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作战战场环境20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20
《战场空间环境概论》课程论文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二○一三年十月论诺曼底登陆战役盟军对战场环境的分析与利用摘要:诺曼底战役发生在1944年,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为“霸王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地一场大规模攻势行动。
站在21世纪现代化信息化军队建设的征程中回眸这场世界最大海上登陆作战,战场环境在战争中产生的重要影响给予我们良多启示,盟军对于战场环境的分析预测与建设保障对于我们今天的信息化战争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与借鉴价值。
本篇论文将着重从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的天气、地形与潮汐三个要素切入,分析战场环境对于战争的重要影响,总结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盟军对战场环境的分析利用给予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诺曼底登陆;战场环境;天气;地形;潮汐;“H”时;“D”日1诺曼底登陆战场环境简介诺曼底海岸几乎都是悬崖峭壁,盟军的登陆地点选在比较平缓的5个滩头分别是奥马哈海滩、犹他海滩、金海滩、朱诺海滩和剑海滩。
犹他海滩是坡度不大的黄沙坡,被几道障碍物隔开,障碍物的纵深在低潮时约为270-370米。
障碍物的后面是很窄的一段干沙滩,然后是90-180米宽的低沙丘地带。
德军在靠着沙丘朝海的一面,筑起了一道低矮的混凝土壁垒。
海滩的后面是淹没了的牧场,大约有1.5-3公里宽,有若干通路经过这片泛区。
奥马哈海滩位于科汤坦半岛东南端维尔河口到贝辛港之间,是长6.4公里的凹进去的海滩,两端是30多米高的悬崖。
悬崖之间的海岸逐渐上升,形成一片高地,向内陆延伸到0.8公里时,高地的高度已达45米。
海岸潮间带的宽度大约为270米,由硬沙构成。
金海滩紧挨奥马哈海滩,这里海滩低平,基本上是高度不超过15米的沙质陡坡。
朱诺海滩在金海滩以东,与之相距7.2公里,位于塞尔河河口两侧,附近的海面有一段很长的礁脉,背后是沙丘。
剑海滩位于奥恩河和卡昂运河流入塞纳湾的入海口的两侧。
朱诺区的礁脉一直延伸到这里,所以区内各滩都比较狭窄。
2盟军对天气要素的分析与利用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短时间内各种大气现象的综合。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仁川登陆战******学号:************单位:9-2-2-5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仁川登陆战内容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朝鲜战争中的仁川登陆战,麦克阿瑟将军如何巧用战场环境攻敌所不备,占领仁川市,给朝鲜战争带来了巨变。
首先,分析了仁川地区的战略价值以及仁川地区的占有权对整个朝鲜战局的影响;然后分析了仁川地理环境对两栖作战的影响;又讲了美军如何克服不利环境,借助水文条件,成功地完成了在仁川的登陆,出其不意,攻占仁川。
关键字:仁川登陆战;战场环境;两栖作战;出其不意说起仁川登陆,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诺曼底登陆这个类似的登陆战,但其实他们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首先是对手的不同,一个是能与英法匹敌的纳粹德国,而仁川是当时无法与美国匹敌的朝鲜;二是美国在二战结束后积累了大量登陆作战的经验而诺曼底登陆时美国没有多少登陆作战的经验;三是兵力分布,纳粹在诺曼底建立了大西洋防线是有所戒备的而朝鲜只备有几个连,兵力严重不足也未做好准备。
仁川登陆战,这场让麦克阿瑟将军一战成名的战役,经典地展现出了巧夺天时地利,攻敌所不备,出敌所不意的军事谋略。
现在我们就仁川一役的战场环境对仁川登陆进行分析与探索。
一、战役背景(一)朝鲜战争的爆发1.地理背景朝鲜半岛位于亚洲东部,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与中国相接,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
西、南、东分别被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环绕。
2.历史背景17世纪以来,统治朝鲜半岛的李氏朝鲜一直是清朝的册封国,即中国是朝鲜的宗主国。
1895年,清朝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
1896年,高宗在俄国支持下称帝登基,成立大韩帝国。
1910年8月,日本迫使韩国政府签订《日朝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
1945年8月9日,美国提出以北纬38度线为界,即三八线,美国和苏联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癿提议,并得到了苏联癿认可。
3.民族背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都认为朝鲜半岛上只存在一个国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之中,国家统一是双方努力追求的目标。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复杂电磁环境分析【关键词】电磁环境武器装备指挥体系作战效能后勤保障【引言】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战场环境是敌对双方作战的共同基础,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虽然是独立于交战双方并与交战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无关的客观存在,但只要运用得当,它就可以发挥巨大的能量。
