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80.00 KB
- 文档页数:8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514003课程名称:统计学英文名称: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8学分:3适用对象:工商管理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线性代数、概率论二、课程简介统计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科学,一般认为其理论起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至今已有超过2300年的历史。
起初,统计学主要关注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
在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统计学至少经历了“城邦政情”、“政治算数”和“统计分析科学”三个阶段。
从广义上讲,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或信息的学科,而从专业角度来看,它主要分为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和生物统计等方向。
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更侧重于经济统计的学习。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统计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思维能力。
学生将能够基于真实的统计调查数据和大数据来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现象,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此外,课程还将提升学生在科学决策和量化决策方面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导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统计学的概念和统计分析的步骤2.认识学习统计学的重要性(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1)什么是统计学(2)学习统计学的必要性(3)如何学习统计学(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第二章数据来源(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各种数据的主要来源和采集方法2.掌握抽样调查方法及各种抽样方法的适用条件(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1)数据的采集方式(2)数据采集机构(3)抽样调查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总体和样本(2)随机抽样(3)整群抽样(4)放回抽样(5)不放回抽样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1)了解各种数据的来源及采集方法(2)掌握抽样方法(三)思考与实践能够正确运用抽样方法进行科学抽样。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第三章统计分析软件R操作(一)目的与要求1.能够运用R软件进行数学计算2.能够运用R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析3.能够正确将各种文件格式数据导入R软件,并将计算结果输出并保存为各种格式的文件(二)教学内容R软件的基本操作(三)思考与实践能够熟练使用R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科学研究、决策和管理中。
本课程旨在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统计思维。
二、教学目标1.熟悉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知识;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培养数据分析和统计思维的能力;4.学会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统计学基本概念与原理1.1统计学的定义和目的1.2统计学的发展历程1.3数据类型和变量分类1.4抽样和抽样方法1.5统计学中的概率概念2.描述统计学2.1数据的整理和图表展示2.2中心趋势的度量2.3数据的离散程度度量2.4相关与回归分析3.概率与概率分布3.1概率基本概念3.2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3.3常见概率分布(正态分布、二项分布等)4.统计推断4.1抽样分布与估计4.2假设检验4.3方差分析4.4回归分析与预测五、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课堂讨论,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统计软件实践: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统计学相关领域的深入阅读和研究,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六、考核方式1.平时作业(20%):对课后作业进行评分,包括理论问题和数据分析题目。
2.实验报告(30%):完成统计学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3.期中考试(20%):对第一、二章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4.期末考试(30%):对整个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核。
七、参考教材1.王小莫,《概率与统计》2.林超仁,《大数据统计学》3.高路凯,《统计学基础》八、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15周,按以下进度进行教学:第1-2周:统计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第3-5周:描述统计学第6-8周:概率与概率分布第9-13周:统计推断第14-15周:复习和期末考试以上是《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统计学是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采取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交替进行的方式,理论讲授部分主要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及预测,重点讲授各种统计方法,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数、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实验操作部分包括统计工作过程的实验、Excel等电子表格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统计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三个实验。
二、教学大纲1.教学目的开设此课旨在培养学生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方法及在Excel等统计软件中的运用,达到能应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2.教学要求(1)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积极备课,认真准备实验,对课程内容要融会贯通,切忌照本宣科。
授课在多媒体教室,结合典型实用案例和相关统计软件,理论讲授与上机操作交替进行。
做到授课内容与大纲相符,注重全程考核,最终成绩由考勤、调查方案设计、实验报告撰写、调查报告撰写、上机测试及期末考试构成,成绩评价体系标准真实、严谨、公平、公正、公开,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2)对学生的要求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熟练应用Excel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3.预备知识或先修课程要求先修课程包括《概论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等。
4.教学方式课程包括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两部分。
理论授课32学时,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实验操作24学时,包括统计工作过程实验、Excel等统计软件的运用及统计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教师引导、实地调查为辅。
5.实验环境和设备1)硬件环境:每个学生一台微型计算机。
2)软件环境:Windows 7、Office 2007(或以上版本)(Excel需安装数据分析及规划求解功能)软件包、卓越班学生还需SPSS、DPS软件包。
