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 题】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的实证发现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5
瞎压斜技大学论文题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学科门类: 管理学一级学科: 工商管理管理学院培养单位:王瑞丽硕士生:导师: 上官鸣年月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摘要在我国,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上市公司数目的逐步增多,证券市场已成为我国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平台,然而,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事例屡见不鲜,个别公司因为出具虚假报告或者对会计信息进行造假而遭到监管部门的处罚或停牌。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对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的影响愈来愈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证券市场发展会产生~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盈余管理相关课题进行深入探讨。
盈余管理的研究对完善我国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盈余造假问题,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对盈余管理工具的研究也有助于监管机构设定相应的监管程序和方法, 及时并准确的发现违法行为,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稳定有序发展。
本文在以往研究成果之上,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盈余管理进行分析。
论文第一部分是针对目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引出本文选题背景与意义,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提出研究框架与内容。
第二部分通过构建盈余管理相关理论体系,阐述其本质内容、动机与目的, 并总结国内外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
第三部分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及其工具的选择做出理论上的分析。
第四部分是本文重点,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呈现出的新动向进行研究,通过构建模型实证研究其选择偏好,以将规范研究得到的结论具体化;然后将同种偏好的上市公司进行归类汇总,发现其存在的规律性。
最后,本文第五部分综合上述研究结论, 运用规范研究的方法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建议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基于各种动机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变更会计政策与估计、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利用收入和费用确认条件的会计处理,还包括关联交易方式、债务重组与资产重组方式、资产评估方式、金融工具的计量方式以及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等各种方式,但随着经济社会因素的发展变化,资产的价值也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因此作为影响盈余管理的主要因素之一??资产评估,已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又一种新工具,它的运用不仅与我国会计准.幂监管政策有关,而且与专业人员素质和公司治理水平密不可分,本文通过选取年公布资产评估报告书的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数据,在实证分析中发现发现负债权益和固定资产的评估是其操纵的重点。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专业:会计学一、选题的背景、意义(一)背景盈余管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自20世纪末开展企业股份制改造.资本市场逐渐得到发展。
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盈余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
为与国际接轨并保证证券市场的有序运行及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推出了39项会计准则.并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然后逐步在各类企业中推行。
新的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规范了公司会计行为.并对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鉴于上市公司的利益驱动与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盈余管理现象在我国并未完全得以消除意义。
由于盈余管理的普遍存在,其在企业的日常业务中更多产生的是负面影响,而且,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违背财务报表公正、中立的原则,是可能损害股东、债券人等相关主体的利益的,因此人们常将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混为一谈,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不正当行为。
在实际操作中,尽管盈余管理更多的是损害大部分投资者的利益,而满足一小部分人的私欲,但我们不能否认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
为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什么是盈余管理,什么诱使其发生,什么是其惯用的手段,又能采取怎样的防范措施,将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区分开来,并从治理层面上提出有效的盈余管理防范措施。
(二)意义在实际操作中,尽管盈余管理更多的是损害大部分投资者的利益,而满足一小部分人的私欲,但我们不能否认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
为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什么是盈余管理,什么诱使其发生,什么是其惯用的手段,又能采取怎样的防范措施,将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区分开来,并从治理层面上提出有效的盈余管理防范措施,从而充分发挥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
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有以下几点。
1、由于信息不对称,公司管理人员总是拥有更多的有关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内部信息。
