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第二章 柳永与第一代词人群1
- 格式:ppt
- 大小:206.50 KB
- 文档页数:27
第2章2.5 柳永词一、《雨霖铃》解读词中首先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
“寒蝉凄切”,点明节令;“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
这是秋天骤雨刚停的黄昏,是舟楫齐备、急待出发的时刻。
对这些景物的描写都是为抒发离情别绪服务的。
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以“寒蝉”“长亭”“骤雨”这一系列形象烘托出一种凄冷沉郁的气氛。
正当离人依依难舍时,船夫偏又催促起航了,他们只有泪眼相向,“无语凝噎”,万千话语只能堵在心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作者用一个“念”字引出了对别后情境的设想:行人消逝在烟雾弥漫的江面上,傍晚时分,浓重的雾气使人透不过气来,极目南望,令人不胜伤感。
上片,词人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幽清的景色、铺叙白描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事织成了一片幽清的词境。
下片,词人从实写眼前之景转到预想别后之情,虚实相济,利用时间的跨越,多方位地表达了自己的惜别之意。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词人先宕开一笔,说离人伤别,自古如此,是多情使然;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这样就拓宽了词的境界,下面再设想别后生活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酒醒,伊人不见,风清月冷,情何以堪?“杨柳岸”“晓风”“残月”本是无情物,但是在满心愁绪的词人眼中,却都成了“情语”。
而“经年”的“千种风情”便从此失去了意义,因为知音已远,良辰不再。
这首词情事纷陈,铺叙委婉,语言清畅,音节幽咽,充分表现了慢词的优点和柳词的艺术特色。
1.柳永的词有何特点?1.阅读下面的三首词,完成小题。
(8分)满江红①柳永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
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
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
波似染,山如削。
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
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⑤。
中国古代文学简答笔记宋元时期古代文学第一讲宋代文化与文学总论宋代文化与宋代文学的关系:1、文官政治,崇文抑武的国策,极大刺激了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理学的兴起“文以载道”说的盛行,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促使宋代诗文的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3、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宋人的审美情趣的转型,促成了宋代文学从严于雅俗之辩转向以俗为雅;4、都市的繁荣,促使词的兴盛,促使说话、杂剧市井俗文学的迅速兴起和发展。
近二十年宋代文学的文化学研究主流观点:一、政治结构、文化心理的的近代色彩与文学中的淑世精神。
唐型文化:代表了中国封建文化上升期的辉煌成就。
宋型文化:宋代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全面繁荣和高度成熟而且显示了由中唐逐渐发展起来的近代文化色彩的文学。
宋代文化的近代色彩:1、文官政府、科举取士,提高了封建政权的开放性,刺激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权力结构中的多种平衡机制,助长了政治上自由议论的风气,而且在士大夫阶层催生出限制君权思想的萌芽。
3、宋代上层政治中的党争,尤其是新旧党争,具有近代政党竞争或斗争的萌芽性质,表现了崇尚政治品节和高尚人格的精神面貌。
4、文化心态,儒家重教化的文学观。
宋代文学的淑世精神:1、宋代文学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质,传统的文学样式成为士大夫干预时事的有力工具。
2、词的逐步雅化,以及从自娱娱人的功能转向力图有益于世道人心、道德教化,从内心世界的低徊书写转向对社会世间的一定关注。
二、儒、佛、道三教合流与文学的重理情节。
1、宋人内省而广大的哲学思维——宋代文学浓郁的知性反省的思辨色彩。
2、独立的主体意识——重理情节的基本特征。
3、习惯向内心追寻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追寻经过道德自律的自由。
4、对历史、人生的思考,对现实乃至日常生活的关注敏锐。
三、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整合与文学的盛极而变。
宋代文化的高度成熟,以对文化的倾心研读为前提。
