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负性偏向的脑电生理机制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论中学生抑郁个体的负性认知加工偏向及认知调节策略摘要:抑郁情绪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认知心理学认为抑郁个体对信息的负性认知加工偏向是抑郁的发病机制。
负性认知加工偏向主要包括负性注意、记忆偏向,这种偏向导致个体产生一系列的不合理信念,丧失自我价值感,拖沓、自挫行为。
艾利斯的abc理论和伯恩斯的新情绪疗法是调节此类信念和行为的简单、有效策略。
关键词:抑郁情绪;中学生;负性认知加工偏向;abc理论;新情绪疗法中图分类号: 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02一、引言中学时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高速期。
身体形象的变化、学习压力的增大、人际交往的困惑极易使中学生产出一系列的情绪困扰,如抑郁、焦虑、孤独、自卑等。
其中,抑郁情绪是最常见的、发病率最高、对中学生学习、生活、个性发展影响最大的负性情绪。
研究发现中学生抑郁情绪的流行率在25%-44%之间,初中生抑郁情绪流行率为40%[1],高中生抑郁情绪流行率为45.5%[2]。
抑郁情绪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困惑、师生关系紧张、个人成长经历如家庭变故等,但是,这纷繁复杂的原因后面掩藏的发病机制是相似甚至相同的。
了解中学生抑郁的产生机制并提供相应的预防、调整策略对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二、负性认知加工偏向抑郁的发病机制一直是心理学家关注的热点,研究者从生理、心理层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认知心理学家beck(1967)认为抑郁的产生是由于抑郁患者具有消极认知图式所致,而图式被认为是影响信息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结构[3-4]。
这种消极认知图式导致个体产生“负性认知加工偏向”,这种负性认知加工偏向导致个体具有抑郁易感性。
目前对负性认知加工偏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注意、记忆方面。
(一)负性注意偏向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注意选择特定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编码和提取,抑郁易感性个体、抑郁个体在注意内外界信息时,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选取负性信息进行加工,由此产生“负性注意偏向”。
抑郁症患者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许媛美;盛利;张英辉;何小琼;赵正前;王文娟;翟长平【期刊名称】《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年(卷),期】2016(0)4【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抑郁症患者在执行线索提示任务时的行为学特点,探索抑郁症患者对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认知特点。
方法:筛选出符合国际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标准(ICD-10)的抑郁症患者20例(抑郁组),选取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方面与抑郁组相匹配的对照组20例。
采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化面孔情绪图片系统作为刺激材料,选择线索-靶子任务进行研究,比较两组被试在不同线索条件下反应时及正确率的差异。
结果:抑郁组的总体平均反应时比对照组总体平均反应时长(t=-5.579,P<0.01),对照组无效任务与有效任务反应时差值为正,抑郁组为负。
对照组、抑郁组均表现出有效任务正确率高于无效任务(t=8.353,2.994,P<0.01),中性图片正确率高于负性图片(t=7.363,4.499;P<0.01)。
结论:1抑郁症患者在执行线索提示任务时的反应速度较正常人慢,符合抑郁症患者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的症状特点;2正常人对情绪面孔图片表现出线索效应,抑郁症患者则表现出返回抑制,抑郁症患者未表现出显著的负性信息注意偏向。
【总页数】4页(P501-504)【作者】许媛美;盛利;张英辉;何小琼;赵正前;王文娟;翟长平【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安徽省蚌埠医学院精神医学系;安徽省荣军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4【相关文献】1.重度抑郁症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2.晚发抑郁症患者情绪面孔持续注意偏向的瞳孔监测研究3.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刺激注意偏向的眼动指标分析4.负性注意偏向、情绪加工缺陷与自我污名对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的链式中介作用5.不同状态抑郁症患者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很多人对于抑郁症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存在疑惑。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抑郁症的本质。
