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加减 知识讲解 加法的含义
- 格式:doc
- 大小:219.00 KB
- 文档页数:2
一年级数学认识加法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它能帮助我们实现数的增加和合并。
在一年级数学学习中,加法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和技能,对孩子的数学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认识加法的基本概念、加法的性质以及加法的练习方法三个方面来论述一年级学生如何深入理解和掌握加法。
一、加法的基本概念加法是指两个或多个数的合并操作,其结果称为和。
在加法运算中,被加数可以理解为起始值,加数可以理解为增加的数量,和就是两者相加的结果。
举个例子,如果有2个苹果,再加上3个苹果,那么总共会有5个苹果,其中2个苹果是被加数,3个苹果是加数,5个苹果是和。
孩子们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图形表示、数字运算等方式来理解加法的概念。
二、加法的性质1. 交换律:加法满足交换律,即加法的顺序不影响最终结果。
例如,2 +3 和 3 + 2 的和都是5。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改变被加数和加数的顺序来进行加法运算,而不会改变最终的结果。
2. 结合律:加法满足结合律,即若有三个数相加,无论怎么加括号,得到的结果都是相同的。
例如,(2 + 3) + 4 的和等于 2 + (3 + 4) 的和,都等于9。
这意味着可以改变加法运算中的分组方式,但结果仍然是一样的。
三、加法的练习方法1. 实践运用:让孩子们通过实际的物品进行加法操作,例如使用算盘、计数棒等教具进行数的合并操作。
通过触碰、移动物品的方式,帮助孩子们直观地理解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过程。
2. 图形表示:通过图形的方式帮助孩子们理解加法。
可以使用简单的几何形状,如圆圈、正方形等,代表不同的数字,通过组合和合并这些图形,进行加法计算,加深孩子们对加法的认识。
3. 数字运算:通过数字计算的方式进行加法练习。
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加法算式,例如 2 + 3、4 + 1等,让孩子们用笔和纸进行计算,逐步培养他们的加法技能。
4. 游戏活动:将加法练习融入到游戏和活动中,增加趣味性。
例如,设计一个小游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加法运算,或者让孩子们与同学们进行加法比赛,激发他们对加法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二:掌握简单的加法和减法在一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掌握简单的加法和减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还能够培养其逻辑思维、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注重细节、耐心指导、善于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易懂。
一、加法1.加法符号的意义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加法符号(+)的意义。
例如,1 + 2 = 3,表示有1个事物加上2个事物,一共有3个事物。
加法符号主要是用来表示“加”的意思。
2.加1、加2的简单加法运算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加法例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加法运算。
例如,1 + 1 = 2,2 + 1 = 3等等。
在进行加法运算时,学生需要写出算式,仔细统计,从个位数开始慢慢相加。
3.加法进位的概念在加法运算中,还存在着加法进位的概念。
当相加的两个数位数相同时,进位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例如,7 + 5 = 12,需要进位。
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小游戏或练习题来进行加法进位的训练。
二、减法1.减法符号的意义同样,教师需要让学生先掌握减法符号(-)的意义。
例如,3 - 1 = 2,表示有3个事物减去1个事物,一共还剩下2个事物。
减法符号主要是用来表示“减”的意思。
2.减1、减2的简单减法运算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减法例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减法运算。
例如,2 - 1 = 1,3 - 1 = 2等等。
在进行减法运算时,学生需要写出算式,仔细统计,从个位数开始慢慢相减。
3.减法退位的概念在减法运算中,还存在着减法退位的概念。
当相减的两个数位数相同时,退位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例如,15 - 7 = 8,需要一个个退位。
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小游戏或练习题来进行减法退位的训练。
三、综合运用1.综合加减法运算在学生掌握简单的加减法运算以后,就可以进行综合运用。
例如,1 + 2 - 1 = 2,需要先进行加法运算,再进行减法运算。
教师可以逐步加大难度,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运算的技能。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知道加号、加数、和的含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加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的概念2. 10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3. 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加法的概念,10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能够熟练地进行10以内加法计算。
四、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
2.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加法的意义。
3. 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加法现象,如:苹果树上原有3个苹果,又长出了2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引出加法的概念。
2. 学习加法的概念(1)教师讲解加法的含义,介绍加号、加数、和等术语。
(2)学生举例说明加法的意义。
3. 探索10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1)教师演示10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尝试计算10以内加法。
(3)师生共同总结10以内加法的计算规律。
4. 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加法解决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
