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资讯之展示张春兰
- 格式:ppt
- 大小:5.22 MB
- 文档页数:60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及分布。
2.知道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以及内流区、外流区的划分。
3.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在地图上查找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在中国河湖分布图上查找外流区、内流区及主要的河、湖,能够在图上找出相关的地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我国众多的河流、湖泊以及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重点与难点】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位置。
2.内流区、外流区的划分;咸、淡水湖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自主学习、资料分析、活动探究。
【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社会与水息息相关。
提问:你们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吗?展示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埃及尼罗河流域的文明、西亚两河流域的文明、中国黄河流域的文明、南亚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都是在河流的滋润下形成的。
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二、新课学习(一)水系和流域基本概念读图:什么是河流?什么是水系?什么是流域?什么是分水岭?教师:河流像树叶上的叶脉,干流像主脉,大大小小的支流像侧脉。
干支流共同组成了一条河流的水系。
每条河流的集水区域称为该河流的流域。
相邻水系或流域之间的高地称为分水岭。
过渡:我国的河流和湖泊众多。
河流和湖泊是组成我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
(二)中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1.河流活动:读图描绘出长江、黄河。
找到黑龙江、珠江和雅鲁藏布江。
你还对哪些河流感兴趣?(如图)补充:(澜沧江在境外称“湄公河”,怒江在境外称“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在境外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河流众多: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
(1)外流河外流河: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
如:长江、黄河等。
一组地理选择题的剖析与思考范建国【摘要】题目图2为“某大洋海岸大陆等高线地形图”,图1为甲区域的放大图,其中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地层界线,K、M、P为不同地层。
读图回答(1)~(2)题。
【期刊名称】《地理教学》【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2页(P52-53)【关键词】选择题;等高线地形图;地理;地层界线;放大图;海岸;大洋【作者】范建国【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2247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题目图2为“某大洋海岸大陆等高线地形图”,图1为甲区域的放大图,其中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地层界线,K、M、P为不同地层。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能反映甲地地层剖面的是()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2)若甲地区终年受西风控制,则关于a、b两河的叙述,正确的是()① a河的水能比b河更丰富② 与b河相比,a河径流的季节变化更小③ b河下游西南岸冲刷严重④ 与a河相比,b河的航运条件更好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剖析1:地质剖面图的绘制根据图1中等高线的分布状况——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我们可以知道图中的地形为一谷地,再根据题目中的信息——虚线为地层界线且K、M、P为不同地层,我们可以进行图形转换(如图3)。
因为题目中只说K、M、P为不同地层,那么我们不禁会问地层与地层之间有何不同?那当然是年代新老不同,因此答案就不唯一。
如果由K到P地层年代越来越老,则该地质构造“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如第(1)题中图④所示;如果由K到P年代越来越新,则该地质构造“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如第(1)题中图②所示。
剖析2:区域空间定位我们抓住第(2)题题干中所给出的关键信息——甲地区终年受西风控制,我们可以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得出甲地应位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由图中信息甲地位于40°纬线以南可以得出图中所示区域位于南半球。
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的彰显作者:张晓纯来源:《中国教师》2014年第06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是新课程中关于地理这个学科最基本的理念和要求。
基于这一理念,笔者认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地理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整个地理教育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日益明显。
乡土地理对落实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地理环境特征”“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并探究解决对策”“关注家乡环境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等课程目标大有裨益。
为此,笔者在地理教学中,以身边的地理为素材,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旨在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例如,“城市化”一课就体现了课堂教学与乡土地理的紧密联系,接下来,笔者就以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为例,谈谈乡土地理的课堂实践。
一、贴近生活,深入调查,引导探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
因此,教师不能只把眼光放在课本上,应开拓视野,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开展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地理事物,获取环境信息并记录下来,帮助他们逐渐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
以“城市化”一课为例,学生的分组调查研究可实施于课前:首先,查阅资料,搜索不同时期潮州的城区面积、人口数量、城市化的数据;其次,查阅潮州行政区划演变;最后,调查潮州主要住宅区、商业中心、中小学校、体育馆和博物馆、汽车站和火车站的名称、位置和数量,并标出在地图中的相应位置。
在上述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能自主搜集到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发现更多的与本节课程相关的地理问题,带着疑问和探究的好奇,学生将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贴近生活,巧设情境,设疑激趣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注意创造情境。
适当的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因此,适当的情境对于课堂而言,尤其是对于新课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确立南北分界线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榜首作者:来源:《科学大观园》2018年第04期2009年,专家严格筛选出30项“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
其中名列第一的就是“1908年,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首次提出的秦岭—淮河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线”。
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早在1908年就提出了中国南北分界(即秦岭—淮河)的观点,但在实际中却很难实现。
兰州大学陈全功教授等人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评估完成的中国南北分界带分布图,首次为中国南北分界给出了定量、定位结果。
获百年地理发现之首2009年,为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曾称为中国地学会)成立100周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协同中国地理学会发动全国地学工作者,评选中国境内100年来最有价值的地学大发现。
