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判断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诊断鉴别中医诊断:1.辨证要点:中医诊治上消化道出血,一般要遵循血证论治,其证属于吐血和便血范围,吐血多由食道或胃起来,便血则要分清近血和远血,近血不属上消化道出血,远血则属血在便后者,其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
不论吐血或便血,中医证治首先要辨清寒热,若寒热混淆,就会加重病情。
对于吐血,多认为由热邪而致,故治疗以降逆清火,凉血止血为大法。
便血则多由脾胃虚寒,气虚不能统摄,阴络损伤所致,治疗以益气摄血为主。
其次,中医治疗血证,要辨清标本,出血之现象是标证,出血之根源是本,治疗大出血之时,首先治标,血止后再治本。
治疗中小量出血,则可标本兼顾,一方面迅速采取措施,达到立即止血,另一方面针对原发病,制止出血之由。
2.证候(1)胃中积热:①主症:吐血紫暗或呈咖啡色,甚则鲜红,常混有食物残渣。
大便色黑如漆。
②兼症:口干口臭,喜冷饮,或胃脘胀闷的痛。
③舌、脉象,舌红苔黄,脉滑数。
(2)肝火犯胃:①主症:吐血鲜红或紫暗,大便色黑如漆。
②兼症:口苦目赤,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有黄疽,胁痛宿疾,或见赤丝蛛缕,痞块。
③舌、脉象:舌红苔黄,脉弦数。
(3)肠道湿热症:主症:下血鲜红,肛门疼痛,先血后便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4)脾虚不摄:①主症: 吐血暗淡,大便漆黑稀清。
②兼症:病程较长,时发时愈面色萎黄,唇甲淡白,神疲,腹胀,纳呆,便溏,四肢乏力,心悸,头晕。
③舌脉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5)气衰血脱:①主症:吐血倾碗,大便溶黑,甚则紫红。
②兼症:面色及唇甲白,眩晕,心悸,烦躁,口干,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尿少,神志恍惚或昏迷。
③舌、脉象:舌淡,脉细数无力或微细欲绝。
西医诊断:首先必须迅速问清病史,不可忽视,重病出血亦可一边抢救,一边了解病史。
(1)既往有否胃、十二指肠疾病史、有否肝病史、有否钡餐和胃镜检查史。
(2)出血前有否服用药物的历史,如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杨酸制剂及解热镇痛剂,有否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利血平等药物。
上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上消化道出血是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以及胰管和胆道出血。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便,急性大出血时可出现循环衰竭而危及病人生命。
上消化道出血病死率的高低与医生能否及时查明出血部位和原因有直接的关系。
近十几年来,由于急诊内镜的广泛应用,大多数上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和病因都能被迅速查明,少数情况下诊断仍有困难。
标签:上消化道出血鉴别诊断消化道以屈氏韧带为界,以上的消化道出血称为上消化道出血。
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此范围。
也可分成非静脉曲张出血和静脉曲张出血。
消化道大出血仍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75.8% 的上消化道出血是自限性的,仅需支持治疗,而其他出血病例占上消化道出血有关死亡率的10%。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其年发病率约为(50 ~ 150)/10 万,病死率高。
迅速确定出血部位,找出病因,采取行之有效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现将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综述如下。
2上消化道出血病情简述2.1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原因繁多,常见的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癌等,这些病因已为临床医生所熟悉,易于考虑到,本文不再赘述。
但有些少见病因却不被临床医生所认识而被忽略,故介绍如下:食管疾病:食管异物,食管-胃联合部撕裂综合征。
胃及十二指肠疾病:胃动脉硬化,胃扭转,胃结核,迪厄拉富瓦病变,窦部血管扩张,上消化道血管发育不良(AD)等。
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或门脉高压性胃病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第二位的原因,占25%。
肝硬化并发出血并不完全是由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有30%~40%病例合并溃疡病或糜烂性胃炎出血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在出血早期没有明显变化。
经过3~4h 才出现贫血,其程度取决于失血量。
出血后24h 内网织红细胞升高。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3~5h 白细胞计数可达(10~20)×109/L。
消化道出血的症状有哪些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的疾病,而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
上消化道出血部位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
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
因此,上消化道出血与下消化道出血的症状不尽相同,治疗手段也有差异。
一、一般状况失血量的估计对进一步处理极为重要。
一般每日出血量在5ml以上,大便色不变,但隐血试验就可以为阳性,50~100ml以上出现黑粪。
以呕血、便血的数量作为估计失血量的资料,往往不太精确。
因为呕血与便血常分别混有胃内容与粪便,另一方面部分血液尚贮留在胃肠道内,仍未排出体外。
因此可以根据血容量减少导致周围循环的改变,作出判断。
二、脉搏脉搏的改变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
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容量锐减、最初的机体代偿功能是心率加快。
小血管反射性痉挛,使肝、脾、皮肤血窦内的储血进入循环,增加回心血量,调整体内有效循环量,以保证心、肾、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
一旦由于失血量过大,机体代偿功能不足以维持有效血容量时,就可能进入休克状态。
有些病人出血后,在平卧时脉搏、血压都可接近正常,但让病人坐或半卧位时,脉搏会马上增快,出现头晕、冷汗,表示失血量大。
如果经改变体位无上述变化,测中心静脉压又正常,则可以排除有过大出血。
三、血压当急性失血800ml以上时(占总血量的20%),收缩压可正常或稍升高,脉压缩小。
尽管此时血压尚正常,但已进入休克早期,应密切观察血压的动态改变。
急性失血800~1600ml 时(占总血量的20%~40%),收缩压可降至9.33~10.67kPa(70~80mmHg),脉压小。
急性失血1600ml以上时(占总血量的40%),收缩压可降至6.67~9.33kPa(50~70mmHg),更严重的出血,血压可降至零。
四、血象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血细胞压积可以帮助估计失血的程度。
但在急性失血的初期,由于血浓缩及血液重新分布等代偿机制,上述数值可以暂时无变化。