宋四大部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
柳永:政界失意者,词界一达人他是北宋词人,是婉约派代表人物。
他精通音律,才华横溢。
他混迹青楼,却不是世俗的风流浪子。
他平生与歌伎交好,知己红颜无数。
他写尽世间情爱,描尽市井风情。
他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这一生,他论功名,黯淡无光,论词名,流芳百世。
他就是柳永。
1太宗雍熙元年(984年),柳永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原名柳三变,三变乍一听感到普通,实质竟出自《论语》:“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如此一个有涵养,又寄予深切期待的名字,说明柳永自降生起,父亲不止希望他成长为一个仪态庄重,举止雍容的翩翩公子,更希望他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谦谦君子。
自幼聪慧有灵气的柳永,10岁作《劝学文》,寥寥数百字,字字珠玑,堪称教子良方。
14岁作的《题中峰寺》,令人称奇。
柳永的幼年到少年时代,从费县、濮州、全州、扬州,跟父亲多次随迁,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
柳永早年衣食无忧,纵情山水,走遍苏杭,把惬意的生活过了一个遍。
然古代读书人大多“学而优则仕”,狂傲自负的柳永也不例外。
谁都想凭借一身才华,考取功名,得到赏识。
只有报国有门,方可发挥才能济世安民。
从小成名,满怀豪情壮志的柳永,18那年背起行囊,决定赴京城考取功名。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柳公子在途中路过苏杭之地,抑制不住骨子里放浪形骸的天性,竟逗留下来了,没成想,这一逗留就是六年。
浪漫多情的柳公子,自此流连于湖光山色之中,陶醉于烟花柳巷之畔。
试问,这世上还有比柳永更率性而为,更洒脱不羁的人吗?20岁那年,柳永在杭州,作《望海潮》一词,首创词牌“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他用慢词的优势极尽铺排,展现杭州的繁华美景。
该词音律协调,情致婉转,广为传颂。
2公元1008年,24岁的柳永结束流浪,由扬州启程,前往汴京,准备参加礼部考试。
北宋本就是个重文轻武的王朝,加之自己满腹才华,踌躇满志,这几年又早已声名远扬,柳永相信“定然魁甲登高第”。
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五章柳永与北宋词坛一、单项选择题1.在词中首开大量描写羁旅行役感受和城市风光风气的词人是()A.柳水B.秦观C.周邦彦D.李清照【解析】(P78):A 本题考查柳永的相关知识。
柳永扩大了词的题材领使词向着更广的社会空间拓展。
词中大量描写羁旅行役的感受和城市风光的风气,就是由柳永首开。
2.“准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冯煦《蒿庵论词》,这里提及的两位词人是()A.秦观、周邦彦B.朱敦儒、晏几道C.周邦彦、朱敦儒D.秦观、晏几道【解析】(P81.82):D本题考查秦观、晏几道的相关知识。
“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中的“淮海”“小山”分别指宋代词人秦观、晏几道。
秦观,字太虚,后改字为少游,号淮海居士。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
3.周邦彦的词以知音律、备法度和风格醇雅著称,以其为代表的词派是( )A.稼轩词派B.清雅词派C.大晟词派D.婉约词派【解析】(P84):C 周邦彦的词以知音律、备法度和风格醇雅著称,以其为代表的词派是大晟词派。
4.李清照在词论方面的重要主张是()A.“点铁成金”B.“夺胎换骨C.“别是一家”D.“别材”“别趣【解析】(P87):C 本题考查李清照的词论主张。
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一是尚雅;二是强调词与诗有别,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
二、多项选择题1.北宋词创造时期的代表词人有()A.欧阳修B.柳永C.苏轼D.秦观E.周邦彦【解析】(P77):BCD本题考查北宋词的发展时期及各期代表词人。
欧阳修、周邦彦分别是北宋词发展初期、总结期的代表词人。
2.张耒《东山词序》认为贺铸词的风格主要有()A.悲壮B.清新C.盛丽D.幽洁E.妖冶【解析】(P77):ABCDE本题考查贺铸词的风格。
张耒在《东山词序》中称贺铸词:“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
”故张耒认为贺铸词有盛丽、妖冶幽洁、悲壮四种风格。
三、名词解释1.易安体【解析】(P87-88):指宋代词人李清照的词。
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一、填空1、“四大书院”指、、和。
2、提出“以俗为雅”命题的有、、。
3、叶夑《原诗》说:“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
宋之、、、、,皆愈之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二、简答1、简述宋代的“文以载道”说。
2、简述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革新。
3、简述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通变。
