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O病变治疗策略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38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病变治疗策略进展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被定义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致前向血流完全阻断,病程超过3个月(常根据病史、临床或既往造影结果判断);而根据冠脉血流TIMI分级又可分为“真性完全性闭塞”和“功能性闭塞”(TIMI血流0级和1级)。
尽管介入治疗器械、技术和术者的不断更新进步,CTO病变仍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最大的挑战之一。
1.CTO患者特点及流行病学与非CTO冠心病相比,CTO患者往往年龄更大,更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周围血管疾病及心梗病史。
未诊断或治疗的急性血栓事件常是CTO病变发展的起始,大约?患者心电图相应供血区域存在病理性Q波。
然而大多数(60%)CTO患者,闭塞为管腔狭窄病变慢性进展所致,这一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侧支循环,为闭塞血管远端缺血心肌提供血流供应,减少了急性缺血事件的发生。
此外,PCI/CABG术后,支架内及桥血管病变,也可表现为CTO。
近1/4患者无任何症状;有症状的CTO 患者,对中重度缺血耐受性良好,症状亦往往发生较晚,更多的表现为呼吸困难、活动耐量减低、疲乏无力、心悸等,而非典型的心绞痛。
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中,16%-52%存在CTO病变;STEMI 患者中约10%合并非梗死相关血管(IRA)的CTO;既往有CABG手术史的患者,CTO的比例更是高达54%-89%。
然而,美国国家心血管病PCI注册中心(NCDR CathPCI registry)2015年的报告显示,CTO人群中仅有12.4%患者行PCI,CTO PCI仅占稳定型冠心病PCI总量的3.8%。
加拿大单中心注册数据显示:CTO患者中仅9%接受了PCI,而34%和57%的患者分别接受了CABG和单纯药物治疗。
2.CTO患者预后不良。
大量研究证明合并CTO的冠心病患者预后不良,CTO是ACS包括STEMI、NSTEMI患者及稳定性冠心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心讲座CTO病变——正向导丝升级技巧讲者江西省人民医院蔡新勇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手术成功率相对低,技术难度很大,术中并发症多,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因此被认为是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治疗(PCI)领域最大的困难和挑战。
究其失败原因,绝大多数为导引钢丝无法通过闭塞病变。
常用的CTO病变开通技术主要涉及正、逆向导丝技术,其中正向导丝技术是CTO开通的基础技术和主要手段;术者的经验及不同病变正向导丝的升级策略,与患者临床结局有很大关系。
“认清对手”——CTO病理特征导丝的选择与病变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密切相关,病变组织类型决定了导丝选择策略,“认清对手(CTO病变)”是启程的“第一站”。
CTO病变由最开始的急性事件演变而来。
急性期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血栓形成闭塞血管管腔;随着时间的流逝,富含胆固醇脂质的斑块逐渐被胶原所替代,机化的血栓结构与其混杂成为纤维化结构,在有些病变甚至出现钙化,逐渐演变成为混合有疏松与致密结缔组织的纤维钙化性闭塞结构。
CTO病变内部结构较为复杂,近端常存在较厚的纤维帽,且常伴有钙化,质地较硬,导丝难以通过病变。
远端纤维帽较近端薄,但仍可能妨碍导丝通过病变,如果正向未能通过病变,有时可采取逆向通过。
大多数病程超过1年的CTO病变中都存在腔内新生血管,平均直径为0.007 cm,可以允许尖头的导丝通过,此类病变中也常见钙化灶,导致导丝偏离正确的方向。
坚硬的粥样斑块含有致密的纤维组织、纤维钙化组织和胶原。
此外,坏死区域含有胆固醇和炎症。
微通道-新生血管的形成是CTO的一个标志性特征。
很大比例CTO病变存在疏松组织、微通道,仅20%左右为完全闭塞,CTO病变中微通道的存在对于导丝成功通过病变至关重要。
正向导丝升级策略目前常用于CTO病变的导引导丝,分为超滑型导引导丝、尖端缠绕型导引导丝两大类。
•超滑导丝适用于近段扭曲、病变较为疏松、存在较多微孔道的CTO病变。
主要包括Pilot 150/200、Fielder XT、Fielder XT-A/R、Fighter、Shinobi等导丝。
分析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临床治疗策略及效果【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临床治疗策略及效果。
方法74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均给予介入治疗(PCI),观察其临床治疗措施及其效果。
结果经影像学检查提示,有92支CTO病变血管,CTO闭塞段为刀切状的有29支(31.52%),由桥状侧支循环形成的CTO血管32支(34.78%),病变处或病变近端弯曲>45°的有36支(39.13%)、钙化16支(17.39%),CTO病变>15mm的有53支(57.61%),CTO位于血管远端的有22支(23.91%),在血管开口处的有43支(46.74%)。
本次研究的CTO病变患者的PCI成功率为63例(85.14%),术中出现心包填塞的1例(1.35%),出现冠状动脉穿孔或C-F型冠状动脉夹层的有5例(6.76%);术后再次靶病变血运重建1例(1.35%),无死亡病例。
结论CTO介入治疗较为安全,可行性高,值得医学界的深入研究和临床上的广泛推广。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指的是冠状动脉血管的病变,其狭窄程度达到或几乎达到100%,病程一般≥3个月。