2024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指南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胃肠疾病,指的是胃、食管和十二指肠等部位的黏膜发生溃疡、破裂或出血。
及时准确地进行临床评估和处理对于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以下是2024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指南。
1.临床表现: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状包括呕血、黑粪、黑便或血便。
其他可能的症状包括嗳气、上腹胀气感、轻度上腹部不适或疼痛。
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乏力以及低血压等系统症状。
2.病因分类:根据病因的不同,上消化道出血可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和静脉曲张性出血。
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是指溃疡、糜烂、损伤性溃疡等黏膜破溃而出血的情况。
而静脉曲张性出血则是由于肝硬化等疾病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而导致的出血。
3.评估与判别:临床评估包括评估病情和病因。
病情评估主要包括评估出血的程度、休克、心脏状况、休息状态、病史、体温、呼吸等。
病因评估包括评估出血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通过上述评估,可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进而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4.处理原则:根据出血的程度和病因的不同,处理原则也不同。
对于无危及生命的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如表面溃疡和糜烂,可以选择非手术处理方法。
对于静脉曲张性出血以及其他威胁生命的出血情况,常需要进行急诊内镜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出血部位并采取止血措施。
5.初步处理:初步处理包括保障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正确评估出血伴随的休克情况,限制液体输入,进行补液和输血等,以保持患者的循环稳定。
同时,还需要采取止血措施,如使用硫酸铁、止血海绵等。
6.手术治疗:对于严重出血或无法通过内镜处理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切除出血部位,修复黏膜破损,以控制出血。
7. 预后评估: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预后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评估方法包括计算Blatchford评分、Pre-endoscopic Rockall评分和Aims65评分等。
这些评分可以帮助医生准确预测患者的预后风险,以便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临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出血原因、诊断、紧急处置、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措施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器官出现病变导致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发生的空肠上段出血亦属此范畴。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临床常见危急重症,一旦患者失血较多很可能引起休克甚至死亡。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患者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症状,可伴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部分患者伴低热(不高于38.5℃);实验室检查见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降低,血尿素氮上升。
1.呕血和(或)黑便:呕血多为棕褐色呈咖啡渣样,甚至为鲜红色伴血块。
黑便或出现柏油样便(黏稠且发亮),如果出血量大,粪便可为暗红色甚至鲜红色,应注意与下消化道出血鉴别。
2.急性失血所致表现:出血量>400m1.时可出现头晕、心悸、出汗、乏力、口干等症状;出血量>700m1.时上述症状显著,并出现晕厥、肢体冷感、皮肤苍白、血压下降等;出血量›1000m1.时可产生休克。
3.发热及氮质血症:发热:大量出血后,多数病人出现低热,一般情况下热度不高于38.5℃,常持续3~5So氮质血症:血液蛋白在肠道内分解吸收一肠源性氮质血症;出血致使循环衰竭,肾血流量下降一肾前性氮质血症;持久和严重的休克造成急性肾衰竭一肾性氮质血症。
4.血常规变化: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降低(但失血急性期,血细胞和血浆等量丧失,体液暂未进入血管,血液处于浓缩状态,指标可无变化)病情危重紧急处置1.首先评估危险程度:①意识评估:首先判断意识,意识障碍既提示严重失血,也是误吸的高危因素。
②气道评估:评估气道通畅性及梗阻的风险。
③呼吸评估:评估呼吸频率、节律、做功及血氧饱和度。
④循环评估:监测心率、血压、尿量及末梢灌注情况。
⑤GBS评分当存在循环衰竭、呼吸衰竭、意识障碍、误吸、活动性出血或GBS>1中任意一项,应考虑为危险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需急诊诊治。
GBS≤1提示极低出血风险,几乎全部可在门诊进一步诊治而不需急诊诊疗。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发生在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等部位的出血情况。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诊情况之一,出血量的估计对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估计出血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将介绍几种估计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的方法。
1. 临床症状法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来初步估计出血量。
如出血量较少时,患者可能出现轻度贫血、乏力、头晕等症状;当出血量较大时,患者可出现明显贫血、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症状。
但是该方法仅限于初步判断,无法准确估计出血量。
2. 血液检测法通过血液检测来估计出血量。
包括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压、心率等指标。
根据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症状可以初步推测出血量的大小范围。
但由于个体差异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该方法的估计结果并不十分准确。
3. 病理学方法对于出血部位进行内镜检查,直接观察出血病灶的情况,测量出血病灶广泛程度和出血速度,从而估计出血量。
但由于内镜检查较为侵入性且需要专业医生操作,且并非所有医疗机构都能够进行内镜检查,因此该方法的适用范围有限。
4. 放射学方法通过放射学检查,如CT、紧急血管造影等,观察出血病灶的情况,辅助估计出血量。
但与病理学方法类似,放射学检查需要专业设备和医生操作,且费用较高,不适用于所有患者。
