组邻边长分别为8和12.6. 已知O是□ABCD的对角线交点,AC=24,BD=38,AD=14,那么△OBC的周长等于_______.考点: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解析:□ABCD中,OC=AC=12,OB=BD=19,BC=AD=14∴△OBC的周长=OB+OC+BC=19+12+14=45.7. 如图,BD是□ABCD的对角线,点E、F在BD上,要使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还需要增加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考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思路点拔:本题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中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也可以利用对角线互相平分来判定等.答案不唯一.条件一:增加的条件为∠AFE=∠CEF.证明:∵∠AFE=∠CEF,∴AF∥CE,∠AFD=∠CEB∵□ABCD中,AD=BC,AD∥BC,∴∠ADF=∠CBE∴△ADF≌△CBE,∴AF=CE∴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条件二:增加的条件为BE=DF.解法一:可利用SAS证明△ABE≌△CDF,△ADF≌△CBE,得AE=CF,AF=CE∴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解法二:连结AC交BD于O□ABCD中,OA=OC,OB=OD∵BE=DF,∴OB-BE=OD-DF,得OE=OF∴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总结升华:借助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线段或角相等的证明,或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确定四边形的形状,是考查的重点.举一反三:【变式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如右图,与△ABO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有( )个.A、1B、2C、3D、4解析:两条对角线分成的四个小三角形面积都相等,等底等高.∴与△ABO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有△AOD、△COD、△BOC.故选C【变式2】如图,△ABC中∠ACB=90°,点D、E分别是AC,AB的中点,点F在BC的延长线上,且∠CDF=∠A.求证:四边形DECF是平行四边形.考点:本题要求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证明结论:(1)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2)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3)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形.证明:∵D、E分别是AC,AB的中点,∴CE是△ABC的中位线∴AE=AB,DE∥BC 即DE∥CF∵△ABC中∠ACB=90°,E是AB的中点,∴CE=AB∴CE=AE,∴∠A=∠ECD∵∠CDF=∠A,∴∠CDF=∠ECD,∴CE∥DF∴四边形DECF是平行四边形.考点三、矩形8.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O,∠AOB=60°,AB=8,则矩形对角线的长_________.考点:矩形的性质.思路点拔:掌握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会用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解析:在矩形ABCD中,AC=BD,OA=AC,OB=BD∴OA=OB,∵∠AOB=60°,∴△AOB是等边三角形∴OA=AB=8,∴AC=2OA=16,故应填16.9. 如右图,把一张矩形纸片ABCD沿BD对折,使C点落在E处且与AD相交于点O.写出一组相等的线段__________.(不包括和).思路点拔:理解折叠前后图形的变化,△BCD≌△BED,也可证出△AOB≌△EOD,找出对应量相等.解析:OD=OB或OE=OA、AB=ED、BE=AD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性质.举一反三:【变式1】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在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它是矩形的是( )A.AB=CD,AD=BC,∠BAD=90°B.AO=CO,BO=DO,AC=BDC.∠BAD=∠ABC=90°,∠BCD+∠ADC=180°D.∠BAD=∠BCD,∠ABC=∠ADC=90°思路点拔:本题应结合图形去解决,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解析:A选项由AB=CD,AD=BC判定是□ABCD,再利用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可得;B选项由AO=CO,BO=DO判定是□ABCD,再利用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D选项由∠BAD=∠BCD,∠ABC=∠ADC判定是□ABCD,再利用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可得;而C选项却不能判定,举反例如直角梯形.