当公司管理人员认为公司未经整理的盈余信息难以准确评价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容易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误导时。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选择偏好的实证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 本文在全体上市公司的范围内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对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偏好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过程中存在方式选择上的偏好,且偏好的顺序为:补贴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
[关键词] 盈余管理方式偏好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股市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平稳、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动摇其信用基础,危害其长远发展的行为,越来越被大家广泛关注的盈余管理就是其中之一。
当前会计界已对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并得出了一些可以客观揭示这一领域某些问题的经验数据,但同时应注意到,在我国关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偏好的实证研究只有仅仅研究特定上市公司的(如亏损上市公司),而本文是在全体上市公司的范围内研究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偏好,得出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偏好何种盈余管理方式。
一、研究假设我国的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手段的上有着多种选择,并且由于会计规范制度的缺陷,盈余管理的所产生的收益与成本对比,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导致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偏好,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假设: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上存在偏好方式。
二、模型构建许多学者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如付志坚发现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现象。
赵秋玲发现上市公司中确实普遍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不同盈余水平上的上市公司有着不同的盈余管理目的和方式。
因此本文不再检验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现象,而是直接对方式的选择偏好进行研究。
对于盈余管理方式偏好的研究,本文采用的是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检验。
回归模型设计如下:Y=β0+β1X1+β2X2+β3X3+β4X4其中:Y:△净利润/2005年资产总额X1:△主营业务利润/2005年资产总额X2:△投资收益/2005年资产总额X3:△补贴收入/2005年资产总额X4:△营业外收支净额/2005年资产总额我们认为,在一元线性回归中,自变量X1、X2、X3、X4是对因变量Y的影响因素,即一个公司的净利润来源除主营业务利润以外,还可能来源于非经常性损益和投资收益。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已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股利分配不仅关系到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也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收益和信心。
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进行实证研究,对于理解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律、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保护投资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包括现金股利、股票股利、混合股利等。
然而,股利分配政策的不稳定、不透明等问题也屡见不鲜,给投资者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因此,对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实证研究,有助于揭示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现状、问题及成因,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我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收集了近年来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公告等公开信息,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四、实证研究结果(一)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现状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呈现出以下特点:1. 现金股利仍是主流。
大多数上市公司选择现金股利作为主要的股利分配方式。
2. 股票股利分配比例逐年上升。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采用股票股利分配方式。
3. 股利分配政策不稳定。
部分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存在较大的波动,给投资者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问题及成因在实证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问题:1. 股利分配政策缺乏透明度。
部分公司在进行股利分配时,未能充分披露相关信息,导致投资者难以了解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
2. 股权结构不合理。
一些公司的股权结构过于集中,大股东对公司的决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可能导致股利分配政策不符合全体股东的利益。
3. 治理结构不完善。
部分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如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公司运营效率低下,影响了股利分配的稳定性。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及治理建议论文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及治理建议论文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研究中,盈余管理问题一直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
盈余管理通常来说是公司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选择性的采用有利于自身规划的财务及非财务手段,改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趋势。
