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印度教案(1)
- 格式:pdf
- 大小:168.56 KB
- 文档页数:6
第3课印度(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地形分布和主要河流。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描述印度的地理位置,指出其主要的地形区。
2.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印度的古代文明及风俗特点,说出宗教对印度社会文化的影响。
3.运用图表和数据,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问题给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制作、地理助学。
多媒体播放印度舞视频:同学们,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人们表达喜悦心情的方式各不相同,印度的人们喜欢伴着优美的歌声跳出快乐,印度舞蹈历史悠久,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优美的舞姿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印度是世界上公认的传统舞蹈的发源地,现在,我们就一起探究文明古国—印度!纱丽蕴藏着印度女性最美丽的情怀公交车开车门招揽生意摩的骆驼车大象是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攀爬列车都是被禁止的危险行为。
在印度,反而成为了一种特色。
【当堂达标】一、选择题1. 人口总数居世界第二、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是()A.巴基斯坦B.印度C.孟加拉国D.缅甸2. 读“印度的地形图”,印度自北向南依次是()A.山地、盆地、高原B.山地、平原、高原C.山地、平原、盆地D.山地、平原、盆地3. 位于印度西北部的国家是()A.尼泊尔B.孟加拉国C.巴基斯坦D.斯里兰卡4. 印度的主要气候类型是()A.热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热带雨林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5. 古印度是下列宗教的发源地的是()A.伊斯兰教B.佛教C.基督教D.犹太教6. 下列经纬线中,经过印度国土的是()A.赤道B.北回归线C.南回归线D.本初子午线7.目前,给印度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巨大压力,主要来自()A.农村劳动力少B.水旱灾害多C.人口增长过快D.劳动力流失8. 下列关于印度自然地理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北部是山地、中部是高原、南部是平原B.全年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C.恒河流入孟加拉湾D.东临阿拉伯海二、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沉浸式双语教学设计课件www.5y【设计思路】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是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建立英语语言环境,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地理学科知识为内容,进行沉浸型双语教学。
本课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运用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让学生沉浸英语环境中,达到自然而然运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来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积极参与地理学习活动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1.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创设英语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地理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应用能力;2.认识印度的位置,明确地理方位,培养学生地图分析能力;3.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并通过分析人口数据图,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教学重点】1.印度的地理位置2.印度的人口问题【教学难点】英语语言环境与地理学科教学相结合【教学手段】自制地理多媒体【教学方法】1.英语沉浸法2.探究式3.谈话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影片《西游记》剪辑片放映,引出主题“印度”[教师提问]HaveyoueverseenthisTVplays?whatisitabout?canyout ellmethestoryof“Triptothewest”?[学生活动]学生用英语讲述西游记的故事[教师承转]Inthestory,wheredoes‘west’reallymean? (西游记的放映,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西游”的目的地是印度,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出主题;另一方面,由于西游记的故事学生非常熟悉,教师用英语与学生交谈西游记的故事,学生容易接受,并能激发学生应用英语的动机,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积极性,并在心理上消除学生语言障碍,克服学生不敢用英语表达,怕说错的心理,在轻松愉快的环境运用英语表达思想;再次,学生讲西游记的故事的活动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英文水平的平台。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1)》教学设计一、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总体分析:《印度》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下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七年级下学期主要是学习世界地理分区部分。
因此第六章主要是从整体上学习了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本章是将第六章所学的内容进一步以地区和国家形式进行具体的应用和分析。
而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因此是本章的重要章节。
而且学好本章,可以为下一章节学习我们不太了解的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做好准备。
具体分析:教材简明的选取了“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水旱灾害频繁”、“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和“发展中的农业”四个内容集中地反映了当今印度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
本节主要讲解“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水旱灾害频繁”两部分的内容,具体包括:利用书中图“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及活动问题的设置,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阅读资料结合视频内容了解印度文明古国的历史背景;结合数据分析印度的人口情况;通过书中活动掌握印度的气候特点,并探索其水旱灾害频繁的成因。