一、神经递质不平衡神经递质是大脑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化学物质,包括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这些神经递质在调节情绪、睡眠、注意力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神经递质含量往往出现不平衡。
血清素水平的下降被认为是导致抑郁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也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二、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也存在异常。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和前额叶皮质存在萎缩现象。
这些脑区负责情绪调节、认知功能等重要任务,异常的结构和功能会导致患者在情绪体验、记忆力和决策能力等方面出现问题。
三、遗传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也被认为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研究表明,抑郁症在家族中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亲属患病者的患病风险较常人要高。
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导致神经递质的异常分泌和传递,进而增加抑郁症的发生风险。
四、应激与环境因素应激事件和环境因素对于抑郁症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长期的压力、情绪刺激和不良的生活环境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这些应激事件可以改变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损害大脑结构和功能,进而引发抑郁症。
五、炎症反应的参与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炎症反应对于抑郁症的发生也发挥一定的作用。
炎症因子的释放和炎性细胞的活化可能导致神经递质不平衡等生物学改变,从而引发抑郁症。
六、治疗方法针对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药物可以增加神经递质的含量,缓解抑郁症症状。
2.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方式、提高应对能力,减轻抑郁症症状。
抑郁患者注意偏向的研究述评作者:邵婷婷曲可佳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第12期摘要抑郁患者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是抑郁产生、持续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学者了解抑郁患者认知方式以探明其抑郁成因的研究重点。
本文回顾了此领域以往多年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本领域的经典研究范式和理论解释。
同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关于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以期为以后的干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抑郁患者注意偏向自我相关性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0前言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
现在,抑郁症由于它的发生率之高,已经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它的发生机制自然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研究的重点。
注意偏向作为重要的抑郁认知易感性因素之一,可能严重影响着抑郁的发生机制,所以被广泛研究。
1抑郁患者注意偏向的研究范式1.1情绪stroop范式情绪stroop范式是被应用最多,也是最早发现注意偏向的研究范式。
经典的情绪stroop任务是让被试进行词汇的颜色命名任务,收集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在对抑郁患者进行情绪stroop研究中发现,负性词汇的命名时间比中性词和积极词时间更长。
它的局限在于将各种注意过程混杂在一起,无法进行区分,导致一切可能影响每个注意加工阶段的因素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争议较大。
1.2点探测范式抑郁患者注意偏向的研究中也经常使用点探测任务。
其关键的试验在于,把一系列的配对刺激(一个情绪刺激和一个中立刺激)通过屏幕呈现给被试,之后,在原先其中某一个刺激呈现的位置上会出现一个探测刺激,被试判断其位置的同时按键反应,记下反应时。
1.3线索——靶子范式观察注意的定向和转移最好的范式是线索——靶子范式,所以,它是研究中使用较多的经典范式之一。
它的试验程序就是屏幕上呈现两个方框,其中大多数为有效提示,无效提示占极少一部分。
抑郁症患者情绪认知的注意偏向及注意抑制特点抑郁症患者情绪认知的注意偏向及注意抑制特点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主要特征是持续的抑郁情绪和有关表现的认知失调。
本研究旨在探究抑郁症患者情绪认知的注意偏向及注意抑制特点。
通过文献综述及实验结果发现,抑郁症患者常常存在着注意向负面情绪信息偏移的趋势,并且在面对负面情绪信息时,难以有效地抑制注意力的偏向。
同时,抑郁症患者的情绪认知能力差,对自身的情绪状态缺乏敏锐的感知和处理能力,这些都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
