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诗词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及解析(下)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10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2010高考语文详解全国卷11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2008年高考诗词鉴赏全解释一(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答案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赏析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浏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西山重岭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诗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本栖息在那里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潘大临是属江西诗派,他的作品原有柯山集二卷,已佚现在尚存的作品只有二十多首诗和那句脍炙人口的满城风雨近重阳当时人们对他的诗歌评价甚高,黄庭坚称他早得诗律于东坡,盖天下奇才也(书倦殻轩诗后,后来陆游也说他诗妙绝世(跋潘邠分老帖从上面所举的两首诗来看,他的确是出手不凡,本诗在思想内容方面比较充实缅怀古时的英雄而结以归隐之志具有较深的情感内蕴虽说叹是地思引,情调比较低沉,但这是诗人无可奈何的处境中,所发出的不平之声只要看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这样的诗句便可体会到诗人对于历史上建立的丰功伟绩的人物是多么景仰,他何尝不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可是由于时代和社会的限制,他只能终老于江湖之上尽管诗人故作平淡之语本诗的三个特别地方一是意境阔大,笔力雄健;二,结构严谨,对仗精工;诗句凝炼二(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注]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答案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赏析宋代李弥逊春日即事,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李弥逊字似之,吴县(属江苏)人宋徽宗大观初登进士第南渡后,以争和议忤秦桧,乞归田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本诗主要是借诗人自身处境的描写来抒情(或李诗主要是用反衬的手法来抒情)通过车尘不到深受冷落的处境和自掩门的动作(或通过宿鸟声反衬张罗地的冷寂),抒发了主人公失意不平之情(表现了主人公傲岸的性格,对世态炎凉的不屑之意)三(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题李世南画扇蔡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注]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蔡肇(?一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瓮:这里指水瓮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面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里呈现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答案: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四(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10分)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答案: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意思接近即可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赏析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初名绛,曾自署蒋山庸昆山(今属江苏省)亭林镇人早年参加过"复社"反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时,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抗清起义,失败后曾游历山东河北山西诸省关塞,考察山川形势,以为恢复故国的准备,晚年定居华阳,卒于曲沃这是一首酬答诗,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五(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壬辰寒食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_ (篇名)(1分)答案:游褒禅山记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B)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答案: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层(1分)赏析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损之)曾为江宁通判.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于江宁牛首山(今江宁县南).皇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下此诗.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王安石虽然是大有作为之人,但他同样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进取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一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导读这一年即皇佑四年(1052),王安石只有三十二岁,他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不能付诸于实际六(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赏析首(引庾信拟咏怀诗)首联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顾安唐律销夏录谓此诗首句既有掩柴扉三字,而下面七句皆是门外情景,如何说得去?不知古人用法最严,用意最活,如掩柴扉下紧接以苍茫对落晖句,便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也何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莫,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莫之感颔(对比)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颈(引庾信入彭城馆)故衣指莲花败叶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尾(烟火一作灯火)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比拟,如说新月学扇能答出一种修辞方法并能举例说明的,给1分;如答成排比,并以前四句为例的,也可给1分(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动静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赏析江山如此多娇傍晚时分,秋风徐徐地吹来,令人感觉全身透凉,舒服又惬意周德清刚吃完晚饭,肚子饱得难受,他就想去散散步以促进消化于是,德清来到浔阳江旁,就在那附近逛了一圈他放眼看去,只能看到几尺之内的事物,总觉没法尽兴他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何不登上浔阳城楼,纵目远眺万里长江呢?