历史上既有郑成功利用大海的潮汐规律在台湾成功登陆的经典战例,也有忽必烈两次派舰队东征日本都因为遭遇台风的袭击几乎全军覆没的惨痛教训。
核、化学武器的出现,尤其是信息技术广泛的运用于现代武器装备系统,使得武器装备更加信息化、精确化、高速化、智能化、隐身化、束能化,战争形态也由机械化逐步转向信息化、联合化。
战场环境由平面式转向由陆、海、空、天、电磁五维一体,战场纵深不断扩展,战争时间大大缩短,战场空间全球化、一体化,并不断向外太空和网络扩展。
随着战争形态和军队建设向信息化转型,电磁空间成为夺取现代战争主动权的关键,电磁环境成为战场环境新的构成要素。
它预示着战场空间不再限于由平面向立体,而且发展为从单维到多维、从有形到无形。
无疑电磁环境已经成为战场空间的主导因素。
此处,我就电磁环境对战争的影响进行分析。
【正文】一、电磁环境的概述㈠、电磁环境的组成及产生原因电磁环境由空间、时间和频谱三要素组成在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电磁感应,干扰现象。
在现代多维一体信息化战争中,构成复杂电磁环境的主要因素由敌我双方的电子对抗,各种武器装备所释放的电磁波,民用电磁设备的辐射以及自然界产生的电磁现象和中立方电磁辐射源发出的电磁波。
再加上高能微波武器等定向能武器和电磁脉冲弹及超带宽、强电磁辐射干扰机的出现,使战场的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
1、人工电磁辐射指由于人类对电磁频谱或电子设备的利用而产生的各种电磁活动,这是影响导弹安全的主要电磁辐射源。
包括附带电磁辐射、应用电磁辐射、恶意电磁辐射(指主要用于军事目的的电磁辐射,如电磁武器等)等。
2、自然电磁辐射指自然界产生的、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的电磁活动。
联合作战联合作战作为一种古老的作战概念,在上个世纪中期就开始被广泛应用。
登陆作战常常被作为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的模式化场面被人们认同。
但是,联合作战并不仅仅只是有不同军兵种的人员或是装备参加的作战形式,它的实现也并非是海军司令向空军司令打个电话要求派出一个中队的飞机进行支援那么简单。
目录编辑本段概念联合作战的精髓是统一、凝聚和相互信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军事技术领域导致了前所未有的革命。
一系列以前难以想像的技术手段得以实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网络技术使得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交换成为可能,为联合作战的艺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平台。
到二次大战末期和越南战争时期,美军已经展示出高超的联合作战水平。
尼米兹、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和艾森豪威尔等将领通过战场上的实战塑造了联合作战的原则,并且提供了经典的联合作战范例。
但是在二战结束后的40年里,联合作战艺术却奇怪地遭到冷落,原因竟然就是一举结束二战的新军事技术革命的产物———原子弹。
由于对于核武器的迷信以及核军备竞赛带来的对核威胁的恐怖,美国军队曾经误以为美国不再需要训练有素的联合部队,而仅仅依靠核能力就能够赢得常规战争、制止核战争。
冷战期间的这种思维使联合作战艺术停滞发展了达40年之久。
直到海湾战争,联合作战在一个弱小并且军事思维停留在一战期间的军事对手面前突然显示出空前的威力。
而在一年前的美军空袭阿富汗期间显示,联合作战重新得到美军的重视。
显然,现在的联合作战样式的光芒都被集中在新的军事技术革命的产物上。
除了战斧式巡航导弹、隐形轰炸机和激光制导炸弹这些武器,信息技术成为各国军方时髦的话题。
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又一次新军事技术革命。
但这次革命会不会像原子弹一样再次遏制联合作战艺术的发展呢?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并非等同于联合作战,它只是为联合作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可能性。
既然如此,让信息技术取代联合作战艺术显然是一个错误。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从古至今,战场环境一直是决定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虽然是独立于交战双方并且与交战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无关的客观存在,但只要运用得当,它也可以发挥出巨大的能量,有时甚至可以改变战局。
诸葛亮“巧借东风”,助周瑜火烧赤壁。
抗日战争中,我一二九师充分利用平型关的有利地形,取得的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叙利亚充分利用地形优势,阻止以色列的坦克进攻。
而现代战场是陆、海、空、天、信息、网络和心理七维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战场。
其特点可概括为战场信息透明、体系和网络对抗、战场多维、快速精确、战场纵深不断扩展、战争时间大大缩短、消耗巨大和不断创新。
新军事变革加快了向信息化战场的转化。
未来的战场环境将是战场信息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实时化;战场空间全球化、一体化,并向太空和网络空间扩展;武器装备信息化、精确化、高速化、智能化、隐身化、束能化;核生化大规模杀伤武器正从威慑转入实用;攻防对抗更激烈。
