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 地理 农业
- 格式:ppt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26
考点一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一、自然因素:土、地、气、水、耕地(土地)面积---五大要素1、土---土壤土壤肥力--制约产量和品质土壤类型---农作物种类土壤厚度、疏松状况---根系发育土壤肥力高的主要原因(1)植被覆盖率高,积累腐殖质多,养分多;(2)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慢,土壤积累养分多;(3)降水较少,或风力弱,土壤侵蚀作用小;(4)河流沿岸长期流水堆积,形成肥沃土壤;(5)火山灰,含大量氮和磷,肥力高;2、气---气候热量、降水、光照、昼夜温差、生长期、生长周期、病虫害、气象灾害等生长期是指适宜作物生长的时间,纬度越高,生长期就越短;纬度越低,生长期就越长。
生长周期是指某一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所需的时间,热的地方,作物生长快,生长周期就短;冷的地方,作物生长慢,生长周期就长。
3、地---地形地形平坦,利于耕作,且利于发展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地形类型多样,利于发展多种经营(立体农业);坡度适中,便于排水;海拔低(地形封闭、山地阻挡冷空气等),气温较高;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迎风坡,降水较多;阳坡,光照充足。
4、水---水源灌溉水源的量---影响产量水源的水质--影响品质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历史和经验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劳动力的丰富程度或素质影响农业发展科技包括机械、良种、冷藏保鲜技术等方面注意1:市场条件市场条件是影响商品农业、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
在近几年高考题中也频频出现。
市场因素可细化为:①市场需求量→供需关系→销售价格。
②市场的时空差异:时间上→上市时间(反季节上市或错峰上市),空间上→市场距离。
③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产品产量、品质、品牌(知名度)、销售价格(受生产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冷藏保鲜成本、营销成本等影响)等。
三、方法归纳1、在分析农业的区位条件时,在众多因素中要着重分析自然条件,即土、地、气、水四个方面,特别是自然条件中的气候条件(气候中包括了热量、光照、降水、昼夜温差、生长期、气象灾害等)2、主要区位因素:某一区域某农业发展所必需的所有因素(条件)。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课标要求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義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纲要求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学习目标1、运用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2、能够说出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特点,并能在地图上落实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
重难点农业区爲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案例1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右图为我国某省水系和年降水量(图中虚线为等年降水量线”单位:mm)分布图,读图分析图中该省地形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示:从农业结构、机械化水平和主要环境问题三方面分析(该省地形为山地、丘陵,地表起伏大(坡度较陡),土地(水热组合)垂直差异显著(2分),有利于发展立体农业(有利于农林牧全面发展或有利于开展多种经营)(2分),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机械化水平低)(2分),如果不合理开垦(破坏植被),易造成水土流失(2分)o 分)知识总结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 类型 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 蠶務一生产规模山地适合林牧业 或立体农亚平原机械化水平高 山区机械化水平低山区不合理开垦易产生生态问题畜牧业 3德国北部平原和南部河谷地区的现类型。
r23种植业案例2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合该题”归纳气候要素影响了农业的哪些方面?下图是某国某州区域图和三城市年降水量和冬雨率 柱状图。
完成下列各题。
图示地区南部是该国重要的水果、蔬菜生产基地。
试从气候角度评价其生产条件。
(8分)有利条件:纬度较低d 事跑沖利于果蔬趣冬(2分);夏苓範( 2分) (2 分)夏季少雨煖出现旱夏起夜温差 不利条件:IkT 血200洛杉矶圣迭戈In冬雨率° 旧金山洛杉矶 □年降水量注:冬雨率为冬季降水量占全年的百分率1:15()0()(劝。
(2分)10知识总结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水热组合-I家 灾害 多或少好或差 雨热同期或 雨热不同期擁或視大或小易受干 旱、洪涝、 床害奢影响高温期植物生 长需水量多 作的合用 农物光作影响农作 物的播种、生 长和收获,导 致农业减产。
2024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我国的农业【主干知识】1.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2.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条件主要农作物主要分布区及商品农业基地主要影响条件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谷物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原有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但人均耕地少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机械化程度高,但热量条件不足、复种指数低经济作物棉花五大基地:江汉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黄淮地区,南疆棉区光照时间长、土质疏松、水源充足油料作物花生山东丘陵沙质土壤、排水好油菜长江流域,并有北迁南移趋向水热丰富的亚热带气候、地形平坦大豆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地形平坦、雨热同期其他西北内陆的胡麻、河南的芝麻光照好,作物耐旱糖料作物甜菜东北平原、河套平原、北疆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甘蔗台、闽、粤、桂、滇、川喜高温,需水量大,生长期长水果苹果北方地区的丘陵区暖温带气候柑橘南方地区的丘陵区亚热带气候花卉西南地区、城郊农业地四季如春的气候、市场需求量大3.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的商品率很高,九大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及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如下。
商品粮基地优势劣势三江平原(A)、松嫩平原(B)土地广阔,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多,商品率高,肥沃的黑土、黑钙土热量不足,农作物一年一熟成都平原(C)、江汉平原(D)、洞庭湖平原(E)、鄱阳湖平原(F)、江淮地区(G)、太湖平原(H)水热资源充足,地形平坦,农作物一年两熟,劳动力丰富,传统经验丰富,交通便利人均耕地少,旱涝灾害频繁珠江三角洲(I)水热充足、地形平坦,农作物一年三熟;劳动力丰富,传统经验丰富,交通便利人均耕地少,受市场影响,粮食种植面积减少;洪涝灾害较频繁4.我国三大棉区棉区优势劣势新疆南部光照充足,晴天多,灌溉便利;长绒棉产区水源限制;土地少;距市场远黄河流域冀中南、鲁地形平坦,土层深厚;降水适中;中、低产田多,旱涝、风沙和西北、豫北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盐碱黄淮平原长江流域江汉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热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交通便利秋季多雨,不利于收摘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类型名称分布区有利条件不利条件东北商品农业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夏季日照时间长,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重工业基地可提供农业机械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华北旱作农业区华北平原夏季高温多雨,光热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春旱夏涝,低湿地、盐碱地比重大,风沙天数多南方水田农业区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地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配合较好;劳动力充足;邻近商品粮基地和工业基地、海港,市场广阔夏季的伏旱和洪涝灾害对早稻生产不利西北灌溉农业区新疆绿洲地带、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地广人稀,地价低水源紧缺青藏高原河谷农业区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与高原相比,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与我国东部相比,热量不足我国的粮食问题及解决途径1.我国的粮食问题①受自然条件影响,粮食总产量不稳定;②受社会经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③人口规模大,人均粮食占有量低;④受世界粮食价格影响较大。
