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
- 格式:docx
- 大小:13.54 KB
- 文档页数: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什么意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解释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2、出处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3、全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注释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伤,悔恨离别。
5、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
国破山河在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
国破山河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
A、秦末农民起义B、三国赤壁之战C、唐朝安史之乱D、清朝三藩之乱正确答案是:C这句诗出自杜甫的《春望》。
1、全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译文: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3、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一、《春望》的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反唐。
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复姓哥舒,唐朝名将,安西副都护哥舒道元之子)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虏。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随即就攻下长安,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七月,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登基,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奉为太上皇。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闻讯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不幸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春望》历史背景赏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历史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 )A、秦末农民起义B、三国赤壁之战C、唐朝安史之乱D、清朝三藩之乱【正确答案】C【解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
这两句诗出自杜甫的《春望》。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知识拓展】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唐肃宗至德二年(756)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
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春望》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
《春望》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反唐。
安史之战
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复姓哥舒,唐朝名将,安西副都护哥舒道元之子)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虏。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随即就攻下长安,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七月,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登基,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奉为太上皇。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闻讯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不幸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被投诉工单,浑欲不胜簪。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成为千古之作。
杜甫忧国忧民的故事1001. 杜甫忧国忧民的故事故事: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 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春望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诗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话译文: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出处: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扩展资料: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作品情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陆游的一首诗,写的是他在家乡旅行的情景。
诗中描述的是一个夏日的景象:绿树茂密,江水碧绿,鸟儿歌唱,蝴蝶飞舞,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活力。
但是在这美丽的景象背后,陆游又看到了另一个画面——乡里的废墟、土地的凋零,整个地方似乎已经不再让人感到安全和舒适。
陆游用动态的语言和深刻的感情,描绘了家乡曾经繁华而又萧条的历史痕迹,并唤起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忧患之心。
40、我国领土的最南端到南沙群岛中的【B曾母暗沙】41、1D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42、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事故时,警告标志应当是在故障车来车方向【C150米】以外,车上人员应当迅速转移到右侧路肩上或者是应急车道内,并迅速报警。
43、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究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D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44、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驾驶证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收缴,扣留该机动车,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B刑事责任】45、长江是世界第【B三】大河,流经湖北里程达1061公里46、广西【C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由国务院于2018年4月同意设立,旨在通过强化政策集成和制度创新,推进沿边重点地区全域旅游发展,打造边境旅游目的地,对全国旅游业的改革创新发挥先行示范作用。
47、下列哪个城市被称为“中国银杏之乡”【A泰兴】48、1920年秋到1921年春,李大钊、张国寐等在北京,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汉,毛泽东、何叔衡等在【B长沙],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谭平山、谭植棠等在广州以不同名称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49、中国旅游日是【B5月19日】。
50、关于辐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磁辐射式最常见的辐射,手机、电脑、都会产生】51、党支部委员会会议一般每月召开【D1次】,根据需要可以随时召开,对党支部重要工作进行讨论、作出决定等。
党支部委员会会议须有【半数以上】委员到会方可进行。
有历史背景的古诗
以下是三条有历史背景的古诗及其相关内容: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意思就是国家虽然沦陷了,但山河依旧还在,春天来了,城里却杂草丛生。
哎呀,你想想看,国家都破败成那样了,得多让人痛心啊!就好比你曾经无比热爱的家乡,突然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变得面目全非,那得多难受呀!例子:看着那被炮火轰炸后的城市,真可谓是“国破山河在”,人们流离失所,这场景太让人悲伤了。
**《泊秦淮》——杜牧**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是杜牧《泊秦淮》里的名句呀。
说的就是那些歌女不知道国家灭亡的悲痛,还在隔着江水唱着亡国之音呢!这多让人感慨呀,就好像有些人在大难临头时还浑然不觉,照样歌舞升平。
例子:当大家都在为了保卫家园努力时,却有一小部分人还在嘻嘻哈哈,这不就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吗?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可是宋代才女李清照的豪言壮语呀,出自《夏日绝句》。
意思是活着就要当人中的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哇塞,这得多有气魄!就好像一个勇敢的战士,不管面对什么都毫不退缩。
例子:在困难面前,他毫不畏惧,真可谓“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让人敬佩不已。
我的观点结论:这些有历史背景的古诗,真是太有魅力了,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情感和那个时代的风貌,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说到这一,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有朋友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还有人想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谁写的,这到底是咋回事?其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希望你喜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这句诗出自杜甫的《春望》。