抛开传统环境,电磁环境已经跃升为战场空间的主导因素。
此处,我重点就电磁环境分析。
电磁环境跃升为战场空间的主导元素人类活动的空间延伸到哪里,角逐便追随到哪里。
从陆战场到海战场,再从海战场到空战场,战争方式发生了由平面到立体的巨变。
当信息资源成为兵家争夺的焦点之后,情况又在悄然变化——由电磁活动构成的隐形电磁空间的形成,是战场空间发生巨变的最显著标志,它预示着战场空间不再限于由平面向立体,而且发展为从单维到多维、从有形到无形。
当代战场,电磁波已经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媒介和最佳载体,电子信息技术已成为武器装备的支柱: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在飞机中已达50%(在B-2飞机中高达60%);在舰船中达25-30%;在火炮和坦克中达30%;在空间武器中甚至高达65%至70%。
联合作战、体系对抗、精确打击所依赖的信息获取、传递、控制、干扰等,绝大部分要通过电磁波这个媒介完成。
作战行动对电磁活动的依赖性越强,制电磁权的较量便越激烈,电磁活动空间在战场构成中的地位也越突出。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地形地貌摘要:将军的优劣常体现于他的战术,而地形是战术中必须考虑的因素,所以地形对于战争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但归根结底是将军如何运用地形的问题. 地形不仅是作战布阵的考虑因素,也是扎营、行军、进攻方式和时机的考虑因素。
关键词:战场环境、地形、作用影响、特点特征众所周知,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我们可以不受舟车劳顿之苦而与大洋彼岸的人说话,不必亲临现场也能看一场NBA 比赛,甚至我们已经有能力飞上天去观察我们美丽的星球,所以,某些人就认为现代战争中,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地形地貌就不重要了!当然,这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我认为,地形地貌在现代战争中依然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1.地形地貌对作战防守的重要影响首先,地形地貌对防守有重要意义。
如果战争一方拥有山地,丘陵等有利地形,即使对方能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探知敌人的位置,也难以摧毁敌军,现代战争无外乎卫星与导弹的较量,但山区地形复杂,容易挖洞穴藏身,故导弹虽威力无穷,却也要做无用功,即使有最先进的飞机,坦克,也不能完全摧毁敌军。
本.拉登的恐怖组织之所以迟迟未被拥有先进的卫星导弹的美国所击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占据了有利的山区地形地貌,因此,有利的地形地貌易守难功。
美国虽然击败了萨达姆政权,但在伊拉克仍然陆续有很多美军死亡,就是因为其不熟悉伊拉克的地形,被恐怖分子依托有利地形地貌牵着鼻子打。
所以有利的地形地貌能够发起有效的反击,从而击退敌人。
依托有利的地形地貌,防守一方肯定不会轻易出击,而进攻一方则想尽办法尽快干掉对手,于是几番狂轰烂炸过后,便萌生了大举进攻,近距离作战的念头,此时正是防守一方奋起反击的时候,从而有效的打击敌人。
当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让日本人望而生畏,靠的就是山区的有利地形,采取游击战,虽然武器不如对手,但还是给对手以有力打击,从而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当然,有些人可能会说现代战争武器威力之大足可以将大山夷为平地,真实展现中国古代的愚公移山!我认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负担起这么昂贵的军费,也没有哪个国家想来一场核战争,去自取灭亡,所以这一点没有必要去过分担心。
战争中的战场环境与气候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不可避免的现象之一,而在战争中,战场环境和气候往往是影响战争进程和结果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战争中的战场环境与气候对作战行动、部队士气以及战争结果的影响。
一、战场环境对作战行动的影响战场环境包括地形、自然障碍和人工构筑物等因素。
地形特征如高山、峡谷、河流等对于军事作战具有显著的影响。
例如,山地地形的曲折和高低变化使机动力受限,增加部队的防御优势。
此外,密林、沼泽等地形也给作战行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自然障碍如河流、湖泊、沼泽、森林等都是制约作战行动的因素。
河流的宽度和深度不仅限制了部队的机动能力,还影响着通信联系和补给线的建立。
而湖泊、沼泽等水域地形则阻碍了军队的行进和机动。
森林中的树木和草丛可以成为隐蔽和阻挡敌人侵入的有效掩护,但也制约了部队的机动能力和视野。
人工构筑物如城市建筑、堡垒和防御工事等对战争行动也有着重要影响。
城市战和堡垒战的复杂性使得作战行动更加困难,需要耗费大量兵力和时间。
防御工事如壕沟、地雷和防空工事等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防御作用,为守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攻方的行动更加困难。
总而言之,战场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作战行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决定了军事行动的难度和效果。