2、学情分析从年龄特点来看,七年级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往往是令他们感到“新、奇、乐”的材料,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由于空间想象能力有限,所以对地理问题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形象生动的图片、影音资料以及多媒体展示等手段,结合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通过活动中的思考及展现,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另一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统计图表中提取、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为学习印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学生已有经验,通过活动的设置引导其自主进行分析、归纳,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但由于学生掌握程度不同所以在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时需要通过不断的引导,帮助其建立与新知识联系;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读图分析,了解印度所处的地理位置。
《印度》教学设计长治县西池学校王育强(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道人口众多带来的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农业大国与人口压力;【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播放有关印度的录像板书:第三节印度一、概况活动:演示图片一《印度》提问:印度的面积有多大?人口有多少?在世界排第几位呢?学生活动:从书中查找印度的面积、人口。
活动:演示图片二《印度在世界中---南亚图》链接表格《印度与中国的比较》学生活动:讨论并完成《中国与印度》的比较表简要讲解:印度与中国都是世界的人口大国,都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又同样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活动:演示图片三《印度国旗》板书:二、世界文明古国活动:演示图片四《人种、民族、宗教和语言》讲解:印度在人种、民族、宗教和语言方面更加复杂,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饮食文化方面都由其独特性。
学生活动:请同学谈谈自己了解的印度。
活动:演示图片四《印度教徒颂经、泰姬陵、恒河沐浴、印度的牛》演示图片五《印度信念、印度饮食》提问:从图片我们可以看出印度饮食有特色,服装也独特。
有人可能有疑问:印度的国土面积只相当于中国的1/3,人口却有10亿人,那么它如何来解决人民的吃、穿问题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印度的农业发展情况。
板书:三、世界的农业大国与人口压力1、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活动:演示图片六《印度地形图、印度年降水量图》,链接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文字学生活动:分析西南季风实力强弱不同会给印度农业带来什么影响。
活动:演示图片七《印度的水旱灾害》活动:教师简要介绍主要农作物及各种农作物所需的生产条件学生活动:讨论各农作物在印度的分布。
板书:2、主要农作物及分布活动:演示图片八《印度农作物分布图》、《主要农作物图片及分布的表格》简要讲解:印度农业“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中的有利因素进行农业生产,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活动:演示图片九《主要农产品产量在世界上的位次》提问:为什么印度农产品产量大出口量却很少?板书:3、巨大的人口压力活动:演示图片十《印度人口增长图》、链接《印度最新人口资料、印度稻田耕作》学生活动:阅读《印度的绿色革命》提问:印度农业耕作技术比较粗放,单产低。
印度(第一课时)学习目标重点与难点重点:印度水旱灾害、印度人口特点及其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点:分析造成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教学环节一:视频导入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印度旅游》,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问题引领:1.你知道这是哪个国家吗?2.说说你对印度有哪些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优美的画面,学生对印度有一个初步印象,为下一步学习奠定一定基础,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环节二:图释导学学习过程:学生通过描图、读图、绘图、析图,能简单绘制出印度的轮廓、地形区示意图,归纳印度的位置和地形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绘制简图、读图分析,能准确地找到地理事物的位置,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进行简单的判断和分析。
学生活动一:1.描图析图:描绘印度轮廓,读图回答印度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邻国位置。
2.歌谣学地理:指图反馈歌谣内容——“喜山印洋间,北回北部穿。
陆上六邻国,巴中尼不孟缅。
”教学评价:准确的定位是学习一个区域的基础和前提,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歌谣准确定位,在定位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
学生活动二:1.绘制简图:请把印度轮廓示意图绘制在作图区,并在图中标注出喜马拉雅山、印度洋和北回归线。
2.读图填图:读图找出印度的主要地形区,尝试在简图中标注出三大地形区。
教学评价:注意观察学生在绘制简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绘制简图是否标准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定位方法。
教学环节三:合作交流学生活动一:学习过程:学生通过读图、析图,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相关问题,归纳人口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多带来的压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分析,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问题引领:1.2011年印度人口已经超过了多少亿?2.从1993年到2003年间,印度人口大约增长了多少亿?3.从1950年开始,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长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对图中提取数据的分析,诊断学生读图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上冈实中地理备课用纸年级七年级周次 4 课题《印度》
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
2、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3、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情况,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能力目标:
1、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家园。
教学重点:
印度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作物、人口。
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影响分析。
印度气候对印度农业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1.特点:人口增长过快
2.影响: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压力
二、水旱灾害频繁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
2.成因:季风
3.热带季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水旱灾害频繁
教学反思:
第一,不拘泥于教材,教学理念能有点创新,目标达成较好;第二,四大板块(认识印度-走进印度-研究印度-帮助印度)层层深入,教学设计注重激趣,有点特色;第三,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达到“乐学”这一目的;第四,充分利用课件资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挥了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效整合。