因此,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情绪认知问题,应该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包括认知重构、注意技能训练等,以期提高他们的情绪认知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抑郁症;情绪认知;注意偏向;注意抑制;认知重构;心理健康引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全球超过3亿人口患有这种疾病,其中不少人因为缺乏有效的诊断和治疗而日趋严重。
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持续的抑郁情绪和有关表现的认知失调,这种认知失调往往包括对自身和外界的感知和判断。
情绪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的感知、表达和处理能力,是抑郁症患者认知失调的一个重要方面。
许多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情绪认知能力较差,这与他们的症状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
因此,深入探究抑郁症患者的情绪认知问题及其机制,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抑郁症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注意偏向和注意抑制两方面入手,探究抑郁症患者情绪认知的特点及其神经机制,希望为临床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抑郁症患者情绪认知中的注意偏向1.1 概念与方法注意偏向是指当面对两种或多种具有不同情感价值的刺激时,个体偏向于选择或更多地关注某一种刺激的倾向。
研究中通常采用的是“点探测任务”,通过探测个体对于刺激的反应时间和准确率,评估其对不同情绪信息的注意依赖性和优先级。
1.2 研究结果前期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通常存在注意向负面情绪信息偏移的趋势,即更加倾向于选择和关注负面情绪刺激,而对于正面情绪刺激则反应较弱[1][2][3]。
基于脑电与认知心理的情绪偏向与决策分析研究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脑电与认知心理的研究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情绪偏向与决策分析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情绪偏向指的是个体在认知和决策过程中对信息的倾向性反应,而决策分析则是探索人们在面对选择时的认知过程和决策结果。
脑电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生理学技术,可以记录到个体大脑活动中的微弱电信号。
通过对脑电信号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大脑在情绪偏向与决策过程中的相关活动。
认知心理是研究人类思维、记忆、感知和理解等心理过程的学科。
在情绪偏向与决策分析的研究中,认知心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体的情绪偏向会影响到其对信息的加工和记忆,从而影响到决策的结果。
通过对认知心理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情绪偏向与决策之间的关联。
情绪偏向与决策分析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认知过程和决策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个体在情绪偏向的影响下,会有一定的认知偏差和决策偏向。
例如,积极情绪会使得个体更加倾向于冒险和乐观的决策,而消极情绪则会导致个体更加趋向于保守和悲观的决策。
此外,情绪偏向还会影响到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记忆,从而影响到决策过程中的判断和选择。
基于脑电与认知心理的情绪偏向与决策分析研究可以为人工智能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通过深入了解情绪偏向与决策的关系,我们可以设计出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决策支持系统,帮助人们做出更加准确和合理的决策。
总之,基于脑电与认知心理的情绪偏向与决策分析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脑电信号和认知心理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情绪偏向对决策行为的影响,为人工智能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这一研究领域的进展将有助于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效率,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基于脑电和语音多模态特征的抑郁症多分类识别研究》篇一一、引言抑郁症作为现代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个人及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针对抑郁症的诊断,通常依赖专业医师的诊断和心理测量表等手段,然而这些方法存在效率低、主观性强等局限性。
因此,基于现代技术的抑郁症识别研究成为了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脑电和语音多模态特征的抑郁症多分类识别研究,为抑郁症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提供新的途径。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随着多模态技术的发展,结合多种生物信号特征的抑郁症识别研究日益增多。
其中,脑电信号和语音信号因其易于获取且富含信息,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研究中。
脑电信号反映了大脑的电生理活动,语音信号则体现了情感状态的变化。