黄昏景总是美丽动人的,得赶快登高临望抓住一景一物,饱览祖国河山啊于是德清就向浔阳城楼走去傍晚散步的人很多,也有一些人登上浔阳城楼看风景城楼很高,德清很不容易才登上城楼人站得高就能看得远,总有一种大地尽在我脚下的感觉,何况德清现在是站在浔阳城楼上,远近风景尽收在他眼底站在城楼上,就有登高临远的感觉了,德清放眼远看,看到浩渺清澈的万里江水滚滚的流着,宛如一条银光闪烁的白练,淮南远山看似数点,苍翠得如蓝靛他又收回眼光看看近处,看到在宽阔浩瀚的江面上,江帆几片,轻疾如飞箭地开着,巍峨高耸的庐山上,山泉瀑布好像千尺银河要落地,快得如闪电啊!这是多么色彩鲜艳美丽壮观的景色啊!德清不禁感叹:为什么我以前就没有留意到呢?真是可惜呀!原来祖国的河山是如此多娇的,就我眼前的一段江水,几座青山,几片江帆,一条山泉就已经如此美丽了,那我没看到的美景想必还有很多看来,我以后要多出来散步才行,要把祖国的美丽河山都看透这时晚霞散开了,在天边渐渐消逝,变成了雾气雾水,天色也变黑了德清被刚才看到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不愿离去,只想再多留一会儿,他觉得还有更美丽的景色在等着他这时一轮新月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来,在普通眼里,新月就只是新月,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可是德清被刚才看到的万里长江的壮丽雄奇景象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他觉得这一轮新月在挑逗他,故意露着半边脸,看上去像半圆形团扇的样子新月可真冤枉啊,她老人家用得着去挑逗德清你吗?是德清的诗情发作又在胡思乱想了他在想:如此娇美的江山,我应该用什么言语来描述她呢?怎样才能表达我对她的喜爱呢?这时,一群鸿雁排成一字从天空中飞了过来,这一群雁声把德清从幻想中惊醒过来他抬头看着这一群鸿雁,想起了王勃的落雁与故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他想:王勃真是有才华啊!我也要作一句诗句,要跟他的一样精妙,这样我也可以被人千古吟唱了德清闭上眼睛回想刚才所看到的一切,他要把看到的江水青山江帆山泉晚云新月鸿雁都一一描写出来,那该怎样写呢?一眨眼功夫,他就想出来了:既然江水如白练,远山似数点,江帆山泉都像在飞,新月只有一弦,鸿雁要南飞,那我知道如何描述如此多娇的江山了于是,德清下了城楼,就飞快地跑回家,拿起笔就写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他一口气就把这首曲写了出来他摸了摸胡子,看着曲子,不禁为自己那么有才感到高兴他想:今晚的散步真是正确的选择,明晚还得去,如此娇丽的江山真该多去观赏,而且还是我作曲的好材料想完,他有再一次拿起自己的作品欣赏起来一句一景,千姿百态,各放异彩这是作者傍晚登浔阳城楼的写景即兴之作浔阳江,即长江流经江西九江的那段作者把江水青山江帆山泉晚云新月鸿雁七种景物,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描写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又组成了一幅秀美河山的秋光图开篇伊始,气势不凡:纵目远眺万里长江,一条白色如练;放眼遥望淮上远山,无数清色似染作者从大处着眼,从远处落笔,勾画山水全貌,雄伟壮丽这两句写的是远景三四两句移近了视界江上轻帆数片,乘风顺流,疾飞如箭;江岸的近山崖壁上瀑泉直泻而下,奔如流电这两句以工整的对偶叙出,带着分明的动感,说明这是一组近景一二句是静态画面,三四句是动态镜头,动静变换,错落有致五六句写天空浮云和月亮的变化,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傍晚,天空的云气慢慢变成露气,笼罩在江面上空,初月冉冉升起,就像一把半圆形的团扇一个学字,使月亮变得富有人情,顿觉摇曳生姿和前四句相比,这两句笔势由急渐缓,由刚转柔,显示出一种朦胧和凄迷的意境最后一句写北塞鸿雁南归,成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不仅点明秋季时令,而且又为这无声诗的画面上留下了阵雁惊寒的音响,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面,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八(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1捻(nin):持取,捻弄(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赏析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这首词就是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应是一首伤春之作词的上片写春归景物先写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平了,时间分明已进入残节令了,天气乍晴乍雨,晴郎的天空,突然会下起小雨,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观看杏园已失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它像一个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显得憔悴而没有光泽了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泣血啼唤,多么令人伤感杜牧诗有: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这句可能化用小杜诗意片末,总括一句无奈春归,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词的下片,侧重写人写她独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手捻花枝这句似由冯延巳: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词意化来她信手捻着花枝儿,一会儿又放下花枝,默默无语上视天空,弄晴的小雨也不下了,只见远处一道残阳从云缝露出来,把霞辉洒在她满是愁容的脸上她心中的恨有谁能理解呢?诚然,词人没有写她恨什么但从词人给我们描绘的这幅春归图里,分明看见她面对春归景色,正在慨叹春光速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全词蕴藉含蓄,寄情悠远真是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余味九(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一水:亦作二水(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2)比喻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赏析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2十、(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此诗颔联以和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2分)答案屈原白居易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4分)答案内容漂泊的旅思;谪官的愁思;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年华易逝的伤感;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以“羁绪”领起全篇。
十一、(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十二、(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小孤山[宋]谢枋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008高考诗歌题鉴赏精选128首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
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
要求:所答内容不少于80字。
评分参考:如果认为以“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作结好,则从情景交融的间接抒情含蓄特点论,可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例。
