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学设计学过程导入新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身体里的物质、食物、水、空气等都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些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那么什么是元素,元素又如何分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一、认识元素,理解涵义教师通过投影展示两组原子,并询问学生每组原子的质子数是否相同,引出元素的定义。
然后让学生观看表格,并思考如何区分不同元素。
最后讨论元素的特点和与原子的区别。
二、元素的存在和分类教师让学生查看元素周期表,找到元素的分类,并尝试列举一些学过的元素。
同时,让学生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重点难点:重点:元素的概念和分类。
难点:理解元素的定义和区分不同元素。
改写后的文章:九年级化学学科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我们研究了有关三元素的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体里的物质、食物、水、空气等都是由什么组成的,然后介绍这些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接着,教师通过投影展示两组原子,并询问学生每组原子的质子数是否相同,引出元素的定义。
学生观看表格,并思考如何区分不同元素。
最后,教师让学生讨论元素的特点和与原子的区别。
在元素的存在和分类环节,教师让学生查看元素周期表,找到元素的分类,并尝试列举一些学过的元素。
同时,教师让学生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本节课的重点是元素的概念和分类,难点是理解元素的定义和区分不同元素。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对元素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本节课主要研究了元素的分类、存在形式和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首先,元素可以按照不同的性质进行分类,例如化学书中最后一页所示的分类方式。
我们可以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惰性气体等。
其次,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有很多,包括地壳中、生物体中和空气中等。
例如在地壳中,各元素按照质量计从多到少的顺序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人教版初三化学元素教案5篇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初三化学元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初三化学元素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爱护水资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水资源概况和水资源保护两部分内容。
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教材主要通过一些数据和图表来说明水资源情况,如利用几组对比数字突出我国大部分城市用水紧张的现状,意在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
水资源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角度谈的,同样阐述不多,以图、表代文字。
这里只给学生关于节水和水污染问题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想,具体的内容留待学生在课内外的一些活动中自己去寻求、获得。
本课题后的调查与研究和习题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这类活动。
这样既体现了本课题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2) 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3) 初步学会写调查报告,围绕课题制作学生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采访、查阅文献、网上搜索等方法,收集有关水资源及其利用、保护等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以及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认识网络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二、学情分析山区农村的水资源比较丰富,水的污染程度也比较轻微,学生对水资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少感性认识;学生爱好电脑也喜欢上网,但只会在网上游戏而不知道如何利用网络来学习。
课题3元素第1课时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教学目标】1.能说出并能理解元素的概念。
2.能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认识统一起来。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
【教学难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A.情景导入新课导入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绝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而分子则是由原子构成。
例如,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请你想一想:氧分子里的氧原子,跟水分子里的氧原子,还有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氧化汞等分子里的氧原子相同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B.自学互研知识模块一什么是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思考】怎样区分氢元素和氧元素?【归纳】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
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例:所有核电荷数为8的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所有核电荷数为1的氢原子总称为氢元素等等。
2.特点: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3.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过渡】物质的种类很多,但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元素种类仅一百多种。
它们在地壳、生物细胞(包括人体中)、海水、空气中的含量分别是多少呢?【分析】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硅、铝、铁。
在生物细胞中(包括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碳、氢。
可谐音记作“氧探亲”。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氢、氯、钠。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的顺序为:氮、氧。
【图片展示】【分析】由上图可看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初中化学《元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 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能够查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序数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元素的概念及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3.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2. 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元素的相关知识。
2.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动态变化,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引出元素的概念。
2. 讲解元素的概念:讲解元素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元素的存在。
3. 介绍元素周期表: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让学生熟悉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4. 应用元素周期律:通过实例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周期律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元素的概念和周期表的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元素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学生活动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
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并交流讨论实验结果。
八、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元素概念和周期表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
九、教学拓展1.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历史,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2. 讲述元素在人类历史和现代科技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课题3 元素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分析“元素”概念在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它与分子、原子、离子等都属于生长性强的基本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结点,正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是学习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
2.教材内容的有序性分析(1)“元素”概念在教材中的逻辑顺序新版教科书的逻辑顺序为“分子和原子→原子构成→离子→元素”,与旧版相比,教材将离子与元素的位置对调,在学习了离子之后再学“元素”,更有利于“元素”概念的完整构建。
(2)学生对“元素”概念的认知阶段与目标在“元素”概念出现前,教材已让学生提前接触和感知元素,如绪言和本课题的引言部分,让学生对“元素”概念由“模糊感知”发展为“产生表象”后才提出“元素”真正的概念,让学生形成概念。
二、学情分析1.学生认知水平分析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元素,但是只知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对于元素的准确定义还没有接触过。
另外学生对原子结构也有初步了解,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但由于微观世界的抽象性,学生可能掌握得不是很好。
2.学生能力水平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通过类比理解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另外,学生已经学习原子的相关知识,但是由于没有具备“同位素”的知识储备,可能比较难理解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三、教学目标1.理解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在学习联系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作用、意义;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包括宏观、微观),掌握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能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形成;2.元素、物质、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展示图片】生活中的物质【讲解】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同学们知道这里的“碘”“氟”“硒”指的是什么吗?其实这里的“碘”“氟”“硒”指的是元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元素》。
课题3 元素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二、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四、课时安排2课时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
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2.特点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请看下列练习。
展示下列练习。
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把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①水是由1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组成的。
②二氧化硫中有硫和氧2个元素。
①错误。
改正: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②错误。
改正:二氧化硫由硫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地球上的物质有千千万万种,是不是元素也有千千万万种呢?应该不是。
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放映教材图4-4的放大图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3元素》教学设计2.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教科书3.化学分子结构模型 6套【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情景导入教师活动1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含氟牙膏,可以帮助预防龋齿;同学们长身体,高钙奶肯定也没少喝;家里做饭用的加碘食盐。
这其中加的碘、氟、钙指的是什么呢?学生活动1 【认真聆听、思考】这些指的是元素活动意图说明:从生活的常用品入手建立元素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引发学生的思考:元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加的不是分子、原子、粒子呢?环节一:微观建模,初识元素教师活动1【旧知回顾,导入课程】你对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与物质的构成有哪些认识?【引导】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的小,肉眼难观测。
为了更好的认识物质,我们今天就以这个小球作为原子,来搭建这4种分子。
【引导】同学做的很不错,那我们再进一步用这些小球表示相应的物质。
【提问】上述物质都是有许许多多的分子构成,远比我们做展示的多。
你们能数清楚,这些分子中有多少个原子吗?那有几类原子知道吗?【引导】刚才我们经历了原子→分子→物质,虽然用的原子数量多,但总体来讲也就3类。
在化学中我们通常把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为元素。
学生活动1【任务一】学案上构建分子、原子和离子与物质的构成的关系图。
【任务二】用不用颜色小球表示出下列物质的分子。
氧气分子(O2) 二氧化碳分子(CO2) 水分子(H2O) 甲烷分子(CH4)【任务三】用不同颜色的小球表示出下列物质。
氧气(O2)二氧化碳(CO2)水(H2O)甲烷(CH4)【认真聆听,思考回答】不能数清楚原子。
可以知道有3类原子。
【思考回答】所以刚才所用的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因此本环节从微观粒子的角度,通过学生使用化学分子结构模型小球自主搭建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过程,再继而将原子归类引出元素定义,即一类原子的总称,是个宏观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