随着近年来我国监管机构对市公司信息披露工标准性不断增强,以及广阔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使用程度不断提高,使得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根据上市公司所处的不同时期,盈余管理的动机也是不同的。
(一) IPO上市的动机在目前阶段下,公司融资活动偏好于股权性融资,为了满足自身开展所需资金的需要,大多数公司把IPO作为解决资金问题的第一选择。
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方法》的相关规定,在主板上市的上市公司盈利标准为: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
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方法》的相关规定,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盈利标准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
中国证监会根据申请在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公司规模及行业性质不同,对盈利性及成长性分别提出了要求。
但无论是在主板还是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能否上市及募集资金规模的大小,获利能力均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企业进行IPO申报时,需要提供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的根本财务资料。
因此,为了获得上市资格,特别是申请在创业板上市的中小型企业,在盈余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经过粉饰的盈余不仅有助于公司获得股票发行上市的资格,还可以提升企业的股票定价水平,以最大限度从证券市场筹集到资金。
【原文出处】浙江学刊【原刊地名】杭州【原刊期号】200106【分类号】F62【分类名】金融与保险【复印期号】200201【标题】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的实证发现【作者】邹小péng@①/陈雪洁【作者简介】邹小péng@①陈雪洁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正文】一、引言本世纪50年代,西方会计学者开始将哲学中的“实证主义”和经济科学领域中的实证经济学的成果借鉴应用到会计理论研究中,至60年代和70年代初步形成了一种旨在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的实证会计理论。
Watts and Zim-merman的《实证会计理论》(1986)一书系统地总结了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后,一门引人注目的新兴学科——实证会计学,以其独特的体系与鲜明的特征脱胎于会计学和实证经济学。
到目前为止,实证会计研究的文章在美国的三大会计学刊上几乎已“独霸江山”。
实证会计学研究日趋国际化,澳大利亚、英国等的重要会计学术刊物,也以实证会计为主。
我国的实证会计学发展较晚,从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介绍美国的实证会计研究。
最近几年国内学者也开始尝试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其中一些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为我国今后的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
二、盈余管理动机的实证研究所谓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达到盈利预期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准。
从广义上讲,盈余管理除通常所指的会计政策选择和应计项目控制外,还包括游说准则制订机构影响或改变公认会计原则,以及对会计报告中利润数字的操纵等。
本文从广义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盈余管理的存在,会削弱财务报告盈余信息的可靠性。
但在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尽管公认存在盈余管理,但要确证还需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通常的做法是,先确定管理当局可能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然后估计非预期应计项目类型是否与这种动机相一致。
为了估计非预期的应计项目,许多研究从应计项目总额入手,将基确定为报告净收益与经营活动净现金的差额。
然后,通过那些代表预期应计项目的变量对应计项目总额进行回归,诸如以收入作为变量,考察营运资本需要的影响;以固定资产总额作为变量,考察正常折旧的影响。
这样,应计项月总额中无法解释的部分即残差,就是非预期的应计项目额。
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归结为上市前在IPO过程中进行过度的财务包装,上市后为了维持“配股资格”,为了避免被“摘牌”或被“特别处理”,为了内幕交易、操纵股价需要等而进行盈余管理。
国内不少学者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上述动机进行了检验,研究结论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这些动机而进行盈余管理。
1、IPO过程中进行利润操纵。
Aharony,Lee and-Wong(1999)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时的财务包装现象。
国内学者主要还是从规范研究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利润操纵动机,对这一问题的实证检验很少。
前期,我国新股发行价格的确定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严格管制。
尽管几乎每年中国证监会都发文修订新股发行价格的确定方法,但其基本的公式一直没有改变,即“发行价=每股收益×适用的发行市盈率”。
其中,发行市盈率通常由证监会掌握在12~15倍之间,在发行市盈率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欲上市融资的公司为提高每股发行价格惟有在每股收益这个会计数据上做文章。
1996年以前,发行价格的计算公式是:每股发行价格=发行市盈率×盈利预测的每股盈利。
稍后,又将发行价格改为:发行价格=(报告期实际每股净利润+预测每股净利润)÷2×市盈率。
于是,1996年底以前发行新股的公司很多高估盈利预测,其中少数公司盈利预测数远远低于实际完成数。
1997年初,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改为以公司过去三年实际完成的税后利润的算术平均值为基础。
于是,稍后发行新股的公司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对历史数据的财务处理上,选择最有利于提高发行价格的会计程序。
只不过,在这个会计选择地过程中,许多公司的行为或多或少地违背了会计选择应该坚持的“合法守规”原则。
为完善发行定价,中国证监会又于1997年9月10日发布了证监97第13号文,规定了新的发行价格计算办法:发行价格=每股净利润×市盈率,其中:每股净利润=发行前一年每股净利润×70%+发行当年摊薄预测净利润×30%。
即便如此,发行公司欲提高发行价格,依然有对盈利预测数据施加影响的动机。
徐宗宇(2000)对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情况进行过实证研究,其中的实证检验之一,通过比较上市公司在其招股说明书和年度报告中披露的盈利预测情况,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盈利预测的预测误差大,说明上市公司在一级市场招股上市时,公司管理当局存在操纵盈余预测行为。