通过融合这两种多模态特征,可以有效提高抑郁症识别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采集受试者的脑电和语音数据,提取多模态特征。
在脑电数据中,主要关注各脑区的频带特征、事件相关电位等;在语音数据中,提取语调、音强等特征。
随后,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和深度学习模型对提取的特征进行分类和识别。
在模型训练过程中,通过交叉验证等方法优化模型参数,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四、实验设计与数据采集实验对象为患有不同严重程度抑郁症的受试者以及健康对照组。
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专业的脑电采集设备和录音设备获取受试者的脑电和语音数据。
同时,结合临床诊断结果和心理测量表得分等信息,对受试者进行分类。
五、特征提取与模型构建在特征提取阶段,对脑电数据进行频谱分析、事件相关电位分析等处理,提取出与抑郁症相关的特征;对语音数据进行声学特征分析、情感特征提取等处理。
随后,构建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分类模型。
在模型构建过程中,采用多种算法进行对比分析,如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卷积神经网络等。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我们得到了基于脑电和语音多模态特征的抑郁症多分类识别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多模态特征融合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抑郁症识别的准确率。
负性情绪研究综述摘要情绪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正性情绪还是负性情绪都赋予人以重要的意义,负性情绪对自身身体机能与人格和应激性都有影响,而当前的人们明显对负性情绪的认识还很片面。
本文从一个积极的视角来探讨一下负性情绪。
从负性情绪的价值和判断、负性情绪的经典范式和生理机制三方面来阐述负性情绪,希望对于我们正确的认负性情绪,从而对控制自我的情绪、理解自我情绪和应用自我情绪有所帮助。
关键词负性情绪负性注意偏向资源限制理论一、认识负性情绪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任何情绪的产生都是有积极价值的,负性情绪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产物,如恐惧、愤怒、痛苦等基本情绪和一些与道德相关的负性情感,不仅对个体发挥保护、生存、信号和动力等基本功能,而且还有其重要的审美和生态价值。
(一)负性情绪著名情绪心理学家埃克曼(Ekmar)和弗里森(Friesen )研究显示,人类有六种基本情绪:愤怒,快乐,恐惧,惊奇,厌恶和悲伤,这些基本情绪在不同的文化中都能识别,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1]。
可见我们的情绪中有多数的负性情绪,那么负性情绪是什么呢?负性情绪(n egative affect , NA),也称消极情绪,是具有负性效价(效价,vale nee ,是指与特定生理或心理状态相联系的正性或负性负荷)的情绪。
它是反映个体主观紧张体验与不愉快投入的一般性情绪维度,包含了一系列令人厌恶的情绪体验,如愤怒、耻辱、厌恶、内疚与恐惧等,低的负性情绪水平表示一种平静的情绪状态[2]。
(二)负性情绪观念的变化以往对负性情绪的作用更多强调其破坏性,人们不愿意接受负性情绪,对负性情绪的调节也倾向于控制减少等消极的应对策略,如本世纪50年代埃利斯(A.Ellis )在美国创立了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 ,RET)。
这一理论又称为ABC理论。
A (Activating events )是指诱发性事件; B (Beliefs )是指对事件的信念、观念;C(Consequences)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3]。
视觉搜索范式下抑郁症患者的负性注意偏向李莎;栗觅;吕胜富;付冰冰;丰雷;王刚;钟宁【期刊名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年(卷),期】2016(030)003【摘要】目的:考察不同情绪环境中的视觉搜索任务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注意偏向的影响.方法:选取27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抑郁症住院患者,以及27例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与之匹配的正常对照.选用Nimstim情绪面孔图片库中的高兴、悲伤和中性面孔作为刺激材料,使用视觉搜索范式,比较两组被试在不同情绪环境中搜索反应时的差异.结果:抑郁组在高兴、悲伤环境中的反应时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4717.7±1907.1) msvs.(2406.2±1210.4) ms;(5186.1±2078.8) ms vs.(3093.0±1244.2) ms;均P<0.001];抑郁组在高兴与悲伤面孔环境中的反应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对照组在高兴面孔环境中的反应时小于悲伤面孔环境中的反应时[(2406.2±1210.4) msvs.(3093.0±1244.2)ms,P<0.05].患者组HAMD得分与反应时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面孔视觉搜索任务中,与正常被试相比,抑郁症患者抗情绪刺激干扰能力更差,没有表现出负性注意偏向.