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世界的居民和发展差异
- 格式:ppt
- 大小:4.30 MB
- 文档页数:20
第四章世界的居民与文化目录知识点一:世界人口的数量:突破80亿(2022年)知识点二:世界人口的增长状况(1)人口增长特点:从总体看,世界人口的数量自有记录以来,总趋势是不断增加的。
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相当缓慢。
1800年以后,世界人口进入迅速增长的时期。
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增长。
(2)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婴儿死亡率逐渐降低,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导致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知识点三: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人口出生率与人口死亡率决定的。
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出生人口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
×100%出生率=出生人口数平均人口数死亡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死亡人口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
×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数平均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自然增加人口数(出生人口数减去死亡人口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
×100%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平均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0,表示人口数量增长,如中国、印度出生率=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0,表示人口数量停止增长,如欧洲的一些国家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0,表示人口数量减少(负增长),如意大利、德国、俄罗斯等欧洲国家知识点四: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快。
人口自然增长最快的大洲是非洲,人口自然增长最慢的大洲是欧洲。
【点拨】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增长率低,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慢。
(如:欧洲、北美洲)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增长率高,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快。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云县忙怀中学罗恒强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地球与地图(每空1分,共100分)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______说、______说、麦哲伦环球航行、__________;2.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是:①从海边看远处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②站得高,看得远;③_____现象;④_______环球航行;⑤人造卫星拍摄的卫星照片;3.地球的真实形状: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__________;4.地球的平均半径:_________千米,赤道半径:______千米,表面积:______平方千米,赤道周长_________千米;5.地球运动分为_______和______两种形式;6.所有经线长度都_________,经线指示_______方向;所有纬线长度不等长,赤道_______,纬线指示_______方向。
7.赤道又称为________,是“南北半球....、南.北纬..”的分界线;在地球仪上,可以“坐地日行八万里”的纬线是_________。
8.本初子午线又称为__________,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9.23.5°N/S又称为_____________,是“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66.5°N/S又称为_______________,是“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10.0°~30°为______纬度,30°~60°为________纬度,60°~90°为________纬度;11.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和________;遵循“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①经度小于______都在东半球,经度大于_______都在西半球,经度在20°~160°之间,______在东半球,______在西半球。
本章备课说明一、本章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特点。
2.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3.运用反映人种、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人口要素是认识全球的人文环境的开始。
从区域范围上着眼于全球,课标要求的重点是从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两个角度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人口状况;聚落是人类的聚居地,城镇和乡村为聚落的两大类型。
课标要求主要包括聚落景观特征和聚落变化两方面;景观特征首先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在不同时间尺度中观察并描述;“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内容要求,要初步认识文化的含义,从群族历史、语言文字、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多角度,尤其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对文化进行理解。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涉及课标“世界地理”中的“居民与文化”,这部分课程内容由人口与人种、聚落、丰富多彩的文化(语言、宗教)3个方面构成,共安排了“世界的人口”“世界的聚落”和“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三节内容。
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7—9年级地理学习所要形成的基本观念之一,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人口问题及其影响是形成正确人口观的重要知识基础。
教材在“世界的人口”一节中,以“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和“世界的人口问题”为目标题,通过文字叙述和活动设计,力求让学生认识到人口自然增长如果不能与社会生产以及资源、环境相协调,就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而适度的人口自然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
人口分布的差异包括人口密度的差异和人种分布的差异。
“世界的聚落”一节在让学生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不同文化所特有的价值。
学生只有了解了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及其差异,才能明白各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共4套新人教版)人口与人种一、【教材剖析】教学目的知识技艺1.知道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2.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域差异3.归结世界人口散布特点,了解影响世界人口散布的要素进程方法1.可以运用资料归结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2.可以运用世界人口散布图,归结世界人口散布的特点情感目的协助先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人地观。
教学重、难点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以及人口增长的地域差异。
2.知道世界人口散布的四大稀疏区和稀疏区,并学会剖析缘由。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设置情形,引导先生思索;自主学习与协作探求法;针对练习稳固。
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进程与组织设计依据与意图教员活动先生活动创设情形〔1分钟〕展现春节时期火车站、五一泰山和十一长城,印度火车挂票图片。
截止2021年10月31日,地球人口到达70亿。
观看图片,感受地球人口之多世界人口的增长〔约20分钟〕【活动1】计算地球上每添加10亿人口所需求的时间【总结】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转机】假设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人口数量为纵坐标,绘制一条曲线,会是什么样子的?【读图1】读人口增长曲线图,观察世界人口的增出息程【总结】18世纪以前,人口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二战后,人口迅速增长。
【读图1】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的缘由是什么【ppt展现】图片展现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转机】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用什么来表示【总结】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它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议【活动2】ppt出示各国出生率、死亡率,先生计算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总结】欧洲,北美等兴旺国度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开展中国度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转机】人口增长的快慢只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吗【读图2】比拟各大洲的人口增长率。