临床上判断血管闭塞时间是根据发生心肌梗死的时间、心绞痛、胸痛突然加重的时间和灌装动脉造影结果等[1]。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解剖及病理特点较为特殊,所以治疗有一定困难。
但随着近年来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CTO的治疗上有一定突破,PCI能有效提高治疗CTO的成功率,为CTO患者带来希望[2]。
本文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74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了介入治疗CTO病变的策略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74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3例,女11例,年龄37~78岁,33例(44.59%)有吸烟史,31例(41.89%)有心肌梗死史,37例(50.00%)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的有16例(21.62%),合并高血压的有41例(55.41%);另有表现为胸痛的32例,胸闷17例,胸痛伴胸闷8例,患者均无严重肝、肾等疾病或出血性疾病。
经典病例高阻力CTO病变的处理技巧及支架选择东莞市黄江医院 / 心内科 / 梁宇Alpha支架专家点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张成喜该患者为一例右冠CTO病变,但侧支循环较为良好,而且右冠存在严重钙化,病变十分迂曲,是一例高阻力CTO病变。
在处理这类高阻力病变时,首先应考虑到指引导管的支撑性,要选择支撑性好的指引导管;同时,对于这类迂曲的病变,要选择内径更大的指引导管,在提供更大支撑力的同时,也为多种治疗器械的通过提供了保障;处理高阻力病变,一开始就要做好准备。
处理高阻力CTO病变时,可以尝试导丝锚定、球囊锚定、延长指引导管或深插技术等增加导丝支撑力,辅助导丝通过病变。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更换指引导管或导管深插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冠脉开口,否则极易损伤冠脉开口,造成夹层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除此之外,在处理高阻力病变时,一定要做好预处理,充分预扩张或使用切割球囊、旋磨等技术,保证导丝、球囊及支架的顺利通过,同时通过充分的预处理也将对患者的预后产生积极影响。
而在处理CTO的过程中,正向技术和逆向技术都要做好准备,一旦正向开通不成功,要及时转为逆向技术;在使用逆向技术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侧支循环;间隔支是目前公认的首选,即使出现穿孔也不易出现心包填塞;心外膜血管也可作为逆向通路的选择,但一定要掌握相应的封堵技术,预防穿孔事件的发生。
当导丝通过病变,充分预处理之后,就需要选择适合的支架。
对于高阻力病变,特别是迂曲病变,选择通过性好的支架至关重要,但在考虑通过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支架的支撑力,如何平衡支撑力与通过性,每位术者都有自己的体会。
因此,临床医师在选择支架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病变部位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支架。
Alpha支架作为一款优秀的国产支架,兼顾通过性及支撑性,在这个病例中应用了四枚Alpha支架,每一枚支架都可顺利通过高阻力病变,并且具有良好的径向支撑力,是一枚值得临床医师广泛应用的优秀国产支架。
CTO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全文)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是指血管完全闭塞,正向TIMI 血流0 级且闭塞时间超过3 个月的冠状动脉病变,或存在同侧侧支血管,尽管闭塞远端血管TIMI 血流>0 级,仍视为CTO病变。
CTO病变在冠脉造影中可达16.1%~20%。
CTO 病变成功行血运重建可有效地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肌缺血和左心室功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避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可改善临床预后。
然而,相较于其他病变,CTO病变的手术成功率较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对于介入治疗策略的选择十分重要。
术前评估:是否对CTO病变行PCI治疗,需要权衡开通后的获益与潜在的短期、长期风险。
短期风险包括紧急搭桥、冠脉穿孔、围术期心肌梗死、急性肾衰竭、血管入路相关并发症和卒中等。
长期风险包括支架内再狭窄、支架血栓、射线暴露时间过长导致的皮肤损伤等。
只有在获益大于风险时,才有开通CTO的必要。
CTO评分系统众多,包括J-CTO评分等,这些评分有助于帮助术者判断是否需行PCI治疗以及选择合适的介入策略,这对于缺乏足够经验的术者更加重要。
在对CTO行PCI治疗前,对冠状动脉造影进行详细的评估是基础。
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内容,包括CTO病变近端纤维帽形态、是否存在较大分支血管,CTO病变体部有无钙化、迂曲、闭塞段长度,CTO 病变远端纤维帽形态、闭塞远端是否存在较大分支血管或闭塞远端是否终止于分叉病变处、闭塞段以远血管是否存在弥漫性病变等。
在对侧支血管进行评估时,需确定侧支血管的来源、管腔直径、迂曲程度、侧支血管与供/受体血管角度,以及侧支血管汇入受体血管后与闭塞远端的距离等。
必要时完善冠状动脉CT等检查,明确闭塞血管形态、存活心肌状况。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状态和器官功能,避免顾此失彼,发生“救心伤肾”等并发症。
在充分评估CTO开通的获益与风险,详细阅读冠脉造影后,便可制定手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