以后,在学生的参与面和识图能力培养上需继续努力!。
印度教案(3篇)印度教案范文篇一广州市21中地理科黎老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明确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能力目标:能结合图表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能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印度的气候特点,知道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
能够解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树立起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印度的人口增长特点。
【教学难点】热带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关系。
【教具准备】电教平台、手提电脑、投影仪【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3月17日——马航客机失联事件追踪》。
自3月8日以来,马航失联客机上2百多位乘客的安危一直是我们牵挂的焦点。
现周边国家已将范围扩大到印度洋海域。
那么印度洋的名字来源和哪个国家密切相关呢?(板书) 第三节印度过渡:那么印度的位置在哪里呢?(板书)一、印度的位置出示地图《亚洲的政区》,请一位学生上来指出印度并说出印度所在的大洲及周边的海洋。
指导学生看图思考,完成《学案》NO.1:海陆位置:印度位于亚洲的_______部,南临__________洋,西边是________海,东边是_________湾。
(板书)1、海陆位置过渡:那么印度的范围有多大呢?出示地图《印度的地形》,要求学生在书本上,先画出经过东南西北四个端点的经纬线。
指导学生看图思考,完成《学案》NO.2:经纬度范围:印度主要位于___ N~___ N,___ E~___ E,国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板书)2、经纬度位置过渡:印度的范围比较大,那么他的邻国有多少个呢?出示地图《印度的地形》,请一位学生上来指出印度的邻国。
指导学生看图思考,完成《学案》NO.3:主要邻国:北邻中国、_____ 和不丹;东北与______ 、缅甸接壤;西北与_________毗邻;东南、西南分别与斯里兰卡、_______隔海相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是关于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印度的基本情况,认识到印度在我国南亚外交中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相关知识,对南亚地区的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印度作为一个复杂的国家,其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印度的宗教、美食、文化等方面感兴趣,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特点,认识印度在我国南亚外交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这个国家的兴趣,增进对南亚地区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印度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印度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分布3.印度的宗教文化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印度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河流、地形等。
2.案例分析法:以印度的农业、工业、城市为例,分析印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印度的宗教、文化、美食等,增进学生对印度的了解。
4.比较法:将印度与其他南亚国家进行比较,突出印度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印度的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小组讨论问题和课后作业。
3.准备板书课题和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印度的美食、舞蹈、电影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印度。
2.呈现(10分钟)展示印度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河流、地形等。
同时,介绍印度的气候特点,如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等。
3.操练(10分钟)分析印度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分布。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通过读图了解地形, 气候同农业生产的关系。
重点农业发展与人口的压力。
教学准备1. 学生收集有关印度资料,准备课堂发言。
2. 有关印度音乐,舞蹈的录像.教学过程一、文明古国[导入]展示有关印度音乐,舞蹈及宏伟建筑。
让同学思考:这是那个国家?再请同学说说有关印度的古文明。
[学生活动]读南亚地形图回答:哪个国家占有印度河平原?(巴基斯坦)。
哪个国家占有德干高原的大部份?(印度)。
哪个国家位于恒河三角洲?(孟加拉国)。
请同学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二、印度人口问题学生:读印度人口的增长图。
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长数。
(发现1981年至1990年人中增长2.6亿1991年至2019年人口增长1.6亿)教师:出示印度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表。
引导学生讨论丰富的资源和产品为什么还是不能满足人们所需?(结论: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三、地形、气候同农业节教师:播放课件印度的洪灾印度的旱灾[学生活动]读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观察出雨季月月。
盛行从洋吹来的季风。
再观察旱季月至次年月。
盛行来自的季风。
[小结]印度东北部为西南季风迎风坡形成多雨中心。
乞拉朋齐最为典型。
[教师]判断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哪个对印度农业影响大?为什么?[学生讨论对比、回答]西南季见对农业影响很大。
因为西南季风来自热带海洋带来丰沛降水。
[教师]问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有何关系?引导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风势弱,来得晚,退得早------旱灾。
风势强,来得早,退得晚------水灾)展示课件:印度家庭在用餐了解印度饮食习惯。
[作业] 搜集有关印度风土人情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在班里举行一个小型展览。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高龙中学谭万新教学目标1、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2、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气候类型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服务。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第1课时)龙海市莲花中学:林风勇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印度〉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本节内容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全面阐述人地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进一步理解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和经济的影响。