【总结】一个地域人口的增长还要遭到人口迁移等其他要素的影响。
【协作学习】从1830年到2021年,地球每添加10亿人口所需求的时间区分为100年、30年、15年、12年、12年和12年【自主学习】结合教材70页,第一二段文字,剖析总结世界人口的增长阶段特点【协作探求】剖析二战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的缘由生活条件改善,医疗卫生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等【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学习什么是自然增长率,如何计算【协作探求】计算各国自然增长率,并剖析增长率大于0,等于0,小雨0区分代表什么。
世界的聚落设计说明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城镇与乡村景观,帮助学生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通过分析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聚落分布特点、观看现代聚落的分布的视频,讨论得出自然环境影响聚落分布和形态。
通过分析不同特色的民居特色及设计合理的民居建筑,了解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要与环境相适应。
学习目标1.说出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2.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等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3.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重点: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辩论学习法、比较法、问题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播放视频并提出问题。
当夜晚来临,家家户户灯光亮起,我们打开地图,发现它是如此美丽!同学们,每个地区的灯光亮度一样吗?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其实,在一个区域内,众人汇集,落地为家,就形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聚落。
灯光明亮的区创设情境,从灯光亮度与聚落的关系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域聚落多而且密集;而灯光暗淡的区域聚落少或没有聚落。
1.聚落的含义、规模、主要形式过渡:出示“聚落”两个字,引导学生推测篆文“聚落”。
先解“聚”字,篆文中的“聚”上半部分是“取”,可以引申为“取得食物”,下半部分为三个“人”,合起来的意思是在古代只有众人聚集到一起生活,才能取得更多的食物。
教师:总结聚落的含义、规模、主要形式。
含义: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规模: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甚至几个人的村庄。
世界的人口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通过解析统计图表,来感受人口数量的变化。
世界人口的分布和原因,主要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后面学,解读气候特征)、世界人种分布图等地图分析归纳。
三大人种的特征,采用表格对比的方法学习。
世界的人口问题,主要运用漫画,对比人口增长快和人口增长慢产生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培养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
(综合思维)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空间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成因。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运用资料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综合思维)4.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重点:1.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
2.世界人口空间分布的特点。
3.世界的人口问题。
难点:1.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人口问题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绘图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教学模块亡率决定的。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情况,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补充: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长,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图中ab、bc段);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0,表示人口零增长,人口数量不变;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表示新增的人口少于死亡的人口,即人口负增长,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图中cd、de段)。
(3)认识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教师:出示教材第64页图4-2“2021年不同收入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读图获取信息,总结不同收入国家人口增长率的差异。
学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快。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必背知识点一、人口与人种1.人口增长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这一数据为特定时间点,但展示了人口增长的显著趋势)。
人口的增长速度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通常较低,而发展中国家则较高。
2.人口分布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的疏密程度,计算公式为人口密度=人口总数(人)÷面积总数(平方千米)。
世界人口四大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世界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3.人种与分布世界三大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和南美洲北部。
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南亚、北非、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
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中部,以及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
二、语言和宗教1.世界主要语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包括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而英语则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2.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三、聚落与民居1.聚落的概念与类型聚落是人们居住、生产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以及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场所。
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种类型。
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2.聚落的分布与形态聚落多形成于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如气候适宜、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
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河口和沿海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而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3.民居特色与差异不同地区的民居特色与其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教学目标】1.能阅读人口增长柱状图,了解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特点;2.理解并学会计算自然增长率;3.了解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
【重难点】掌握世界人口的数量及增长特点;理解死亡率、生长率与自然生长率的定义并能够计算自然生长率。
【教材分析】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以活动的形式展开这部分学习内容,针对“世界人口增长柱状图”设计了四个逐层推进的问题,从数据信息的提取,到人口增长特点的归纳和总结,进而提升到对“人口爆炸时代”提法的认识和探讨等,能力要求不断提高。