针对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估计上消化道出血的出血量。
但需要强调的是,估计出血量需要结合多种方法综合分析,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液检测结果以及必要的病理学和放射学检查结果,以达到更准确的估计。
对于严重出血的患者,及时进行输血和积极处理潜在原因,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措施。
希望本文能够对临床医生有所帮助,提高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救治效果。
上面的内容提到了几种估计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各有局限性。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常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加上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才能尽可能准确地估计出血量。
上消化道出血量的判断标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上消化道出血的出血量判断标准。
根据临床经验和研究,
通常将上消化道出血的出血量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
轻度出血一般指血量少于100毫升,中度出血指血量在100-500毫升之间,重度出血则指血量大于500毫升。
对于不同级别的出血量,我们在临床上的处理和治疗也会有所不同。
其次,如何判断上消化道出血的出血量呢?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患者
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判断。
轻度出血的患者可能只表现为呕血、黑便等症状,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可能没有明显异常。
中度出血的患者可能出现明显的呕血、黑便、腹痛等症状,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可能出现一些异常。
而重度出血的患者则会出现大量呕血、黑便,甚至伴有休克等危重症状,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也会出现明显的异常。
最后,针对不同级别的出血量,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对于轻度出血的患者,
一般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如禁食、胃肠减压、止血药物等。
对于中度出血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内镜检查,找到出血部位并进行止血治疗。
而对于重度出血的患者,则需要迅速进行抢救和治疗,包括输血、介入治疗甚至手术治疗等。
总之,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出血量判断标准,我们应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
实验室检查来进行判断,然后针对不同级别的出血量采取相应的处理和治疗措施。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和相关医护人员更好地处理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情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出现在食管、胃或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部位的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病因复杂,既可以是病变性的,也可以是非病变性的。
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表现为呕血、黑便或便血等,对于此类症状的患者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那么,如何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呢?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史询问对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医生首先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
询问的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时间、出血量、出血形式等,同时还要了解患者有无相关病史,如胃溃疡、肝硬化、胰腺炎等。
通过病史询问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可能的病因。
二、体格检查进行完病史询问后,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检查的重点是腹部,包括腹部触诊、听诊和叩诊等。
通过体格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腹部有无压痛、肝脾肿大等情况,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可能的病因。
三、实验室检查对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还需要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
主要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电解质等检查。
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贫血程度、凝血功能是否正常等情况,为后续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四、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内镜检查包括胃镜、十二指肠镜和食管镜等,通过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上消化道黏膜的情况,发现可能存在的溃疡、息肉、炎症等病变。
同时,内镜检查还可以进行活组织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五、影像学检查除了内镜检查之外,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方法之一。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钡餐造影、CT扫描和MRI等,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了解患者上消化道部位的情况,发现可能存在的肿瘤、动脉瘤等病变。
总之,对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医生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才能最终确定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患者的营养支持和防止再次出血等问题,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最新资料推荐------------------------------------------------------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一)上消化道出血诊断的确立1.排除消化道以外的出血因素(1)排除来自呼吸道的出血: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诊断可参阅《诊断学》有关章节。
