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龋齿是怎样发生的
- 格式:doc
- 大小:1.62 KB
- 文档页数:1
龋病名词解释龋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也叫做蛀牙或龋齿,指的是牙齿表面被酸蚀和细菌侵蚀所形成的病变。
龋病主要通过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和细菌相互作用产生,其中包括多种细菌、某些特定的细菌群落以及牙齿表面各种生物膜的形成。
龋病的形成通常经历以下过程:1. 龋病斑:牙齿表面大多残留食物残渣和细菌,细菌以碳水化合物为食物,产生酸性代谢产物,开始腐蚀牙釉质。
2. 龋病发展:酸蚀进一步破坏牙釉质,形成小洞口(龋蚀),腐蚀进一步深入牙本质层。
3. 龋病扩大:口腔中的细菌群聚于龋洞内,进一步侵蚀牙本质,形成更大的龋洞,并逐渐扩大,从而形成明显的蛀牙。
4. 龋病感染:细菌群体进一步侵入牙髓,引起牙齿神经供血组织的感染,引起牙痛、牙髓炎、牙根尖周炎等炎症症状。
龋病可以影响牙齿的外观和功能,并且在进展的过程中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如感染、疼痛、牙齿脱落、咀嚼困难等。
预防龋病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 均衡饮食:减少高糖及粘附性食物的摄入,增加蛋白质、蔬菜、水果、纤维等有益于牙齿健康的食物的摄入。
2. 注重口腔卫生:正确刷牙,每天至少刷牙两次,使用含氟牙膏,定期使用牙线和漱口水,保持口腔清洁。
3. 定期检查:定期到口腔医生处进行牙齿检查和清洁。
4. 使用含氟产品:使用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和含氟咀嚼片等产品可以有效补充牙齿所需的氟化物,增加牙釉质的抗酸性。
5. 牙齿密封剂:对于容易龋齿的儿童和青少年,可以使用牙齿密封剂保护牙齿表面,减少细菌和酸蚀的侵蚀。
6. 正确使用含糖食品:限制含糖食品的摄入量和频率,尽量减少长时间食用含糖食品的习惯。
龋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但只要我们正确地预防和治疗,可以很好地保护我们的牙齿健康。
口腔执业(含助理)医师执业资格考试模拟(口内)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以下哪项不是龋齿的发病过程() [单选题] *A、牙菌斑形成B、致龋菌代谢糖类产酸C、多聚糖形成D、硬组织脱矿溶解E、唾液减少分泌(正确答案)答案解析:龋齿的发病过程要经过牙菌斑形成、致龋菌在牙菌斑环境内代谢糖产酸形成多聚糖、酸使牙齿硬组织溶解成洞几个重要环节。
2、菌斑的形成过程中,形成细菌聚集的基础是() [单选题] *A、葡糖醛酸B、蔗糖C、葡聚糖D、果糖E、葡糖基转移酶(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菌斑的基质由细菌利用蔗糖合成葡聚糖而成,而一些细菌表面结合的葡糖基转移酶(GTF)对葡聚糖有很强的亲和力,从而形成细菌集聚的基础。
3、临床表现为洞内软化牙本质相对较少,着色深,洞底牙本质硬,光滑的龋病是() [单选题] *A、急性龋B、平滑面龋C、慢性龋(正确答案)D、浅龋E、静止龋答案解析:慢性龋:龋的进程多缓慢、持续,临床表现为洞内软化牙本质相对较少,着色深,质地相对干硬,不易用手用器械去除,洞底可见硬化牙本质,黄褐色,坚硬而光滑。
4、根据牙面解剖形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Ⅰ型为窝沟龋,则Ⅱ型为() [单选题] *A、点隙龋B、隐匿性龋C、根面龋D、线性釉质龋E、平滑面龋(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根据牙面解剖形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Ⅰ型为窝沟龋;Ⅱ型为平滑面龋。
5、银汞合金调拌完成以后,需要在多长时间之内完成充填() [单选题] *A、0.5~1分钟B、1~2分钟C、2~3分钟(正确答案)D、3~4分钟E、4~5分钟答案解析:银汞合金调拌完成后,用小的银汞合金充填器进行充填,充填应在2~3分钟内完成。