【总页数】5页(P167-171)【作者】李莎;栗觅;吕胜富;付冰冰;丰雷;王刚;钟宁【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国际WIC研究院,脑信息智慧服务北京市国际合作基地,北京100124;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53;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国际WIC研究院,脑信息智慧服务北京市国际合作基地,北京100124;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53;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国际WIC研究院,脑信息智慧服务北京市国际合作基地,北京100124;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5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8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8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88;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北京100088;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国际WIC研究院,脑信息智慧服务北京市国际合作基地,北京100124;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53;日本前桥工科大学生命信息系,日本前桥市371-08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41;B842.6【相关文献】1.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后注意偏向的变化 [J], 王军;柳艳松;周振和;袁国桢2.难治性与一般性抑郁症患者失匹性负波MMN的对比研究 [J], 邓自和;陈玖;杨来启;吴兴曲;马文涛;刘光雄;贾婷;张彦3.负性注意偏向的神经递质基础:来自大鼠抑郁症模型的证据 [J], 张立伟; 王苏妍; 高野; 宋若冰; 张芷毓; 李红4.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后注意偏向的变化 [J], 范桂红; 庞高峰5.负性注意偏向、情绪加工缺陷与自我污名对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的链式中介作用[J], 盖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TBI后抑郁症的神经生理机制TBI后抑郁症(PTD)是存活TBI患者中的常见并发症,本文对PTD的机制研究将从炎症反应、HPA 轴、神经可塑性这三方面来综述1、内分泌:HPA轴神经内分泌假说认为抑郁症是内分泌系统失调所致。
下丘脑作为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枢纽,在抑郁症的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下丘脑与其功能紧密联系的垂体、肾上腺组成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HPA轴是内分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主要维持内稳态和应激反应的应答。
抑郁症患者的皮质醇分泌节律异常,且对外源性糖皮质激素负反馈作用产生抵抗。
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examethasone suppression test,DST)考察HPA轴的功能。
正常功能的HPA轴分泌皮质醇可受地塞米松负反馈抑制,但HPA异常激活后出现地塞米松抑制即糖皮质激素负反馈抵抗的现象。
糖皮质激素的负反馈抵抗导致皮质醇的分泌失去调节。
而高水平的皮质醇[1]影响海马体和其他边缘区域,这些表达MRs和GRs两种皮质醇受体的区域因此而受损及功能障碍,进而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另外,原本用于负反馈调节皮质醇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被抵抗,作为回应,垂体分泌的CRH升高,作为下丘脑启动和控制的复杂情绪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的CRH失调[2],进一步推进了抑郁症的病理过程。
多个TBI模型中,脑损伤会刺激HPA轴,使其异常激活,导致皮质醇的高水平分泌,引起情绪压力调节的失控,导致TBI后抑郁的发生。
研究表明[3],TBI后还可能发生HPA轴抑制,也可能是TBI后抑郁并发症的诱因。
2、炎症反应: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与作为神经系统内的巨噬细胞的小胶质细胞,都是参与脑免疫和炎症反应的重要成分。
小胶质细胞通常处于静止状态,以小细胞体和高度分化的过程为特征。
研究表明[4, 5],在TBI模型小鼠中,经脑外伤后大量的损伤信号和细胞因子如IFN-γ或受损细胞的核蛋白与小胶质细胞相结合,诱导一种持续到亚急性和慢性时间点的刺激反应,导致其高度活化,分泌大量细胞炎症因子,如IL1,IL6和TNFα,募集炎症细胞引发炎症反应。
抑郁症负性偏向的脑电生理机制研究
作者:寿碧江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01期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抑郁症负性偏向的脑电生理机制。
方法抑郁症患者 20例为实验组,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正常患者 20例为正常组,通过视觉 Oddball刺激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事件相关电位测定并比较测定结果。
结果正常组的 P300电位的波幅为(17.62±3.92)μV,潜伏期时长为
(268.31±24.29)ms;实验组患者的 P300波幅和对应潜伏期分别为(9.84±4.61)μV和(320.66±25.34)ms;实验组患者的电位波幅及正性词准确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认知加工后期对正性刺激的加工缺陷,导致负性刺激的感知水平相对上升,是抑郁症负性偏向的主要生理机制,临床上可通过加强正性刺激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