(2)排除口、鼻、咽喉部出血:注意病史询问和局部检查。
(3)排除进食引起的黑粪:如动物血、炭粉、铁剂或铋剂等药物。
注意询问病史可鉴别。
2.判断上消化道还是下消化道出血呕血提示上消化道出血,黑粪大多来自上消化道出血,而血便大多来自下消化道出血。
但是,上消化道短时间内大量出血亦可表现为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此时如不伴呕血,常难与下消化道出血鉴别,应在病情稳定后即作急诊胃镜检查。
胃管抽吸胃液检查作为鉴别上、下消化道出血的手段已不常用,因为胃液无血亦不能除外上消化道出血,这一方法一般适用于病情严重不宜行急诊胃镜检查者。
高位小肠乃至右半结肠出血,如血在肠腔停留时间久亦可表现为黑粪,这种情况应先经胃镜检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后,再行下消化道出血的有关检查(详见本章第二节)。
(二)出血严重程度的估计和周围循环状态的判断据1 / 6研究,成人每日消化道出血>5~10ml 粪便隐血试验出现阳性,每日出血量 50~100ml 可出现黑粪。
胃内储积血量在 250~300ml 可引起呕血。
一次出血量不超过 400ml 时,因轻度血容量减少可由组织液及脾脏贮血所补充,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
出血量超过 400~500ml,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头昏、心慌、乏力等。
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 1000ml,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急性大出血严重程度的估计最有价值的指标是血容量减少所导致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而周围循环衰竭又是急性大出血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处理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处理概念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的出血:屈氏韧带(又称 Trei tz 韧带)解剖位置在横结肠系膜根部、第二腰椎左侧。
正常情况下, 上, 下消化道是以十二指肠空肠曲为分界线的. 十二指肠空肠被这样的由少量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共同构成的十二指肠悬韧带固定于腹后壁, 它像一条绳索, 将小肠提起并固定在腹后壁,称为屈氏韧带. 病因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粘膜病变门脉高压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的出血性胃病消化道肿瘤胆道出血 Mal l ory-Wei ss 综合征(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Di eul afoy 病(杜氏病) Budd-Chi ari 综合征残窦综合征异位胰腺 Zol l i nger-El l i son 综合征:卓-艾综合征,系由发生在胰腺的一种非胰岛细胞瘤或胃窦 G 细胞增生所引起的上消化道慢性难治性溃疡。
由前者所引起的消化性溃疡称之为卓-艾综合征Ⅱ型,而由后者引起的称之为Ⅰ型。
1955年 Zol l i nger 及 El l i son首先报道 2例此类病人 1956年由 Ei seman和 Maynard提出将此症候群称为卓-艾综合征。
以后随着对本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又出现了许多其他命名如胃泌素瘤、胰源性溃疡、原发性胃泌素增多症胰腺非细胞瘤等。
促胃液素瘤分泌大量的促胃液素,不断刺激胃壁细胞分泌大量胃1/ 13酸,终于造成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发生糜烂和溃疡,由于是肿瘤的缘故,这一过程始终在进行,故一般消化性溃疡药物的治疗难以得到好的效用。
Di eul afoy 病(Di eul afoy s di sease)又称 Di eul afoy 病变(Di eul afoy s l esi on),是引起消化道尤其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之一。
至今尚无一个确切的定义,病变是突露于胃肠道腔内活动出血的或黏附血块的动脉,动脉周围无溃疡形成这一特征已成为多数学者共识。
上消化道出血的判断
一、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病因:
(一)胃肠道疾病:如食管疾病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癌、消化性溃疡
(二)门静脉高压:如肝硬化、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肝静脉阻塞综合征
(三)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如胆道出血胆囊结石、急性胰腺炎并发脓肿溃破
(四)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二、临床表现:
呕血和(或)黒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有呕血和黑便,在幽门以下者可仅表现为黒便。
呕血与黑便的颜色、性质与出血量和速度有关。
呕血呈现红色或血块提示出血量大且速度快,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短,未经胃酸充分混合即呕出;如呕血呈棕褐色咖啡渣样,则表明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长,经胃酸作用形成正铁血红素所致;柏油样便,粘稠而发亮,是因血红蛋白中铁与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当出血量大且速度快时,血液在肠内推进快,粪便可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需要与下消化道出鉴别。
三、出血量的判断
出血量的估计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者提示每日出血量在5——10ml。
黑便的出现一般须每日出血量在50——100ml。
胃内储积
血量在250——300ml可引起呕血。
一次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因轻度的血容量减少可由组织液与脾贮血所补充,并不引起全身症状。
凡上消化道大量出血(1000ml),特别是出血较快者有头昏、乏力、心悸、心动过速和血压偏低等表现。
随出血量增多,症状更为明显,引起出血性休克。
四、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
病人呕血、便血停止,排便次数减少,大便由鲜红变为暗红或柏油样便(或)几日无排便;血压、脉搏稳定在正常范围
继续出血征象:
1、反复呕血,或黑粪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呕血转为鲜
红色、黑粪变成暗红色,伴有肠鸣音亢进;
2、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经补液输血而血容量未见明显改善,
或虽暂时好转而又恶化,经快速补液输血,中心静脉压仍有波动,稍有稳定又再下降;
3、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与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网织
细胞计数持续增高;
4、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