4、简述宋词的突出艺术成就。
第一章宋初文学一、填空1、宋初诗歌三体指、和。
2、晚唐体的盟主是。
3、《山园小梅》的作者是,其中“、”一联被称为咏梅绝唱。
4、王禹偁散文代表作有、和等。
二、简答1、什么是白体?2、王禹偁诗的特点是什么?3、什么是晚唐体?晚唐体有哪些主要诗人?4、什么是西昆体?三、论述1、简述宋初散文复古的思潮。
2、简述西昆体主要艺术特征及缺陷。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词风前期的演变一、背诵篇目: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二、填空1、“北宋倚声家初祖”是,其“情中有思”的代表作是。
2、在宋代词史上,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其最能体现清新明畅的风格。
3、欧阳修词显示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即词既可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恨别,也能抒发作者,如著名的《朝中措·平山堂》。
4、成为后来豪放派滥觞的词人是,其代表作是《》()。
5、“张三中”得名是因写“,,”;“张三影”得名是因写“”、“”和“”。
6、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视张先词为“”。
7、王安石的怀古、咏史词是《》、《》。
8、近人夏敬观指出慢词“始盛于,大成于。
”9、清人冯熙说欧阳修词“疏俊开,深婉开。
”10、“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出自的《》()。
三、简答1、欧阳修词的开拓。
2、张先词新变的主要方向。
3、柳词对慢词的贡献与影响。
四、论述1、柳永词的体式、内容和语言有哪些创新?2、柳永词的主要艺术表现方法有哪些创新?影响如何?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新一、背诵篇目:《醉翁亭记》。
二、填空1、欧阳修议论文《》揭露批评高若讷的卑劣行为,《》针对保守势力驳斥了其谬论;其记叙文如《》一类历史散文言之有物,其亭台记代表作是《》,其文赋代表作是《》;其散文中《》最为简洁流畅、纡徐委婉、平易自然。
中国古代文学宋代文学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处于由雅转俗的转变时期。
主要文体包括词、诗、散文(雅);小说、话剧(俗)·注:关于词的拓展1、文学作品之分类(1)西方三分法:叙事类作品(《荷马史诗》)、抒情类作品(抒情诗歌)、戏剧类作品(时空舞台表演)(2)我国四分法:诗歌、散文、戏剧、小说2、什么是词(1)欧阳炯:“因集近来词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卷”—《花间集序》(2)孙光宪:“晋相和凝,少年时好为曲子词,布于洛阳,洎ji入相,专托人收拾,焚毁不暇。
…号为曲子相公。
”—《北梦琐言》(3)总结:就初始而言,词可谓曲子词之简称,是一种密切配合燕乐歌唱的文学形式。
娱乐功能,通俗和新奇俱备。
后渐渐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独立诗体。
(4)“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乐府余论》[清]宋翔凤(5)因为它与音乐的关系,又被称为“倚声”、“乐府”、“乐章”,此外还有“诗余”、“长短句”等别称。
3、宋前之词(1)词源于唐朝民间,以敦煌曲子词为代表。
《云瑶集》、《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2)文人词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百代词曲之祖—《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第一首文人词,据传李白所作)和《忆秦娥》(据传李白所作)(3)宋文人词之门,由晚唐五代打开。
文人词,最早的集子名为《花间集》,它是由后蜀赵崇祚zuo所编。
晚唐第一大词人—温庭筠yun,《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南唐李煜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南唐中主李璟、宰相冯延已也很棒,欲罢不能。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宋词红粉佳人晏殊~失意文士苏轼周邦彦~苦闷志士南渡词~悲剧英雄辛弃疾一. 因革期(开国960-1060)宋词真正发展是在真宗、仁宗朝(11C后)第一代词人群,分两大正营1、台阁词人·创作特点:承袭花间、南唐风格反映承平时代达官贵人的生活情趣及其人生反思体制以小令为主整体看,因循多于革新(1)晏殊(北宋倚声家初祖)《珠玉词》词风闲雅有情思《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2)欧阳修余力为词,柔情艳词为主。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人的探索第一节晏殊和欧阳修对五代词风的因革一、晏殊(情中有思)1.晏殊:字同叔,官至宰相。
与其第七子晏几道,在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著有《珠玉词》。