指挥官必须根据战场环境的特点作出合理的决策和部署,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二、气候对部队士气的影响气候条件在战争中对部队的士气和作战状态有着直接的影响。
极端的气候条件如酷寒、酷热、高温多湿等不仅对部队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降低了其作战效能和战斗意志。
在寒冷的环境下,军队需要应对低温、风雪和冰冻等极端条件。
寒冷环境会导致军队的肢体僵硬、反应迟缓,并增加感冒、冻伤等寒冷疾病的风险。
而在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中,军人极易发生中暑、脱水和疲劳等问题,影响其作战能力和士气。
此外,气候变化也可能改变战争的动态。
如暴雨、大风等极端天气条件可能导致行军速度减慢、能见度下降,使部队易受敌方袭击。
而风沙、雾霾等天气现象也会对战场环境和作战行动造成干扰。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从古至今,战场环境一直是决定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虽然是独立于交战双方并且与交战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无关的客观存在,但只要运用得当,它也可以发挥出巨大的能量,有时甚至可以改变战局。
诸葛亮“巧借东风”,助周瑜火烧赤壁。
抗日战争中,我一二九师充分利用平型关的有利地形,取得的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叙利亚充分利用地形优势,阻止以色列的坦克进攻。
而现代战场是陆、海、空、天、信息、网络和心理七维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战场。
其特点可概括为战场信息透明、体系和网络对抗、战场多维、快速精确、战场纵深不断扩展、战争时间大大缩短、消耗巨大和不断创新。
新军事变革加快了向信息化战场的转化。
未来的战场环境将是战场信息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实时化;战场空间全球化、一体化,并向太空和网络空间扩展;武器装备信息化、精确化、高速化、智能化、隐身化、束能化;核生化大规模杀伤武器正从威慑转入实用;攻防对抗更激烈。
抛开传统环境,电磁环境已经跃升为战场空间的主导因素。
此处,我重点就电磁环境分析。
电磁环境跃升为战场空间的主导元素人类活动的空间延伸到哪里,角逐便追随到哪里。
从陆战场到海战场,再从海战场到空战场,战争方式发生了由平面到立体的巨变。
当信息资源成为兵家争夺的焦点之后,情况又在悄然变化——由电磁活动构成的隐形电磁空间的形成,是战场空间发生巨变的最显著标志,它预示着战场空间不再限于由平面向立体,而且发展为从单维到多维、从有形到无形。
当代战场,电磁波已经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媒介和最佳载体,电子信息技术已成为武器装备的支柱: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在飞机中已达50%(在B-2飞机中高达60%);在舰船中达25-30%;在火炮和坦克中达30%;在空间武器中甚至高达65%至70%。
联合作战、体系对抗、精确打击所依赖的信息获取、传递、控制、干扰等,绝大部分要通过电磁波这个媒介完成。
作战行动对电磁活动的依赖性越强,制电磁权的较量便越激烈,电磁活动空间在战场构成中的地位也越突出。
未来战争是在多维空间实施的高技术联合作战,其作战指挥决策的时效性高,对指挥控制系统的依赖性强。
指挥控制系统作为联合作战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掌握战场制信息权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支撑联合作战的关键,对达成联合作战目的,保障联合作战胜利至关重要。
鉴于部队战斗力的全面提升与指挥控制系统的信息一体化建设密切相关,同时考虑到指挥控制系统信息一体化建设的落后,已经成为我军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此必须加速提高指挥控制系统信息一体化建设水平。
1未来作战对指挥控制系统的要求未来作战,是以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为背景的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其作战周期短、战时周边环境复杂、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战场空间广阔,对指挥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指挥协同复杂,要求指挥控制系统必须具有网系互通的能力联合作战是集陆、海、空、二炮的多军兵种联合作战,指挥层次多、指挥协同复杂,统帅部直接指挥战役甚至战术的机会增多,战略指挥、战役指挥、战术指挥界限模糊,诸军兵种间的协同关系转换频繁,通信保障重点、任务、层次具有多向性、多变性和交叉性等特点。
指挥控制系统既要满足联合作战指挥员对战略全局的统一指挥,以及对各重要战术时节甚至单机、单舰和前沿阵地的指挥控制需要,又要满足各级指挥机构通过各种指挥控制系统终端,随时接入战役综合信息网,以不同的通信方式及时准确地达成语音、数据、图像等指挥信息,确保联合作战指挥员及指挥机构对战场实施有效指挥控制。
战场态势变化急剧,转换节奏加快,要求指挥控制系统必须具有快速保障能力未来联合作战,战役将在陆上、海上、空中同时展开,且每个阶段又包括多种战役样式,敌我双方为夺取和保持战役主动权,力争制海权、制空权和制信息权,不断变换行动方式、作战方向、打击手段和打击重点,战场态势变化急剧。
加之强敌干预,战场不确定因素增多,战役样式、指挥协同关系转换频繁,战争节奏加快,使通信保障任务多变,指挥信息量急剧增多,指挥控制系统运用强度在时、空分布上差异极大,这就要求指挥控制系统必须具有快速响应、抢通、调整和及时补充网络资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