6、以下有关复合树脂的论述中,不恰当的是() [单选题] *A、无机填料是决定复合树脂物理性能和临床应用的关键成分B、树脂基质是复合树脂的主要聚合成分C、最常用的树脂基质是丙烯酸酯类D、床上每层充填和固化的材料厚度不超过2mmE、化学固化复合树脂为目前主流的复合树脂(正确答案)7、右上第一磨牙龋损窝洞制备时,鸠尾峡宽度一般为() [单选题] *A、颊舌牙尖间距的1/4B、颊舌牙尖间距的1/4~1/3C、颊舌牙尖间距的1/3~1/2(正确答案)D、颊舌牙尖间距的1/2~2/3E、颊舌牙尖间距的2/3~3/4答案解析:鸠尾峡的宽度一般在后牙为所在颊舌尖间距的1/3~1/2;鸠尾峡的位置应在轴髓线角的内侧。
蛀牙是怎么形成的化学原理
蛀牙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由于蛀牙的形成涉及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
以下是蛀牙形成的化学原理的简要概述:
1. 食物残渣附着:食物残渣中含有碳水化合物,例如淀粉和糖分。
这些食物残渣会附着在牙齿表面和牙缝中。
2. 口腔细菌代谢:口腔中存在大量的细菌,其中一种常见的细菌是产酸细菌,如链球菌。
这些细菌会利用附着在牙齿表面的食物残渣进行代谢,产生酸性物质。
3. 酸性环境:细菌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会导致牙齿周围环境酸化。
这种酸性环境会侵蚀牙齿表面的矿物质,尤其是牙釉质(牙齿最外层的坚硬保护层)。
4. 牙齿溶解:酸性环境下,牙釉质中的钙和磷会溶解,形成微小的溶解孔。
这些溶解孔会进一步加速酸性环境对牙齿矿物质的侵蚀。
5. 菌斑形成:当牙釉质被侵蚀后,细菌和食物残渣会进入牙齿内部形成菌斑(牙菌斑)。
菌斑是一层粘性的微生物群体,由细菌和细菌代谢物组成。
6. 酸性代谢产物:在菌斑中,产酸细菌继续代谢碳水化合物,产生更多的酸性物质。
这些酸性物质继续侵蚀牙齿矿物质,导致蛀牙进一步发展。
因此,蛀牙的形成是一个由食物残渣、细菌代谢产物和酸性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有效的口腔卫生习惯和定期的口腔护理可以帮助预防蛀牙的形成。
龋齿(烂牙,龋病,虫牙,蛀牙)【病因】目前公认的龋病病因学说是四联因素学说,主要包括细菌、口腔环境、宿主和时间,其基本点为:致龋性食物(特别是蔗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在糖,紧紧贴附于牙面由涎液蛋白形成的获得性膜上,在这种由牙齿表面解剖结构和生化、生物物理特点形成的不仅得以牢固的附着于牙面,而且可以在适宜温度下,有足够的时间在菌斑深层产酸,侵蚀牙齿,使之脱矿,并进而破坏有机质,产生龋洞。
【症状】1.询问对冷热酸甜等刺激的反应,有无食物嵌塞和自发性痛。
2.检查牙体硬组织色、形、质的改变,龋坏的部位、深度和类型。
注意邻面、颈部或牙龈遮盖部位的龋洞。
必要时可摄X线照片检查。
3.按龋坏的程度可分为①浅龋龋坏限于釉质或牙骨质,一般无自觉症状,探查时无反应。
②中龋龋坏侵入牙本质浅层,可有冷、热、酸、甜激发痛和探痛。
③深龋龋坏侵入牙本质深层,但未穿髓,一般均有激发痛和探痛,无自发痛。
4.按龋坏的病变类型可分为①慢性龋病程长,龋坏组织质地较硬,干燥而染色较深。
②急性龋病程短而进展迅速,龋坏组织质地松软,湿润而染色较浅。
如在很短时间内多数牙甚至全口牙均发生急性龋坏,龋坏牙面广,向深部发展快,在牙颈部常呈环状,又称为猛性龋。
③静止性龋龋洞呈浅碟状,龋坏发展非常缓慢或静止,洞常露出坚硬、光滑而着色的牙本质层。
④继发性龋发生在充填物或修复体边缘的龋坏。
【临床表现】1.龋病好发部位龋病的好发部位与食物是否容易滞留有密切关系。
牙齿表面一些不易得到清洁,细菌、食物残屑易于滞留的场所,菌斑积聚较多,容易导致龋病的发生,这些部位就是龋病好发部位,包括:窝沟、邻接面和牙颈部。
【饮食保健】1,不适宜吃的食物:1)酸性食品因酸性食物在口腔乳酸杆菌的作用下能产生更多的乳酸,而乳酸在已受到破坏的牙龋洞里进一步脱钙,使龋齿面积增大,病情进一步加重。
所以应少食酸性食物黑色素瘤中药,且食后应刷牙清除齿缝龋洞内的食物残渣。
这类食物有石榴、杨梅、酸枣、醋等。
影响龋齿发生的因素
影响龋齿发生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口腔卫生状况: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会导致食物残渣、细菌等在牙齿表面积聚,形成牙菌斑,从而增加龋齿的风险。
2. 饮食习惯:高糖、高酸、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习惯会增加龋齿的发生率,因为这些食物会提供细菌生长的营养物质,并产生酸性代谢产物,腐蚀牙齿。
3. 口腔生理特征:个人的口腔生理特征也会影响龋齿的发生。