2.词风:情中有思晏殊以及欧阳修的词作主要继承五代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和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去向、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的词风,但他们在继承中又有革新求变的一面。
《珠玉词》大部分作品的内容是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但晏殊已经过滤了五代“花间”词所包含的轻佻艳冶的杂质,而显得纯净雅致。
他往往略去对女性容貌色相的描写,而着重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恋情。
其词的情感基调是雍容和缓,淡淡的忧愁中时而透露出自我解脱的气度;语言一洗五代“花间”词的脂粉气和浓艳色彩,而变得清丽淡雅,温润秀洁。
晏殊经常表现对生命的忧思。
他一生仕途顺利,享尽富贵,但优裕闲适的生活和多愁善感的个性,使他常常反思和体悟人生,他从圆满的生活中体悟到一种不圆满,即想延长这圆满的人生又苦于人生的短暂,而这种人生有限的忧思又常与情爱的缺失交融在一起,两种苦闷相互生发映衬,加深了晏殊词的情感浓度,构成了晏殊词“情中有思”,即浓情中渗透着理性沉思的特质,其名作《浣溪沙》最能代表这种特色。
(作品分析P29)二、欧阳修对词风的变革(因循求变)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2.欧阳修对词作的变革:⑴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
欧阳修一生宦海浮沉,三造贬谪,仕途不顺,其表现对人生命运变幻和官场艰辛体验的词显示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即词既可以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恨别,也能够用来抒发作者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展现出他潇洒旷达的风神个性。
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用此来表现自我情怀的创作方式对后来的苏轼有着直接的影响。
⑵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而与柳永词相互呼应。
通俗化的表现:语言浅近,使用白描,接近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借鉴和吸收民歌的“定格联章”等表现手法。
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一、填空1、“四大书院”指、、和。
2、提出“以俗为雅”命题的有、、。
3、叶夑《原诗》说:“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
宋之、、、、,皆愈之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二、简答1、简述宋代的“文以载道”说。
2、简述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革新。
3、简述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通变。
4、简述宋词的突出艺术成就。
第一章宋初文学一、填空1、宋初诗歌三体指、和。
2、晚唐体的盟主是。
3、《山园小梅》的作者是,其中“、”一联被称为咏梅绝唱。
4、王禹偁散文代表作有、和等。
二、简答1、什么是白体?2、王禹偁诗的特点是什么?3、什么是晚唐体?晚唐体有哪些主要诗人?4、什么是西昆体?三、论述1、简述宋初散文复古的思潮。
2、简述西昆体主要艺术特征及缺陷。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词风前期的演变一、背诵篇目: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二、填空1、“北宋倚声家初祖”是,其“情中有思”的代表作是。
2、在宋代词史上,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其最能体现清新明畅的风格。
3、欧阳修词显示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即词既可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恨别,也能抒发作者,如着名的《朝中措·平山堂》。
4、成为后来豪放派滥觞的词人是,其代表作是《》()。
5、“张三中”得名是因写“,,”;“张三影”得名是因写“”、“”和“”。
6、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视张先词为“”。
7、王安石的怀古、咏史词是《》、《》。
8、近人夏敬观指出慢词“始盛于,大成于。
”9、清人冯熙说欧阳修词“疏俊开,深婉开。
”10、“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出自的《》()。
三、简答1、欧阳修词的开拓。
2、张先词新变的主要方向。
3、柳词对慢词的贡献与影响。
四、论述1、柳永词的体式、内容和语言有哪些创新?2、柳永词的主要艺术表现方法有哪些创新?影响如何?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新一、背诵篇目:《醉翁亭记》。