1、全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译文: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3、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
二、《春望》唐朝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写作背景:安史之乱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
2.“国破”点明时间,“城春”点明季节,“草木深”写草本繁密又荒芜,可见人民离散无人整治。
3.颔联赏析:“溅”“惊”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写出了作者感时伤怀,久别思家之苦。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赏析:“连三月”见出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
这两句真切地表现了战乱中人们思念亲人、盼望得到亲人消息的心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赏析:思念家长,郁结在心头的苦痛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却又徒增发短衰老之叹。
6.上四,春望之景,睹物伤怀。
下四,春望之情,遭乱思家。
7.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安史之乱,表现了忧国思家、感时伤坏之情。
三、《泊秦淮》唐朝杜牧(重点)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⒈写景中蕴含凄请暗淡,为本诗定上伤感悲愁基调的句子:烟笼寒水月笼沙⒉使诗人产生亡国,历史又重演的忧患,借古喻今的句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亭花。
3.杜牧的《泊秦淮》: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首句两个“笼”字用得好在哪里?答: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
5. 本诗最后两句用的是曲笔,怎么理解?答:这两句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靡靡之音,实际是在批评那些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乐的达官贵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6.诗的末句写《后庭花》,这在艺术手法上叫什么啊?答: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7.“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1)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伟大的诗句
摘要:
1.伟大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背景和作者
2.诗句的深刻内涵和历史意义
3.诗句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春望》。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当时唐朝国家动荡,民生凋敝,社会秩序混乱。
杜甫身在沦陷区,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心情沉重,便创作了这首诗。
这句诗的深刻内涵和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诗句描绘出国家破败、山河失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切。
这里的“国破山河在”是一种矛盾的表达,意味着即使国家已经沦陷,山河仍然存在,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沦陷的痛苦和对国家复兴的渴望。
其次,诗句中的“城春草木深”则表达了春天来临,城市中草木茂盛的景象。
这里的“城春”与“国破”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尽管国家已经沦陷,但生活仍然要继续,自然界的春天不会因为战争而停止到来。
这种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最后,这句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传达了在国家危难时刻,文人士大夫应当挺身而出,为国家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诗句也启示人们要珍惜和平,远离战争。
在后世许多诗人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对这句诗的传承和发扬。
总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诗以其独特的内涵和历史意义,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赏析1.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首古诗,它的名字是《春望》,由唐代诗人杜甫所作。
光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很有故事,特别是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几句话有点沉重,但也让人深思。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几句诗到底讲了啥,为什么这么让人感触深刻。
2. 诗句解析2.1 “国破山河在”先说“国破山河在”这一句。
咱们从字面意思看,杜甫说的是国家已经破败了,但山河依然存在。
这就像我们看电影,有时候看到某个地方荒凉了,但那座山,那条河还是在那里。
怎么说呢,山河不管国家怎么变,还是静静地在那儿,好像啥都没发生过。
这种感觉,有点像是我们小时候看的老照片,那些地方已经变了模样,但照片里的景象却依然是那样的清晰。
这句诗其实表达了一种无奈和心酸。
国家破碎了,人民流离失所,这种惨状让人心疼,但自然景观却依旧如旧。
这里面有一种“万物不变”的沉重感,就像我们看到一个人老了,但他曾经的样子还是那么清晰。
2.2 “城春草木深”接着是“城春草木深”。
这句的意思就是,城里春天来了,但荒草丛生,绿树成荫。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座本来繁华的城市,现在满是杂草,春天的到来反而让人觉得悲凉。
这就像那些曾经热闹的地方,现在一片寂静,草木在上面茂盛地生长,却显得格外孤寂。
这种景象让人想到“荒草萋萋”,或者说是“空城计”。
原本繁华的城市,现在只剩下这些草木在默默地生长,仿佛是在诉说着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与现在的衰落。
这种对比,让人更容易感受到杜甫当时的心境,真的很让人感动。
3. 诗意的情感3.1 抒发感慨杜甫这首诗写得非常有情感,他用非常简单的语言,却能让我们感受到深深的忧伤。
看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看到自己曾经熟悉的地方被摧毁时,那种复杂的心情。
他不是简单地在描绘风景,而是在用这些风景表达他的失落与伤感。
就像我们看到旧时光变得模糊不清,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3.2 文化背景当时的背景是战乱不断,国家动荡不安。
专题11《春望》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情。
而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今天,我们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品读他的《春望》,去感知一种苦难,感受一种忧国情怀。
二、目标教学目标: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三、原文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四、注释①《春望》:选自《杜诗详注》卷四。
②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③破:形容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④深:形容荒草丛生,满目凄凉。
⑤感:感叹。
⑥溅泪:落泪。
⑦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这里借指战事。
⑧抵:值,相当。
⑨搔:抓。
⑩短:稀疏。
11浑:简直。
12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13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五、诗意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久久不息,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六、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写望中所见,勾画出战乱后首都的面貌。
一个“春”字表明了季节时令,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悲凉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意相反,诗人以之对举,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
全文: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⑺,浑欲不胜簪
词句注释
⑴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⑵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⑶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⑷恨别:怅恨离别。
⑸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⑹抵:值,相当。
⑺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地抓。
⑻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不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白话译文
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创作背景编辑
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
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
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
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