《统计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098006 开课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时:45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一)学分:2.5 英文译名:Statistics一、课程的任务与目的(一)统计学课程是经教育部批准的经济学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方法科学。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能够熟练应用Excel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
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一)绪论掌握统计学的含义,理解统计学与统计数据的关系;熟悉统计学的分科;了解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具体内容为:1、统计与统计学2、统计学的分科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掌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内容,统计数据的分组方法;熟悉数据的计量与类型,数据的搜集方法,能够编制频数分布表;了解频数分布的图示方法和类型。
具体内容为:1、数据的计量与类型2、统计数据的搜集3、统计数据的整理(三)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掌握均值的计算方法,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离散系数的适用场合;熟悉众数、中位数、几何平均数的特点及计算;了解极差的含义及特点,偏态、峰度的测度方法,统计表的编制等。
具体内容为:1、分布集中趋势的测度2、分布离散程度的测度3、分布偏态与峰度的测度4、统计表与统计图(四)抽样与抽样估计掌握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抽样估计的基本方法和样本容量的确定方法;熟悉抽样调查中的基本概念,样本统计量的分布与总体分布之间的关系;了解分层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的含义,特点和运用场合。
内容包括:1、抽样调查中的基本概念2、抽样分布3、抽样估计的基本方法4、其他抽样组织方式及其抽样估计。
(五)假设检验掌握总体均值,比例和方差的假设检验;熟悉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检验中的两类错误;了解假设检验中的其他问题。
一、课程基本信息本教学大纲旨在对袁卫统计学课程进行全面规划,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以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课程目标1.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具备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4.了解统计学最新发展动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统计学导论1.统计学的基本概念;2.统计学的应用领域;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概率论基础1.概率的定义和性质;2.概率分布和概率密度函数;3.离散型随机变量和连续型随机变量。
第三章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1.描述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统计推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假设检验、置信区间的应用。
第四章抽样调查原理1.抽样调查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随机抽样方法和技术;3.调查问卷设计和实施。
第五章回归分析1.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和应用;3.多元回归分析的应用。
第六章时间序列分析1.时间序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时间序列分解和预测方法;3.季节性趋势和周期性趋势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将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和答疑解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五、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方面:1.平时作业:教师将根据课程内容布置相关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课堂表现:学生将根据课堂表现情况获得一定的分数,包括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3.期中考试:教师将组织期中考试,以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水平;4.期末考试:学生将参加期末考试,以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六、课程时间安排与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为**18周**,每周**4学时**,共计**72学时**。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1. 课程简介- 介绍统计学的定义和作用- 强调统计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重要性2. 学习目标- 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统计思维3. 课程内容3.1 描述统计学- 数据收集和整理- 描述性统计量的计算和解释- 数据可视化方法3.2 推论统计学- 抽样与抽样分布-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3.3 统计学实践- 统计软件的使用- 实际问题的统计建模和解决4. 教学方法- 授课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统计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并进行案例分析和示范。
- 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
-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数据分析案例和统计软件的操作,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 小组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培养合作与沟通能力,并加深对统计学知识的理解。
5.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占比:30%- 作业与实验报告:30%- 期末考试:40%6. 参考教材- "统计学",作者:王若飞,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现代统计学原理",作者:李晓霞,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7. 注意事项- 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包括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相关知识。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与同学和教师保持互动。
- 强调数据分析的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 课程进度安排- 第1-2周:课程介绍与基本概念- 第3-5周:描述统计学- 第6-8周:推论统计学- 第9-11周:统计学实践- 第12-14周:复习与期末考试准备本课程教学大纲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统计学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以及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计学》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统计学课程类型:基础必修课课程代码:0913025适用专业:18注会创新班学分:3.0学时:48先修课程:无后修课程:无二、课程性质《统计学》是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是为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为企业服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一门课程,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工具。
该课程的内容包括统计学的基础知识与研究方法,使学生系统掌握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而在实践中有效地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统计活动,灵活掌握运用统计的基本工具和方法,开展统计各项职能,为企业成功营造统计活动空间,提高统计管理和研究水平,提供能力保障。
