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体系及其市场构成精品文档59页
- 格式:ppt
- 大小:2.78 MB
- 文档页数:59
《金融市场基础知识》第二章中国的金融体系与多层次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基础知识》第二章中国的金融体系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第一节中国的金融体系一、中国金融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影响因素(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1.1949~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大一统”的金融体系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于1948年12月7日首次发行人民币。
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通过组建中国人民银行、合并解放区银行、没收改组官僚资本银行、取缔外国在华金融机构、改造民族资本金融机构以及在农村发展信用合作组织等途径实现。
1952年12月,全国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成立,后并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
1953~1979年,我国实行中国人民银行统揽一切金融活动的“大一统”的金融体系。
“大”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覆盖全国;“一”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是该时期唯一的银行,它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双重职能于一身,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和信贷中心于一体;“统”是指全国实行“统存统贷”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2.1979~1983年:多元混合型金融体系1979年,恢复设立中国农业银行。
随后,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
中国建设银行从财政部分离出来。
中国信托投资公司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先后成立。
但中国人民银行仍然身兼二职,既承担中央银行职能,又办理信贷储蓄业务,没有真正成为专门的金融管理机构,使当时的金融体系出现了“群龙无首”的局面。
3.1984~1993年:以中央银行为中心,国家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逐步形成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其原有商业银行业务由新成立的中国工商银行办理。
1985年全面推行“拨改贷”政策,银行信贷代替财政拨款成为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
此后又相继成立了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十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至此,我国建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国家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
说说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国的金融体系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其发展和变革对于国内外经济的稳定和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金融体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金融体系的组成中国的金融体系由各类金融机构和市场组成,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基金公司等。
这些机构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风险管理和投资渠道等服务。
此外,中国还设立了金融市场,包括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债券市场等,这些市场为投资者和融资者提供了交易平台,促进了资源配置和资本流动。
二、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与挑战中国金融体系改革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规则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金融体系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如银行业的改革、证券市场的开放,以及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等。
这些改革促进了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然而,中国金融体系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金融风险的控制。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金融风险也相应增加。
例如,贷款违约、股市波动、金融诈骗等问题频发,对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了威胁。
其次是金融监管的加强。
在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监管需要不断跟进和加强,以防止金融乱象和市场失控。
此外,金融创新的加快也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管机制来应对不断涌现的金融产品和交易方式。
三、中国金融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中国金融体系的未来发展将继续按照市场化、国际化和智能化的方向推进。
首先,中国将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程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崛起和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中国金融市场将对外开放更大空间,吸引更多外资和机构进入。
其次,金融科技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金融体系的智能化和创新。
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金融业务的开展,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
再次,中国将加强金融监管的科技支持能力,运用监管科技手段提高监管精确度和操作效率,有效控制金融风险。