2、为了达到配股目的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实证检验。
前期,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均以配股作为上市后的最佳融资渠道(原红旗,1999),但是配股需要有比较严格的条件。
蒋义宏(1999),陈小悦、肖星、过晓艳(2000)等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得出,为了达到证监会规定的配股标准,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采取了明显的“盈余操纵”措施,形成我国股票市场独特的“10%现象”。
在蒋义宏(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实证研究:虚增利润的案例分析和行为分析)(1998)一文中指出,上市公司预期在年度报告中EPS会略低于0或ROE会不到10%时,就会有强烈的利益驱动,操纵利润以使EPS略大于0,或使ROE略高于10%。
我们将EPS略大于0或ROE略高于10%称为利益驱动的敏感区域。
蒋义宏的《反利润操纵的制度保障》(1999)一文,以所有上市公司1997年报中的相关数据为样本,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EPS和ROE处于敏感区域的上市公司是否有利润操纵的行为。
结论显示1997年度EPS略高于盈亏临界点和ROE略高于配股资格临界点的上市公司中确实存在利润操纵的行为。
在陈小悦的《配股权与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2000)一文中,按照税后净资产收益率将样本分为5%-9%,10%-12%和12%以上三组,以5%-9%和12%以上的两组公司作为对比样本,考察净资产收益率在10%-12%的公司是否有明显的利润操纵现象。
方法上以Jones模型为基础,借鉴Han 和Wang(1998)和Qi,Wu和Zhang(1998)的做法,对Jones模型进行修正,保留其主体部分,加入虚拟变量判断利润操纵存在与否。
研究的结果表明为了获得配股的权利,处于临界点的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利用现有的信息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备性(即仅凭净资产收益率决定配股权),对利润进行操纵,从而达到获取配股权的目的。
3、为了避免被“摘牌”或被“特别处理”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企业的上市资格是一项宝贵的资源,无论从哪个角度,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董事会乃至主管部委、地方政府都会尽量避免上市公司因“连续三年亏损”而被“搞牌”。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操纵。
蒋义宏(1999)和陆建桥(1999)等就上市公司是否会采用盈余管理手段来避免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前提到的蒋义宏的《反利润操纵的制度保障》(1999),论证了EPS略高于盈亏临界点的上市公司中确实存在利润操纵的行为。
陆建桥的《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一文,以在上交所上市的22家亏损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行业相同、规模相同的22家盈利公司作为控制样本,采用四个模型:(1)应计利润总额的随机游走预期模型;(2)考虑成长因素的应计利润预期模型;(3)考虑规模和行业因素的应计利润预期模型;(4)扩展的Jones模型,多角度、系统性地对亏损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经验验证。
实证结果显示了亏损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年份,存在显著的非正常调减盈余的应计会计处理,在首次出现亏损前一年度和扭亏为盈年度,又明显存在着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表明为了避免公司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管制,亏损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度及其前后普遍采取了相应的调减或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而且这些盈余管理行为主要是通过管理应计利润项目来达到的,其中营运资金项目,尤其是应收应付项目、存货项目等有可能是上市公司最主要的盈余管理工具。
4、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需要。
在市场较为看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指标时,一些市场主力在利益驱动下,按照“打压建仓”或“拉高出货”的需要,游说上市公司在中报、年报中报低或报高利润。
上市公司在“收益共享”的利益驱动下,往往也存在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
直接对这方面进行实证研究的成果目前还没有。
但赵宇龙、王志台的《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锁定”现象的实证研究》(1999)一文给了我们一些启发。
文章以上交所上市的股票为研究对象,将公司会计盈余分解为永久盈余与暂时盈余,采用信息观与计价观的研究方案,考察市场能否解析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的永久盈余成份,进而探究我国证券市场是否存在功能锁定现象并分析其形成机制。
实证结果发现,我国证券市场只是机械地对名义EPS作出价格上的反应,不能辨别EPS中永久盈余成份的经济含义,这意味着公司经理人员可以通过操纵公司帐面利润达到蒙骗市场的目的。
主力往往与上市公司一起联手操纵会计利润从而为自己,在二级市场上的兴风作浪提供题材。
上述实证分析方法,均将非预期应计项目作为盈余管理的表征。
如果能对特定的具体应计项目或会计方法如何被应用于盈余管理进行定量的研究,通过检验特定应计项目,研究者可以为准则制定者提供直接的证据,用以说明在哪些领域准则工作富有成效,哪些准则有待完善,需加以重新审核,还可以为这类研究拓展更有说明力的应计项目模型。
无疑,这方面的研究前景广阔。
于海燕、李增泉(2001)进行了初步的尝试,通过考察沪市A股上市公司1999年度对资产减值政策的执行情况,来研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他们以仅发行A 股且上市日期早于1999年1月1日,计提坏账准备的会计政策在1999年度发生了变化的非金融类上交所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两样本总体差异比较和回归分析进行实证检验。
结论是:扭亏企业和亏损企业在提取存货跌价准备的过程中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处于配股临界线的企业在提取坏帐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的过程中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股东变更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行为没有影响;影响企业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的主要因素是公司规模和资产负债率。
这为准则制订者提供了资产减值政策还有待完善的证据。
三、盈余管理程度及对资源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关于盈余管理程度及对资源配置影响的证据,将有助于准则制定者认识盈余管理现象和保护投资者免受盈余管理的蒙骗。
这些证据也有助于检验盈余管理的影响是否已广泛到要批准发布新的准则或要求增加信息披露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