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小演员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15 杂技团的小演员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知目的:通过对杂技表演录像的观摩,了解杂技表演的奇特性、技术性,能制作一个不倒的小杂技演员形象。
2·情感目扒感悟杂技演员付出的艰辛,从而激励自己,体验创作乐趣。
3·实践目的:促进学生满怀激情地完成设计、制作活动,体验创造的快乐。
2学情分析小学二年级学生想象力已经很丰富,本课教学采用探究学习方法,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制作小杂技演员。
让学生在自由、主动的尝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重点:合理利用材料,制作一个具有特色服装的不倒的能立起来的小杂技演员。
难点:如何设计小演员们的服装以及上色,如何让小演员直立。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激趣一、观看录像,激发兴趣。
1、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老师准备的几张图片,猜猜他们是表演什么的小演员? (杂技)2、师:没错,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第14课——杂技团的小演员,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28页(板书标题)。
老师想问同学们,你们是从什么地方看出他们是杂技团的小演员的?(在此可引导学生说出,服装,动作)很不错,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
从刚才同学们的反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都很喜欢杂技表演,老师也很喜欢看杂技,咱们今天就来过过瘾,看一段精彩的杂技表演!不过在看看杂技的同时,老师给同学们一个小任务,请注意观察杂技小演员的衣服和动作,都有什么特点?播放一段录像。
(5min)3、请同学总结小演员的衣服和动作的特点。
自己模拟看过的杂技。
师:从同学们的掌声中看得出杂技真的是很精彩!现在哪位同学能说一下,杂技小演员的衣服和动作,都有什么特点?(提问,出示课件)你还知道哪些杂技项目呢?其他同学可能没见过这样的杂技,能不能用动作表演一下你说的杂技?你是在哪看到这样的杂技表演?非常好,我们表扬刚才勇敢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现的小朋友。
不过老师发现,大部分同学都只是在电视上看过杂技表演,不过没关系,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用自己的巧手,把杂技小演员请到我们的课堂中来。
杂技小演员(教学设计)岭南版小学美术实验教材第三册第16课教材分析:玩具是儿童生活中最熟知的事物,种类、材料、造型都各不相同。
本课即以会摇的玩具为内容题材,展开综合性的探索学习。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欣赏不同类型、不同材料所制作出的会摇的玩具,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本课教学内容偏重于对会摇玩具会产生摇摆的特点,通过不同造型的会摇的玩具作品的欣赏,启发学生能够使用多种材料创造制作出不同造型的会摇的玩具,感受美术与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为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使用材料的伸缩性较大,学生可直接利用材料本身的特点,略加装饰美化,便能制作一个能够左右摇摆的小演员,也能够自己重新装饰设计,充分地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和个性。
设计意图:教学设计建立在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从学生自己的选材制作到发现探究问题的讨论,再到寻求解决的方法,设计制作出自己喜爱的能够左右摇摆的小演员造型,均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持续的发现、持续地交流,寻找规律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为了便于学生讨论和活动的展开,将课桌摆成六个方形,学生分六组围坐在周围。
课前制作CAI课件,既能将各种材料制作的能够左右摇摆的小演员的造型体现在学生的面前,又能直观地分析能够左右摇摆的小演员的特征、造型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为学生创作成功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安排如下:谈话导入——交流欣赏——观察分析——指导实践——创新探索——展示评价——活动延伸谈话导入这个过程,教师让学生回忆在一年级(上)所学的会滚的玩具,是靠什么方法,使它滚动起来的?通过课件演示会滚的小猪和会摇的不倒翁,让学生了解到会滚的玩具是靠圆形或圆柱体物品使它滚动起来的,那么,会摇的玩具是通过什么办法使它摇摆起来呢?利用悬念导入新课。
在观察分析这个阶段,教师出示纸制会摇的玩具“鱼儿”,让学生分析“鱼儿”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它为什么能够摇摆起来?随着学生的总结和评析,教师利用课件制作的会摇的玩具全过程的分步演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从中知道制作会摇玩具的过程和方法。
15《杂技小演员》(教学设计)•适用年级:美术二年级上册•教材版本:岭南版教学目标1.了解杂技的种类和发展历史。
2.了解杂技小演员的职业特点。
3.观察、分析和感受《杂技小演员》这幅画。
4.通过模仿,学会用不同材料模拟杂技小演员的表现。
教学重点1.理解《杂技小演员》这幅画的意义。
2.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用不同材料模拟杂技小演员的表现。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不同材料的使用,模拟杂技小演员的表现。
2.如何将学习的到的表现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1.1 导入话题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看过的杂技表演,以及平时所熟悉的杂技表演种类,开启学习杂技小演员的话题。
1.2 引入画作让学生仔细观察《杂技小演员》,并询问学生对其中的人物、动作和场景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二课时:分析2.1 观察分析询问学生对画面的感受,引导学生发现画面中小演员的动作、走线、表情、姿态等因素,了解画面中人物身体的比例和结构,体验表演氛围和意境的熏陶。
2.2 分析元素教师通过介绍画面构图、色彩运用和线条特点等元素的概念,教导学生如何评判一幅艺术作品,引领学生从艺术角度更全面理解和感受《杂技小演员》。
第三课时:表现3.1 分享表现材料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常用的材料,如彩纸、泡沫板、沙子等,并示范几种不同材料模仿杂技小演员的表现,让学生体验模仿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3.2 实践操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感悟,使用自己喜欢的材料,模拟出杂技小演员的表现。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份模板,让学生进行装饰和涂饰,以展现自己对小演员的理解和想象。
第四课时:创作4.1 草图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草图设计创作,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意和个性,提高对艺术的创新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4.2 独立创作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辅导,让学生进行独立创作。
在进行创作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给学生不同的创意启发和材料环节的指导,让学生在指导和启发下,得到更加完善的创作成果。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小小杂技演员》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了解物体的重心与平衡的关系。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尝试、不怕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物体的重心与平衡的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操作,掌握调整物体重心以达到平衡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大小不同的瓶子、石头、沙子、水、木棒、绳子等。
2.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杂技吗?(2)生:杂技就是表演各种技艺,如翻跟头、走钢丝等。
(3)师:那你们想不想成为一名小小的杂技演员呢?(4)生:想!2.探索活动(1)师:请小朋友们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瓶子,然后尝试让瓶子站立在桌面上。
(2)幼儿分组尝试,教师巡回指导。
(3)师:你们发现要让瓶子站立,需要怎么做?(4)生:要在瓶子里放一些东西,让瓶子重心降低,才能站立。
3.实践操作(1)师:请小朋友们用你们的方法,让瓶子在桌面上站立,并保持平衡。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师:谁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组的方法?(4)生1:我们在瓶子里放了一些沙子,让瓶子重心降低,就能站立了。