例如,牙釉质薄弱、牙釉质缺陷、牙釉质不均匀等都会增加牙齿受到细菌侵蚀的风险。
4. 口腔菌群:口腔内的细菌群落的失衡也会导致龋齿的发生。
某些细菌产生酸性物质,有利于龋齿的形成,而抑制这些细菌的菌群则有助于预防龋齿。
5. 口腔pH值:口腔pH值的变化也会影响龋齿的发生。
口腔中的酸性环境有利于龋齿的形成,而唾液中的缓冲作用可以中和酸性,保持口腔正常pH值有助于预防龋齿。
6. 牙齿结构:牙齿结构的缺陷、不正常的牙齿排列、牙齿之间的密合度等因素也会增加龋齿的风险。
因此,要预防龋齿的发生,需要定期刷牙、使用牙线进行清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控制口腔酸碱平衡,并及时进行口腔检查和治疗。
龋病科普文章龋病,又被称为蛀牙,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
它主要由细菌引起,常出现在牙齿表面,特别是咀嚼食物的部位。
龋病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牙齿表面的微小损伤开始,逐渐侵蚀牙齿组织,最终形成可见的蛀洞。
牙齿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咀嚼食物、辅助发音和美化面容的功能。
然而,龋病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牙齿的功能和美观,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和不便。
那么,龋病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龋病的病因。
龋病的主要病因是细菌,特别是一种称为龋齿链球菌的细菌。
这种细菌存在于口腔中,通过摄入含糖食物后,会产生酸性物质,侵蚀牙齿表面的矿物质,导致牙齿组织受损。
龋病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初始龋病阶段,此时牙齿表面的微小损伤刚刚形成,往往不易察觉。
接下来是进展龋病阶段,此时细菌已经侵蚀了牙齿表面的矿物质,形成可见的白色斑点。
如果不及时治疗,龋病会进一步发展到扩展龋病阶段,此时牙齿组织进一步受损,形成蛀洞。
最后是严重龋病阶段,此时蛀洞扩大且深入牙髓,引起牙髓炎,患者会出现牙痛、牙髓坏死等症状。
预防龋病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包括每天刷牙两次,使用含氟牙膏,使用牙线清洁牙齿间隙。
其次,要控制饮食,减少摄入高糖食物,特别是粘性糖果和甜饮料。
另外,还可以通过定期口腔检查和洗牙来及早发现和清除牙菌斑,防止龋病的发生。
治疗龋病的方法有多种。
在初始龋病阶段,可以通过牙釉质再矿化的方法,促进牙齿组织的再生。
在进展龋病阶段,可以采用牙膏和漱口水等含氟治疗,帮助修复龋齿。
而在扩展龋病和严重龋病阶段,需要进行牙齿修复,如补牙、根管治疗等。
龋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对患者的口腔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预防龋病是关键,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饮食控制是预防龋病的重要措施。
此外,及时治疗龋病也是必要的,可以通过牙齿修复等方法恢复牙齿功能和美观。
希望通过科普文章的介绍,大家能够更好地了解龋病,保护好自己的牙齿健康。
⼀、概述 1.定义:龋是⼀种由细菌引起的⽛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
最后导致有机物分解,⽆机晶体破坏,⽛硬组织缺失。
2.发病情况:龋是⼀种古⽼的疾病。
在原始洞⼈的头颅中就已经发现了龋。
在铜器时代,龋的发病率为21.87%,⽽现代⼈的发病率为40~80%。
龋的发病因种族和地区不同⽽不同。
3.好发部位:磨⽛窝沟,⽛邻接⾯,⽛颈部。
4.特点:龋的发⽣是不对称的;龋的发病是从外向内;龋的发⽣⼀定要有细菌的参与;⼀旦腐质去除后,龋也就停⽌了。
⼆、临床分型: 1.急性龋:⼜称猖獗龋。
短期内全⼝或多数⽛发⽣龋。
2.慢性龋:进展缓慢,通常成⼈龋属此类。
3.静⽌龋:见于乳磨⽛或第⼀、⼆恒磨⽛,外观呈浅碟状。
第⼀节 ⼀、⾁眼观察: ⽩垩⾊或墨浸⾊、棕黄⾊。
早期粗糙,后期形成龋洞。
⼆、光镜观察: 横纹明显、混浊、⾊素沉着、透明、崩解 (⼀)平滑⾯龋: 病损呈三⾓形,其顶部朝向釉⽛本质界。
常发⽣在⽛邻接⾯或接触点下⽅。
早期平滑⾯龋分四层: 1.透明层: 是釉质龋最早的病理改变。