这种活动设计是基于7年级的学生对柱状图的阅读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活动侧重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学习中掌握的方法和技能来处理特定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教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具准备】PPT【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世界的人口【新课导入】同学们,在老师的PPT上是不是展示了这样一张图片,告诉我们每年的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
那为什么我们要设定世界人口日呀?现在我们世界的人口呈现出怎么样的的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世界人口的学习。
【新课讲授】一、人口数量及增长特点教师提问:大家都知道哪些人口大国?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
教师:既然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这些人口大国,那同学们知道世界人口是怎样增长的吗?是比较均匀的、慢慢累积到今天的人口数量,还是相对而言爆发式的增长呢?学生活动:阅读分析教材的活动探究,读图得到1650年、1800年、2010年世界人口各是多少,分析世界人口数量的特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世界人口数量多。
学生活动:根据PPT提示,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要的时间并完成表格。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总结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特点:由慢到快再到慢。
讨论分析: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1、医疗水平的提高;2、人类寿命的延长;3、婴儿死亡的减少;4、生活水平的提高。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教学设计赵恩红【课标要求】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结束前三章自然地理学习之后,初次涉及的人文地理的知识,由前后紧密联系的四部分组成,分别为世界人口的增加、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不同的人种。
首先通过了解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及人口分布,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及地理计算的技能,并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次通过探究活动呈现人口问题,使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最后通过了解三大人种特点及分布,明确自然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为了保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本节内容设置为1课时。
【教学构思】利用视频导入,激发兴趣,并联系当下实际,了解世界上的人口总数。
世界人口的增长,整合教材4.1及4.3图,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读出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并根据数据在学案中绘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读图-绘图-得出结论过程,并根据抚顺2007年出生率、死亡率(本年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由学生计算自然增长率,巩固自然增加率=出生率-死亡率,体会人口负增长。
世界人口的分布,由学生自主学习总结人口密度公式,并根据抚顺,及本省省会沈阳的面积及人口数,巩固计算,并体会人口分布的疏密,过渡到世界人口的分布,教会学生“读图三部曲”,掌握读图方法,培养读图能力,并结合世界地形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影响人口分布原因,同时利用大量图片,使学生树立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观念。
人口问题,利用探究作为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思路:根据教材及学案给出材料(关于抚顺的人口迁移)探究人口过快、过慢增长、及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带来的问题,并请同学以恰当的表现形式全班交流(画漫画、情景剧、举例子等),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培养创新精神及与人合作能力,并利用图片视频等,使学生体会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一课时世界人口的增长及分布【知识目标】1.能通过对比世界不同年代的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并能运用资料,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2.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3.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能力目标】1.运用统计数据、人口增长曲线等资料、图表,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特点.2.运用地图归纳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世界人口问题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2.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世界人口的分布差异。
【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人们把地球亲切地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称为“地球村的居民”。
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说着不同的语言,信仰不同的宗教,生活在不同的聚落。
【教师承转】在20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至人们惊呼“人口爆炸了”,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
了解世界人口的数量、增长、分布和人种等知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是每个中学生必需的地理知识。
现在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二、合作探究提问:你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是怎样变化的呢?世界人口的增长活动 1、让学生根据他们平时的了解展开讨论。
活动2、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评价。
并说明人口数据是一个动态的数据,也就是说是一个变化的数据。
所以要说清楚人口数据是哪一年的数据,通常以最近一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为准。
如1987年,世界人口是50亿,1999年,世界人口为60亿。
1、人口总数:1999年达60亿活动3、投影展示图4.3“世界人口增长示意”指导学生完成P71活动1。
提问:(1)从1830年到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要的时间有何变化?(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
第三节社会经济与文化社会经济与文化包括很多方面,课程标准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压缩传统的经济地理内容,加大文化地理的内容。
世界地理主要选择了“居民”和“地区发展差异”两部分,其中,“居民”选择了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地区发展差异”选择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国际合作等内容。
中国地理主要选择了“疆域与人口”和“经济与文化”两部分,其中,“疆域与人口”包括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等内容;“经济与文化”包括农业、工业、交通、地方文化等内容。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选择(一)世界的居民1.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7~9年级地理学习所要形成的基本观念之一。
人类活动包括社会再生产和人口自然再生产两方面。
人口自然再生产如果不能与社会再生产以及资源、环境相协调,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而适度的人口自然再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
一般来说,把与社会再生产和资源、环境不协调的人口自然再生产的现象,叫做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及其影响是形成正确人口观的重要的知识基础。
人口问题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人口的数量问题、素质问题、结构问题、迁移问题等。
从7~9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课程标准将重点放在人口的数量问题上,尤其侧重于人口数量过多和增长过快及其带来的影响,这也是我国这个人口大国的首要的人口问题。
而了解人口数量问题也涉及人口的分布,并且人口分布也是从地理角度学习人口的重要知识之一。
另外,从我国人口问题的实际出发,人口老龄化问题(结构问题)和城市化问题(迁移问题)也成为人口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不仅是本部分的一个学习目标,而且也是地理课程的目标之一。
这一目标属于情感、态度范畴,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一定的关于世界文化的知识基础。
只有了解了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及其差异,才能明白各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都是平等的;才能明白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存在价值,都有值得其他文化学习的地方;从而才能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