全节内容拟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二)课程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了解印度频繁的水旱灾害发生的原因以及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及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能力目标:让学生形成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成因,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印度的人口问题及其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印度的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不够宽,信息来源有限,看问题的层次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在本节课中进一步提高。
三、学法、教法分析1、学法(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方法:参与式开放型教学——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因为多媒体教学能具体、深入地展现相关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七年级地理印度教案【篇一:七年级地理《印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二: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七章第三节印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
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的家园。
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①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②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农业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
并且通过设计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极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感受异域风情。
上课时,教师提问:歌曲好听吗?学生回答:好听。
教师:好听,就是听不懂歌词,那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是哪一国的歌曲?从而引出印度。
但是并不直接开始新课教学,而是从印度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入手,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展示印度服装、恒河沐浴、湿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讲解期间更是运用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颜值很高来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很快对印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把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优秀9篇)七年级的地理教案篇一第三节印度(第一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学会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世界第二大人口国教学难点: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流程:一、课前预习:1、与我国邻近的大国有哪几个?其中与我国基本国情与经济发展状况极其相似的是哪一个国家?2、你了解印度的哪些情况?3、你是否能够概括出印度最突出的自然与人文特征?教师映示图片,创造氛围。
二、自学质疑:1、自读7.34图,讨论交流:a..印度位于我国的哪个方位?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和得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2、找出印度主要的陆上邻国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三、交流展示:1、学生到黑板写出各组交流结果并讲解,教师出示印度地形图。
2、指导学生评价四、互动探索:1、读图7.35,了解印度人口的特点:a.从1951年到__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b. 从1951年开始,每隔__年,印度人口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c. 由此你能总结出印度人口增长特点吗?五、精讲点拨:1、出示表格,讲解众多的人口对印度的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项目耕地(公顷)水资源(立方米)粮食(千克)钢(千克)总量1.6亿21019亿2236亿一三6亿人均占有量0.一qi216723114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比值70%22%67%11%2、各组讨论并展示,教师评论讲解:六、迁移应用:讨论交流,谈谈你对印度未来人口增长趋势的看法七、课堂检测:1、印度的人口超过亿,仅次于,居世界第二位。
2、读图填空:(1)写出下列字母所在国家名称:a. b. cd. e. f.(2)写出字母表示的城市名称:g. h. i.(3)①是②是湾八、课堂反思:我学会了七年级地理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在哪里?学生展示印度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邻国教师巡视学生指图说出邻国科普南亚的有关知识教师解释一箭十星的含义学生以唐僧师傅的身份介绍南亚的知识过渡出示图片学生观看图片,发现人多这一现实第二关“ 大彻大悟” 思人口问题出示合作探究题学生分组探究1.读图7.36,找出2011年印度人口总数,并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特点。
2.运用课本32-33页的活动材料,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3.结合32页的阅读材料,找出人口问题的解决措施。
人口特点点拨学生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学生分析印度人口特点:人口数量多,增长快人口众多的优势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印度人口的情况:印度这个国家人口数量多、人口数量增速快。
这样的情况必将会对印度这个国家产生一定的影响。
什么影响呢?运用材料,归纳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
人口众多的劣势知道学生理解人均值的含义阅读下表,说说印度众多人口对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气候类型展示气候图指图明确印度的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指导学生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得出气候特征学生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得出气候特征季风指导分析东北季风,西南季风的影响读图填表,分析南亚1 月、7 月的风向变化及影响。
水旱灾害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利用图表进行归纳总结。
西南季风不稳定,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水旱灾害,给印度经济发观察印度的洪灾和旱灾图片,分析印度的气候特点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
为什么说西南季风是造成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罪魁祸首?,小麦,水稻分布与降水关系试分析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探究延伸指导学生分析延伸题1.综合印度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分析造成印度粮食紧张的原因有哪些?2.假如你是印度的农业部长你认为如何趋利避害促进粮食稳产高产收获平台教师聆听点评 学生谈收获达标检测 学生做题,师生核对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