【关键词】抑郁症;负性偏向;脑电生理机制DOI:10.14163/ki.11-5547/r.2015.01.022
有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病率为 14.3%~17.8%,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1]。
对抑郁症的脑电生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抑郁症的有效治疗具有积极推进作用。
本院通过词语视觉刺激方法,对抑郁症患者及非抑郁症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进行测定、比较,探讨抑郁症患者出现负性偏向的生理机制,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于 2012年 12月~2013年 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抑郁症患者 20例为实验组,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发病,且经 HAMD抑郁量表测评和精神科医生诊断后,确诊为抑郁症和负性思维;另随机抽取同期于本院进行常规体检患者 20例作为正常组,正常组患者的入选标准为:① HAMD评分 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单位:030009 太原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1. 2 方法根据科学评定方法,选取正性和负性二字形容词各 35个,两种词语除愉悦度外,其他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异。
使测定对象坐于事先备好的测试椅上,并将相关电极置于正确位置,以便监测其脑电位变化情况;向测定者解释测试要求,在测定过程中应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在被测试者正前方的屏幕上随机展示已选词语,每个词语的出现时间为 400 ms刺激间隔为1000 ms。
1. 3 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的词语正确率、电位波幅及电位潜伏期,并将其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
1. 4 统计学方法使用 SPSS19.0软件包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正常组的脑电位测定结果显示, P300电位的波幅为(17.62±
3.92)μV,其潜伏期时长为(268.31±2
4.29)ms;实验组患者的 P300波幅为
(9.84±4.61)μV,相应的潜伏期为(320.66±
25.34)ms;实验组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变化情况及正性词准确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正常组比较, aP
3 讨论
抑郁症患者普遍存在较严重的认知控制功能缺陷,认知控制对患者情绪的调节作用主要有注意控制和改变认知两方面,其情绪感知能力表现出正性刺激加工阻碍的偏向,且这一情绪偏向特征无法用一般性的认知控制缺陷原因进行解释[2]。
抑郁症患者出现明显负性偏向的脑电生理机制为:患者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对于正性刺激的控制能力下降或出现缺损,使负性刺激的控制水平相对上升,表现为负性情绪感知程度明显提高[3, 4]。
由此可知,抑郁症负性偏向症状的出现是由于患者的认知系统对于正性情绪的调节作用出现障碍,临床上可通过加强对抑郁症患者的正性刺激,调节患者对正性情绪的控制感知能力,达到治疗目的。
而P300是事件相关电位中的最稳定成分,临床上多将其作为抑郁症患者思维活动的观测指标,电位的潜伏期长短及波幅大小可直接反应被测定者的认知功能损伤程度及刺激感知能力[5]。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 P300电位水平和正性词语的辨识正确率表现出明显差异,而负性词语的准确率相差不大,很好地印证了上述理论研究结果。
因此,神经科医生可将
P300的电位变化情况和正负性词语的选择正确率作为抑郁症的诊断参考依据,并在抑郁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强正性刺激,使患者关于负性情绪的皮质反应得到抑制,尽可能地矫正患者的正性刺激感知功能,从而有效促进
患者的病情恢复。
综上所述,认知阶段的正性刺激处理障碍是导致抑郁症
患者出现负性偏向的主要生理机制, P300的变化情况可对负
性偏向做出直接反映。
医生可将这一脑电生理机制作为临床
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魏玲,李颖洁,唐莺莹,等 . 抑郁症情绪加工过程中的脑功能连通性分析.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10(5):961-967.
[2]王卫平,胡纪明,朱建唯 . 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电生理反应时间比较研究. 上海精神医学, 2009, 21(2):96-98.
[3]汪文娟,胡若笑,唐云翔,等 . 老年抑郁症听觉感觉门控电位P50变化及文拉法辛治疗对其的影响 .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13, 32(1):63-65.
[4]胡义秋,谢光荣,杨坤 . 抑郁症、原发性失眠睡眠脑电生理特征的对照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18(1):53-55.
[5]李惠,徐冰清,李春波,等.θ短阵快速脉冲重复经颅磁刺激
治疗抑郁症.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1, 6(3):188-191.[收稿日期:201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