如果认为以“一声长叹”作结好,,则从直接抒情,感情激烈饱满、爱憎分明角度论,可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例。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6分)蟾宫曲?九日①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
(2008年全国卷I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图,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解析】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答“明”“阔”,分析合理,酌情给分)技法指导: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是诗歌鉴赏题出现频率极高的一种题型,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含义)(2)如果用到了特殊表现手法,则要指出。
(手法)(3)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诗句意)(4)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意境或情感)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技法指导:本题考查“分析并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诗的卒章显志,由“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较容易把握诗人的情感——向往归隐,但要注意结合全诗去分析。
(2008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08年)13、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分)新雷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2)(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
(4分)(1)仰观宇宙之大,,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2)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3)“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此二句出自《》。
(4)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诗歌创作,体现了“慷慨以任气”的时代风格,开创了被后世誉为“”的优良传统。
(08参考答案:)13.(6分)(1)“觉春生”、“安排著”、“只待”。
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14.(4分)(1)俯察品类之盛(2)清清沙白鸟飞回(3)过秦论(4)建安风骨(09年)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元]舒颉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 . 。
. .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一.各省市试题情况一览表:二.各省市试题考点分布:特点:1.时代分布:唐宋领风骚。
这与选修模块开设《唐诗宋词选读》吻合。
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共涉及21首诗歌,选用唐代诗歌5首,宋代11首,金代1首,元代2首,明代2首。
2007年诗歌鉴赏共涉及24首诗歌,唐宋共占15首。
2.体裁分布:律、绝是重点。
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律诗7首,绝句8首,词4首,曲2首。
2007年选用绝句11首,律诗6首。
3.题材分布:写景咏怀为主。
2008年21首诗中,写景诗6首(另有3首咏怀诗由眼前景而生发感慨),咏怀诗8首,咏物诗3首,怀古诗2首,送别诗2首。
4.作者分布:选诗以非名家为主,名家的诗以非名篇为主。
名家的诗作中,只有李白的两首诗是可称名篇,其他的都是较冷门的诗歌。
5.考点分布:各地诗歌鉴赏题的考点分布比较全面。
从今年的试卷看,考查思想情感的有7套,考查艺术手法的有13套,考查内容的有8份套,考查语言的有6套,另外考查情景关系的有3套,考察形象分析的2套。
启示:1.要注意整体鉴赏题。
2007年高考,大多是针对某一“点”的题目,而今年,注重对“面”的考查,整体鉴赏的题目明显增加。
就诗歌而言,整体把握思想意蕴,情感基调是鉴赏的前提,是重中之重。
指导学生复习时要高度注意。
(今年考了7套:【福建卷】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江西卷】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辽宁卷】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北京卷】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重庆卷】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四川卷】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全国卷Ⅱ】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2008年高考诗词鉴赏试题汇编及解析1.(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
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
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
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
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
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浏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
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
西山重岭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
2008年高考诗词鉴赏试题汇编及解析(下)教学参考1117 10062008年高考诗词鉴赏试题汇编及解析(下)12.(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第14~16题。
(8分)壬辰寒食①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篇名)。
(1分)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4分)【参考答案】14.1分《游褒禅山记》15.3分 B16.4分“雪”隐喻了白发(1分)。
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
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
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解析】王安石虽然是大有作为之人,但他同样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进取。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
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
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这首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
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扫墓时写下此诗。
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损之)曾为江宁通判。
