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艾滋病职业暴露及防护
- 格式:ppt
- 大小:4.75 MB
- 文档页数:33
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与遵循普遍性防护原则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多种途径。
在职业环境下,医务人员、实验室人员等可能面临职业暴露的危险,因此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预防与遵循普遍性防护原则。
一、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
1. 加强职业规范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手术操作规范,实验室人员应穿戴好相关防护用具,减少不必要的操作,以降低暴露风险。
2. 开展防护培训
定期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进行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3. 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
使用针筒、手套等医疗器械时,要确保其质量可靠,避免因器械漏洞导致艾滋病病毒的暴露。
二、遵循普遍性防护原则
1. 隔离患者
对已知或疑似患有艾滋病的患者,应当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其他人员。
2. 合理使用防护用具
在处理血液或其他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物品时,应当使用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有效隔绝病毒的传播。
3. 暴露后及时处理
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当立即进行伤口处理和消毒,并尽快接受医疗观察和检测,以确保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及时发现和干预。
通过加强预防意识、遵循普遍性防护原则,可以有效减少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风险,保障从业人员的健康安全。
希望相关人员能够认真对待这一问题,将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共同维护职业健康与安全。
HIV职业暴露预防与应急处置一.职业暴露预防1.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污染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职业危害预防的最有效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同时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如各类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防护服)、冲眼装置、淋浴系统等,开展免费疫苗接种。
3.提供有效、便捷的洗手设施、快速手消毒剂,确保在每次操作及脱去手套或其他个人防护装备后能立即进行手卫生,在接触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后,能立即用清洁剂(皂)和流动水清洗手和其他部位的皮肤或黏膜。
4.具体措施:(1)改善人机工效条件,如改善照明,保持工作场所整洁和工作台布置良好。
(2)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和实验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或者在进行手套破损率比较高的操作时,应戴双层手套。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3)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抗湿性能的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皮肤或衣服时,还应当穿戴具有抗湿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4)可能发生职业接触的工作场所,应禁止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摘戴接触镜(隐形眼镜)等。
(5)禁止食品和饮料混置于储存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物质的冰箱、冰柜、抽屉、柜子和桌椅面等。
(6)所有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应按照《医疗固体废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分类、处理。
(7)在维修或者运输可能被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污染的设备前应当检查,并进行必要的消毒。
在被污染的设备上张贴生物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8)在从事可能导致飞沫、溅出、溢出和产生气溶胶等潜在感染性物质职业接触工作中,应配备经过国家认证的生物安全柜或其他适宜的个人防护装备和机械防护设施,如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面罩、离心安全杯、密封离心转头和动物保护笼等。
艾滋病的职业暴露及暴露后预防
一、职业暴露
艾滋病的职业暴露是指医务工作者、实验室工作人员及有关监管人员在从事HIV/AIDS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检验、管理工作过程中,暴露于含有HIV血液、体液和实验室培养液,即暴露于含有HIV的液体等引起的危害。
二、HIV/AIDS的职业暴露后预防
HIV/AIDS的职业暴露后预防(PEP)应包括急救、对暴露级别的评估、预防性用药的推荐处理方案、报告与保密。
1. 急救处理
1.1 刺激出血:职业暴露的紧急处理,只要情况允许,应实行急救。
如皮肤有伤口,应当反复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1.2 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或玷污的皮肤。
如果是粘膜暴露,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
1.3 受伤部位的消毒与包扎: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5%酒精、2000mg/L次氯酸钠、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
1.4 由于暴露后有无采取急救措施对职业暴露后HIV感染有一定影响,故暴露后应立即向上级疾控中心报告,以求正确的指导和危险评估。
灵石县人民医院预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措施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预防要点:1、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结,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抧,尽量防止乾地外科手术等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如果进行,必须戴双层手套。
3、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使用后物品及环境的处理措施〔1〕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标准使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也片等锐器。
〔2〕在给病人进行各种操作时尽量选用一次性物品,用后双层实密闭封口进行燃烧处理意见接触过血液或体淮需要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要置于封闭的容器中,由供给室集中回收处理。
〔3〕不耐高温诊疗用品,可固定患者处使用,定期消毒,用2%戊二醛浸泡10分钟、70%酒精、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70%酒精擦拭消毒。
〔5〕接触过血液或体液的医疗废物应收集于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内封好,贴上注意隔离标疻,由医疗废物回收人员送燃烧站燃烧处理。
〔6〕被褥、布类物品:可用高压蒸汽消毒、有血液、或排泄物明显污染的可使用有效氯1000mg/L消毒液浸泡30分钟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