经过严格筛选,最终精选出30项“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其中名列第一的就是“1908年,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首次提出的秦岭—淮河线”,这一观点的提出首次正确界定了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对于认识我国自然地理规律和指导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中国南北分界的标志近年来已成为某些地方热门的建设项目。
近年来,在“秦岭—淮河”一线,至少已建成三个与“中国南北分界”有关的标志,这些标志很快就成为“宣传热点和旅游热点”。
其中,江苏淮安市内一座桥上建设的“中国南北分界标志”引起了很大争议,但迄今为止赞同者和反对者多集中在“标志”的建设程序是否“合法”,很少有人顾及“标志”的建设是否“科学”。
不过,无休止的争议也让“中国南北分界”这一地学难题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
研究由来已久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北方”与“南方”这种有特指意义的称谓来源久矣。
在一般中国人的心目中,“南方”与“北方”的分界似乎应当是在江(长江)淮(淮河)之间。
1908年,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出发,在其所著的《新撰地文学》中首次提出“北岭淮水”为我国的“南北分界线”。
当时,与南岭相对应的北岭,即是现在的秦岭。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发布时间:2021-07-14T14:58:16.89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9期作者:李馨芳[导读] 在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当中,地理科目是一个关于人文的学科。
李馨芳新疆托克逊县一中摘要:在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当中,地理科目是一个关于人文的学科。
地理科目的教学内容包括自然环境、气候方面等多个内容的知识。
随着这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并得到了一定的普及。
在教育的行业当中,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受人们重视。
在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当中,老师们往往只是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很难满足新时期背景下初中学生的学习需要,这限制了初中地理教学的长远发展。
所以,在进行地理学科教学的时候,教师们要了解与结合信息技术展开教学的作用,并且在教学时充分的结合这一技术来创新教学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引言:地理科目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科,是一个关于人文的学科,这一课程的知识都有着比较明显的自然特征,其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自然知识,有一些内容也是比较抽象的,老师们应当要结合信息技术来对地理学科进行辅助教学,通过使用一些列的辅助工具创新教学的手段,给初中阶段的地理科目加入新的活力和生机,这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初中阶段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灵活的结合信息技术,对地理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在初中阶段的地理科目教学当中,教学的内容能够直观的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老师应当灵活的结合信息技术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通过多媒体的相关设备来给学生全面的讲授、介绍相关的山河地貌,让学生们都真实的感受地理的自然环境。
与此同时,在进行信息技术的地理科目教育教学当中,可以打造出可观、可感的课堂氛围,进一步的引导学生来主动的对比、探析、概括与总结,形成一个正确的地理理念,能够有助于学生掌握地理当中的规律性。
新2024秋季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地理空间认知: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中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理解气候与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关系。
2.综合思维:通过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特定区域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4.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理解气候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导入教师行为:1.1 展示一幅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主要的气候类型吗?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并思考。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尝试识别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如“我看到了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地图展示和提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3.1 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教师行为:•介绍中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范围及基本特点,如热带季风气候的全年高温、降水集中等。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观看多媒体展示,并做好笔记,记录各气候类型的主要特点。
过程点评:•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气候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2 气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如何影响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要素,如热带雨林气候下的茂密森林、温带季风气候下的河流季节性变化等。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气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准备小组汇报。
过程点评:•小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交流分享,学生加深了对气候影响自然环境的理解。
3.3 气候与社会经济教师行为:•分析气候对农业、工业、交通等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如温带季风气候区适合发展种植业、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宜茶叶生长等。
《2.2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要求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结构分析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
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
基于以上考虑,本节教材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以及结合这种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划分的温度带。
对于气温和温度带这两部分知识,教材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和温度带分布图,并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呈现。
教材正文部分给出的结论比较简单,而在分析冬季气温分布时,却详细描述了等温线分布特点,以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
教材的这种编排体现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也体现了教材对学习过程的重视。
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教材正文部分的描述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在活动教材中给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读图,从而总结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对于温度带的学习,教材是通过读图指导和活动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我国东西部干湿状况的差异以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这部分内容延续第一部分教材的编写特点,用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区分布图,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正文简单描述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