二、填空1、欧阳修议论文《》揭露批评高若讷的卑劣行为,《》针对保守势力驳斥了其谬论;其记叙文如《》一类历史散文言之有物,其亭台记代表作是《》,其文赋代表作是《》;其散文中《》最为简洁流畅、纡徐委婉、平易自然。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导言宋词概说一、宋词兴盛的原因。
1.由词体本身的特性决定。
“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
”(欧阳炯《花间集序》)词的主要功用是于宴乐场合供伶工歌女歌唱,是一种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
2.宋初社会安定、城市经济繁荣。
(p10)大城市;取消坊和市的界限;不禁夜市。
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词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
3.宋代社会享乐之风盛行。
士大夫轻歌曼舞,浅斟低唱。
寇准、晏殊、张鎡、范成大、欧阳修、张先、苏轼等。
4.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
宋代文人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相整合。
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则用来娱情,词体因此能够保持自身的特性,取得独立的地位。
5.社会对词有广泛的需求。
二、宋词繁荣与成就的表现:1. 全社会普及。
皇帝填词谱曲。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叶梦得《避暑录话》)2. 新创词调大量出现。
多达千余种,形式有令、慢、近、犯、歌头、摊破、减字、偷声等。
3. 思想内容有了根本性突破,填写技巧也有了很大提高。
苏、辛:“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把诗、文、论、赋中的种种手法都移植到词中:以诗为词、以文为词。
d.流派众多。
“柳永体”、“东坡体”、“易安体”、“稼轩体”、“白石体”等;婉约、豪放、旷达、骚雅等。
婉约派与豪放派:明张綖《诗余图谱》:“词体大略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
盖词情蕴藉,气象恢宏之谓耳”。
婉约词:宋词的一大流派。
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韵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此种词风沿袭五代而来直到南宋大批词家,皆受影响。
代表词人有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吴文英、张炎等。
豪放词:宋词的一大流派,题材广阔,不独描写花前月下,男欢女爱,喜欢以军国大事等重大题材入词,象诗文一样反映生活,做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宋词宋词的流变以作家群体为中心,以词人的生活年代、创作年代为依据,将同一年龄组、生活和创作又基本同时的词人划分为一个代群。
从宋初到真宗朝前期的五十年左右,词坛基本处于沉寂阶段,而自真宗朝后期到仁宗朝的五十余年,词坛才重新热闹起来。
两宋三百余年的词史,可分为六代词人群体,宋词的发展历程也相应的经历了六个阶段。
(1)第一代词人群以柳永、范仲淹、张先、晏殊、欧阳修等为代表。
另有宋祁、杜安世等人。
主要生活在真宗、仁宗两朝的“承平”时代,个体的社会地位都比较显达,除柳永、张先外,差不多都是台阁重臣,其中晏殊、范仲淹、欧阳修官至宰辅,位极人臣。
人生命运相对来说比较顺利得意。
其词所反映的主要是承平时代的享乐意识和乐极生悲后对人生的反思。
这一代词人,可分为两个创作阵营:柳永、张先为一阵营,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宋祁等为一阵营。
这一时期是宋词的“因革期”,既有因循传承,又有革新创造。
晏欧主要是因循五代花间、南唐词风,因循多于革新,柳永则革新多于因循。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柳永给词注入了新的情感特质和审美内涵,把词的抒情取向转移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上,表现自我的情感心态,喜怒哀乐。
创作手法:铺叙展衍。
晚唐五代,最常见的抒情方法是意象烘托传情法。
柳永解决了传统抒情方法与新兴体制之间的矛盾,推动了慢词艺术的发展。
(2)第二代词人群以苏轼、黄庭坚、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等为代表的元祐词人群。
此外著名的词人还有王安石、王观、李之仪、赵令畤、晁补之、陈师道、毛滂等。
这代词人创作历时半个世纪,大约始于十一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终于十二世纪二十年代初。
主要在神宗、哲宗、徽宗三朝。
从社交群体划分,这一代词人大致可划分为两个群体:一是以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境界,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为领袖的苏门词人群,黄庭坚、秦观、晁补之、李之仪、赵令畤、陈师道、毛滂等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