三、课程设计1、课程目标设计(1)能力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统计基础的基本方法和理论体系,培养统计整理和统计方法运用的能力。
2)具体目标:①能够识别统计调查的方法;②学会统计整理分析方法应用;③学会动态数列分析方法应用;④学会指数分析方法应用;⑤具备统计分析的能力;⑥培训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
(2)知识目标1)了解统计的研究对象;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概括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2)掌握统计调查方案;掌握统计调查方法;3)了解观察法的含义;访问法的应用方法;问卷设计的方法;4)了解统计分组;了解分配数列;5)了解统计表的种类;了解统计表的编制规则;了解统计图的概念和种类;6)掌握总量指标;掌握相对指标;7)了解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掌握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与分析;8)了解动态数列的概念;了解动态数列的种类;了解动态数列的编制原则;9)熟悉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掌握平均指数的计算;了解指数体系的含义;10)了解动态数列的水平指标;了解动态数列的速度指标;理解趋势的意义,运用长期趋势测定方法对长期趋势进行测定;掌握计算季节比率,并深刻理解季节比率的经济含义。
2、课程内容设计(1)设计整体思路完全按照统计分析的流程特点设计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
统计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科学。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统计学的核心概念,如概率、随机变量、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
二、课程目标1、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统计学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和实验设计等。
3、能够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理解数据分析和解读的流程。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统计学基础知识:概率论基础、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抽样分布。
2、描述性统计:数据的图表展示、数据的数值描述、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3、推论性统计: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
4、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实验设计的类型和实施。
5、统计软件应用:Excel、SPSS、R等统计软件的使用,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6、数据分析案例: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总计学时,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侧重于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实践教学部分则注重于统计软件的运用和数据分析的实践。
具体安排如下:1、理论教学部分(学时):讲解统计学的基础知识、描述性统计和推论性统计的内容。
2、实践教学部分(学时):学习统计软件的应用,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的实践操作。
五、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我们将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六、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将采用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和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具体安排如下:1、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将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定。
统计学教学大纲统计学教学大纲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广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它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帮助我们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问题。
统计学的应用领域涉及经济、医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因此,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份统计学的教学大纲,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统计学知识。
第一部分:统计学基础知识这一部分将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调查问卷、采样方法和数据收集的技巧。
此外,还将介绍统计学中常用的术语和符号,如平均数、中位数、标准差等,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第二部分:描述统计学描述统计学是统计学的基础,它涉及对数据的整理、总结和表达。
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图表和图形来展示数据的分布和关系。
例如,直方图、饼图和散点图等。
此外,还将介绍如何计算和解释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如均值、方差和标准差等。
第三部分:概率论概率论是统计学的基础,它涉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规律性。
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学习基本的概率概念和计算方法,如事件的概率、条件概率和独立性等。
此外,还将介绍概率分布和随机变量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应用场景。
例如,正态分布和二项分布等。
第四部分:统计推断统计推断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它涉及从样本中推断总体的特征和规律。
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估计。
假设检验是一种用于判断统计推断是否成立的方法,而置信区间估计则是一种用于估计总体参数的方法。
此外,还将介绍如何选择适当的统计检验方法和解释结果。
第五部分: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用于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和预测。
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学习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他们将掌握如何拟合回归模型、评估模型的拟合程度和解释回归系数等。
此外,还将介绍多元回归模型和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统计学教学大纲
2005-08-26
统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9037
课程名称:统计学
英文名称:Statistics
学时:40(理论)+8(实验)
学分:3
适用学科:经济和管理学科通识教育平台
课程性质:学科通识A组课程
先修课程:微积分、概率论、经济学
一、课程教学目标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大量数据如何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论科学,它是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介绍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包括:统计指标、数字特征、动态分析、指数分析和简单的趋势模型及抽样推断、相关和回归分析。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
(一)使学生了解统计在社会经济应用及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方法;
(二)使学生在掌握统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容易理解其他课程中的一些数量分析方法,并能独立完成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
(三)为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和学习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数量经济课程打好基础。
