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语自主学习和学习策略实证研究之趋同化——基于1995—2014年2
- 格式:pdf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7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6227)的阶段性成果。
主学习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了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本文对国内外语自主学习研究二十年的成果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
徐锦芬(2004b)、高吉利(2005;2006)、尹华东(2014)等进行过类似的研究总结,但是,相关研究没有借助文献计量工具和统计软件,图文结合的直观呈现较少,且仅限于2012年前的研究成果。
因此,前人研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我国外语自主学习研究二十年的全貌。
鉴于此,为帮助读者系统把握我国外语自主学习研究二十年来的发展脉络,本文以1998—2017年CNKI数据库中外语自主学习领域CSSCI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BICOMB 软件,梳理近二十年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特征,并借助SPSS软件进行共词聚类,确定相关研究的核心主题,通过绘制战略坐标图,对各核心主题的内部结构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研究设计本文以国内前人研究文献为基础,通过提取客观数据对外语自主学习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和统计分析,研究进展得以直观呈现。
本文数据采集自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为保证研究文献的学术水平,研究文献采集范围确定为CSSCI期刊,时间跨度限为1998—2017年,检索后共得到相关研究文献966篇,剔除无效论文,最后确定有效研究文献共961篇。
2 数据分析与结果2.1 中国外语自主学习研究主题关键词是作者学术思想和观点的高度凝练。
研究者通过对文献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挖掘某一研究领域的核心主题或热点内容(邰杨芳等,2017:133)。
本文将关键词Salton矩阵导入SPSS进行聚类,再根据每个类团中关键词黏合度值大小确定每个类团研究主题及主要内容。
2.1.1 共词聚类分析确定研究主题的核心技术是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主要包括5个步骤:高频关键词确定、高频关键词矩阵构建、关键词S alton矩阵构建、关键词聚类以及研究主题确定。
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趋势,提高国民英语水平,近二十年来,我国在英语教育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别是在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旨在对过去二十年间中国英语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进行全面的回顾与总结,揭示其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的英语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对英语学习策略的定义和分类进行界定,以便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清晰的理论框架。
接着,文章将按照时间顺序,分阶段梳理和评述我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包括策略使用的现状、影响因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等方面。
同时,本文还将对研究方法和研究质量进行评估,以揭示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文章还将探讨当前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研究方法单样本代表性不足、研究结果解释力有限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以期推动我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向更高水平发展。
本文将对未来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的趋势和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英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二、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的发展历程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经历了从起步到逐渐成熟的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可以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初期探索阶段(-年):此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习策略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进行介绍和探讨,以及尝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中国的英语学习环境。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学习策略对学习者的影响。
方法论建立阶段(-年):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实证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如何科学、有效地收集和分析数据成为研究的重点。
这一阶段,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学习策略的研究中。
多元发展阶段(-年):在这一阶段,学习策略的研究逐渐多元化,研究者们开始关注不同学习者群体(如不同年龄、性别、学习背景的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使用情况,以及学习策略与学习者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
基于外语教学的国内外自主学习理论现状综述自主学习理论对于外语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国内外自主学习理论的现状,并探讨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国内外自主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自主学习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1968年,Malcolm Knowles提出了成人自主学习理论,从而引发了该领域的研究热潮。
在此之后,Self-directed Learning(自主学习)与 Self-regulated Learning(自我调控学习)逐渐成为自主学习领域的核心概念。
在自主学习领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学者对自主学习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不同的阐释和解释。
例如,Candy(1991)将自主学习界定为认知、心理和社会的自我调整和管理,而Brockett and Hiemstra(1991)将其界定为个人在教学过程中自我管理和指导学习。
在国内,自主学习理论的发展起步较晚,主要来源于对西方自主学习理论的借鉴和吸收。
1996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首次提出“引导和推进学生自主学习”。
之后,国内大量的研究以及教学实践都围绕着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展,形成了以赵鸿教授为代表的国内自主学习理论研究的大致框架。
自主学习理论对于外语教学的应用有很多方面的体现。
自主学习的理论概念可以用来丰富外语教学的理论框架,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
在教学设计方面,自主学习理论可以被用来开发适宜的教材,这些教材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学习达到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理论也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师的指导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的平衡。
在实践中,外语教师在课堂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时,可以采取诸如鼓励学生使用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料、评估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和成果、支持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提供一定程度的自主选择等方法。
在评价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应该注意其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两个方面。
在外语课堂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证研究在外语课堂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证研究导读:这篇文章是利用一名英语教师个案研究的定性访谈数据。
本文探讨了以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的自主能力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老师在提高学生自主性所遇到的学生对课堂实践的消极态度、对语言学习活动的不满和缺乏动机等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教师通过在实施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并且探讨在课堂实践相关的主题。
论文关键词:自主性,外语学习,外语教育,个案研究,学习者反应自主学习可以定义为学习者对自己学习控制的能力。
Holec (1981)认为:学习者管理自己的学习包括要为自己的学习各方面作出决定负责,例如:定义学习目标,选择教材,评估学习进展。
Little (1991)从心理维度对Holec的定义做了进一步的诠释,他争辩说自主学习不是专门甚至不是主要强调组织如何学。
研究者指出自主是分析,批判性反思,作出决定和独立行动的能力。
Little(2007)指出学习者自主未必是独立的做事情,而是为了自己做事情。
因此,可以说自主也有心理的维度。
随着语言学习是学习如何交际和学习者是教与学的过程的中心的观念的提出,自主的概念也进入到了语言教育理论和方法论的领域。
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也强调了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情感、社会和心理因素的重要性。
对这些因素的认知也使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中心作用者这个观念越来越收到关注(Finch 2001)。
因此学习者自主也成为了语言教育者的目标。
一些交际语言学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领域的研究者们在他们的著作中就包含了自主的观点。
首先,Dickinson(1987)提出了在语言学习中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性的五点理由:实践原因,个体差异,教育目标,动机和学习如何学外语。
另外一个在语言学习中提高学习者自主的理由是由Coterall(1995)提出来的。
研究者列举了在语言课堂实施学习者自主的三个基本理由:哲学的,教学的和实践的。
摘要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已形成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争议。
本文在梳理外语学习策略的成就和争议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国内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外语学习学习策略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110 前言20世纪60至80年代初期,研究学者对“成功学习者”的特性展开研究,拉开了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的序幕。
研究学者在分析成功学习者的特性和其运用策略的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学习策略理论展开初步探讨。
80年代和90年代是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百花齐放的时期,心理学和二语习得领域从各自的视角致力于建立统一的共识。
但随着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和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学习策略研究领域容纳了多种理论观点或视角,这些理论在学习策略领域不断繁荣发展,使得各种理论观点相互交错,形成一个交织混杂的外语学习策略理论网络体系。
进入21世纪,研究学者不再执着于建立统一的共识,认为学习策略本质上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现象,理论上的统一反而会降低研究其丰富性和预测性(griffith, 2014)。
国内对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文秋芳等(2004)将国内研究归纳为两个阶段,1984年至1992 年是外语学习策略的萌芽阶段,相关研究不多,成果较少。
1993年至2003年为全面启动阶段,研究队伍迅速成长,研究方法逐步多样化和规范化。
此后,外语学习策略研究进入全面繁荣的阶段,研究学者针对不同类别的学习者,如中学生、高职学生、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等各个层面,及各种学习条件和环境展开实证研究。
1 外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1.1 外语学习策略理论构建外语学习策略理论体系是一个综合多个相关研究领域的“连锁理论网络体系”(griffith,2014)。
首先,外语学习策略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认知心理学关于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探讨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的理论为学习策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