(5)生2:我们放了一块石头,让瓶子重心降低,也能站立。
4.深入探索(1)师:刚才你们都成功让瓶子站立了,那如果让瓶子站在一根木棒上,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做?(2)生:应该在瓶子里放更多的东西,让瓶子重心更低。
(3)师:那我们一起试试看吧!(4)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6)生:要让瓶子在木棒上保持平衡,需要让瓶子的重心更低,而且要放在木棒的中心位置。
(1)师:通过今天的实践操作,你们有什么收获?(2)生1:我学会了让瓶子站立的方法。
(3)生2:我明白了物体的重心与平衡的关系。
(4)师:是的,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需要保持平衡的情况,只要我们掌握了重心与平衡的规律,就能轻松解决问题。
二年级上美术教案-杂技小演员-岭南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杂技小演员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杂技艺术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杂技小演员的动作、表情、服饰等,学会用线条和色彩表现人物。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杂技小演员的观察与描绘2. 杂技小演员的表现技法3. 杂技小演员的创新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杂技小演员的特点,学会用线条和色彩表现人物。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杂技小演员特点运用到绘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杂技小演员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杂技艺术的兴趣。
2. 新课教学(1)引导学生观察杂技小演员的动作、表情、服饰等,总结出杂技小演员的特点。
(2)教师示范如何用线条和色彩表现杂技小演员,讲解绘画技法。
(3)学生练习描绘杂技小演员,教师巡回指导。
3. 创新实践(1)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杂技小演员特点运用到绘画中,进行创新实践。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观察、表现和创新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杂技小演员的表演,尝试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来。
2.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将观察到的杂技小演员特点运用到绘画中。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杂技小演员的特点,学会用线条和色彩表现人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新课教学”和“创新实践”环节。
《杂技小演员》教案:引导孩子探索艺术魅力“杂技小演员”教案:引导孩子探索艺术魅力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是教育和培养人类精神追求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注重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父母和教育者,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探索各种艺术形式,让他们智慧、灵性、情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杂技艺术是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艺术形式。
它将表演与技巧相结合,融合了舞蹈、体操、魔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是表现人类身体灵活多变、超越常规的绝佳方式。
在这里,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份简单的“杂技小演员”教案,让您的孩子也能享受这种神秘而又魅力十足的艺术形式。
一、教案背景1.学生情况:本次教学对象为小学学生,主要面向年龄在8-10岁之间的孩子。
2.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可以了解杂技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平衡感和舞台表演技巧,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了解杂技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准备好适合孩子练习的道具。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穿着教练指定的运动装备,比如紧身裤、运动鞋等。
三、教学内容1.基本姿势身体姿势是杂技艺术中的基础。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各种基本杂技姿势,如平衡、跃起、转圈和翻滚等。
在介绍这些基本姿势的同时,教师也需要让学生掌握这些姿势的正确方法。
2.平衡术平衡术是杂技艺术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习杂技艺术的必要基础。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平衡道具,如木杠、球、板凳等,并教授学生如何在这些道具上保持平衡。
在练习平衡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身体平衡,夹紧腿部肌肉,集中精力。
3.技巧训练在学生掌握基本姿势和平衡术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技巧训练。
比如,跳跃、转圈和翻滚等技巧的训练。
在训练这些技巧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度,尽可能做到规则化、标准化。
4.表演训练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杂技技巧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训练。
表演需要注意形体、语言、气氛、音乐、色彩的统一性,做到有声有色,让观众感受到杂技艺术的魅力。
15《杂技小演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杂技的基本概念,掌握杂技小演员的基本绘画技巧。
-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学生能够提高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尊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 杂技的基本概念- 杂技小演员的绘画技巧- 色彩的运用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杂技小演员的绘画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一幅杂技小演员的作品。
- 难点:如何运用色彩,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PPT、视频、图片等。
-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杂技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杂技的基本概念。
2. 讲解:讲解杂技小演员的绘画技巧,如何运用色彩。
3. 示范:教师示范如何绘画一幅杂技小演员的作品。
4. 实践: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独立完成一幅杂技小演员的作品。
5.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板书设计- 杂技的基本概念- 杂技小演员的绘画技巧- 色彩的运用作业设计- 画一幅杂技小演员的作品,要求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和色彩。
课后反思- 教师反思本次教学的目标是否达到,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 学生反思自己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是否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技巧。
以上是本次《杂技小演员》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学生从接触到掌握新知识的过程,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通过PPT展示杂技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杂技的基本概念。
-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杂技表演视频和图片,如空中飞人、平衡表演等,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杂技的特点,如“你们觉得杂技表演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杂技演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等,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杂技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