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痞病中医临床路径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3
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腹痛的门诊患者一、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诊断:第一诊断为功能性腹痛(ICD-10编码:F45.4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华中医药学会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功能性腹痛协作组制定的“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腹痛临床常见证候:肝郁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郁脾虚证中虚脏寒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功能性腹痛协作组制定的“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功能性腹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功能性腹痛的患者。
2.慢性腹痛、反复发作、除外器质性腹痛者,可进入本路径。
3.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如胰腺炎、消化道肿瘤、炎症性肠病、肠结核等引起的腹痛,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3)血脂、血糖、电解质;(4)腹部X线检查;(5)电子肠镜或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6)心电图;(7)腹部超声;(8)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9)血尿淀粉酶。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腹部CT或MRI、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凝血功能检查、甲状腺激素、胶囊内镜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2)脾胃湿热证: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409)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412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418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424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427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432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435、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
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
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
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
、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
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
》意见(2009)(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
》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和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3)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检查(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6)腹部超声(7)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8)幽门螺旋杆菌测定(9)钡条X线透视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C T 或M RI、上消化道造影、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凝血功能检查、甲状腺激素等。
胃痞病(急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 脾胃气虚证临床症状: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纳少泛恶,嗳气,呃逆,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
肝胃不和证临床症状: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痞塞不舒,心烦易怒,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
..文档交流3。
脾胃虚寒证临床症状:畏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
..。
文档交流4。
脾胃湿热证临床症状: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口苦,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食少纳呆,舌苔黄腻,脉滑.5. 寒热错杂证临床症状: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肢冷便溏,嗳气纳呆,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
.文档交流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
文档交流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
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6。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
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9。
遵医嘱药熨,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10.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11.遵医嘱TDP电磁波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等。
(二)胃脘胀满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郁怒、悲伤等情志刺激.5。
---------------------------------------------------------------最新资料推荐------------------------------------------------------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胃痛病诊疗方案一、定义:胃痛,又称为胃脘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诊断要点: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上消化道 X 线钡餐透视、电子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1、西医症状、体征:(1)主要症状:该病的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痛与饱胀,疼痛无明显节律性,通常进食后较重,空腹时较轻,兼有嗳气、反酸、恶心、早饱、上腹部不适或烧灼感较为常见。
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症状,慢性萎1 / 9缩性胃炎患者可见舌炎、恶性贫血等症状。
(2)体征:体征多不明显,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腹轻压痛,此外无特殊体征。
2、实验室相关检查:(1)钡餐造影对胃内器质性病变的性质可作出初步判断。
(2)电子胃镜一般可以判断病变性质,胃黏膜活检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3)胃液分析、胃电图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三、鉴别诊断:1、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的病证。
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以胃脘脾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
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包括以下1条或多条: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并且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亚型诊断包括餐后不适综合征与上腹痛综合征。
(二)症候诊断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纳少泛恶,嗳气,呃逆,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痞塞不舒,心烦易怒,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虚寒证:胃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4、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口苦,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食少纳呆,舌苔黄腻,脉滑。
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肢冷便溏,嗳气纳呆,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二、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脾虚气滞证治法:健脾理气。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合香砂枳术丸加减。
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姜厚朴、木香、砂仁、醋元胡、法半夏等。
中成药:枳术丸、胃乃安胶囊、健脾疏肝丸、香砂六君子丸等。
2、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和胃。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醋柴胡、炒枳壳、炒白术、川芎、香附、陈皮、法夏、佛手、木香、炙甘草等。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金佛止痛丸、达立通颗粒、胃苏颗粒等。
3、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散寒。
推荐方药:理中丸加减。
党参、炒白术、干姜、炙甘草、苏梗、姜厚朴、炒神曲、荜茇、制香附等。
胃痞病(急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 脾胃气虚证临床症状: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纳少泛恶,嗳气,呃逆,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 肝胃不和证临床症状: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痞塞不舒,心烦易怒,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 脾胃虚寒证临床症状:畏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4. 脾胃湿热证临床症状: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口苦,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食少纳呆,舌苔黄腻,脉滑。
5. 寒热错杂证临床症状: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肢冷便溏,嗳气纳呆,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9.遵医嘱药熨,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
10.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11.遵医嘱TDP电磁波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等。
(二)胃脘胀满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郁怒、悲伤等情志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