5. 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加法的概念和10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7.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观察生活中的加法现象,与家长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3.2《加法减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3.2加法减法》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首先介绍了加法的概念,通过图示和例子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即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出它们的和。
接着,教材介绍了减法的概念,通过图示和例子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即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求出它们的差。
最后,教材介绍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方法,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学生对于加减法的认知程度和掌握情况。
由于这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可能对于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例题和练习来逐渐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10以内的数字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图示和实物来帮助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法,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由于学生可能对于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例题和练习来逐渐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10以内的数字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图示和实物来帮助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分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单元主题: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主备教师:备课组成员: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教学内容1、1~5各数的认识;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0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三、单元重难点: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
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四、单元课时安排:1、1――5的认识…………………………6课时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1课时4、整理和复习……………………………1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出示主题画:问:这么多可爱的动物中,你喜欢哪一种?数出你喜欢的动物的数目板书课题:1~5的认识二、新课(一)借现实情境抽象出1~5各数问题:图中事物的数量可以用几来表示?同样的方法抽象出2、3、4、5各数。
(二)扩展认识,体会1~5的基数意义1、摆一摆问题:1. 你能拿出数量是“1”的小棒吗?2. 小棒应该摆在哪张数字卡片的下面?操作:请你拿出数量是“2”“3”“4”“5”的小棒,在数字卡片下面摆成你喜欢的样子。
2、说一说除了用小棒,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1~5各数吗?3、介绍计数器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介绍:计数器上有1颗珠子,可以用“1”表示。
一年级数的加与减数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数学学习的基础。
在一年级,学生开始接触数的加与减,掌握这些基础概念对于后续数学学习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别介绍一年级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相关概念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数的加法数的加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相加,得到它们的和的运算方法。
在一年级,学生学习的加法主要集中在整数范围内,且不涉及进位运算。
1. 加法的基本概念加法的基本概念是指理解和掌握“加法是两个或多个数相加后得到的结果”的概念。
例如,对于两个数2和3,将它们进行相加,得到的结果为5。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数学练习,逐步理解加法的概念。
2. 加法的运算法则加法的运算法则包括交换律、结合律和零元素。
交换律指的是加法中两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例如2+3与3+2的结果都是5。
结合律指的是在多个数相加时,可以任意调整加法的顺序,结果不变,例如1+2+3与(1+2)+3的结果都是6。
零元素指的是任何数与0相加,结果等于这个数本身,例如3+0的结果是3。
3. 加法的实际应用加法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计算购物物品的总价、统计班级人数等。
通过实际应用,学生可以巩固加法的概念和技巧,并且将数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二、数的减法数的减法是指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它们的差的运算方法。
同样,在一年级,学生学习的减法主要集中在整数范围内,且不涉及借位运算。
1. 减法的基本概念减法的基本概念是指理解和掌握“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的结果”的概念。
例如,对于两个数5和3,将5减去3,得到的结果为2。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数学练习,逐步理解减法的概念。
2. 减法的运算法则减法的运算法则包括减法的定义和减法的逆运算。
减法的定义是指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即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例如,对于5-3,可以转化为5+(-3),其中-3是3的相反数。
减法的逆运算是指通过减法和差来计算被减数或减数。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两段: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这两段在编排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是:数的认识都是从数的基数、序数含义,写法,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组成等各个方面进行。
不同点是:计算的编排方式不同,“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认数与计算分开编排,先集中认识1~5各数,再教学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认数和计算穿插编排。