⾦融市场基础知识--中国的⾦融体系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中国的⾦融体系与多层次资本市场2.1中国的⾦融体系2.1.1中国⾦融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影响因素2.1.1.1新中国成⽴以来我国⾦融市场的发展历史 1)1949-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统’的⾦融体系 2)1979-1983年:多元混合型⾦融体系 3)1984-1993年:以中央银⾏为中⼼,国家专业银⾏为主体,多⾦融机构分⼯协作的⾦融体系逐步形成 4)1994-2003年:逐步改⾰和完善市场化⾦融体系 5)2004-2011年: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效安全的现代⾦融体系 6)2012年⾄今:基本⾦融制度逐步健全,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的现代⾦融体系2.1.1.2我国⾦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1)货币市场:我国货币市场建设始于1984年银⾏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建⽴,⽬前已经形成包括银⾏间同业拆借市场、短期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市场和票据贴现市场在内的统⼀货币市场格局 2)债券市场: 交易市场: 债券种类:利率债、信⽤债 我国债券市场运⾏特点:债券市场产品创新提速、债券市场制度建设持续推进、信⽤风险⾼位企稳、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稳步推进 3)股票市场: 1990年11⽉、1991年4⽉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 4)外汇市场:⼈民币外汇市场当前包括在岸(CNY)与离岸(CNH)市场 5)黄⾦市场: 2020年10⽉,上海黄⾦交易所正式运⾏ 特点:市场架构⽐较完善、参与主体类型多样、与实体经济和黄⾦产业密切关联、投资与风险分散功能进⼀步得到发挥 6)商品期货市场: 1990年10⽉我国第⼀家商品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成⽴ ⽬前,我国成⽴了上海期货交易所、⼤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三⼤商品期货交易所 7)⾦融衍⽣品市场: 利率磊衍⽣品、权益类衍⽣品、货币类衍⽣品、信⽤类衍⽣品2.1.1.3影响我国⾦融市场运⾏的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法律因素、市场因素、技术因素、⼼理因素、体制或管理因素、其他因素2.1.2中国的⾦融中介机构体系 2.1.2.1主要⾦融中介体系的构成 1)按经济活动分: 不包含保险和养⽼基⾦的⾦融中介活动 保险和养⽼基⾦ 辅助⾦融中介的劳动 2)按中⼼产品分 ⾦融中介服务、投资银⾏服务、保险和养⽼基⾦服务、再保险服务、⾦融中介辅助服务、保险和养⽼基⾦辅助服务 3)按机构分: 中央银⾏、其他存款公司 不是通过吸纳存款筹集资⾦的投资公司、⾦融租赁公司、 以及消费信贷公司等 ⾦融辅助机构,如各类经纪⼈、 保险公司和养⽼基⾦ 2.1.2.2主要⾦融中介机构的业务 证券公司的业务: 证券经纪业务、证券投资咨询业务、 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业务,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证券⾃营业务, 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融资融券业务,证券公司中间介绍业务,私募投资基⾦业务和另类投资业务等 保险公司的业务:根据保险业务属性和风险特性,保险公司业务范围分为基础类业务和扩展类业务两类 2.1.2.2我国⾦融市场的监管体制 我国⽬前的⾦融监管体制已经过渡到‘⼀委⼀型两会’,即国务院⾦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中国⼈民银⾏,中国证券监管管理委员会,中国银⾏保险监管委员会2.1.3中央银⾏与货币政策2.1.3.1中国银⾏的主要职能和业务 1)主要职能 发⾏的银⾏、银⾏的银⾏、政府的银⾏ 2)业务(资产负债表)2.1.3.2存款准备⾦制度与货币乘数 1)存款准备⾦制度 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存款性⾦融机构所吸收存款须按⼀定⽐例,向中央银⾏缴纳⼀定准备⾦的制度,中央银⾏要求的存款准备⾦占存款总额的⽐例就是存款准备⾦率,法定存款准备⾦率越⾼,货币供应量越少,反之越多 2)招标条件 商业银⾏可以根据基础货币,创造出倍数的货币供给额,其中,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之间的倍数关系,被称为货币乘数 简单货币乘数:m=1/r 完整货币乘数:m=(c+1)/(c+r+e) 3)货币政策 2.1.4 我国⾦融业对外开放的新趋势 1)银⾏业对外开放的新实践:取消中资银⾏和⾦融资产管理外资持股⽐例限制实施内外资⼀致的股权投资⽐例规则 2)证券业对外开放的新实践:2018.04.28,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外资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 3)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新实践:2018.4.27,韦莱保险经经公司成为全国⾸家获准扩⼤经营范围的外资保险经纪机构 4)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新实践:2019年1⽉28⽇,美国标普公司作为⾸家外资公司获准进⼊中国信⽤评级市场 2.2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2.2.1多层次资本概述 1)概念:资本市场是长期进⼊市场货长期资⾦市场,是⼀年以上资本性或准资本性融资产品提供发⾏和服务的有形或⽆形的市场总和,包括股票及衍⽣品市场,债券及衍⽣品市场、中长期资⾦借贷品市场 2)分层 按⾏业类型划分:传统型、创业型、⾼科技型 按企业成长周期划分: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2.2.2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主要内容 1)场内市场 定义:即证券交易市场,是整个证券市场的核⼼ 我国的场内交易市场: 主板市场(包含中⼩板)、科创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全国中⼩企业股份转让系统 2)场外市场 定义:在集中的交易场所之外进⾏证券交易的市场,没有集中的交易场所和市场制度,⼜被称为店头市场或者柜台市场 特征:挂牌标准相对较低、信息披露要求低,监管较宽松,交易制度通常采⽤做市商制度 功能: 拓宽融资渠道,改善中⼩企业融资环境 为不能再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证券提供流通转让的场所 提供风险分成的⾦融资产管理渠道 我国的场外交易市场: 区域性股权市场、券商柜台市场、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私募基⾦市场 2.2.2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 1)有利于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提升服务经济的能⼒ 2)有利于创新宏观调控机制,提升直接融资⽐重,防范和化解⾦融风险 3)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 4)有利于促进产业整合,缓解产能过剩 5)有利于满⾜⽇益增长的社会财富管理需求,改善民⽣,促进社会和谐 6)有利于提⾼我国经济⾦融的国际竞争⼒ 2.2.3以注册制为核⼼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科创板的建⽴与创业板的改⾰ 1)设⽴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政策背景,2019.6.13,中国证监会和上海市⼈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开板仪式,科创板称为我国⾸个实⾏注册制的场内市场 2)科创板重点服务的企业类型和⾏业领域 保荐机构优先推荐三类企业和六⼤领域的科技创新企业上市 科技板的制度规则体系 ‘1+2+6+N’ 3)科创板的上市条件: 发⾏后股本总额不低于⼈民币3000万元 ⾸次公开发⾏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 公司股本总额超过⼈民币4亿元,⾸次公开发⾏股份的⽐例为10%以上 市值和财务指标满⾜规定的标准等其他条件 4)制度设计的创新点 上市标准多元化、发⾏审核注册制、发⾏定价市场化、交易机制差异化、持续监管更具针对性、退市制度从严化 5)创业板改⾰并试点注册制:创业板股票涨跌幅限制⽐例由10%提⾼⾄20%,并且同步放宽相关基⾦涨跌幅⾄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