故选C.【变式2】矩形一个角的平分线分矩形一边成2cm和3cm,则这个矩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考点:矩形的面积公式思路点拔:在没有图形的题中,画图时应考虑全面,本题体现了分类的思想,被分的两部分长度不确定解析:如图(1)若AE=3,ED=2,则矩形边长分别3和5,面积为15cm2如图(2)若AE=2,ED=3,则矩形边长分别2和5,面积为10cm2则这个矩形面积就为10cm2和15cm2.考点四、菱形10.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AC、BD的长分别为5厘米、10厘米,则菱形ABCD 的面积为_________厘米2.考点:菱形面积.思路点拔: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面积公式有两个:(1)底乘高;(2)对角线乘积的一半.解:菱形ABCD的面积=AC×BD=×5×10=25cm2.11.能够判别一个四边形是菱形的条件是( )A.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B.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C.对角线互相平分D.一组对角相等且一条对角线平分这组对角考点:菱形的判定解析:A选项可判定为矩形;B选项不能判定是平行四边形,∴也不能判定是菱形;C选项只能判定是平行四边形;D选项由等角对等边和三角形全等得到四条边都相等.故选D.总结升华:菱形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特殊化,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把菱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常利用这一性质求线段和角,以及菱形的面积.举一反三:【变式1】已知菱形的一条对角线与边长相等,则菱形的两个邻角度数分别为 ( )A. 45°, 135°B. 60°, 120°C. 90°, 90°D. 30°, 150°思路点拔:菱形的一条对角线与边长相等,则构成等边三角形,从而求出菱形的内角度数.答案:B【变式2】如图,已知AD平分∠BAC,DE∥AC, DF∥AB, AE=5.(1)判断四边形AEDF的形状?(2)它的周长是多少?考点:菱形的判定思路点拔:利用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的判定方法证明.证明:(1)∵AD平分∠BAC,∴∠BAD=∠CAD∵DE∥AC, DF∥AB∴四边形AEDF是平行四边形,∠CAD=∠ADE∴∠BAD=∠ADE,∴AE=DE∴平行四边形AEDF是菱形.(2)∵平行四边形AEDF是菱形,AE=5∴菱形AEDF的周长=4AE=4×5=20.【变式3】如图,菱形ABCO的边长为2,∠AOC=45°,则点B的坐标为___________.思路点拔: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先求A点坐标,再向右平移2个单位.解析:过A作AD⊥OC于D,∵∠AOC=45°,OA=2,∴AD=OD=,∴A(,)∵AB=2,∴B(2+,).考点五、正方形12.正方形具有而矩形不一定具有的特征是( )A.四个角都是直角B.对角线互相平分C.对角线互相垂直D.对角线相等思路点拔:正方形是满足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而矩形对角线则不一定互相垂直.答案:C.13.如图,以A、B为顶点作位置不同的正方形,一共可以作( )A.1个B.2个C.3个D.4个思路点拔:本题考查学生解题能力,容易将AB是对角线的情况忽略,而错误的选B.解析:如图,共有3个.14.图中的矩形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其中最小的正方形的面积为1,求这个矩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思路点拔:本题利用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及矩形的对边相等,设某个正方形的边长为x,并用x表示矩形的对这得出相应的方程,求出矩形的长和宽.解:设右下方正方形的边长为,则左下方正方形的边长为+1,左上方正方形的边长为+2,右上方正方形的边长为+3,根据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可列方程2++1=+2++3,解这个方程得=4,∴长方形的长为13,宽为11.总结升华:正方形的性质很多,往往是在判定矩形或菱形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判定正方形,∴做正方形的问题时,要考虑全面,有选择的运用正方形的知识解题.举一反三:【变式1】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B.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C.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D.四角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考点:正方形的判定方法.思路点拔:掌握正方形的判定方法要从边、角、对角线各方面考虑.解析:A、C选项能判定是菱形;D选项能判定是矩形;故应选B.【变式2】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BD长为16cm,P是AB上任意一点,则点P到AC、BD的距离之和等于__cm.