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于江宁牛首山(今江宁县南)。
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
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不能付诸于实际。
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注释】[1]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2]“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
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
[3]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
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4]巾:头巾;雪:白发。
[5]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6]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7]老:终老。
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13.(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⑴此诗颔联以和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2分)⑵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4分)【参考答案】⑴屈原白居易⑵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解析】据《金史·河渠志》载:“(大定)二十六年八月,河决卫州堤,坏其城。
上命户部侍郎王寂、都水少监王汝嘉驰传措画备御,而寂视被灾之民不为拯救,乃专集众以网鱼取官物为事,民甚怨嫉。
上闻而恶之,既而,……黜寂为蔡州防御使。
”救灾不力,获罪黜官,本属应当,但从这首作于贬官蔡州时的诗作中透露出的信息看,其中或有不白之冤,以致诗人如此耿耿于怀,愤愤不平。
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
蔡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淮河以北、洪河上游以南的地区,当汴、洛、淮、沔交通孔道,故用“水国”代称之。
秋风飒飒,万物萧瑟,被秋风轻轻“摇落”的自然是片片黄叶。
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终还是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如同黄叶般枯萎飘零的身世和命运,“日暮依杖水”的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丝呢?这一联,出句是因,对旬是果;前旬写景,后旬抒情,写景具体,抒情概括,使人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被秋风拂动的、郁结在诗人心底的“羁绪”究竟是什么。
以下六句,是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
颔联引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唐代著名诗人自居易以自况,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正直爱国如屈原,忧民忧时如自居易,皆不免被贬逐黜放的命运,何况自己?不过,自己虽然不像屈原、白居易那样含冤至深,但他们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博大胸怀、坚贞节操,自己也同样仿佛一二。
因此,颈联就直接怒斥那帮专门罗织罪名、陷己于不义之地的奸佞小人,尽管他们费尽心机,陷害贤良,并且得逞于一时,然而天理自在,道义犹存,鬼神可鉴,苍天有知。
如果说,“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是借古人写出了自已遭受冤屈、谪官异乡这一事实的话,那么,“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两句,则是对这一既成事实的不满、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其中既包含了对陷入于罪的小人的轻蔑,也表达了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
但现实终归是严酷的,尾联即明白无遗地坦露了在奸佞当道、君主寡恩、伸冤无望、前途渺茫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绪。
自古官场皆为是非纷争之地,有人飞黄腾达,有人含冤受屈,若要解除这些烦恼,辞官归隐、寄情山水不失为一条出路。
然而如今的宦海沉浮,几经折磨,“苍颜华发”,垂垂老矣。
经历了这样身心俱瘁的痛苦后,即使是辞官归隐,也嫌太晚太迟,何况获罪之人,羁绊在身,并无辞官之自由呢?更深一层地写出了自己贬官失意后的懊悔心情,同颔联,颈联相比,虽然显得压抑沉闷,令人有迟暮之感,但同时也能激起人们对身陷不幸且又衰老憔悴如此的更多的同情。
从诗题来看,西下的夕阳映照着波光鳞鳞的水面,倚杖伫立水边,映入眼帘的景色当远远不止“水国西风小摇落”这一句所能概括。
然而却无心观景,除了这一句外,全诗几乎没有接触到任何其实就在他眼前的具体景物,由此可知,充塞在他心底的“羁绪”该有多么复杂,多么深沉,以致稍微被外物触动,便同决堤的江河般一泄而出,滔滔不绝。
14.(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
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解析】这首诗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
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
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
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
“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的深沉感喟,藏锋不露,含思婉转,颇具匠心。
15.(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言之成理即可)【解析】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
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
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
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
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
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
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
明代王嗣奭《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
”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
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
“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
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16.(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参考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
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世、爱国志士的象征了。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用宋高宗和秦桧以及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