计算穿插在认数(6、7;8、9;10)的各段中,每段在认数之后都有相应的加减计算。
(一)教学内容分为三段:1~5各数的认识;加、减法的初步认识;0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1.1~5各数的认识。
集中编排,从数概念的不同方面:基数、数的顺序,书写,大小比较,序数、数的组成等几个方面进行认识。
◇充分感受基数含义。
·具体---抽象---具体基数含义:主要是通过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方式,让学生体会1-5各数的基数含义。
·认读数在体会基数的含义过程中完成。
对基数含义的理解还包括认读数。
包括两个方面:一认识数字,会读、知道怎么念。
二看数字能知道每一个数字所表达的数量含义是什么。
这两方面的任务,应该在体会基数的含义过程中完成。
◇数的顺序。
·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由于学生很早就记住了数词的顺序,只要他能认得这些阿拉伯数字(把这些数词和相应的阿拉伯数字对应起),知道它们的顺序并不困难。
现在我们不仅要让他们知道这些数的顺序,还要让他们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
◇1~5的写法。
·重视书写、分散难点。
由于1~5的认识是集中编排,因此受教材编排方式的影响,1~5的写法也集中在了一起。
但这里并不是要求集中教学1~5的写法。
实际教学时,老师们要重视书写,但可以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把写数分散进行。
◇比多少。
·从数量的比较过渡到数的大小的比较“比较大小”要完成两个层次的抽象,一个是比较数量的多少,一个是比较数的大小。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加减法说课(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加减法说课第【1】篇〗设计说明10的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的组成,并且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习初步认识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0的加减法是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思考、操作,具体教学设计如下:1.游戏活动,激发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如复习中的儿歌,巩固练习中的找朋友等活动。
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
2.探索交流,合作学习。
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层次分明,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学习等形式,找到10的减法算式。
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推等思维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与人分享的合作精神。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数字卡片说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师:上节课10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好朋友,现在和我们的好朋友来做个拍手游戏好吗?儿歌:(课件出示)你拍1,我拍9,我们都是好朋友;你拍2,我拍8,团结起来力量大;你拍3,我拍7,我们从小爱学习;你拍4,我拍6,说话老实不吹牛;你拍5,我拍5,五五凑成一双手。
师:10的儿歌真有趣啊!这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学习10的加减法。
(板书课题:10的加减法)设计意图:教学中,在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自主创设生动有趣、符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乐于学习、乐于探究,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探究新知,建构模型1.课件出示点子图一:9个○,1个●。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让学生体会10个圆点被分成了两部分,并说出10的组成。
鼓励学生说出10可以分成1和9,或者9和1。
(2)根据1和9与9和1都可以组成10,你能写出哪两道加法算式?(1+9=10 9+1=10)追问:你能写出哪两道减法算式?(10-1=9 10-9=1)(3)提问:如果没有图,怎样想这些算式的得数呢?把你的想法和你们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的初步认识——减法》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减法的概念,掌握减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2.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培养学生应用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减法的本质,掌握减法的基本概念。
2.学会使用减法运算符号进行运算。
三、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减法的概念。
2.解决减法问题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问题并正确运算。
四、教学准备
1.板书减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2.准备足够的练习题和情境问题。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一个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入减法的概念,让学生直观感受减法的含义和应
用场景。
2. 概念讲解
1.板书减法的定义:“减法是一种运算,用来计算两个数之间的差值。
”
2.示范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如何输入减法运算符号。
3. 分组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并汇报给全班分享。
4. 情境练习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情境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减法知识进行解决。
5. 拓展练习
让学生完成一些较为复杂的减法计算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减法运算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七、课后作业
布置一定量的减法练习题,要求学生通过实践运用减法解决问题。
本文档仅为教案,详细课程内容请参考相关教材和教师讲解。
小学一年级加法运算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加法运算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加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相加得到它们的和。