由于晶体脱矿,间隙增⼤,树胶进⼊孔隙后透明所致。
该层孔隙容积约为1%,⽽正常釉质孔隙容积仅为0.1%. 2.暗层: 此层混浊,模糊不清。
由于脱矿产⽣⼀些新的⼩孔,或透明层中较⼤的孔隙经再矿化后形成的⼀些微孔,使得空⽓能够进⼊⽽形成暗层。
此层有脱矿和再矿化,其孔隙容积占2~4%. 3.病损体部: 此层范围最⼴,脱矿最严重。
此层孔隙较⼤,树胶能够进⼊⽽透明,在透明的背景上,⽣长线和釉柱横纹明显。
此层孔隙容积占5~25%. 4.表层: 龋表⾯有⼀层相对完好的表层,厚约20~100mm.表层矿化度较⾼的原因可能是:表层含氟量⾼,镁的含量较低;来⾃唾液和病损体部的矿物离⼦可以使表层再矿化。
此层孔隙容积为5%. (⼆)窝沟龋: 病损常从窝沟的侧壁开始,沿釉柱长轴向深部扩展,形成三⾓形的龋损区,其基底朝向釉⽛本质界。
(三)潜⾏性龋: 窝沟底部的釉质较薄,龋损可很快发展到⽛本质,并沿釉质⽛本质界向两侧扩展,结果形成⼝⼩底⼤的潜⾏性龋。
龋病锁定[qǔ bìng]龋齿一般指龋病本词条由卫生计生委临床医生科普项目/百科名医网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周学东(主任医师)审核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汤亚玲(副主任医师)审核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龋病俗称虫牙、蛀牙,是细菌性疾病,可以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
如不及时治疗,病变继续发展,形成龋洞,终至牙冠完全破坏消失,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牙齿丧失。
龋病特点是发病率高,分布广。
是口腔主要的常见病,也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
目录1病因2临床表现3检查4鉴别诊断5治疗6危害7预防1病因目前公认的龋病病因学说是四联因素学说,主要包括细菌、口腔环境、宿主(即指寄生物包括寄生虫、病毒等寄生于其上的生物体)和时间。
其基本点为:致龋性食物糖(特别是蔗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紧紧贴附于牙面,由唾液蛋白形成的获得性膜。
这种获得性膜不仅得以牢固的附着于牙面,而且可以在适宜温度下,有足够的时间在菌斑深层产酸,侵袭牙齿,使之脱矿,并进而破坏有机质,产生龋洞。
1.细菌是龋病发生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致龋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产酸菌属,其中主要为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属和乳杆菌,可使碳水化合物分解产酸,导致牙齿无机质脱矿;另一种是革兰阳性球菌,可破坏有机质,经过长期作用可使牙齿形成龋洞。
2.口腔环境口腔是牙齿的外环境,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食物和唾液。
(1)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既与菌斑基质的形成有关,也是菌斑中细菌的主要能源,细菌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代谢产生酸,并合成细胞外多糖和细胞内多糖,所产的有机酸有利于产酸和耐酸菌的生长,也有利于牙体硬组织的脱矿,多糖能促进细菌在牙面的黏附和积聚,并在外源性糖缺乏时,提供能量来源。
(2)唾液在正常情况下,唾液有以下几种作用:①机械清洗作用;②抑菌作用;③抗酸作用;④抗溶作用。
龋齿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引言龋齿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它会导致牙齿的组织破坏和腐蚀,给人们的口腔卫生和咀嚼功能带来困扰。
龋齿的形成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本文探讨龋齿形成的原因,并介绍预防和治疗方法。
主体1. 口腔细菌口腔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它们和食物残渣在牙齿表面结合形成牙菌斑。
这些细菌会分解食物残渣中的糖类,产生酸性物质,进而腐蚀牙釉质,造成龋齿的形成。