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并能够结合经济管理理论加以应用。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有基本的认识,基本了解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和统计学的应用。
具体包括:理解统计的含义,认识统计的研究对象,掌握统计学的研究方法,理解统计学的基本范畴包括总体与样本、标志与变量、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了解统计学的作用、统计的应用及统计研究的一般程序。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学的性质
一、统计的含义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本范畴
一、总体与样本
二、标志与变量
三、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第三节统计学的应用
一、统计学的作用
二、统计学的应用
三、统计研究的一般程序
第二章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统计数据的概念,了解计量尺度及数据的种类,认识数据的质量要求,掌握数据的调查方式及方法,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制定,掌握各种统计调查方式的具体特征,理解统计调查误差的概念及其种类。
理解统计分组的概念,了解统计分组的作用,掌握统计分组的方法,理解频数分布的概念,了解变量数列的种类,掌握变量数据的编制,了解频数分布的主要类型,学会编制和运用统计表。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数据概述
一、数据及其计量尺度
二、数据的类型
三、数据的质量要求
第二节统计调查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和种类
二、统计调查方案
三、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
四、统计调查误差及其防止
第三节统计分组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骤
二、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
三、统计分组的方法
第四节频数分布
一、频数分布的概念
二、变量数列的种类
三、变量数列的编制
四、频数分布的主要类型
第五节统计数据的显示
一、统计表的意义和构成
二、统计表的种类
三、统计表的设计
第三章数据描述的综合指标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了解总量指标的分类,掌握时点指标与时期指标的区分;理解相对指标的概念,了解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掌握六种相对指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理解平均指标的概念及作用,了解平均指标的分类,掌握数值平均数包括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位置平均数包括众数、中位数、分位数的计算原理;理解变异指标的概念及作用,掌握变异指标包括极差、分位差、平均差、标准差及离散系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概述
二、总量指标的分类
第二节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概述
二、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
三、相对指标的种类
第三节平均指标
一、算术平均数
二、调和平均数
三、几何平均数
四、位置平均数
第四节变异指标
一、变异指标概述
二、极差
三、分位差
四、平均差
五、标准差
六、离散系数
第四章抽样推断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抽样推断的基本原理及其作用,掌握全及总体和抽样总体、全及指标和抽样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了解抽样的基本方法包括重置抽样和不重置抽样,理解抽样分布的概念,掌握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学会简单随机抽样参数估计的方法,掌握抽样设计的基本原理,能够进行简单的抽样设计,并能掌握各种抽样组织形式的特点及适用场合,掌握必要样本容量的计算。
教学内容
第一节抽样推断概述
一、抽样调查及其特点
二、抽样推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三、抽样的基本方法
四、抽样调查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抽样分布
一、抽样分布的概念
二、重置抽样分布
三、不重置抽样分布
第三节参数估计
一、参数估计的基本概念
二、参数估计的优良标准
三、参数估计方法
四、常见的参数估计
第四节抽样设计
一、抽样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抽样组织设计
三、必要样本容量的计算
第五章相关与回归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相关关系的概念,了解相关关系的种类,掌握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联系与区别,掌握相关关系的测定方法,掌握简单线性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学会测定两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掌握运用最小二乘法原理求解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能在经济分析中进行正确运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相关与回归概述
一、相关关系的概念
二、相关关系的种类
三、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第二节相关关系的测度
一、相关表及相关图
二、相关系数
第三节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一、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拟合
第六章时间数列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时间数列的概念,了解时间数列的分类,掌握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掌握时间数列发展水平指标和发展速度指标的计算方法,掌握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在经济分析中进行运用;理解时间数列的构成,掌握长期趋势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趋势修匀法、配合趋势线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时间数列的编制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
二、时间数列的分类
三、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
第二节时间数列的分析指标
一、现象发展的水平指标
二、现象的发展速度分析指标
第三节长期趋势的测算
一、时间数列的构成
二、长期趋势的测算意义及表现形式
三、长期趋势的测算方法
第七章指数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指数的概念及特点,了解指数的分类,掌握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的基本概念及编制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指数概述
一、指数的概念与特点
二、指数的种类
三、指数的作用
第二节综合指数
一、综合指数的编制原理
二、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三、综合指数的应用
第三节平均数指数
一、平均数指数的编制原理
二、平均数指数的编制方法
三、平均数指数的应用
三、教学安排与方式
教学以课程讲授为主,配合学生社会调查实践和上机练习的教学形式。
讲授课时为40学时,实验学时为8学时,学生课内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1.5。
列表如下:
实验项目安排表:
四、考核方式
闭卷;笔试
五、推荐教材及参考资料
[1] 统计学,许涤龙,邹新月,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8.
[2] 统计学教程,宋光辉,湖大出版社,2000.
[3] 统计学,[美]David Freedman等著,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4] 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基本理论与方法入门,周恒彤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5] 统计学,黄良文,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6] 统计学,陈珍珍,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最近更新( 2005-1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