通过加法,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的总数,也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小学一年级加法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一、加法的基本概念加法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相加得到它们的和的过程。
在加法中,我们要确定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加数和和数。
加数是参与相加的数,而和数则是加数相加后得到的结果。
例如,在算式“2 + 3 = 5”中,2和3就是加数,5则是和数。
二、加法的方法小学一年级的加法计算主要采用列竖式的形式进行。
竖式计算的方法简单直观,易于理解和掌握。
下面是一个例子:23+ 15------38在这个例子中,23和15是加数,38是和数。
我们先从个位数开始相加,得到8,并将8写在个位数的下方。
然后将十位数相加,得到3,并将3写在十位数的下方。
最后得到的和数是38。
三、加法练习题以下是一些适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练习的加法题目:1. 2 + 3 = ?2. 5 + 1 = ?3. 7 + 4 = ?4. 9 + 2 = ?5. 6 + 8 = ?请将以上题目的答案写在纸上,并利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得到正确的和数。
四、加法的扩展应用除了基本的加法运算外,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尝试一些与加法相关的扩展应用。
1. 数字排列:给定一组数字,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然后求出他们的和。
例如,给出数字4、6、2、9,学生可以通过排列组合得到以下算式:4 + 6 + 2 + 9 = ?2. 求整数和:给定一个范围内的整数,让学生计算这些整数的和。
例如,计算1到10之间的所有整数之和:1 +2 +3 +4 +5 +6 +7 +8 +9 + 10 = ?以上的扩展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加法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总结:通过本文,我们了解了小学一年级加法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024秋季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加法》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正确认读和书写5以内的数,理解加法的含义。
•掌握5以内数的加法运算,能够正确计算加法算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实际意义。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以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加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表达。
二、教学重点掌握5以内数的加法运算,理解加法的实际意义。
三、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概念,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加法算式。
四、教学资源•数字卡片(1-5)。
•实物或图片(如苹果、玩具等),用于演示加法运算。
•加法练习题。
•多媒体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结构设计1.复习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复习5以内的数,进行数数游戏。
•创设一个购买物品或合并物体的情境,引出加法的概念。
2.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如有相关课文,指导学生阅读并识记生字。
•强调加法的基本符号“+”和等号“=”,以及它们的意义。
3.整体感知理清层次•通过实物或图片演示,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加法的实际过程。
•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加法的过程,如“1个苹果加2个苹果等于3个苹果”。
4.教学活动•小组合作活动:学生分组使用数字卡片和实物进行加法运算,并互相交流结果。
•个人练习活动:完成加法练习题,巩固加法运算的技巧。
•游戏环节:设计有关加法的小游戏,如“快速加法接龙”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5.总结拓展•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拓展思考:让学生想象生活中其他可以用加法来表示的情境,并分享给大家。
六、板书设计《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加法》加法:合并同类物品的数量-------------------例子:1 + 2 = 3+合并得到符号:“+” 加法符号“=” 等号七、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学生对加法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算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 1 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1第三单元 1--5 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1--5 的认识1、1—5 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 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 1、2、3、4、5.从后往前数: 5、4、3、2、1.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 3=3,读作 3 等于 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 3>2,读作 3 大于 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 3< 4,读作 3 小于 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 1 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 1 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 1 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 为止。
加法的含义
问题导入图中小丑左手拿着1个气球,右手拿着3个气球,一共有几个气球?(教材24页例题)
过程讲解
1.理解图意
要求一共有几个气球,就是把两只手里的气球合在一起。
2.理解加法的含义
(1)通过合并气球的情境图理解加法的含义。
3个气球和1个气球放在一起,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2)通过点子图理解加法的含义。
用表示一个气球,左手1个气球,右手3个气球,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
3.列加法算式
3 + 1 = 4
把3和1合起来,用符号“+”连接。
4.认识加号
3 + 1 = 4
读作:加
5.加法算式的读法
3+1=4读作:3加1等于4。
6.加法算式的书写
(1)书写方法:书写加法算式时,数和运算符号各占半个田字格。
书写“+”时,先写横,和田字格的横中线重合,再写竖;书写“=”时,两个短横分别写在横中线的上方和下方。
(2)书写范例:
归纳总结
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