思路点拔:本题方法很多,(1)可以利用三角形面积去求:连接PO,△ABO的面积等于△APO和△BPO 的面积之和;(2)也可证明矩形PEOF,得PF=EO,再证PE=AE,从而得出结论.总之,P在AB上移动时,点P到AC、BD的距离之和总等于对角线长的一半.解析:PE+PF=OA=8cmA、平行四边形B、矩形C、菱形D、正方形(2)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一定是( )A、平行四边形B、矩形C、菱形D、正方形(3)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一定是( )A、平行四边形B、矩形C、菱形D、正方形(4)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一定是( )A、平行四边形B、矩形C、菱形D、正方形考点:中点四边形的判定由原四边形的对角线决定.思路点拔:规律:顺次连结任意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一定是菱形;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答案:(1)A (2)C (3)B (4)D考点六、梯形15.等腰梯形中,,cm,cm,,则梯形的腰长是_________cm.考点:等腰梯形的性质.思路点拔:梯形常作的辅助线是作梯形的高,将梯形分成一个矩形和两个直角三角形;本题也可平移一腰,将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解析:过A作AE∥CD交BC于E∵AD∥EC,∴EC=AD=5,AE=CD,∴BE=BC-EC=9-5=4∵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AB=CD,∴AB=AE∵∠C=60°,∴△ABE是等边三角形∴AB=BE=4cm,即梯形的腰长是4cm.16.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D=2,BC=8,AC=6,BD=8,则此梯形的面积是( )(A)24 (B)20 (C)16 (D)12思路点拔:梯形常作的辅助线还有就是平移对角线,将梯形分成一个三角形以及一个平行四边形.解析:过D作DE∥AC交BC延长线于E,可得CE=AD,DE=AC,∴BE=10,∴△BDE的三边为6、8、10,∴△BDE为直角三角形,∵△ADB和△CED等底等高,∴梯形ABCD的面积等于△BDE的面积.即梯形ABCD的面积=6×8×=24.17.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C,BD相交于点O.•有下列四个结论:①AC=BD;②梯形ABCD是轴对称图形;③∠ADB=∠DAC;④△AOD≌△ABO.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④ (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等腰梯形的性质.答案:C总结升华:解决梯形问题时,辅助线是常用的方法,除上述辅助线之外,还可以延长两腰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若已知一腰中点,可连结一顶点和这个中点,构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举一反三:【变式1】已知梯形的上底长为3,中位线长为6,则下底长为______.考点:梯形的中位线性质.思路点拔: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两底,且等于上、下底和的一半.答案:9.【变式2】如图,梯形ABCD中,AD∥BC,E、F分别是AD、BC的中点,∠ABC和∠BCD互余,若AD=4,BC=10,则EF=_________.解析:过E作EM∥AB,EN∥CD,交BC于M、N,可求MN=BC-AD=10-4=6∵∠ABC和∠BCD互余,可得Rt△MEN,再证EF是Rt△MEP斜边上的中线,可求EF的长=MN=×6=3.【变式3】已知等腰梯形ABCD,AD∥BC ,E为梯形内一点,且.求证:.思路点拔:利用梯形的性质可证明三角形全等.证明: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BAD=∠CDA∵EA=ED,∴∠EAD=∠EDA∴∠BAD-∠EAD=∠CDA-∠EDA,即∠BAE=∠CDE∴△BAE≌△CDE,∴EB=EC.中考题萃1.(北京市)(4分)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72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A.5B.6C.7D.82.(赤峰市)(3分)分别剪一些边长相同的①正三角形,②正方形,③正五边形,④正六边形,如果用其中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可以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的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都可以3.(湖北省襄樊市)(3分)顺次连接等腰梯形四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 )A.菱形B.正方形C.矩形D.等腰梯形4.(衡阳市)(3分)如图,在平行四边形中,,为垂足,如果,那么的度数是( )A. B. C. D.5.(广州)(3分)如图,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把阴影部分剪下来,用剪下来的阴影部分拼成一个正方形,那么新正方形的边长是( )A. B.2 C. D.6.(永春县)(3分)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__________度.7.