2. 饮食习惯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导致龋齿形成的重要原因。
常食用高糖、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会提供细菌产生酸的营养来源,增加酸腐蚀牙釉质的风险。
此外,食物中的酸性物质也可直接腐蚀牙釉质,如柑橘类水果和碳酸饮料等。
3. 牙釉质质量牙釉质是保护牙齿的外层细胞组织,质量不好容易引发龋齿。
牙釉质质量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有些人天生牙釉质质量较差,容易受到酸的侵蚀。
此外,一些先天性缺陷和疾病,如唐氏综合征和风疹等,也会影响牙釉质的形成,增加患龋齿的风险。
4. 口腔卫生习惯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也是导致龋齿形成的因素之一。
不及时刷牙、使用不合适的刷牙技术和不使用牙线等都会导致口腔细菌滋生,增加龋齿发生的机会。
5. 口干症口干症是指口腔分泌减少,导致口腔黏膜干燥。
唾液是口腔的天然清洁剂,可以清洁口腔中的细菌和酸性物质,维持口腔的酸碱平衡。
因此,口干症会降低唾液的清洁能力,使牙齿更容易受到酸的侵蚀,增加患龋齿的风险。
6. 暴露在酸性物质中除了饮食中的酸性物质外,暴露在其他酸性物质中也会增加患龋齿的风险。
例如,长期吸烟和经常饮酒会使口腔中的酸性物质增加,腐蚀牙釉质。
预防和治疗方法1. 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预防龋齿的基础。
建议每天刷牙两次,每次至少两分钟。
正确的刷牙技术包括使用合适的牙刷和牙膏,刷牙时要轻柔且遍及牙齿和牙龈,并使用牙线或牙间刷清洁牙齿间的缝隙。
2. 适度摄入糖类和碳水化合物减少高糖和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摄入是预防龋齿的重要措施。
龋齿的发病原因是由于各种内外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近些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对龋齿的病因有了进一步解释。
认为龋齿是由细菌、糖类食物及牙的抗龋能力三种因素并存时而产生的牙体病。
口腔细菌的作用。
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在口腔里残留的食物残渣上繁殖,发酵而产酸,使牙齿被腐蚀,软化,脱钙。
牙齿脱钙后,便慢慢形成龋洞。
糖类是产生龋齿的必要条件。
糖类在龋齿的发生中起决定性作用。
尤其是含有蔗糖的食物,可使牙面的菌斑增多,而且其中致龋链球菌大量增加。
肌体的抵抗力对龋齿发生有明显影响。
肌体的抵抗力包括牙齿和全身的抗龋能力,肌体的内在因素可影响龋齿的发生。
尤其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等缺乏时,有助于龋齿的发生。
牙齿的形态、结构、位置、口腔卫生、唾液的量及性质,营养、内分泌、遗传因素系统疾病,免疫状态等,都对龋齿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牙齿咬合面上的窝沟点隙,错位牙两牙之间的邻接面,牙列不整,重迭牙等部位均易发生龋齿。
唾液粘稠、量少,口腔卫生差、内分泌紊乱、营养不良,结核病等系统疾病,微量元素缺乏均与龋齿的发生有关系。
龋齿发生后,开始时没有什么不适宜的感觉,仅在牙齿上有个小洞。
当龋齿渐渐发展变深,接近牙髓的感觉神经末梢时,吃冷、热、酸、甜的食物感到酸痛。
严重时可以引起牙髓炎或牙根周围炎,而引起剧烈疼痛。
那么,要预防龋齿的发生,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首先,应该注意口腔卫生,学会正确刷牙的方法,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
刷牙可使用保健牙刷和加氟牙膏。
微量元素氟可抵抗酸对牙齿的腐蚀。
其次,不要吃过多的糖,还要注意营养补充和体质锻炼,以增强抗病菌侵袭的能力。
最后,还应该记住平日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龋齿,及早进行修补治疗。
正确的方法是:牙刷应沿牙齿的长轴“竖刷”,即刷上牙时由上往下刷,刷下牙时由下往上刷,刷上下牙咬合面时,将牙刷毛按压在牙上,来回刷,刷完外面再刷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