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必备5篇)1.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第1篇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1)条件:平原广阔,适合机械化作业;黑土和黑钙土广布,土壤肥沃;森林、草原面积大;大部分属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雨热同期;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小。
(2)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平原地区,商品粮基地,作物为小麦、玉米、水稻;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3)问题: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不当;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需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
(4)措施: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开发土地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知道怎样计划,怎样调配,怎样守望,怎么积蓄,怎么循序渐进,是获得成功的必备因素。
每一条路径都有它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上去的前途也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
(5)方向:平原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珠三角为例)(1)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力导向型产业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发展条件:发挥政策、侨乡优势,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劳动力、地价优势。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产业升级原因:政策优势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丧失;珠三角工业实力大大增强;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2)主要问题及对策问题对策资源跨区域调配(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原因)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前提下进行的,根本原因是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往往从资源调入区和调出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见下表:(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其建设意义的分析要分别从资源调入区和资源调出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入手。
人教版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导学案(原卷+答案)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生产活动(1)概念:人们利用土地的________,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2)特点:________、季节性和周期性。
2.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①气候:________、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
②水源:临近________,或有地下水源、高山冰雪融水,便于修渠打井进行灌溉的地方,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缺乏水源不能进行________的干旱地方,不宜种植农作物。
③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________;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________或畜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分布随________有所不同。
④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________,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2)人文因素①市场:消费需求决定了农业生产的________和________。
②交通:农产品运往________,需要有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③政策: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如________、鼓励或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以及提高或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等,都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④其他因素:资金、________、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等。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市场:________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2.科技: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________、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3.交通运输条件(1)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________、________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些新兴的专业化________。
4.我国经济发展对农业区位选择产生的影响(1)城镇化的发展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在________的广大农、牧地区形成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2)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________农产品的需求。
农业及其影响因素一、农业分类农业可分为业、业、业和业等部门。
山区尤其山地土壤较薄遇到降水容易流失,所以适合种树发展;平原、盆地或低缓的丘陵土壤深厚适于耕作发展;而我国高原多草地适于发展。
河湖地区发展。
二、常见农作物分类:粮食作物:、、玉米。
经济作物:糖料作物(、)、作物(、花生)纤维作物(、黄麻)、热带经济作物(、)三、影响农业分布发展的因素1、自然条件:(、、、)地形:(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开阔或地势低平有利于业的发展。
山地地形,性好,适合种植经济林木,如茶树、苹果。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昼夜温差大。
热带湿润区充足,降水丰富季风气候区夏季,雨热同期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黑土、火山灰土壤)水源:(靠近河湖、高山冰雪融水区或地下水丰富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该区人口稠密,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交通:(临近河、湖、海)水陆交通便利,(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冷藏保鲜技术高习俗(个人偏好):生产历史悠久、饮食偏好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农业基础:农业基础好,种植经验丰富。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的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4、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区灌溉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
高纬度寒冷地区、高海拔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
四、我国农业相关内容地区种植业类型主要农作物熟制东部季风区(业为主)北方农业两年三熟南方农业一年三熟西北地区(业为主)三河马、三河牛、细毛羊农业青藏地区(业为主)农业牛五、常见问答题答题模板(必背)1、请为某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建议:①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②扩大生产规模,实行专业化生产;③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④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量,研发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