如图,在正五边形ABCDE中,连结AC,AD,则∠CAD的度数是__________°.8.(佳木斯市)(3分)一幅图案.在某个顶点处由三个边长相等的正多边形镶嵌而成.其中的两个分别是正方形和正六边形,则第三个正多边形的边数是__________.9.(江苏省宿迁市)(3分)若一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其外角和的倍,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______.10.(安顺市)(4分)若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菱形,则原四边形可能是__________.(写出两种即可)11.(赤峰市)(4分)如图,已知平分,,,则________.12.(佛山市)(3分)如图,已知P是正方形ABCD对角线BD上一点,且BP = BC,则∠ACP度数是__________.13.(湖南省怀化市)(2分)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DB=DC、,CE BD于E,则__________.14.(海南省)(3分)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E∥DC,AB=6cm,则AE=__________cm.15.(莆田市)(3分)如图,大正方形网格是由16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____.16.(广州)(3分)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AD=6,BC=8,则梯形的高为.17.(莆田市)(3分)如图,四边形ABCD是一张矩形纸片,AD=2AB,若沿过点D的折痕DE将A角翻折,使点A落在BC上的A1处,则∠EA1B=______________度.18.(湖北省荆门市)(3分)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AD=9,AB=3,将其折叠,使点D与点B重合,折痕为EF,那么折痕EF的长为________.19.(江苏省宿迁市)(3分)如图,菱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分别长6和8,点P是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点M、N分别是边AB、BC的中点,则PM+PN的最小值是_________.20.(内蒙古)(6分)如图,在梯形中,AD∥BC,,,AE⊥BD于E,. 求梯形的高.21.(湖北省荆州市)(6分)如图,矩形ABCD中,点E是BC上一点,AE=AD,DF⊥AE于F,连结DE,求证:DF=DC.22.(北京市)(5分)如图,在梯形中,,,,,,求的长.23.(湖北省荆门市)(10分)某人定制了一批地砖,每块地砖(如图(1)所示)是边长为0.4米的正方形ABCD,点E、F分别在边BC和CD上,△CFE、△ABE和四边形AEFD均由单一材料制成,制成△CFE、△ABE 和四边形AEFD的三种材料的每平方米价格依次为30元、20元、10元,若将此种地砖按图(2)所示的形式铺设,且能使中间的阴影部分组成四边形EFGH.(1)判断图(2)中四边形EFGH是何形状,并说明理由;(2)E、F在什么位置时,定制这批地砖所需的材料费用最省?答案与解析1.B2.C3.A4.D5.C6.3607.368.129.八边10.矩形、等腰梯形、正方形、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11.3 12.22.5度13.25°14.6 15.1016.7 17.60 18.19.520.解:∵AD∥BC,∴∠2=∠3又AB=AD,∴∠1=∠3.∠ABC=∠C=60°∴∠1=∠2=30°在Rt△ABE中,,,∴AB=2作AF⊥BC垂足为F,在Rt△ABF中,∴梯形的高为.21.证明:∵AD=AE∴∠ADE=∠FED又AD∥BC∴∠ADE=∠DEC∴∠DEC=∠DEF又DF⊥AE,四边形ABCD是矩形∴∠DFE=∠C=90°又DE=DE∴△DEF≌△DEC(AAS)∴DF=DC.22.解法一:如图1,分别过点作于点,于点..又,四边形是矩形..,,,..,在中,,.解法二:如图2,过点作,分别交于点.,.,.在中,,,,在中,,,,..在中,,.23.解:(1) 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图(2)可以看作是由四块图(1)所示地砖绕C点按顺(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后得到的,故CE=CF=CG.∴△C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因此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2) 设CE=x,则BE=0.4-x,每块地砖的费用为y,那么y=x×30+×0.4×(0.4-x)×20+=10(x-0.2x+0.24)=10[(x-0.1)2+0.23] (0<x<0.4).当x=0.1时,y有最小值,即费用为最省,此时CE=CF=0.1.答:当CE=CF=0.1米时,总费用最省.。
2018年数学全国中考真题矩形、菱形与正方形(试题一)解析版一、选择题1. (2018四川内江,11,3)如图,将矩形ABCD沿对角线BD折叠,点C落在点E处,BE交AD于点F,已知∠BDC=62°,则∠DFE的度数为()A.31° B.28° C.62° D.56°【答案】D【思路分析】因为∠DFE=∠ADB+∠EBD,要求∠DFE的值,则需分别求∠ADB、∠EBD,而由矩形对边平行,及轴对称的性质可知∠EBD=∠CBD=∠ADB,利用∠ADB与∠BDC互余,即可出∠DFE的度数.【解析】解:∵四边形ABCD为矩形,∴∠ADC=90°,∵∠BDC=62°,∴∠ADB=90°-62°=28°,∵AD∥BC,∴∠ADB=∠CBD,根据题意可知∠EBD=∠CBD,∴∠ADB=∠EBD=28°,∴∠DFE=∠ADB+∠EBD=56°.故选择D.【知识点】矩形性质,等腰三角形性质,平行线性质2.(2018山东滨州,7,3分)下列命题,其中是真命题的为()A.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B.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C.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D.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答案】D【解析】等腰梯形是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但等腰梯形不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选项是假命题;对角线互相垂直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但不互相平分的四边形不是菱形,所以B选项是假命题;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但不互相平分的四边形不是矩形,所以C选项是假命题;只有选项D是真命题.【知识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菱形的判定、矩形的判定、正方形的判定3.(2018浙江衢州,第8题,3分)如图,将矩形ABCD沿GH折叠,点C落在点Q处,点D落在AB边上的点E 处,若∠AGE=32°,则∠GHC等于()第8题图A .112°B .110°C .108°D .10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矩形的性质、平行线性质等知识点. 根据折叠前后角相等可知∠DGH=∠EGH ,∵∠AGE=32°,∴∠EGH=74°,∵四边形ABCD 是矩形,∴AD ∥BC ,∴∠AGH=∠GHC=∠EGH+∠AGE , ∴∠GHC=106°,故选:D .【知识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矩形的性质、平行线性质;4. (2018甘肃白银,8,3)如图,点E 是正方形ABCD 的边DC 上一点,把△ADE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到△ABF 的位置。
课时21 矩形、菱形、正方形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评分标准:选择填空每题3分.
基础过关
1.菱形具有而矩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 A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B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C .对角线互相平分
D .对角线互相垂直
2.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的各边中点,所得图形一定是( ) A .平行四边形 B .矩形 C .菱形
D .正方形
3.如图1,在菱形ABCD 中,∠BAD =70°,AB 的垂直平分线交对角线AC 于点F ,垂足为E ,连接DF ,则∠CDF 等于( )
图1
A .55°
B .65°
C .75°
D .85°
4.(2017陕西)如图2,在矩形ABCD 中,AB =2,BC =3.若点E 是边CD 的中点,连接AE ,过点B 作BF ⊥AE 交AE 于点F ,则BF 的长为( )
图2
A .3 10
2 B .
3 10
5 C .
105
D .
3 5
5
5.如图3,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点E ,F 在AC 上(除端点外),且AF =CE ,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
图3
A.△ADF≌△CBE B.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
C.BF∥DE且BF=DE D.AE=AD
6.如图4,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过O的直线分别交AD,BC于点E,F,已知AD=4 cm,AC=5 cm,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总和为__________ cm2.
图4
7.如图5,两条笔直的公路l1,l2相交于点O,村庄C的村民在公路的旁边建三个加工厂A,B,D,已知AB=BC=CD=DA=5公里,村庄C到公路l1的距离为4公里,则村庄C到公路l2的距离是__________公里.
图5
8.大小完全相同的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AB′C′D′一顶点重合,边长均为3,如图6所示,∠DAD′=45°,边BC与D′C′交于点O,则四边形ABOD′的周长是__________.
图6
9.如图7,把一个矩形的纸片对折两次(折痕互相垂直且交点为O),然后剪下一个角,为了得到一个锐角为50°的菱形,剪口与折痕所成角α的度数应为__________.
图7
10.如图8,在△ABC中,AB=6 cm,AC=8 cm,BC=10 cm,M是BC边上的动点,MD⊥AB,ME⊥AC,垂足分别是D,E,线段DE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cm.
图8
11.(7分)如图9,△ABC与△CDE都是等边三角形,点E,F分别为AC,BC 的中点.
图9
(1)判断以E,F,C,D为顶点的四边形的形状并证明;
(2)若AB=8,求D,F两点间的距离.
12.(7分)如图10,在□ABCD中,∠BAD的平分线交CD于点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BE,∠F=45°.
图10
(1)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2)若AB=14,DE=8,求sin∠AEB的值.
13.(7分)如图11,在正方形ABCD中,E是AB边上一点,F是AD延长线上一点,BE=DF.
图11
(1)求证:CE=CF;
(2)若点G在AD边上,且∠GCE=45°,BE=3,DG=5,求GE的长.
拓展提升
1.(2017绍兴)如图12为某城市部分街道示意图,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点G在对角线BD上,GE⊥CD,GF⊥BC,AD=1 500 m,小敏行走的路线为B→A→G→E,小聪行走的路线为B→A→D→E→F.若小敏行走的路程为3 100 m,则小聪行走的路程为__________m.
图12
2.如图13,ABCD是一块长方形的场地,长AB=102 m,宽AD=51 m,A,B 两处入口的路宽都为1 m,两小路汇合处路宽为2 m,其余部分种植草坪,则草坪面积为__________m2.
图13
3.如图1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顶点B的坐标为(10,4),点D是OA的中点,点P在边BC上运动,当△ODP是等腰三角形时,点P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
图14
课时21 矩形、菱形、正方形
基础过关 1.D 2.C 3.C 4.B 5.D 6.6 7.4 8.6 2
9.25°或65°10.4.8
11.解:(1)四边形EFCD是菱形.
证明:∵△ABC与△CDE都是等边三角形,
∴AB=AC=BC,ED=DC=EC.
∵点E,F分别为AC,BC的中点,
∴EF=1
2
AB,EC=
1
2
AC,FC=
1
2
BC.∴EF=EC=FC.
∴EF=FC=ED=DC,∴四边形EFCD是菱形.(2)如图1,连接DF,与EC相交于点G,
图1
∵四边形EFCD是菱形,
∴DF⊥EC,垂足为G.
∵EF=1
2
AB=4,EF∥AB,
∴∠FEG=∠A=60°.
∵∠EGF=90°,
∴DF=2FG=2×4sin∠FEG=8sin 60°=4 3. 12.(1)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 ∴∠DAE=∠F.
∵∠F=45°,∴∠DAE=45°.
∵AF是∠BAD的平分线,∴∠EAB=∠DAE=45°.
∴∠DAB=90°.
又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BCD是矩形.(2)解:如图2,过点B作BH⊥AE于点H.
图2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B=CD,AD=BC,∠DCB=∠D=90°.
∵AB=14,DE=8,∴CE=6.
在Rt△ADE中,∠DAE=45°,
∴∠DEA=∠DAE=45°.
∴AD=DE=8.∴BC=8.
在Rt △BCE 中,由勾股定理得BE =BC 2+CE 2=10.
在Rt △AHB 中,∠HAB =45°,∴BH =AB ·sin 45°=7 2. 在Rt △BHE 中,∠BHE =90°,∴sin ∠AEB =BH BE =7 210
. 13.(1)证明:∵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BC =DC ,∠B =∠FDC =90°.
在△CBE 和△CDF 中,⎩⎨⎧
BE =DF ,
∠B =∠FDC ,
BC =DC ,
∴△CBE ≌△CDF (SAS).∴CE =CF .
(2)解:由(1)得,△CBE ≌△CDF ,∴∠BCE =∠DCF . ∴∠BCE +∠ECD =∠DCF +∠ECD ,即∠ECF =∠BCD =90°. 又∠GCE =45°,∴∠GCF =∠GCE =45°.
在△ECG 和△FCG 中,⎩⎨⎧
CE =CF ,
∠GCE =∠GCF ,
GC =GC ,
∴△ECG ≌△FCG (SAS).
∴GE =GF =DG +DF =DG +BE =3+5=8. 拓展提升 1.4 600 2.5 000 3.(2,4)或(3,4)或(8,4)或(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